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内氏 编辑

日本一个武家氏族

大内氏大内氏

日语写法 日语原文 大内氏 假名 おおうちし 罗马字 ōuchi-shi

大内氏是日本一个武家氏族,在守护大名时代,拥有周防国领地,家纹是大内菱。大内氏是少数并非由平藤橘演化的大名,他们自称祖先为百济国圣明王第3太子琳圣太子,琳圣太子到底了周防国的多多良滨后,改姓多多良。

此外大内氏支流山口氏是大内义弘次男大内义盛的后代,在江户时代是牛久藩主。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大内氏

外文名:おおうちし

罗马字:ōuchi-shi

作用:守护大名时代

氏族介绍

编辑

大内氏大内氏

大内氏世袭周防权介(院政时代的周防国代理长官),氏源为渡来系多多良氏流,其本源出自周防国当地的豪族多多良氏。大内氏祖上相传为百济圣明王的儿子——琳圣太子。琳圣太子当年渡海来到日本,在周防国境内的多多良浜靠岸,留下的子孙即称多多良氏,其中有一族在周防国大内村居住,后即以地名为其苗字称大内氏。

而多多良氏最早出现在政府公文中的时间,是在仁平二年(公元1152年)的八月一日。当时周防国内的政权是属于被朝廷任命为在厅官人的一个小集团,成员多又当地有势力的土豪担任。仁平二年八月一日,周防国的在厅官人向朝廷发了一道公文,里面有9人的联合署名。其中,多多良氏占有3人,贺阳氏2人,日置氏2人,矢田部氏、清原氏各1人,共计9人。多多良氏在9人中占了3人,比例是最大的,可以看出多多良氏在当时已经成为了周防国内相当大的势力。

《玉叶》记载

编辑

大内氏谱系图大内氏谱系图

在关白九条兼实的日记《玉叶》中,曾有如下记载:治承二年(公元1178年)十月,多多良盛房、弘盛、盛保、忠远四人的流刑被赦免,分别从流放地常陆、下野、伊豆、安房返回周防国内。养和二年(公元1182年)的《野寺僧弁庆申状案》以及文治三年(公元1187年)的《周防国在厅官人等解状》中,周防国内的在厅官人都署了名,其中多多良盛房的名字一直排在最前,可以认为多多良氏在历史上最迟在当时已经是在厅官人中地位最高候,其叔父大内弘家之次子,大内重弘的弟弟大内长弘的势力开始逐步的凌驾于主家之上,并继承了与大内氏同为渡来系多多良氏流多多良正恒后代的都浓郡鹫头家。 的,也就是说,多多良氏一族在当时已经享有了周防国内的最高权利。

其后多多良氏为了更好的控制周防国,将一族的成员分派到周防各地,多多良氏就这样在周防国内各要地配置自己的族人,使这些族人成为当地的领主。后来这些族人多以领地为姓,比如吉敷郡的宇野、吉敷、问田、黑川、矢田、大内、陶,都浓郡的鹫头、末武,佐波郡的右田等等。大内氏就是出自周防国吉敷郡大内村的一支。陶晴贤的陶家也是出自吉敷郡大内村,陶家这一系是从大内家再次分派出来的支系。在多多良氏诸多的支系中以吉敷郡大内村为本处的一族势力逐渐强大,在源平争霸时期,大内氏成为源赖朝的御家人,在征讨平氏的战斗中大内弘盛、大内满盛父子二人立下战功,镰仓幕府建立后,源赖朝又加赠了大内氏长门国守护一职。南北朝时期大内弘幸被足利尊氏任命为周防守护,其子弘世扩展势力,兼防长石三国守护。作为日明贸易的发端者,集聚大量财富,发展山口的街道,被人成为西京都。室町幕府与战国时期的强力大名大内家就是这样开始从一介外来移民的土豪而发迹的。

大内氏正式成为镰仓幕府的御家人的确切时间现在已经不清楚了。但是根据记载,建长二年(公元1250年)镰仓幕府以诸多御家人为奉行营造京都闲院御所,其中大内弘成之子大内弘贞(法名本州别驾觉净大禅定门)当时也受命分担了一部分。第二年,大内弘贞因国内爆发的争论问题被镰仓幕府的六波罗探题所谴责。可以看出最迟在当时大内氏已经成为了镰仓幕府的御家人。大内弘贞之后,大内弘家与大内重弘相继成为大内家的家督。元应二年(公元1320年)大内重弘之子大内弘幸(大内弘幸 法名 永兴寺殿本州别驾寒严妙严大禅定门)继任为大内家督的时

