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江区 编辑

浙江省杭州市辖区

滨江区滨江区

滨江区,浙江省杭州市辖区,位于钱塘江下游南岸,东、南接萧山区。西、北濒钱塘江与西湖区、上城区隔江相望,总面积72.2平方千米。 截至2023年6月,滨江区共辖3个街道。 区人民政府驻西兴街道江南大道100号。截至2023年末,滨江区常住人口54.3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100.0%。

滨江区,因地濒钱塘江,故名“滨江”。 1996年,萧山市西兴、长河、浦沿3个镇划归西湖区。1996年,以西兴、长河、浦沿三镇,设立滨江区。 滨江区与杭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 是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杭州片区组成部分。

2023年,滨江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67.9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42.1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60003元。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滨江区

外文名:Binjiang District

行政区划代码:330108

行政区类别:市辖区

所属地区:浙江省杭州市

地理位置:杭州市南部、钱塘江南岸

面积:72.2 km²

下辖地区:3个街道

政府驻地:西兴街道江南大道100号

电话区号:0571

邮政编码:310051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人口数量:54.3 万(截至2023年末常住人口)

车牌代码:浙A

地区生产总值:2467.9 亿元(2023年)

历史沿革

编辑

石器时代,滨江境内已有人类活动。

春秋战国,为越国属地。战国中期,楚威王(前339一前329)灭越,境域属楚。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置会稽郡,境域属会稽郡。

西汉初至元始二年(2),建余暨县,境域属余暨县。新建国元年(9),改余暨为余衍,境域属余衍县。东汉建武年间(25-56),复称余暨,属会稽郡。

三国,黄武年间(222一229),改名永兴,属会稽郡,境域属永兴县。

西晋,属会稽郡。

隋开皇九年(589年),废永兴县并入会稽郡。

唐仪凤二年(677),复设永兴县,属越州。天宝元年(742),改永兴为萧山,越州亦改为会稽郡,境域属会稽郡萧山县。

五代,萧山属吴越国镇东军,境域属镇东军萧山县。

太平兴国三年(978),吴越国除,镇东军仍改为越州,境域属越州萧山县,滨江境域设夏孝乡(西兴、长河一带)、长兴乡(浦沿一带),仍隶属萧山县。绍兴元年(1131),改越州为绍兴府,萧山均其属县,滨江境域属绍兴府萧山县。

元至元十六年(1279),改绍兴府为绍兴路,萧山属绍兴路,改夏孝乡为三都,辖十一图;改长兴乡为四都,辖六图;设西兴场,隶属不变。

明至清末,沿袭元制。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军占领萧山,改县名为莦珊县。境域属莦珊县。同治二年(1863),太平军退出,复称萧山县,境域仍属萧山。宣统二年(1910),县以下设乡,时滨江境内有西兴乡、长河乡、长兴乡,隶属萧山县。

滨江区图册

民国元年(1912),废府,萧山为省直辖,滨江境域属萧山。民国三年(1914),省下设道,萧山属会稽道;民国十六年(1927),废道,萧山复由省直辖。民国17年(1928),设西兴里、长河里、浦沿里,属萧山县第二区;民国19年(1930),将村、里、自治会改编为乡镇,滨江境域设2个镇、1个乡。民国21年(1932),长河设区,辖冠山、长河、傅许、沿山4个乡、 135个闾,归属不变。民国二十四年(1935),省设行政督察区,萧山属第三行政督察区;民国三十七年(1948),萧山复归省直辖县,境域归属依旧。

