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进之 编辑
康进之 元代戏曲作家。棣州(今山东惠民)人。生卒年及生平事迹均不详。作杂剧两种:《黑旋风老收心》、《梁山泊李逵负荆》,今存《李逵负荆》一剧。
中文名:康进之
民族:汉族
职业:戏曲作家
主要成就:《李逵负荆》
出生地:棣州(今山东惠民)
代表作品:黑旋风老收心》、《梁山泊李逵负荆》
所处时代:元代
康进之
康进之
文章内容
康进之
作品成功地塑造了李逵的英雄形象。他鲁莽、轻信,却又直率而勇于认错。这一切都出自对梁山义军的忠诚,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剧情介绍
剧情发展虽然建立在误会的基础上,却符合李逵性格鲁莽刚直的特点。正是通过李逵维护梁山泊名声的行动,展现了梁山义军和人民的血肉关系。作者还善于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如李逵下山时的赏景、背诗,寄托了他对山寨的感情;下山对质时急如星火,生怕宋江等二人不肯前去;负荆请罪时,既羞愧又装傻装呆,希望得到宽恕;惩办恶棍时又是勇猛果敢。这些描写,不仅具体表现了李逵嫉恶如仇、豪爽天真的性格,还加强了剧本的喜剧色彩。全剧曲词豪放,曲白生动。明代戏曲家孟称舜评为"曲语句工当行,手笔绝高绝者"。历来元剧研究者都以为它是元代水浒戏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论者也有认为本剧写李逵下山时一路赏景追逐水流桃花的较细致的刻画,负荆前一度想到自尽的描写,都是传说中的李逵性格还未最后定型的标志。此可备一说。
康进之
主旨
《李逵负荆》正是在这一方面体现了封建社会里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愿望和理想。《李逵负荆》所表达的这一深刻的主题,主要靠李逵这个典型形象的塑造揭示出来的。现存的元代水浒戏,大都是以李逵为主人公,其中首推《李逵负荆》中李逵形象最为成功。这出戏着重突出了李逵对梁山事业的赤诚、对受迫害人民的同情和不平、对黑暗势力的斗争,及其直率坦然、勇于改错的性格特征,形象丰满逼真,栩栩如生。
艺术手法
《李逵负荆》不仅有较高的思想性,成功地刻画了李逵这个性格鲜明的典型形象,而且在艺术处理上也十分成功。它较好地运用误会、巧合的手法,达到巧妙、娴熟的艺术境界。误会、巧合是建筑在人物性格的真实性基础上的。李逵和宋江之间一场误会性的戏剧冲突,既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在梁山泊清明节放三天假的闲日子里,竟有两个歹徒冒充宋江、鲁智深之名,拐走王林的女儿,这是巧合,但却符合赵宋王朝昏暗腐败、动荡不定的时代特点,以及宋江聚众起义、除暴安良、有“威”可冒的历史因缘,因此并不给人以虚假编造之感。而此事又恰巧为刚直、性烈、易怒的李逵先从王林口中知道,于是便展开了大闹忠义堂、下山对质、负荆请罪、捉拿歹徒、搭救王林父女一系列的戏剧冲突。即使剧本富有浓重的喜剧色彩,又突出了人物性格,深化了主题思想。
李逵是元代水浒戏中最重要的脚色,半数以上的水浒戏是以他为主人公的。《李逵负荆》充分表现了李逵对受迫害人民的同情和勇于改过的精神。当他听到王林说女儿被宋江、鲁智深抢走,并拿出红绢褡膊为见证时,便怒气冲天地回山追查,对宋江、鲁智深进行了辛辣的嘲弄。但当真相大白后,又马上负荆请罪。作者对这一英雄人物的刻划又极为细致、生动,如第二折李逵与宋江、鲁智深下山质对时的一段曲白: (正末唱)非铁牛,敢无礼,既赌赛,怎翻悔?莫说这三十六英雄一个个都是弟兄辈……(云)众兄弟每(们) 都来听着!(宋江云)你着他听什么?(正末云)俺如今和宋江鲁智深同到那杏花庄上,只等那老王林道出个是字儿,你那做媒的花和尚休要怪,我一斧分开两个瓢,谁着你拐了一十八岁满堂娇?单把宋江一个留将下,待我亲手伏侍哥哥这一遭。(宋江云)你怎生伏侍我?(正末云)我伏侍你,我伏侍你:一只手揪住衣领,一只手掐住腰带,滴溜扑摔个一字,阔脚板踏住胸脯,举起我那板斧来,觑着脖子上,可叉!(唱)便跳出你那七代先灵,也将我来劝不得!
