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淳安三角戏 编辑
淳安三角戏,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淳安三角戏源于清末,盛行于淳安、常山、开化一带,因早期演出只有旦、生、丑三个角色而得名。其剧目、曲调及表演形式均接近赣东采茶戏,内容大多反映家庭生活,曲调主要是湖广调和三角调,并伴以锣鼓之类的打击乐,演出角色以小生、小丑、小旦为主。表演风格淳朴粗狂、活泼生趣,极富乡土气息。解放前,由于常遭禁演,一度濒临绝境。解放后,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扶持,重获新生。
2011年5月23日,淳安三角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IV-142。
中文名:淳安三脚戏
批准时间:2011年5月23日
非遗级别:国家级
非遗编号:IV-142
申报地区: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
遗产类别:传统戏剧
据清光绪《续纂淳安县志》载,淳安三角戏已有百余年历史。自清末民初始,三角戏便在浙江遂安、淳安、开化一带流传。至1927年,仅淳安就有“三角戏竹马班”十余个,比较稳定的职业“三角戏常班”也有二三个。1928年到1934年期间,是淳安三角戏发展兴盛时期,当时淳安有三角戏竹马班五六十个,最多时曾达90余个,“三角戏常班”也发展到十余个,如“徐龙福班”“春生班”“大源班”“徐君胜班余富之班”“余岙源班”“姜雪元班”“王卯寅班”“郑三元班”“方仁水班”“方老苟班”“宋成金班”“方仕进班”等。这一时期,淳安的“三角戏常班”除当地演出外,还到开化、衢州、常山、寿昌、建德、分水、昌化、遂安等邻县,以及安徽歙县、屯溪、绩溪,江西婺源、铅山等地演出。
据1990年版《淳安县志》记载,当时淳安地区共有三角戏艺人300余人。至20世纪40年代,淳安三角戏渐趋衰落,部分“三角戏常班”改演或兼演徽戏剧目,或用徽调唱三角戏,称“半班”。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心扶持下,三角戏重获新生。
1951年,淳安三角戏正式定名为“睦剧”,并被列为浙江省地方戏剧剧种之一。同年,淳安县成立了“淳安县青溪睦剧团”。5月,原青溪睦剧团改组,成立了民办公助职业剧团――淳安睦剧实验剧团。
1954年,经政府批准,淳安睦剧实验剧团正式定名为“淳安县睦剧团”。从此,淳安有了第一个县级专业剧团,期间,全县农村还建有十余个民间余睦剧团。
自1954年至1964年的10年间,淳安睦剧团先后整理加工了1个传统剧目,编演了大量的现代戏,创作了《海瑞斗贼》等淳安题材的史剧,移植了部分其他剧种的古装戏。这一时期为睦剧发展的繁荣时其1968年淳安睦剧团解散,剧团演职人员全部下放农村安家落户。
1970年,按照淳安县革命委员会有关文件通知,建立了“淳安县文艺宣传队”。
1973年2月,“淳安县文艺宣传队”改为“淳安睦剧团”,性质为全民所制单位。
从1976年开始,睦剧再度兴盛,直至1985年,淳安睦剧团先后统戏,剧团的演出水平日益提高。
1986年10月,经县人民政府批准,淳安睦剧团与淳安越剧团合并为“淳安县千岛剧团”,既演睦剧又演越剧。
1989年,淳安睦剧团撤销后,60多位睦剧艺人自发组织睦剧艺社,整理出版《睦剧戏曲志》《睦剧音乐志》,录制发行《睦剧精曲选》磁带。
2015年12月31日,淳安睦剧团重新挂牌成立。
淳安三角戏图册剧目独特性
睦剧(三角戏)的传统剧目中,无帝王将相,也少有才子佳人,多为反应当地劳动群众生产、生活场景。如《采桑》《牧牛》《种麦》《偷笋》《补背塔》《借墨斗》《磨豆腐》等,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专业睦剧团成立,大型古装睦剧才开始上演,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类剧目才逐步上演。
唱腔民歌性
睦剧曲调有百余个,较为丰富。大戏曲调具有戏曲音乐风格,曲调旋律优美动听;小戏曲调则近似山歌、民歌,有高亢激越的,有缠绵抒情的,有轻快欢悦的,表现力丰富,具有乡村风味。小戏曲调一般为特定剧目专门谱写,故名称大都依据戏名而定,如《采桑》调、《种麦》调、《牧牛》调、《磨豆腐》调等。
表演生活性