1949年5月,萧山县解放,由省直辖。5月,长河设区,隶属萧山。6月,萧山划入绍兴专区。

1957年,划入宁波专区。

1958年10月,实行政社合一,长河区所辖西兴、长河、山河、浦沿、闻堰5个乡镇,成立长河人民公社,隶属萧山县不变。

1959年,改属杭州市,滨江境域均属萧山县。

1984年,改公社为乡,滨江境域有西兴、长河、浦沿3个乡。

1985年,改乡为镇,称西兴镇、长河镇、浦沿镇,仍属萧山县。

1988年,萧山撤县设市(县级),境域属萧山市。

1996年5月,萧山市西兴、长河、浦沿3个镇划归西湖区。12月,以西兴、长河、浦沿3个镇设立杭州市滨江区。

行政区划

编辑

区划沿革

1996年5月,西兴镇东湘、杜湖、湖头陈3村划归萧山市城厢镇。

2003年,撤销西兴镇、长河镇、浦沿镇,设立西兴街道、长河街道、浦沿街道。

2020年,成立长河街道竹山社区、浦沿街道华悦湾社区。长河街道张家村、汤家井、塘子堰、傅家峙4个社区在保留股份经济合作社的前提下,完成撤并,新筹建越王社区。

区划详情

截至2023年6月,滨江区下辖3个街道:西兴街道、长河街道、浦沿街道。 62个社区,实际运行59个。 区政府驻江南大道100号。

地理环境

编辑

位置境域

滨江区,位于钱塘江下游南岸,地处北纬30°08'20.4"—30°14'20.4",东经120°07'4.8"—120°13'55.2"之间。东、南面与萧山区盈丰街道、北干街道、城厢街道、蜀山街道及闻堰街道接壤。西、北濒钱塘江与西湖区、上城区隔江相望。东西最大距离10.4千米,南北最大距离10.4千米,总面积72.2平方千米。

滨江区人民政府

地形地貌

滨江区,地处萧绍平原西沿,北靠杭州复向斜丘陵,南依浦阳江平原。境内以平原为主,有少量低丘,地貌类型单调,界线清晰。以西江塘、北海塘为界,分为里畈片地貌和沙地片地貌。

滨江区境域位于扬子准地台,钱江台褶带北东端,杭州复向斜南东翼,紧依萧山双溪坞背斜。区内基岩出露不多,仅有少量古生界沉积岩和中生界火山岩,分布于南部与萧山区接壤地带。新生界第四系最发育,主要为海相沉积,松散沉积层遍布滨江全区,变化亦比较大。滨江区境域内地质构造线呈北东一南西向展布,褶皱、断裂和小型构造均较发育。

气候

滨江区滨江区

滨江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带,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春秋较短,冬夏较长。2021年,滨江区年平均气温18.8℃,较常年高1.8℃,为有气象监测记录以来最高;年降水量1937.3毫米,居有气象监测记录以来第四位;年雨日数161天,较常年多13.8天;年日照时数1835.5小时,较常年多7.8%。2021年各月平均气温均高于常年,夏季持续时间为有气象监测记录以来最长;期降水异常偏多,7一8月降水量为有气象监测记录以来最多;台风“烟花”滞留时间长,风大雨强,危害较重。

水文

滨江区,河流众多,统属钱塘江水系。钱塘江流经滨江区段,全为感应河段。地下水丰富,主要类型有孔隙潜水、孔隙承压水、基岩裂隙水和石灰岩岩溶水。境域内河湖频多,水域总面积1726万平方米。湖泊主要有白马湖、井山湖和詹家湖。白马湖原为浅海湾.后沙州堵塞其与外海之通道,成为泻湖.为境域内最大湖泊,有水面120公顷.蓄水量约300万立方米。境域内有河流40余条,多为人工河。最长的是永久河,长6810米。年代最久的为浙东运河(西兴运河),始凿于西晋。2014年,与西兴过塘行码头一起成为联合国世界遗产中国大运河之遗产点。

土壤

滨江区,农业土壤可分两大区域,即滨海涂地区和水网平原土区;土壤基本可分为红壤土类,潮土类,盐土类和水稻土类4个土类、6个亚类、7个土属、11个土种。红壤土类主要分布于境域内沿山一带:潮土类主要分布在南沙大堤以南至北海塘一带地区;盐土类主要在南沙大堤以北地区:水稻土类主要分布于北海塘以南的水网平原区。

植被

沿江平原区和水网平原区种植作物主要以水稻、大小麦、棉花、红麻、番薯、蔬菜、瓜果、豆类、花卉、苗木为主。低山丘陵区适宜于林木、毛竹及其它特产作物的生长。

自然灾害

滨江区境域靠近东部沿海,是热带气旋(台风)灾害易发区。每年夏秋两季为热带气旋(台风)灾害多发期,狂风暴雨所引发的洪涝、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还有大雪、雷电事故频频发生。

自然资源

编辑

滨江区,总面积72.2平方千米,钱塘江水域面积11.3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15.7%;内陆区域面积60.9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84.3%。其中:内陆区域内河道和湖泊面积2.6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3.6%;林地面积3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4.2%。

人口

编辑

截至2023年末。滨江区常住人口54.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3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100.0%。年末户籍人口33.4万人,其中男性人口16.65万人,女性人口16.75万人,分别占户籍人口的49.9%和50.1%。全年出生人口3508人,出生率为10.7‰;死亡人口1185人,死亡率为3.6‰,自然增长率为7.1‰。

经济

编辑

综述

2023年,滨江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67.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8.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0.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924.0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543.4亿元,分别增长8.8%、6.0%和9.2%。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0.02:37.44:62.54。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60003元。