建武新政时期庶家的大内长弘被任命担任周防的守护一职,接着大内长弘又从足利尊氏那里获得了北朝一方的周防国守护一职。随后又继续开始了大内弘幸与大内长弘子孙之间的对立。文和元年(公元1352年)大内弘世继承大内弘幸。成为了南朝一方的周防守护,并将北朝一方的周防守护鹫头(大内)弘直的根据地都浓郡攻陷。文和三年大内弘世平定了周防一国,成功的恢复了其大内氏宗家对周防一国的权利。文和四年(公元1355年)南朝方大内弘世的军队开始进入邻国长门国并直接与北朝方的长门守护厚东氏对立。延文三年(公元1358年)大内氏攻陷长门守护厚东氏居城霜降城并将长门守护厚东义武赶到了九州的丰前地方,大内氏自此完全统一周防、长门两国。厚东义武在被迫逃到九州后与当地的菊池氏交好,并以夺回被大内氏所占据的长门国为目标持续努力着,可惜这个目标却一直未能实现。

周防长门二国被南朝方的大内氏以武力统一后,对北朝足利尊氏的九州战局的布置与战略设想造成了很大的影响。随后足利尊氏以保留大内弘世对周防、长门两国的统治权并任命其身兼周、长两国守护职为条件成功的把大内弘世拉拢到了自己一方的阵营。随后大内弘世上洛参见当时的足利幕府第二代将军足利义诠。也许是因为投靠了北朝的缘故。大内弘世迎娶了京都的公卿三条家的女儿。据说这位正室就是崇光·后光严院的生母。但是却因为没有确凿的证据可以证实而只能一直是一个传闻。在这之前,大内弘世把大内氏的根据地移至山口。并在其从京都回到自己的领国后,开始认真的建设,为日后号称“西の京”的山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内弘世 法名 正寿院殿玄峯道阶大居士)

其他相关

编辑

大内弘世嫡子义弘,乳名孙太郎。从16 岁的时候开始追随今川了俊的九州征讨军南下九州作战,为北朝一方击败南朝在九州的势力立下了大功。康应元年,大内义弘在严岛神社迎接前来参拜的室町幕府三代将军足利义满一行人,随后陪同将军义满一同上洛。在南北朝统一前夕的明德年间,西国拥有大守护大名山名氏自山名时义死后,其子山名时熙与分家满幸、氏清的对立被幕府将军足利义满所巧妙的利用并于明德2年(1391年)同意山名时熙出兵讨伐山名满幸与山名氏清(史称此次山名家族的内乱为明德之乱)

大内氏大内氏

战乱的结果就是山名满幸与山名氏清败死,曾经被称作1/6殿在西国乃至整个日本曾经无比强盛的大守护大名山名氏的势力被大幅度的削弱。大内义弘在此次明德之乱中因功而被封除其本领的周防、长门、石见三国外丰前、和泉、纪伊共计六国的守护职。大内氏的势力因此而扩展到了北九州地区。但身兼六国守护的大内义弘本人却也成为了幕府将军足利义满的抑压对象。应永4年大内义弘南下九州征讨少弐氏,随后在幕府的不断催促下上洛,应永6年在和泉地方因内通镰仓公方足利满兼而起叛乱,在堺起兵反抗足利将军,但不久即在幕府军的攻击下失败,发动叛乱的根据地堺也失陷了,而大内义弘本人则也在这次叛乱中战败而死,史称此次叛乱为应永之乱。(大内义弘 法名 香积寺殿秀山仏实大禅定门)

义弘死后,大内氏的家督由义弘的弟弟大内盛见接任,大内盛见为大内弘世六子,其母为弘世正室三条氏。大内盛见之弟大内弘茂在大内义弘应永之乱时留守大内氏的本处山口城,但却于中途投降了室町幕府,并因此而保住了大内氏周防、长门二国的守护职。大内盛见与大内弘茂这两兄弟彼此代表着不同的阵营又开始重复着先代大内弘幸与弘世父子与庶家的大内长弘之间的对立,而历史也是又一次表现出其惊人的相似度来,不被足利氏所承认的大内盛见又同其先祖大内弘世一样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在西国各地转战两年后大内盛见消灭了大内弘茂的最后一股反抗势力。大内盛见在消灭了弘茂之后其声威笼罩整个中国地区,使得室町幕府于无奈间被迫承认着其大内氏家督的地位以及周防、长门二国的守护职。在这之后大内盛见上洛参拜将军与管领,并得到了优厚的待遇。大内盛见官居从四位上左京大夫并领有周防、长门、丰前、筑前四国守护职。