睦剧表演诙谐风趣,载歌载舞,反映农村生活的剧目,生动活泼,亲切自然。但由于睦剧演员都是农民,缺乏戏剧表演基本功,加上上演剧目题材不广泛,角色行当少(通常是二、三个演员一出戏),故而表演较粗犷。
队伍精悍性
因三角戏剧目大多为农村、家庭生活题材,剧中人物以夫妻为主,所以表演者只需2-3均可,前台加乐队最多不超过10人。由于队伍精悍,下乡演出方便,不受场地限制,可在舞台表演,也可以在田间地头、农家庭院表演。
淳安三角戏的传统剧目,大多取材于农村日常生活的某一片段,剧中人物以劳动者为主角,以人物关系为纽带,构成富有情趣的情节,描写夫妻矛盾、婆媳纠葛、母女关系、姑嫂逗乐、男女爱情、劳动情趣等等,表现家庭、邻里、亲友、社会之间的各种世态人情、伦理道德,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斗争,如《李仕卖妻》《马房逼女》《南山种麦》《补背搭》等剧目。新中国成立后,文艺工作者整理加工了《南山种麦》《牧羊》《看花灯》《补背塔》《落布》《李仕卖妻》等一批睦剧传统剧目,自编了《海瑞斗咕》《海瑞审石头》《方百花》等淳安历史题材的历史故事剧,创作了《雨过天晴》《光辉的旗帜》《山谷朝阳》《密林从中》《月圆曲》《鸳鸯马》《山野小曲》《好媳妇》等淳安现代生活剧。
传承状况
当代,淳安三角戏观众流失、市场萎缩、濒临失传,亟待保护。
当前,睦剧观众群大量流失,睦剧市场严重萎缩,许多老艺人相继离世,大批艺人离开剧团另谋生路,睦剧发展面临很大困难。
保护措施
淳安县开设了睦剧名段欣赏电视专栏,在千岛湖各广场公园布置睦剧雕塑,开设戏迷角等。
淳安县收集整理睦剧的文字、音频、视频等资料,建设睦剧数据库,共收集整理剧本104本、曲谱62部、剧照223张、视频20个、音频122个。
在淳安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宣传文化部门启动保护抢救工作,收集、整理、编印、出版《睦剧发展史》《淳安睦剧民歌金曲》《睦剧MTV》等资料,成立淳安睦剧艺社、业余睦剧团,并在全县中小学开设睦剧音乐课,还经常组织睦剧小戏参加全国、省、市会演。千岛湖旅游集团跑遍全县20多个乡镇、300多个行政村和省内外7所职业艺术院校,“走村入户”式地招聘演员,发布“英雄帖”,利用微信、微博等方式招英才。截至2017年3月,已招募演职员36人,睦剧艺术顾问7人,完成《春草闯堂》《南山种麦》《游湖》《断桥》四个传统节目的排练和新戏《棉花弹得幸福来》的创作。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淳安县文化馆获得“淳安三角戏”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淳安三角戏项目保护单位淳安县文化馆评估合格。
荣誉表彰
1997年12月,睦剧小戏《赤膊女婿》获文化部群星奖、优秀奖。
2005年,睦剧小戏《鸳鸯马》荣获浙江省第二届现代小戏比赛创作、表演一等奖和导演、音乐设计奖。
2006年,淳安县文化馆创作演出的睦剧小戏《山野小曲》(编剧方有禄)获2006年淅江省“群星奖”创作金奖。
2008年,睦剧小戏《旧梦重圆》获浙江省新农村题材小戏会演表演金奖,睦剧小戏《鸳鸯马》获全国首届农民文艺汇演金奖。
2010年,睦剧小戏《好媳妇》获浙江省新农村题材小戏会演创作金奖、表演金奖、导演金奖和优秀演员奖。
2014年,睦剧小戏《心愿》获浙江省新农村建设题材小戏汇演金奖等五项大奖。
重要活动
2013年7月19日,淳安睦剧《南山种麦》参加了浙江省传统戏剧折子戏精品展演活动。
2014年5月,淳安县文广新局、县广播电视台和县教育局联合举办“淳安好腔调”2014睦剧大赛。 6月12日,睦剧小戏《鸳鸯马》参加“唱响美丽浙江·共享美好生活”第九届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暨2014“浙江好腔调”传统戏剧系列展演之“浙风越韵”专场演出。 6月13日,睦剧小戏《鸳鸯马》参加2014“浙江好腔调”传统戏剧系列展演之“梨园撷英”专场演出。 11月6日,淳安三角戏《南山种麦》选段参加了“浙江好腔调”浙江省传统戏剧之乡授牌暨展演晚会。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
下一篇 杭剧
上一篇 皮影戏(海宁皮影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