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昌邑区 编辑
昌邑区,隶属于吉林省吉林市,位于吉林市西北部。昌邑区是吉林市经济中心,范围在北纬43°50′~44°6′35〞,东经126°31′~126°47′之间,城区三面环江,一面临山,总面积769.92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10月,昌邑区下辖12个街道、3个镇、2个乡。
截至2023年末,昌邑区户籍总人口53万人。其中,男性人口26万人,女性人口27万人。
2023年,昌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9.7亿元,同比增长6.7%。
中文名:昌邑区
外文名:Changyi District
行政区划代码:220202
行政区类别:市辖区
所属地区:吉林省吉林市
地理位置:吉林市西北部
面积:769.92 km²
下辖地区:12个街道、3个镇、2个乡
政府驻地:中兴街105号
电话区号:0432
邮政编码:132001
气候条件:温带季风气候
人口数量:53 万(截至2023年末户籍总人口)
著名景点:文庙、东市商业街、儿童公园等
机场:吉林二台子机场
火车站:吉林站、双吉站
车牌代码:吉B
地区生产总值:189.7 亿元(2023年)
昌邑区以境内过去的昌邑屯得名。
清乾隆九年(1744年),山东省昌邑县李家郜、西营庄、徐家官庄饥民逃荒来吉林城东五里许(今维昌街道境内)落户,从而形成屯落,按原籍取名昌邑屯,昌邑屯属奉天府永吉州所辖。
昌邑区
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永吉州改为吉林厅,昌邑屯隶属吉林厅。清光绪八年(1882年),设立吉林分巡道,吉林厅改为吉林府,昌邑屯归属吉林分巡道吉林府所辖。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吉林将军衙门改立行省,昌邑屯归属吉林省吉林府管辖。
民国二年(1913年),吉林府改吉林县。昌邑屯为吉林省吉林县所属。民国四年(1915年)3月,吉林省城警察厅改为省会警察厅,昌邑屯划归省会警察厅第三警察区所属。民国十八年(1929年),吉林市政筹备处成立,警察区改为行政区,昌邑屯又为吉林市第三行政区所辖。东北沦陷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4月1日,伪市公署成立。以昌邑屯为中心,将全市划为5个行政区。区以昌邑屯命名,设昌邑区事物所。团山子屯、八家子屯、东大滩、向阳屯为吉林市属昌邑区。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废保、甲制,设东旭、同昌、护昌、东局子、东大滩、维昌町会。管界,西起吉林火车站场东墙外和市制材厂铁路专用线,东至嫩江接街和农安街,北起铁路三角线,南至松花江沿,面积2.65平方千米。民国三十年(1941年)8月,日伪当局为强化统治,将全市划为10个区,废町公所(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1月改町会为町公所),成立分区。昌邑区事务所下属向阳、同昌、维昌、护昌、康祥、永安、瑞昌、靖安八个分区。管界,北延至巴虎屯,东、南两侧均延至江沿,面积增加到11.24平方千米。抗日战争胜利后,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2月16日建立昌邑区民主政府。同年5月28日,国民党政府占据吉林市期间设立昌邑区,置区公所,下设向阳等21个保,辖786甲,甲下5户为一组。在区、保之间设有联保,昌邑区设向阳等8个联保。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3月9日,吉林市解放。同年4月29日将全市划为城内五区,城外五区,废区公所建制,置区人民政府。昌邑区为城内五区之一,设振昌等八个闾,下为邻。8月13日,废闾、邻制,建立维昌等8个街政府,下为居民组。1949年1月12日,按市人民政府决定,昌邑区增设钱家屯、江湾路、振昌三个街政府。同年7月16日,昌邑区政府改制为昌邑区公所,作为市政府派出机构。
1951年8月23日,恢复区政权,昌邑区改称第一区人民政府。
1953年4月25日,撤销第二区(朝阳区)人民政府,将其所辖的怡春里、文庙街公所全部及民主路、车站街公所大部划归本区、增建怡春里、文庙、民主路、车站4个街公所。共计领属九个街公所。管界,东、南两面至松花江,西面则以重庆街、阳春、东宁胡同、民主路(吉林大街北段)分界,与第二区(原三区,即通天区)接壤,北止吉沈铁路线与第八区(哈达湾区)毗邻。面积由11.24平方千米增至15.91平方千米。
1954年1月12日,第一区领属的维昌等10个街公所分别易制街道居民委员会。
1955年4月19日,第一区改称昌邑区。同时,东大滩等九个街道居民委员会分别改为街道办事处。
1956年5月30日,昌邑区人民政府改称昌邑区人民委员会。