应永32年之后的九州发生了大规模的动乱,大内盛见的九州经营所遇到的阻碍变的更加多了起来,并与北九州的大友氏之间出现了纷争。大内盛见本人也在永享3年6月28日于九州筑前国糸岛郡深江同以大友氏为主的北九州联军作战而死,法名 国清寺殿大先徳雄大禅定门。大内盛见创建国清寺、与五山神僧交好,之间友情颇深,其对儒学的嗜好以及发展自己领地同朝鲜的通交,为日后西国重要的文化集散地山口馆以及山口文化尽了一份力,当然也为日后大内氏的最期埋下了伏笔~~~

盛见死后,大内义弘之子大内持世与大内持盛互相相争争夺家督的位子,大内持世自将军处获得所领安堵的认可。最后兄弟二人相争的结果则是大内持盛被兄持世所灭,持世继承了大内氏家督的位置。大内持世幼名九郎。在其继承大内氏家督一事上持有不同意见的主要是其弟大内持盛与叔父大内满弘二人,大内持世取得了国人众的支持,而相反大内持盛则并不被看好而逐渐的没落,永享5年于九州的丰前战败而死,法名 胜音寺殿芳林道继大禅定门。之后大内持世在攻击九州的少弐氏与大友氏以及平定北九州的战斗中其威望与权势越来越高。可惜的是大内氏连续三代无法得享天命,大内持世在京都的时候很不幸的卷入了赤松满佑暗杀将军足利义教的活动,平白的卷入嘉吉之乱为大内持世所带来的结果就是身负重伤而后无可奈何的离开这个世界。

大内教弘为大内持弘的养子,但却有说法认为大内教弘实为大内持盛的次男,在偶所查找的家纹网的系谱图上标示着教弘为盛见之子,幼名六郎。在嘉吉之乱后继承不幸身死的大内持世而为大内氏家督,领周防、长门、筑前、丰前四国守护职,历任左京大夫、大膳大夫,官居从三位。大内教弘在东边与安芸武田氏,西边与九州的少弐氏对敌,并且还同时与伊予的河野氏联手共同对抗细川氏。其领国势力也从守护的4国延伸到安芸石见肥前等地,形成中国西部与北九州的庞大守护国。但却在出战伊予的途中,在兴居岛去世。除了大力发展领国外大内教弘的文学素养也颇深。对和歌方面有很深的研究。

大内教弘突然去世后,大内氏家督的位置由教弘之子大内政弘接任。在大内政弘继承家督之后京都爆发了应仁之乱,连续11年的战火使得加入西军的大内政弘很不幸的被迫滞留在了京都一代。在这期间政弘的伯父大内教幸(注:此教幸为大内盛见之次子)在本国发动叛乱,被留守本处的陶弘护所平定。文明9年,大内氏周防、长门、丰前、筑前守护职以及安芸、石见所领安堵。同年大内政弘归国。大内氏军队回归本国为大内氏参加应仁之乱这项劳民伤财的活动打上了一个休止符。

归国后的大内政弘进行着强化着分国的支配体制、并以武力压制反对的一派。在其他的方面。大内政弘对文化保护的热心丝毫也不逊色于其父教弘,他与当时一流的学者文化人一条兼良的关系颇密,并互相交流自己对艺术文化的见解,连歌师宗祇也幕名来到山口,此外还有右大臣三条公敦也来到山口倚赖大内政弘并寄宿于山口馆内。各地的文化名人以及朝廷公卿的到来为山口的繁荣起到了进一步的促进作用也使得大内氏的文化素养以及艺术细胞更进一步强化~明应4年大内政弘病死。法名 法泉寺殿直翁真正大居士