财政收支

2023年,滨江区实现财政总收入462.5亿元,增长6.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42.1亿元,增长12.8%,税收收入229.1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94.6%,增值税(含营改增)、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分别为85.3亿元、46.1亿元、43.7亿元,分别占35.2%、19.0%、18.1%。

2023年,滨江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81.9亿元,增长8.4%,其中民生保障支出159.4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7.6%。用于教育、产业扶持的支出分别为33.4亿元、72.7亿元,分别增长7.8%、15.4%。

固定资产投资

2023年,滨江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0%,其中项目民间投资下降4.0%,交通、水利和能源投资增长101.1%,高新产业投资增长17.6%,工业投资增长11.0%。

第一产业

2022年,杭州高新区(滨江)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8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3家。新增中科粮油(杭州)有限责任公司、浙江森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2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022年,杭州高新区(滨江)种植粮油面积249公顷。推进“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三年行动,完成80个批次的农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为100%。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服务,全年为13户、208.13公顷粮食和蔬菜进行投保,总保额360万元,定损赔付9万元。

第二产业

工业

2023年,滨江区实现工业增加值906.9亿元,增长6.3%,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883.4亿元,增长7.0%。新产品产值率46.0%;规上工业劳动生产率72.4万元/人。规上工业实现营业收入3804.9亿元,增长8.2%;利润总额370.4亿元,增长20.1%,营业收入利润率9.7%。规上工业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下降0.8%,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84.1%;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7.3%,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93.9%;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4%,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92.6%。

建筑业

2023年,滨江区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7.1亿元,下降7.5%。

第三产业

国内贸易

2023年,滨江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568.2亿元,增长3.9%;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占限额以上批零单位商品零售总额的57.6%。

对外贸易

2023年,滨江区自营进出口总额1082.5亿元,增长7.0%,其中进口总额317.9亿元,增长20.3%,出口总额764.6亿元,增长2.4%。出口总额中,美国和欧盟市场出口分别为104.3亿元和139.3亿元;高新技术产品出口413.8亿元,占出口总额的54.1%;服务贸易出口54.9亿美元,增长13.0%。

2023年,滨江区新设外商投资企业167家,增资项目77个,投资总额1000万美元以上大项目24个;实际利用外资9.3亿美元。

企业发展

2023年,滨江区新注册企业20745家,累计拥有注册企业数95934家,新增认缴注册资本1208.5亿元。新增上市公司3家,总计培育72家,上市公司总量位列全省第一。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528家,有效数2601家。48家企业入选省创新企业五百强;18家企业被认定为省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占全省66.7%,继续保持全省首位。

服务业

2023年,滨江区规上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3294.2亿元,增长9.6%,其中互联网、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2552.9亿元,增长11.4%,占规上服务业的77.5%。规上服务业实现利润总额600.0亿元,增长31.2%。

房地产业

2023年,滨江区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8.6%,年末房屋施工面积403.6万平方米,下降1.5%;新开工面积49.7万平方米,下降39.1%;竣工面积43.2万平方米,增长36.8%。房地产销售面积68.9万平方米,增长14.2%;房地产销售额281.7亿元,增长3.3%。

交通运输

编辑

2021年年,杭州高新区(滨江)有钱江湾花园、南环、滨文、东冠、长河、长河湘滨、滨盛、江汉、地铁江陵路、地铁西兴、物联网11座公交首末站。常规公交线路68条,与地铁接驳线路35条,区内公交线路20条,总配车辆506辆,日均客运量12.1万人。地铁6号线涉及江南大道南侧出入口完成施工并开通,全区5条地铁线路正常运营。在运营公共自行车服务点343座,营运锁止器9311个,在运营自行车5832辆,日均租用量1.4万人次。新增(扩容)公共自行车服务点12个,新增(更新)亲子座公共自行车500辆。

2021年,杭州高新区(滨江)有客运企业2家,备案车辆91辆。货运企业 119家,货运车辆982辆,其中危化品运输企业5家,危化品运输车辆187辆。有备案汽车租赁企业80家,备案车辆355辆。有注册驾培企业4家,训练场地12处,面积9.44万平方米。有一、二类汽车维修及配件企业59家。

沪昆铁路杭州绕行线滨江段(浙赣铁路滨江段)、03省道、萧闻公路 、杭州地铁1号线 、杭州地铁4号线 、杭州地铁5号线 、杭州地铁6号线 、杭州地铁7号线 穿过滨江区。