1959年1月12日,昌邑区划分为昌邑、铁路两个人民公社。昌邑人民公社管辖巴虎屯等10个管理区,面积9.09平方千米。撤销通天区所属五个管理区,划归昌邑人民公社。共辖15个管理区,总面积11.86平方千米。
1960年8月1日,原15个管理区合并为东市场(怡春里、车站、桃原路3个管理区),文庙、大东门、巴虎屯、东局子、民主路、南马路分社。
1962年3月28日,撤销城市人民公社建制,恢复昌邑区人民委员会。昌邑、铁路两个人民公社所属的分社并归昌邑区,并调整为东市场(怡春里)等12个街道办事处。管辖区,东起松花江岸,西止珲春街,南起江湾路,北止莲花泡山麓,计15.32平方千米。
1968年3月21日,昌邑区人民委员会易制为昌邑区革命委员会。
区划沿革
龙潭区地图
1999年2月,将九站街、九站乡从昌邑区版图划出,成立吉林经济技术开发区。
2000年1月,原永吉县的两家子满族乡、土城子满族朝族乡、河湾子镇、桦皮厂镇和原船营区的左家镇划归昌邑区。
2001年3月,原河湾子镇与左家镇合并,合并后的镇名为左家镇。
2002年,撤销九站乡,并入九站街道(由吉林经济技术开发区代管)。
区划详情
截至2022年10月,昌邑区下辖12个街道、3个镇、2个乡:兴华街道、文庙街道、东局子街道、新地号街道、延安街道、站前街道、民主街道、莲花街道、通江街道、哈达湾街道、新建街道、延江街道、孤店子镇、桦皮厂镇、左家镇、两家子满族乡、土城子满族朝鲜族乡。另辖:幸福开发区、哈达湾经济开发区。 区人民政府驻中兴街105号。
位置境域
昌邑区,位于吉林市区西北部,城区三面环江,一面靠山。西侧与船营区为邻(西侧以吉林大街、桃源路和桃园山为界,与船营区的南京街道、沙河子、南山道、张久和、大红土、于沟子、二官地、铜匠匠铺村接壤),南、东两面以松花江为界,与丰满区、龙潭区相隔,北侧与九台市相连接。昌邑区江岸线长56.6千米,沿江岸有吉林、哈龙、松江、清源、龙潭五座跨江钢筋混凝土公路大桥和长图铁路钢梁大桥。坐标范围为北纬43°50′~44°6′35〞,东经126°31′~126°47′。总面积为769.92平方千米。
昌邑区
地形地貌
昌邑区地处长白山山脉向松辽平原过度地带,其地形地貌是西高东低,由丘陵到平原,起伏不大。丘陵区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平原主要分布在中部和东南部。昌邑区地形随江势南高北低,略呈琵琶形。
气候环境
昌邑区的气候类型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少雨干燥,夏季温热多雨,秋季凉爽多晴,冬季漫长而寒冷。昌邑区年平均气温3℃-5℃,气温受地形影响,由西、西北向东、东南气温逐渐降低。一月份平均气温最低,一般在零下18℃-20℃,七月平均气温最高,一般在21℃-23℃,极端最高气温36.6℃。山区无霜期120天,平原区可达130-140天。全年降雨量约700毫米左右。昌邑区日照时数2400-2600小时,全年总辐射量为1150千卡/平方毫米。
土地资源
昌邑区总面积770平方千米。其中,有耕地37747.09公顷,占总面积的49.02%;有林地20855.71公顷,占总面积的27.08%;有水域面积3192.46公顷,占总面积的4.14%;未利用土地4395.52公顷,占总面积的5.7%;其他10801公顷,占总面积的14.06%。
矿产资源
截止2006年,昌邑区境内的矿种有:金、硅灰石、花岗岩,矿泉水和粘土,沙石等,储量较为丰富。昌邑区各类矿产年产量17.541万吨。
水利资源
吉林站
生物资源
截止2006年,昌邑区野生动植物资源主要种类有木材利用植物、食用植物、食用菌、药用植物、山果植物、野生动物等六大类:木材利用植物类有针叶林(包括长白落叶松等九种植物)、阔叶林(包括山杨等十三种植物)、灌木林(包括胡枝子等八种植物);食用植物类有蕨菜等九种;食用菌类有黄蘑等十余种;药用植物类有刺五加、五味子等三十一种药材;山果植物类有山葡萄等九种;野生动物有狐狸、黄鼬等二十三种。
地热资源
吉林二台子机场
2020年,昌邑区共有40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占总人口的89.1%;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10.9%,人口超过1万的少数民族有满族和朝鲜族,人口在5000人的少数民族有回族。人口539533人。其中,男性人口264637人,女性人口274896人。
吉林市轨道交通规划图
截至2023年末,昌邑区户籍总人口 53 万人。其中,男性人口 26 万人,女性人口 27 万人。2023 年,出生人口 0.2 万人,死亡人口 0.8 万人,人口出生率 2.9‰,死亡率 14.1‰,人口自然增长率-11.2‰。
综述