政弘病故后由其嫡子幼名龟童丸的大内义兴出任大内家督之位。大内义兴绝代枭雄,官至三位左京大夫,全盛时期领有周防、长门、丰前、筑前、石见、安芸、以及山城七国守护职,并出任管领代,执掌幕政。义兴一生战阵不断,在内外多难的环境下度过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在其继承家督之前的明应元年以16岁的年龄近江出阵。继承家督之后的明应4年2月诛伐长门国守护代内藤弘矩与内藤弘和父子二人的叛乱开始,明应5年又同九州的少弐政资为争夺筑前地方交战。在大内义兴的前半生时间里大内一族的内讧不断发生,同时还与九州的少弐氏与大友氏争夺着筑前与丰前的领地,而后半生又不断的与出云地方的尼子氏争夺着安芸和备后的广大领地。

大永3年(公元1523年)为了争夺对大明宁波的对明贸易的利益大内义兴与细川氏的矛盾激化并对立起来。同时家中的重臣之间又开始流行起了下克上的风潮。长门守护代内藤弘矩的反叛被消灭后,重臣杉武明又阴谋废掉大内义兴拥立其弟大护院尊光,阴谋败露后杉武明自尽而死,尊光辗转来到丰后地区倚赖大友氏,还俗之后改名大内隆弘。

在镇压一族之间内讧的间歇时明应8年11月、前将军足利义稙在被追放后来到大内主城山口城下。义兴在山口郊外的居馆接待了足利义稙。并于永正4年(公元1507年)大内义兴拥护足利义稙率中国地区的国人势力上洛,并出任室町幕府管领代,执掌幕政。大内义兴有如一颗璀璨的明星般照亮着整个中国地区,势力一时无人能比。大内义兴在京出任管领代的10年时间内,由于距离等各方面问题而导致自己领国经营的阻碍越来越多。再加上山阴地区尼子经久对安芸、石见地方的进逼导致大内氏分国的压力更大,于是义兴辞去管领代一职而回归本国,与尼子经久交战。归国后的大内义兴率领诸将出阵安芸、备后等地,在与出云尼子氏的拉锯战中患病,于亨禄元年12月于山口馆去世,享年52岁。

大内义兴也同样在文化方面的造诣颇深、继承了自其祖父大内教弘其大内家族文化方面的深厚素养,这点义兴同骏河的今川义元一样,二人同为绝代枭雄,又都同样继承着自己家族在文化方面的深厚修养,二人之子也同样使巨山一般的大内家和今川家在一代之内烟消云散,而大内义隆与今川氏真二人也都是著名的艺术家和文化保护者,很可惜的是都同样不具备在战国乱世中生存的能力。

大内氏的最期--------公卿文化的崇拜者义隆

大内氏的最盛时期出现在义兴之子大内义隆身上。大内义隆幼名与其父义兴一样,同为龟童丸。自大永4年(公元1524年)就开始追随父亲义兴安芸出阵与尼子氏交战。亨禄元年父义兴去世,大内义隆继义兴之后出任大内氏家督,领有周防、长门、石见、筑前、丰前、备后、安芸七国守护职,为西中国与北九州一代的最强势力;并完全的垄断了自上代大内义兴时开始与细川氏所争夺的对明贸易权,一时间大内氏风头无双,成为当时日本最强的大名之一。

大内义隆继任家督之后天文元年(公元1532年)与九州的少弐氏和大友氏在丰前、筑前、肥前等北九州各国交战。天文4年(公元1535年)3月同丰后的大友义鉴讲和并成功压制北九州大片土地。之后后奈良天皇即位,应幕府将军足利义晴的邀请大内义隆计划上洛,并献上大量礼金,换得太宰大弐的官职,从二位殿上人升进。而大内氏的灾祸也正因此而起,对京都文化充满向往的大内义隆虽然因尼子氏的侵攻而未能上洛,但却因受到京都腐朽公卿贵族生活的感染以及自己自幼起周围环境的熏陶变的越发对公卿贵族文化感兴趣了,并先后娶了朝廷公卿的女儿,西国宛如巨山一般的大内氏已经开始出现崩塌的先兆。