这段曲白既表现李逵火暴的性格,切合他和宋江、鲁智深及梁山泊众兄弟之间的人物关系,又声口逼真,情态如见,包含着许多戏剧动作,适合于舞台演出的要求。作者写梁山环境与人物性格,既按照生活本身的逻辑,概括了现实的素材;同时赋予环境与人物以理想的色彩。作品又是一个有典型意义的幽默性的喜剧。作者通过喜剧冲突巧妙地突出了李逵性格的两个方面:他对梁山事业的爱护、对受压迫人民的同情和他轻信人言、易于激动的缺点。他的轻信人言、易于激动,使我们感到好笑;而他的热爱人民,忠于梁山事业,又使我们觉得可爱,这就使它可以和《看钱奴》、《风光好》等讽刺性喜剧明显地区别开来。此外,如第一折写王林边哭边为李逵打酒,第二折写李逵摹仿王林的样子在宋江面前哭诉满堂娇的被抢,第三折写王林打开门把李逵当做满堂娇抱着哭,也都表现了作者善于掌握喜剧的关目处理。
简介
元代的戏剧叫元杂剧。元杂剧不仅是一种成熟的高级戏剧形态,还因其最富于时代特色,最具有艺术独创性,而被视为一代文学的主流。元杂剧最初以大都(今北京) 为中心,流行于北方。元灭南宋后,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剧种。元代的剧坛,群星璀灿、名作如云。
艺术价值
元杂剧得以呈一代之盛,艺术发展和社会现实从两个方面提供了契机。从艺术的自身发展来看,戏剧经过漫长的孕育和迟缓的流程,已经有了很厚实的积累,在内部结构和外在表现上都达到了成熟。恰恰此时的传统诗文,在经历了唐宋鼎盛与辉煌之后,走向衰微。在有才华的艺术家眼里,剧坛艺苑是一块等待他们去耕耘的新土地。从社会现实方面来看,元蒙统治者废除科举制度,不仅断绝了知识分子跻身仕途的可能,而且把他们贬到低下的地位,只比乞丐高一等,居于普通百姓及娼妓之下。这些修养颇高的文化人,被沉入社会底层。在疏远经史,冷淡诗文的无可奈何之中,他们只有到勾栏瓦舍去打发光阴、去寻求生路。新兴的元杂剧意外地获得一批又一批的专业创作者。他们有一个以“书会”为名的行业性组织,加入书会的剧作家,称为“书会先生”。这些落魄文人在团体内,又合作又竞争,共同创造着中国戏剧的黄金时代。与从前的偏于抒发主观心绪意趣的诗词不同,元杂剧以广泛反映社会为已任。显然,这是由于作家们长期生活于闾巷村坊,对现实有着深切了解和感受的缘故。
元杂剧的剧本体制,绝大多数是由“四折一楔”构成。四折,是四个情节的段落,像做文章讲究起承传合一样。楔子的篇幅短小,通常放在第一折之前,这有点类似于后来的“序幕”。元杂剧在艺术上是以歌唱为主、结合说白表演的形式。每一折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子联成一个套曲。全套只押一个韵,由扮演男主角的正末或扮演女主角的正旦演唱。这种“一人主唱”可以极大地发挥歌唱艺术的特长,酣畅淋漓地塑造主要人物形象。念白部分受参军戏传统的影响,常常插科打诨,富于幽默趣味。将音乐结构与戏剧结构统一起来,达到体制上的规整,这表明元杂剧的艺术成熟和完善。
套数
【双调】新水令
武陵春
当年曾避虎狼秦,是仙家幻来风韵。景因人得誉,
人为景摹真。佳趣平分,人景共评论。
【驻马听】 花片纷纷,过雨犹如弹泪粉。溪流
滚滚,迎风还似皱湘裙。桃源路近与楚台邻,丽春园
未许渔舟问。两般儿情厮隐,浓妆淡抹包笼尽。
【乔牌儿】 风流人常透引,尘凡客不相认。地
形高更比天台峻,洞门儿关闭紧。
【沉醉东风】 瑶草细分明舞茵,翠鬟松仿佛溪
云。蜂蝶莫浪猜,鱼雁难传信。好风光自有东君,管
领红霞万树春,说什么河阳县尹!
【甜水令】 难描难画,难题难咏,难亲难近,
无意混嚣尘。若不是梦里相逢,年时得见,生前有分,
等闲间谁取温存!
【折桂令】 美名儿比并清新,比不的他能舞能
讴,宜喜宜嗔。惑不动他疏势利的心肠,老不了他永
长生的鬓发,瘦不的他无病患的腰身。另巍巍居世外
天然异品,香馥馥产人间别样灵根。最喜骚人,寓意
超群,把一段蓬莱境妆点入梁园,将半篇锦绣词互换
出韩文。
【随煞】 说清高不比那寻常赚客的烟花阵,追
访的须教自忖。先办下无差错的意儿诚,后问的他许
成合的话儿准。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