2021年,昌邑区地区生产总值(GDP)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7.1%,增幅分别高于全省(6.6%)和全市(7.0%)0.5和0.1个百分点,位列四城区第2位。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6.2%,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7.4%。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由2020年4.6:12.7:82.7调整为4.3:13.1:82.6,三次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3.0%、11.0%和86.0%。
2023年,昌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9.7亿元,同比增长6.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7亿元,同比增长2.7%;第二产业增加值20.8亿元,同比下降3.2%;第三产业增加值160.1 亿元,同比增长8.3%。三次产业结构为 4.6:11:84.4。
第一产业
2021年,昌邑区农林牧渔业产值增长3.7%(按可比价格计算)。从行业看,农业产值增长10.0%;林业产值增长0.2%;牧业产值增长0.3%;渔业产值增长25.8%;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下降9.7%。
2023年,昌邑区农林牧渔业增加值8.8亿元,同比增长2.6%。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6.2亿元,同比增长2.7%。其中,农业(种植业)产值7.5亿元,同比增长5.3%;林业产值0.1亿元,同比增长7.3%;牧业产值7.5亿元,同比下降2.4%;渔业产值0.9亿元,同比增长56.8%;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0.2亿元,同比增长1%。
2023年,昌邑区粮食种植面积3.1万公顷,同比增长0.1%。其中,水稻种植面积1.2万公顷,同比增长0.1%;玉米种植面积2万公顷,同比增长0.1%;大豆种植面积0.01万公顷,同比增长1.3%。
2023年,昌邑区生猪存栏6万头,同比增长3.6%;牛存栏1.6万头,同比增长12.6%;羊存栏1万只,同比增长了1.2倍,活家禽存栏89.2万只,同比增长15.8%。全年,生猪出栏9.9万头,同比增长6.2%;牛出栏0.3万头,同比增长7.2%;羊出栏0.4万只,同比增长53.7%;活家禽出栏255.4万只,同比增长0.5%。
2023年,昌邑区猪肉产量0.8万吨,同比增长7.3%;牛肉产量0.05万吨,同比增长7.4%;羊肉产量0.004万吨,同比增长43.3%;禽肉产量0.5万吨,同比下降0.6%;禽蛋产量0.3万吨,同比增长6.9%。
第二产业
工业
2021年,昌邑区16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增长24.7%,高于全市(24.0%)0.7个百分点,位列四城区第2位。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5.0%,低于全市(5.3%)0.3个百分点,位列四城区第3位。
2023年,昌邑区工业增加值14.6亿元,同比下降6.6%。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无增加值;制造业增加值11.8 亿元,同比下降7.3%;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2.8亿元,同比下降4.2%。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0.4%。规模工业产值25.6亿元,同比下降8.4%。
2023年,昌邑区规模以上工业九大行业“六升三降”。其中,产值同比增长的行业有:农副产品加工业、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医药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和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产值分别同比增长25.9%、33.9%、1.7%、99.1%、13.7%和 38.8%;产值同比下降的行业有: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产值分别同比下降33%、19.8%和 4.5%。
2023年,昌邑区规模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净亏损2.7亿元,九大行业中,五大行业实现盈利,木材加工和木、竹、藤、- 5 -棕、草制品业、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医药制造业和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分别盈利79、129、52、320和7万元;四大行业亏损,农副食品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汽车制造业和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分别亏损2465、23449、480、1161万元。