天文9年(公元1538年)9月,出云的尼子晴久围攻当时属于大内氏属下的毛利氏本处吉田郡山城,义隆将本阵移往岩国城,派遣周防国守护代陶隆方与长门国守护代内藤兴盛出兵救援毛利氏,天文10年1月成功击退尼子氏。天文11年6月大内义隆出云出阵转战于各地,天文12年2月攻打尼子氏本处月山富田城时在局势占优的情况下被对方反攻大败而回,5月自石见路逃往山口馆方向。此战义隆的养嗣子大内义房于出云地方的揖屋浦溺水而死。 此次出云远征的结果就是大内义隆的此次出阵是其作为武将生命的终止,在这之后的大内义隆对军事方面的问题已经完全不感到关心,虽然各地战事不断,义隆却不未所动,军事上一并交由陶,内藤,杉氏等守护代,此时的义隆甚至就连整个大内氏的未来也觉得不是那么的重要了,西国的霸者大内氏已经逐渐的走到了终点,而历史的车轮则在继续无情的转动着,大内氏已经离车轮下的石子与尘土距离并不远了。

大内义隆在位之初以北九州为中心大力发展领内的贸易并牢牢的掌控住对明的贸易权。其对儒学,仏教,神道,和歌,连歌,管弦以及文学等多方面兴趣颇深,并与京都很多公卿、僧侣保持着良好的友谊甚至将他们招到中国地方向当地传授京都文化。此外大内义隆本身也是一个基督教的信仰者,他在领内保护基督教的信徒,并允许沙勿略在领内传教。

大内义隆对文化的倾倒使其家中谱代武将们失去对他的信任与忠诚心。周防国的守护代陶隆房开始与义隆的侧近重臣把持国政的相良武任对立并借机扶持自己的党羽出任要职。天文20年8月重臣陶隆房与内藤兴盛一同急袭大内义隆的居城周防国山口馆。义隆自山口逃出后来到长门国的美祢郡的岩永后打算由大津郡的濑户岬走海路逃往九州的领地内,但却因为激烈的暴风雨而阻挡了其退路而又再度退回到了长门国深川的大宁寺,感到自己的人生已经走到尽头的大内义隆在随行的众多家臣与公卿们的注视下从容自尽而亡。

义隆死后,陶隆房将义隆的外甥大友晴英从丰后迎入大内家继承义隆而成为大内氏的新家督,并改名为大内义长,而陶隆房则拜领其一字更名为陶晴贤。大内氏的实权完全的掌握在了陶晴贤的手中。弘治元年(公元1555年)10月,陶晴贤与安芸的毛利元就在严岛进行了大规模的合战,其结果就是西国第一的勇将败给了第一的智将。严岛合战战败的陶晴贤在败逃到海边的时候发现再无退路,“何を惜しみ何も恨みん,元よりも,この有様の,定まれる身に”吟罢辞世句后,陶晴贤欣然自尽。一代名将陶晴贤只因一时疏忽而致此大败,更被后世之人与上杉宪政之流相提并论,着实可叹。陶晴贤死后,大内氏本领的周防、长门两国混乱不断,大内义长则更是被毛利氏驱逐出了周防国而逃到长门国且山城。弘治3年3月义长更是在不断的失败下被迫于长福寺自杀而亡,至此一代名门,西国的霸者,自应仁之乱以来一直自夸为西国乃至整个日本最大势力的大内氏一族就这么在重臣的反叛下可以说是突然间的从历史上消失了。周防、长门两国完全成为了毛利氏的领土,为日后苍鹰般振翅西国大地的毛利氏提供了稳定而又坚实的后方。

公卿文化的崇尚者--------大内氏追求公卿文化之路

大内义兴之女嫁给初代的阿波公方足利义冬为妻,室町幕府3代将军足利义满时期所形成的北山文化与8代将军足利义政时期形成的东山文化各自有着其独特的文化底蕴与特色,而作为10代将军足利义稙养子的足利义冬在文化方面也具有着很高的造诣。

大内义兴之父大内政弘与义兴的祖父大内教弘同样是文武两道皆长的名将。大内政弘在滞留京都的期间因其对文学与和歌的爱好而与京都的公卿学者们之间交往密切,此外政弘还经常与家臣进行连歌会等。当时连歌方面的名人宗祇在连歌上的成就就好像俳句这方面的松尾芭蕉一样。大内政弘在应仁之乱时京都出阵期间曾经将宗祇招到阵中召开连歌会助兴。之后宗祇更是在文明12年(公元1480年)6月来到周防国山口馆,并在政弘的居馆内举行盛大的连歌会。宗祇编写《新撰菟玖波集》的动机也是由于受到大内政弘的启发而开始编写的,在《新撰菟玖波集》这部连歌集上一共收录了大内政弘75句连歌。政弘于明应4年(公元1495年)9月18日因病去世,在其去世不久之后的9月26日,时任太政大臣的一条冬良将宗祇编写的『新撰菟玖波集』献给后土御门天皇观看。

