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西抗日根据地 编辑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

浙西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苏浙皖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钱塘江、富春江以西与以北地区,北靠苏南,西连皖南,以天目山为依托,京杭国道横贯全境,包括郎(溪)广(德)长(兴)、天(目山)北、天(目山)东、杭嘉湖4个地区,是中国人民军队大举跃进东南和解放京沪杭的战略基地。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浙西抗日根据地

地理位置:浙江省西部

建制沿革

编辑

浙西抗日根据地是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发展东南的战略部署,由新四军第一师南下浙西后,汇合新四军第十六旅,在浙西中共地方组织和人民群众长期艰苦斗争的基础上,逐步开辟而成的。

早在抗日战争初期,浙西人民就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活动,中共领导和影响下的抗日游击队活跃在浙西敌后。1943年9月,日军发动苏浙皖边战役,浙西大片土地重新失陷。为了收复失地,扩大解放区,新四军第十六旅挺进苏浙皖边,收复了浙西广大农村,开辟了以长兴为中心的郎广长抗日根据地。

1944年9月,中共中央作出发展东南的战略决策。为实施这个战略决策,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先后派粟裕、叶飞率新四军第一师主力渡江南下浙西。1945年1月,根据中央军委命令,在长兴成立新四军苏浙军区,粟裕任司令员(叶飞南下后任副司令员),统一指挥浙西、苏南和浙东的部队,下辖4个纵队。同年5月,成立浙西区党委,金明任书记,同时成立浙西行政公署,建立了以天目山为中心的浙西抗日根据地。苏浙军区成立后,积极开展对敌作战,在对日反攻中,军区主力和地方武装作战100余次,解放县城10座,拔除据点100余个,毙伤俘日伪军1万多人,民族革命武装发展到5万余人。

抗日战争胜利后,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苏浙军区除留少数武装坚持原地斗争外,军区主力、地方武装及党政干部分批撤至长江以北地区。

下属机构

编辑

浙西区下辖天(目山)北地委、天(目山)东地委和杭嘉湖工委。天北地委辖孝丰、安吉、兴、武德和广南5个县委,驻地孝丰。天东地委辖於潜、临安、余杭、富阳等地,驻地临安,后移至孝丰。杭嘉湖工委不辖县委,主要负责吴兴、德清公路以东敌后地区的开辟工作。

下一篇 滨江区

上一篇 浙东抗日根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