政治

编辑
杭州高新区(滨江区)领导名单

区委书记

章登峰

区长

郑迪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应敏扬

区政协主席

张玮

区委常委

商丽萍、陈宇、陈炯林、王孟辉、丁昌钰、钟孚、高翀

副区长

陈宇、高翀、包嘉颖、于林芳、洪潮、郁廷栋、佘坚、陈刚

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周建杭、万爱民、屠国平、汤伟平、陈玉棠、胡银根、卢小强

区政协副主席

周翔、夏福志、包晓东、瞿野、杜昊

领导信息截至2024年8月

社会事业

编辑

教育事业

截至2023年末,滨江区拥有幼儿园38所,在园幼儿18705人,下降8.0%,专职教师1825人,下降0.7%;小学20所,在校学生36858人,增长9.8%,专职教师2076人,增长6.6%;初中14所,在校学生12225人,增长12.0%,专职教师1147人,增长0.7%。生均校舍建筑面积25.7平方米,其中幼儿园18.5平方米,小学20.9平方米,中学50.9平方米;生均图书38.3册,其中幼儿园32.0册,小学31.3册,中学68.8册;小学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12.6台,中学55.3台。学前三年幼儿园毛入园率117.6%,初中毕业生升入各类高中比例100%。

高等院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杭州创新研究院 、浙江中医药大学 、浙江警察学院 、杭州医学院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

科学技术

2023年,滨江区发明专利授权数7699项,增长3.5%。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730.0件,列全省第一。PCT(国际专利合作条约)申请量为757件,占全市PCT申请总量的32.3%,位居全省第一。获评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16家,中国专利奖77项。

截至2023年末,滨江区拥有市级及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95个、众创空间37个,其中国家级孵化器18个、众创空间19个,在孵企业4048家。全年各类技术合同登记共7209项,技术交易总额453.6亿元,同比增长7.56%,年度技术交易额蝉联全省首位。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科技支出46.3亿元,增长15.5%。截至年末,全区阶段参股引导基金子基金42支,其中已退出12支、正在运作30支。基金总规模298.91亿元,撬动社会资本233.13亿元,产业基金出资65.78亿元;目前基金已出资24.38亿元。累计完成投资574笔,投资金额103.27亿元,其中,全区投资179笔,投资金额23.34亿元,占22.6%。

2023年,滨江区新增研发中心省级50个、市级74个,年末拥有省级研发中心453个;新增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31个,其中省级6个、市级25个,年末拥有技术中心194个;年末拥有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52个。

文化事业

2023年,滨江区建成“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10个;新建改建城市书房、智慧借阅点13个,“码上借阅”等阅读品牌持续擦亮。建成嵌入式体育设施41片、健身苑点25处,排舞广场舞国家级赛事活动基地揭牌。入选省市共富风貌游线2条。高质量举办和服务保障中国国际动漫节、杭州文博会、滨江四季等重大文化活动。

2023年,滨江区修订实施文化产业政策。入选省级以上各类重点文化企业18家,规上文化企业实现营收1831.3亿元、增长17.1%,文化产业竞争力百强区综合指数列全国第二。网络文学成势见效,发布中国网络作家村五年发展规划,“IP直通车”累计促成交易额超14.5亿元。动画动漫成果丰硕,《斗罗大陆》《转生的巨人》《下姜村的共同富裕梦》等一批作品获全国重要奖项。

截至2022年末,滨江区图书馆(杭州图书馆科技分馆)(简称“区图书馆”)有文献总量72.4万册(件),外借文献54.1万册。设有浦沿、西兴、长河3个街道分馆、33家社区图书室、25家城市书房。拥有博物馆6家,分别是浙江中医药博物馆、西兴过塘行码头专题陈列馆、中国动漫博物馆、浙江地质科创园地质博物馆、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长河革命历史纪念馆。

国家一级图书馆:杭州高新区(滨江)图书馆。

医疗卫生

截止2023年末,滨江区拥有卫生机构291个,增长5.1%,其中医院8个。拥有各类医疗机构床位698张,其中医院床位543张。卫生技术人员4052人,增长3.3%;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396人,注册护士1808人,分别增长9.3%和6.0%。医院年诊疗23.7万人次,增长13.7%。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都为0。社区卫生服务站36家。

体育事业

2023年,滨江区建成41片嵌入式体育设施,场地类型涵盖三大球、三小球,累计面积超1.5万平方米,新建、改建了20处健身苑点。 搭建筹备期“一办两侧一督查”架构、战时运作“一中心八领域十专班”指挥体系,赛事场馆改造提升高标准完成,三大场馆和马拉松场地保障团队全情投入,6.5万名亚运城市志愿者无私奉献,亚运数字专用道等专项基础设施高效运行,要人警卫、抵离交通、食品医疗等工作全方位落实,火炬传递安全有序、氛围热烈,开闭幕式7万余名观众40分钟高效退场,开幕式-田径赛事24小时快速转场,1144场赛事圆满收官。