最早的准勅撰连歌集的做成是在大内政弘的时代。这使大内家代代相传的文化以及山口文化得以广为人知。正因为如此山口简直可以被称为西国的小京都,甚至西京都。而政弘本人所作的和歌也数以万计,在文化方面的政弘也决不是等闲之辈。并且山口也成为了儒学、雪舟系的绘画等各式文化的发祥地。

政弘长男大内义兴在位的时代大内氏达到了其全盛期,不光镇压了领内的反叛,而且还保护逃亡到山口的前将军10代足利义稙(初代阿波公方足利义冬的义父)并出兵协助足利义稙恢复将军的职位,自任幕府管领代。大内义兴也与自己的父亲政弘相同,与公卿、学者、僧侣们交往密切,对和歌与连歌有着很深的研究,大内义兴的长子义隆在这点上也同自己的父亲义兴一样有着相同的兴趣,并且决不在乃父之下。

大内家的内部经常发生一族内部有实力的一门众反叛,分家压制主家的事也经常发生,但在义隆即位时大内家的声威已经笼罩在了整个中国地区,义隆在重臣周防守护代尾张守陶兴房的辅佐下安稳的继承了大内家而并未发生家中一门反叛的事件。大内义隆自幼生活在周防国山口馆内,从小耳濡目染的都是自己曾祖父教弘,祖父政弘,父亲义兴所喜好的儒学、汉诗、仏学、和歌、连歌以及多种艺术,因此大内义隆自幼年起就对文学以及各种艺术非常关心,其关心的程度要远远的超过治理自己的领国。在后奈良天皇即位的时候大内义隆更是通过三条西实隆向后奈良天皇进献了大量的礼金。海上对明贸易的垄断权为大内义隆带来了莫大的财富,其在朝廷公卿的优厚待遇。使得自应仁之乱后京都四处漂泊流离的公卿贵族文化名人们陆续迁往周防国山口馆居住,极大的促进了山口文化的繁荣。

初代阿波公方足利义冬与自己的大舅子大内义隆的关系,NHK电视台曾经播放过的节目中,有过一段这样的插入内容,天文19年(公元1550年)11月,内藤兴盛将到访山口的传教士沙勿略和费尔南德斯介绍给大内义隆,但双方在短暂的友好接触后关系急转直下,二人也被大内义隆赶出了山口。经过上一次的失败后沙勿略在天文20年再次来到山口馆参见大内义隆,并献上了13种奇珍异宝,出于对陌生知识的强烈好奇以及各式珍宝的诱惑,大内义隆下达了在自己领内布教的许可。在义隆的许可以及对天主教徒的保护政策之下,义隆领内在短短的两个月里受洗的教徒就达到了500人之多。沙勿略这种锲而不舍勇于挑战的开拓精神,和义隆宽大的性格及对新鲜知识的渴望一样值得后人学习。此外,关于阿波公方与天主教的关系,有从京都被追放至堺的路易斯。佛洛伊斯访问14代将军足利义荣(初代阿波公方义冬的长子)时残留的两封书信为证。义荣进攻京都之际,天主教的传教士们在暗处也应该是出了不少力。

另外有关大内义隆的评价在《大内义隆记》中有过“多多良朝臣义隆卿乃末世中通达之人,精于文武两道,且慈悲为怀,尊神礼佛,广为世间传颂。”书中的记述,对大内义隆这样一个平和的文化爱好者予以了很高的评价。末世之道者乃是于道义残存之末世仍探求道者之意。战国时代之武将,大抵假战斗以为扩大领地之道,而义隆之醉心文化,使其自身于乱世之价值不可不谓少之又少。而义隆对神佛的尊崇心理极其坚强可说是到了顽固的地步。大内义隆出资重建了筑前国的宫崎宫拝殿的大殿,并对丰前国的宇佐宫,安芸国内的严岛神社等七国的神社,寺院进行保护。后奈良天皇即位的时候义隆也献上了大笔的礼金用于天皇的即位仪式,其对传统的权威相当的重视,并为了维护这些“传统”而竭尽全力。在经过与细川氏持续的争斗而得到的对明海外贸易权使大内氏获得了巨大的利益,而作为一个文化保护者的大内义隆则又把这些财富全都投入到了文化保护工作中。义隆对领国发展的漠不关心、对家臣冷泉隆丰,杉重矩的进言听而不闻终于使得武断派的陶隆房起兵反叛义隆,并且自己也结束了宛如公卿般的一生。其后陶晴贤在严岛之战被毛利元就打败并自尽而亡。此后防、长两国也就成了毛利氏的领地,直到幕末维新长州再度雄起而为诸雄藩之首,倒幕主力。义隆之死,陶晴贤的反叛以及其后的严岛之战使人们有了这样一个非常片面的评价。其实大内义隆并非庸才,其人也并不懒惰,义隆的一生中充满着慈悲的精神、儒学中的礼节与理念、平和的人生观贯彻着其短暂的一生。而陶晴贤实乃善战之名将,西国无双的勇将,却只因这一时疏忽,致此悔恨终生的大败,着实可叹。

