-
东方基金会会址 编辑
东方基金会会址(葡萄牙语:Edifício Sede da Fundação Oriente;英语:Casa Garden),原名花园大宅,位于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圣安多尼堂区白鸽巢前地13号,建于18世纪70年代 。
东方基金会会址主建筑座落于白鸽巢公园东南侧,为一两层洋房,外墙为白粉刷,隅石、窗线、女儿墙等为粉红色 。建筑可能是澳门首幢别墅式花园的豪华住宅,是澳门花园式住宅的典范 。
2005年7月15日,东方基金会会址作为澳门历史城区的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
中文名:东方基金会会址
外文名:Casa Garden(英语)Edifício Sede da Fundação Oriente(葡萄牙语)
地理位置:澳门特别行政区圣安多尼堂区白鸽巢前地13号
保护级别:世界文化遗产
开放时间:10:00—19:00(逢周一休息)
建设时间:18世纪70年代
门票价格:免费
18世纪70年代,葡国皇室贵族、财政顾问、澳门保险之家创始人之一的巨富俾利喇(Manuel Pereira)的别墅建成。
建成后至1835年,租给东印度公司,作为该公司驻华商务监督及大班的住所。
后来, 俾利喇的女儿嫁给马忌士 (Lourenço Caetano Marques),马忌士顺理成章成为了大宅的主人。
1885年,这座别墅成为政府的物业,曾用作不同公共部门的办公地点。
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间,改作贾梅士博物院。
1989年起,作为东方基金会会址 。
东方基金会会址正门
从现有资料看,东方基金会会址初期建筑中轴对称,中部五开间、两层,两翼各两开间、一层,即原本高三层。大宅平面呈凸字形,入口设有宽大的石砌户外梯级,直通中部的主入口,入口设高大带上盖门廊,门廊由两根塔司干方柱支撑。屋顶为坡顶,有三角形山花。屋前有大花坛,屋后则带后花园。后来大修,建筑规模缩小,中部两层变为一层,附有半地下室,且层高降低 。
今日建筑规模是在大修基础上形成的,与最初的模样已大相径庭。坡屋顶已改为平屋顶,窗已简化,不带窗楣,仅有窗线。外墙为白粉刷,隅石、窗线、女儿墙等为粉红色。入口有西班牙式大台阶可直接进入。现室内已改建为展览空间,主要展览厅设在一楼,两侧拱窗装有向上翻开的木百叶窗,保留一组科林斯式古典柱。此外在一侧墙上还有一个雕刻精细的青砖“门官”。屋前花坛已改为水池。原有的天井被保留,上部盖了玻璃屋顶,天井除了有走廊和楼梯,还有一口水井。户外花园现今以一个小型人工湖为中心,周边植有花卉树木,围墙上饰有人头样式的西式喷泉 。
东方基金会会址主建筑
东方基金会会址入口设有宽大的石砌户外梯级,以显示住宅的气派。两侧拱窗装有向上翻开的木百叶窗,这种设计在澳门现时并不常见 。
东方基金会会址内景
名字由来
贾梅士花园被叫做白鸽巢,是因为澳葡未将该处开辟为花园之前,在其石洞前方(今花园正门处)原有一所大洋楼,是葡国富人马葵士(Marques)的住宅。马葵士喜欢养鸽子,有大约数百只,白天晚上在天上飞的时候,如同白鸽巢一般 。
文化产物
纪念币
2031年,预计澳门金融管理局发行猪年农历年纪念硬币,其背面图案为东方基金会会址 。
东方基金会会址的布局开创了澳门花园式住宅的先河,该建筑可能是澳门首幢别墅式花园的豪华住宅 。
东方基金会会址俯视图
1976年8月7日,贾梅士博物馆被评定为“构成代表澳门历史文物的孤立屋宇或屋宇遗迹” 。
1992年12月31日,贾梅士花园房屋被评定为“具建筑艺术价值之建筑物” 。
2005年7月15日,澳门历史城区被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东方基金会会址包含在内 。
2019年1月1日,东方基金会会址(原贾梅士花园房屋旧址)入选《澳门不动产名录》,评定为具艺术建筑价值的楼宇,代码AM004 。
东方基金会会址前的花园
地理位置
东方基金会会址位于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圣安多尼堂区白鸽巢前地13号 。
开放时间
东方基金会会址的开放时间为10:00—19:00,逢周一休息 。
交通信息
旅客可乘坐澳门公共巴士8A、17、18、18A、18B、19、26路到达东方基金会会址。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