建筑业
2021年,昌邑区47户资质建筑业企业总产值增长61.7%。其中,建安工程投资增长12.1%。
2023年,昌邑区建筑业增加值6.2亿元,同比增长5.9%。从支撑指标看,建筑安装工程投资同比增长28.7%,建筑业产值37.9亿元,同比下降9.5%,其中,域外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7亿元。房屋施工面积4.7万平方米,竣工面积9.2万平方米。建筑业企业共签订合同额31.1亿元,其中,本年新签合同额占47.9%。
第三产业
固定资产投资
2021年,昌邑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8%,低于全市(17.6%)11.8个百分点,位列四城区第3位。从构成上看,投资整体呈现“两降一增”。具体为,5000万元以上完成投资额下降52.5%,占投资总量的11.8%;5000万元以下完成投资额下降41.0%,占投资总量的1.2%;房地产开发项目完成投资额增长25.0%,占投资总量87.0%。
2023年,昌邑区固定资产投资24.3亿元,同比增长34.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0.5亿元,同比下降37.5%;第二产业投资2.3亿元,同比增长53.3%;第三产业投资21.5亿元,同比增长36.9%。分类型看,全区项目投资14.1亿元,同比增长61.1%,其中,500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12.8亿元,同比增长88.5%;5000万元以下项目完成投资1.3亿元,同比下降32.4%。房地产开发投资10.2亿元,同比增长10%。
国内贸易
2021年,昌邑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2%,高于全市(10%)0.2个百分点,位列四城区第2位。从规模看,限额以上单位零售额增长16.8%。其中,企业零售额增长16.9%;个体经营户零售额增长12.0%。从行业看,批发业销售额增长12.7%,零售业销售额增长13.7%,住宿业销售额增长14.6%,餐饮业销售额增长23.3%。
2023年,昌邑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9.4亿元,同比增长9.1%。其中,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56.4亿元,同比增长12.7%。按经营地分,城镇实现消费品零售额56.3亿元,同比增长12.7%;乡村实现消费品零售额0.1亿元,同比下降27.4%。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实现零售额53.9亿元,同比增长11.4%;餐饮收入实现零售额2.5 亿元,同比增长56.9%。
招商引资
2021年,昌邑区组建5个招商组。开展“走出去,请进来”招商引资141次,洽谈推动项目60个。签约项目12个,签约投资金额84.43亿元。其中五亿元以上项目6个,投资金额69.6亿元。上报到位资金50.67亿元。
2023年,昌邑区重点推动招商引资项目46个,投资总额282.4亿元,其中海尔能源互联网平台等 16 个项目实现签约,合同引资额 10.6 亿元。吉珠融创农产品冷链物流基地、膳蔻食品加工数字产业园等 6 个项目已开工建设,其中新东家用电器商贸中心、东洵网络直播带货供应链等 5 个项目已落地投入运营。全年,全区到位资金项目共计 62 个,到位资金102.7 亿元,同比增长 41.8%。
财政收支
2021年,昌邑区区本级财政收入34152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00.2%,剔除政策性减收和一次性收入因素,按可比口径增长6%。区本级财政支出168483万元,完成预算的98.8%,下降23.2%。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收入214247万元,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支出214217万元,收支相抵,当年收支平衡。
2023年,昌邑区地方级财政收入3.8亿元,同比下降14.6%;地区财政支出19.2 亿元,同比增长20.5%。