大内氏历经数代所发展出来的这种独特的大内文化(也称山口文化)经过大内义隆之妹也就是初代阿波公方足利义冬之妻而传到了阿波地区。至第8代阿波公方足利义宜与9代足利义根的时候,阿波国南方的汉学的发展已经到了非常先进的地步。到了之后的江户时代阿波国南方地区更是成了江户时代汉学的中心地区。历代阿波公方对知识的爱好丝毫不逊色于大内义隆,这点来源于其先祖3代将军足利义满与8代将军足利义政,二人在位时期所分别形成的独特的北山文化与东山文化再加上足利义冬之妻所带来的大内文化三种不同风格的文化体系混杂在一起就形成了独特的阿波文化。

氏族名单

编辑

拜领大内政弘祖孙三代偏讳名单

大内政弘 文安三年-------明应四年(公元1446--公元1495年)

麻生弘家 筑前国人。远贺郡花尾城主。父麻生家春。

毛利弘元 安芸国人。高田郡吉田郡山城主。父毛利丰元。

松浦弘定 肥前国人。父松浦丰久。

陶弘诠 大内氏庶流陶氏出身。父陶弘房。周防陶氏与大内氏同是出自周防国吉敷郡大内村的一支。陶家这一系就是从大内氏再次分派出来的支系,同为多多良正恒之后。

内藤弘春   大内家臣。长门国守护代。

大内义兴(文明九年~享禄元年)

毛利兴元 安芸国人。高田郡吉田郡山城主。父毛利弘元

吉川兴经 安芸国人。父吉川元经。

小早川兴平安芸国人。沼田小早川氏当主。父小早川扶平。

佐波兴连 石见国人。邑智郡八幡城主。

松浦兴信   肥前国人。父松浦弘定。

天野兴定 安芸国人。安芸郡生城山城主。

饭田兴秀 丰前国人。宇佐郡饭田城主。

陶兴房 大内氏庶流陶氏当主。周防守护代。父陶弘护。

内藤兴盛 大内家臣。长门守护代。父内藤弘春。

杉兴长 大内家臣。筑前守护代。

杉兴运 大内家臣。筑前守护代。父杉兴长。

大内义隆 1507-1551(永正四年~天文二十年)

黑川隆尚 1527年改名 宗像神社大宫司。

毛利隆元 1537年元服   安芸毛利氏当主。父毛利元就。

小早川隆景 安芸国人。父毛利元就。

龙造寺隆信 1550年改名 肥前龙造寺氏当主,父龙造寺周家

麻生隆守 筑前国人。远贺郡冈城主。父麻生家信。

松浦隆信 肥前国人。父松浦兴信。

天野隆纲 安芸国人。安芸郡生城山城主。父天野兴定。

青景隆著  长门国人。

陶隆房 大内氏庶流陶氏当主。父陶兴房。 内藤隆春  大内家臣。父内藤兴盛。

内藤隆世 大内家臣。长门守护代。父内藤隆时。

弘中隆兼 大内家臣。安芸守护代。父弘中兴兼。

冷泉隆豊 大内家臣。父冷泉兴丰。

大内义长(晴英) (?~弘治三年)

陶晴贤 原名陶隆房 大内氏庶流陶氏当主。父陶兴房

取大内义隆的偏讳,后谋反逼死义隆。而后取大内晴英之偏讳而改为陶晴贤

下一篇 足利氏

上一篇 中韩通商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