社会保障

2023年,滨江区保障住房体系不断完善,续建公共租赁房9.3万方、新开工8.7万方,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3629套(间),配售人才共有产权保障房632套。完成新一轮商业发展规划布局。帮扶重点群体8872人次,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996人次。 截至2023年末,滨江区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62.1万人,净增1.8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99.75%。

历史文化

编辑

地名由来

滨江区,因地濒钱塘江,故名“滨江”。

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2021年末,滨江区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49项。其中:省级项目3项,分别是西兴竹编灯笼、西兴祝福、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市级项目8项,区级项目38项。有区级传承人12人。

西兴竹编灯笼

西兴竹编灯笼,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据《萧山县志》记载,西兴灯笼始于南宋,当时宫廷所用灯笼均出自西兴。西兴,所栽之竹多为淡竹、杠竹,是制作灯笼壳子(骨架)的好材料。西兴灯笼是一种上千年历史的传统手工艺品,制作精良、工艺复杂、要求甚高,故别处无法仿制,为西兴特有,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蓝印花布印染技艺

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湖南省、浙江省地区传统技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分纯蓝花布印染和彩蓝花布印染两大类:纯蓝花布布面素净,没有花纹图案,一般用以制作衣服和头帕;彩蓝花布有复杂的花纹图案,一般用以制作被面、垫单、帐檐、围裙、围腰、门帘、桌布、围布等。印染前需要经过裱纸版、描稿、刻版、上油、调料、刮浆、入染等工艺的处理,入染之后还要经过晾晒、淌洗、卷布、碾布(又叫“踩布”)的工艺流程。

风景名胜

编辑

截至2022年末,杭州高新区(滨江)有127处(个)移动文物,其中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12个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文物保护点8处(12个点),一般不可移动文物55处,历史建筑45处。

西兴码头与过塘行建筑群

西兴码头与过塘行建筑群,位于杭州市滨江区西兴街道西陵社区官河路,是沟通钱塘江两岸的重要码头,历代南北物资的转运地。随着陆路交通的日益发达,“浙东运河之头”逐渐衰落,仍保持着浓郁的历史风貌,留存有六朝牛埭,永兴闸。大城腹庙遗址。铁陵关遗址,古堤岸埠头等史迹和数十家过塘行。 2013年,西兴码头与过塘行建筑群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兴老街

西兴老街西兴老街

西兴老街,位于钱塘江南岸,乃浙东运河之首,包括俞任元过塘行、协亨祥过塘行、西兴街汪宅、沈渭全过塘行等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於宅、孙宅等4处市级历史建筑,形成木结构江南水乡特色的历史建筑群。

春秋时期,越国大夫范蠡在此筑城拒吴,时称固陵,后改西陵为西兴。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西兴过塘行码头成为大运河杭州段6个遗产点之一。

浙江中医药博物馆

浙江中医药博物馆,收藏、展示及研究中医中药类文物、文献、标本等藏品,有文物文献展品3000余件(份),中药标本1000余份。

钱塘江大桥

钱塘江大桥,位于杭州市六和塔附近的钱塘江上,南为滨江区浦沿街道联庄社区,北为西湖区二龙山。为钱塘江上第一桥,由中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主持设计、建造,是中国第一座双层铁路、公路两用的现代化桥梁。

钱塘江大桥全长1453米,其中正桥长1072米,南、北公路引桥各长93米和288米。1934年8月8日动工兴建。1937年9月26日建成通车,历时3年1个月时间。2006年5月25日,钱塘江大桥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方特产

编辑

杭州丝绸

杭州丝绸,浙江省杭州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杭州素有“丝绸之府”的美誉,丝绸历史悠久璀璨。杭州丝绸,质地轻软,色彩绮丽,品种繁多,有绸、缎、棉、纺、绉、绫、罗等14个大类,图案新颖,富丽华贵,花卉层次分明,人物栩栩如生,许多产品荣获国家部优或省级优质产品奖,远销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11年9月19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杭州丝绸”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龙井茶

龙井茶,浙江省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2001年10月27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龙井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荣誉称号

编辑

2020年12月,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入选第三批双创示范基地。

2021年6月,滨江区入选2020年度市县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优秀单位、“科技创新鼎”。

2022年3月,滨江区入选“十百千万”专项行动首批实施单位。

2022年4月2日,滨江区入选知识产权服务出口基地。 21日,滨江区入选首批浙江省食品安全示范县。

2022年8月,滨江区入选第二批浙江省婚俗改革实验县。

2023年10月,滨江区入选第七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下一篇 钱塘区

上一篇 浙西抗日根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