截止2011年,昌邑区境内吉林火车站、公路客运站等交通枢纽。长春市龙嘉国际机场距吉林市中心仅76千米,机场每周起降航线将突破400多个班次,往返于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地。公路方面,吉林市公路客货运输四通八达,外可直达北京、上海、天津、宁波、大连、哈尔滨等城市,形成了以国道黑大线、珲乌线,省道五桦线、榆江线、长吉北线为骨架的“五纵四横一环”网状格局,公路通车里程超过9000千米,吉林绕城高速公路与长春、珲春连接,城区与直辖县(市)主要由一、二级公路连接,县(市)到乡(镇)主要有三级以上公路连接97个乡镇,1190个行政村通上了高等级公路。
2023年,昌邑区共有建成、管理、养护农村公路总里程 617.8公里。年末,全区县乡村级农村公路好路率达到 65.8%。年度“四好农村路”和通自然屯硬化路建设项目改建沥青混凝土路 40.8 公里,总投资 6272.8 万元;“昌邑区 2022 年农村公路水毁恢复重建工程”项目,改建水毁公路 57 米,桥梁 1 座,涵洞 3 道,维修桥梁 2 座,总投资 374万元;“昌邑区 2022 年农村公路桥梁改建工程”项目,改建桥梁 3 座,总投资 286.3 万元,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年实现投资 6933.1 万元。
吕庆龙:昌邑区委书记
科技事业
023年,昌邑区共认定技术合同 27 份,技术合同成交总金额 1.2 亿元。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5 户,科技型中小企业 15户。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1 个。全口径省- 8 -级以上立项项目 8 项,扶持资金 116.6 万元。
教育事业
2021年,昌邑区完成20所初中学校共计3655名毕业学生升学体育考试和数据上报工作。组织开展全区中小学生室内滑雪课教学活动,23所学校共计6000余名学生参与学习。有序推进中小学生滑雪课教学和7个冰场的铺设及使用。成功举办昌邑区第二十五届中小学生艺术节,共有22个艺术表演类节目和300多幅美术作品及多个艺术工作坊参赛。
2021年,共完成6805名中小学生(其中小学3442名、中学3363名)入学资格的审验工作,城区中小学校共安置1909名(其中小学938名、中学971名)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就学;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95.90%。对36名(其中小学16名、中学20人)未入学的残疾儿童实施“一人一案”,逐一做好入学安置工作,已做到全覆盖、零拒绝。利用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补助资金170万元,其中中央资金15万元,省级资金155万元,为11所农村中小学校购置学生用课桌椅2450套、学生计算机322套。招聘新教师120人,其中中小学教师112人(城市75人,乡镇37人),幼儿园特教学校8人,占比94.5%。共有58名教师参与教师交流工作,其中骨干教师的数量为27人,占交流轮岗总数的46.5%。积极申请学前项目资金1412万元作为2020年新建项目的补充资金和2021年改善幼儿园办园条件项目的资金,共涉及13所幼儿园16个项目。其中新建项目4个,申请补充资金510万元;改善项目12个,申请资金902万元。
2023年,昌邑区教育系统所属中小学共 34 所,其中小学 23所(城区小学 17 所、乡镇 6 所);特教 1 所;九年制 1 所;初中 9 所,其中城区 4 所、乡镇 5 所。农村教学点 16 个。全区共有幼儿园 96 所,其中公办独立独立幼儿园 3 所,属地管理幼儿园 1 所(吉林市妇联托幼中心),校带幼儿园 21所,民办幼儿园 71 所。省级示范园 4 所,市级示范园 14 所,29 所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事业单位 5 所。全区共有在校学生25411 人,在园幼儿 9152 人,有教职工 2435 人。全区各学校总占地面积 674.5 万平方米,校舍总建筑面积为 24.1 万平方米。
文化事业
2021年,昌邑区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专项资金60万元早日落地,规划建设文化馆非遗传承基地、数字化慕课教室、社区阅读空间。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免费开放资金93.75万元。申报吉林西山捏雕、胡琴演奏技艺、关东布绘绣等7个市级非遗项目,制作非遗类宣传片及非遗讲座视频8期。
共有省级非遗项目2项目,市级非遗项目15项,区级非遗项目21个。开展“流动的风景线·让知识随行”、“世界读书日”、“品经典·忆初心”红色读书会等活动,开展流动图书进乡村、社区7次。共计发放图书卡3000余张、图书1.2万册。文物保护单位69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未列级文物保护单位61处。实施《昌邑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有国家4A级景区1处(神农温泉),国家2A级景区1处(文庙博物馆),国家2A级街区1处(东市历史文化街区);33家A级乡村旅游单位,4A级以上乡村旅游经营单位4家;星级旅游宾馆3家。围绕政策为1个冰雪景区、1个5A级、2个4A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争取省级补贴资金146万元。旅游综合收入41亿元,增长10%;接待游客人次400万人,增长14.3%。
2023年,昌邑区共有公共图书馆 1 个,总藏量 55000 册,图书 30000 册,群众性艺术馆 1 个,开展各类文化活动 83 次,文化馆(站)17 个。年末,全区共有艺术创作机构 1 个,艺术表演团体 7 个,全年演出场次 58 场,艺术表演场所 1 处,观众人次 30000人次。全年,区文化馆、区图书馆向公众免费开放时长达 1000小时以上,扶持在馆活动文艺团队 7 支,队员达 300 余人。
医疗卫生
2021年,昌邑区从各个部门抽调37名工作人员进行集中办公(其中卫健系统12名),形成8个工作小组,工作人员24小时值班值守。累计排查返(来)吉旅客300余万人,排查国内重点地区返(来)吉人员9891人。设立集中隔离点26家次,累计集中隔离各类风险人群3444人,卫健系统各基层单位每月轮流驻守隔离点,累计派驻医护人员157人次。共组建常规流调队伍10支,合计130人,开展流调培训7轮685人次,流调各类风险人群5074人次,撰写流调报告287份;累计采集并检测各类重点人群核酸样本75070人份,食品样本2313份,环境样本13012份。业务科室对576家医疗机构开展12轮全覆盖督查指导,停业整顿38家,行政处罚11家。在13家常规接种门诊的基础上,增设了2个大型集中接种点、3家医疗机构接种门诊、3个临时固定接种点和2个临时移动接种队,日最大接种能力可达20100人。
截至12月,12岁以上人群已累计接种435847人,任务完成率为97.77%。3-11岁人群累计接种27419人,接种完成率为68.45%。传染病防治重点指标完成率100%,严重精神障碍管理项目任务完成率100%,水质卫生监测以乡镇为单位覆盖率100%。累计干预艾滋病、结核病等各类重点人群24693人次,发放宣传用品45693份。居民电子档案建档506760份,家庭医生签约238296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和脱贫人口签约全覆盖。积极申请中央转移支付项目资金20万元,完成“标准化煎药室”建设。13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吉林市中医院签署中医医联体协议书。开展非法医疗美容、抗(抑)菌制剂、医疗废物管理等各类专项整治行动96次,出动执法人员2228人次,车辆416台次,下达卫生监督意见书587份。主动查处医疗乱象类案件11件,罚款4.4万元。区爱卫办累计投入创卫资金22万元,新建及维修毒饵站0.8万个,投放鼠药20吨,牵头各成员部门拆除违建86处,清理野广告1.2万余处,清理垃圾残土4700余吨,清理占道经营1200余处,检查“五小行业”225户,封堵鼠洞鼠缝3700余处。
2023年,昌邑区共有医疗机构 615 个,其中,医院 30 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581 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 4 个。床位数 2521个,卫生技术人员 5443 人,其中,医生 2283 人,注册护士2622 人,药师(士)159 人,技师(士)271 人,其他 108人。
体育事业
截至2023年末,昌邑区共有游泳馆 2 个,群众性体育活动 2 次,参与群众性体育活动人数 0.2 万人,竞技体育赛事 2 次,参加竞技体育赛事人数 0.3 万人,体校 1 所,学生数 150 人,专职教练员 5 人,在省级以上比赛中获金牌 5 枚,银牌 9 枚,铜牌7 枚。
社会保障
2021年,昌邑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6505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2.5万人次。农民工返乡创业1017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2004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人数1149人,岗位开发数7400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9%。招聘会活动35场。为农民工发放春风卡等宣传资料2000余份,共组织专场招聘活动6次,提供公共就业服务人数3932人次,县内就地就业1221人次,县外省内转移就业2090人次,跨省转移就业31人次。走访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298户,帮助就业困难人员享受政策14人,开展政策宣讲262次。
290名贫困户已全部脱贫,普通劳动力53人、弱劳动力16人、无劳动力221人(包括39人在校学生)。有劳动技能25人、有就业意愿30人。已对有就业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2人进行扶贫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完成2021年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工作。录用大学生带编入伍事业单位工作人员7人;录用应届毕业生51人。圆满完成2020年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工作。从考核情况看,参加年度考核的人数共计3482,其中:事业单位工作人员3256人、工勤人员226人;优秀等次666人、合格等次2749人、基本合格10人、不合格1人、不定等次56人、未参加考核26人。
2023年,昌邑区实现城镇新增就业 0.9 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2.3 万人次。开展职业技能提升培训 1253 人次,农民工向农技工转型培训 973 人,创业培训 1216 人。为 1 名创业者申报初次创业补贴 0.5 万元,为 7 户企业申报社保补贴 5.6 万元,为 9895 名灵活就业人员申报社会保险补贴5329.7 万元。建设 1 个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基地,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基地累计吸纳和带动就业 72 人。
2023年,昌邑区共有11467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其中城镇8117人,农村 3350 人;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支出 2565.1 万元,其中:城镇支出 2074 万元,农村支出 491.1 万元。全区有 867人享受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其中,有 204 人享受城镇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有 663 人享受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资金支出 235.3 万元,其中,城镇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资金支出 70.8 万元,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资金支出164.6 万元。
人民生活
2023年,昌邑区共有结婚 2523 对,离婚 1601 对,补结 632 对,补离 525 对,离婚申请 2410 对。
城市建设
2023年,昌邑区共有排水 63.2公里。其中,污排40.6公里,雨排22.6公里。明沟暗渠0.7公里。全区建有雨污排水泵站1座。其中,雨水泵站1座。全区现有市政桥梁5座,总长度0.01公里,面积1000平方米。现有市政道路167条,总长度为69.8公里,总面积为0.8平方公里。按道路等级分类:支路64条,胡同103条。
水上旅游:土城子乡的雾凇岛(打渔楼),长约80公里。吉林市雾凇是国家确定的独特人文景观,全国知名。土城子乡的江心岛(雾凇岛),集吉林雾凇之最。
文化古迹旅游:吉林市文庙坐落在松江东路,是为纪念中国古代伟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说创始人孔子,在1907年由当时的吉林巡抚朱家宝、提学史吴鲁聘人临摹南京文庙,规择东莱门外天坛胡同(文庙胡同)开始修建,于1909年落成的。吉林文庙面朝松花江,整个院落占地 16354平方米。有殿堂64间,南北长221米,东西宽74米,金碧辉煌,气势宏伟,是全国五大孔庙之一。为了保护文物古迹,又建立了文庙博物馆。
特产食品
昌邑区特产食品有吉林煎粉、浦江豆腐皮、长春木雕、吉林排骨炖豆角、吉林人参鸡、翡翠人参茅台鸡、吉林酸菜炖生熟、鹿茸、葵花籽仁、白城烤烟、龙胆、中国林蛙、茯苓、白肉血肠、特色菜满族八大、松花石砚、小鸡炖蘑菇、山珍炖猪蹄、越桔、吉林貂皮
特色植物
野生山参、鹿茸、灵芝、野生木耳、猴头菇、参茸
2019年12月,昌邑区入选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
2024年1月,入选“全国医养结合示范县(市、区)”。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