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梨花大鼓 编辑
梨花大鼓是河北南部地区独有的鼓曲之一,也是中国曲坛上一支别具风采的鲜花,颇受群众的欢迎。“梨花大鼓早期叫犁铧大鼓(因演唱者手持犁铧片伴奏而得名),它历史悠久,清乾隆年间己有艺人演唱,清嘉庆年间,河北邢台威县的王奎山、临西吕连山和李明山、清河徐靠山和临城冯云山,时称梨花大鼓的五大山,风噪冀鲁两省。
2019年11月12日,入选调整后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
梨花大鼓艺人张君丽在演出
著名梨花大鼓艺术家孙金枝
梨花大鼓培训班
分支
梨花大鼓的分支有很多,梨花大鼓起源于邢台。在邢台的历史有二百七十年,在山东的历史不足百年。梨花大鼓传到山东,叫做山东大鼓,传到湖北,叫钢镰大鼓,传到安徽,叫汝南大鼓,传到北京叫犁铧片。很多人人云亦云,是缺乏考证依据的。
威县梨花大鼓
梨花大鼓早期叫犁铧调,由于当时的农民在田间地头,敲击犁铧唱农歌,雏形只是一种曲调和词均不固定的艺术形式。犁铧调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公元前600年的春秋时期,据老艺人孙金枝和孙金兰生前讲,在明清时期,犁铧调艺人演出,是一只手敲着犁铧片,一只手拍着桌子唱,所以当时的梨花大鼓艺人在北京天津一带也被称为“犁铧调”或者“唱犁铧片儿的”。犁铧大鼓和其他鼓曲所不同的是先有的犁铧,约有两千四百多年的历史,曲调和词慢慢发展成熟,后来才有的鼓和三弦(清乾隆嘉庆年间)(约1740-1790)。也就是说,梨花大鼓逐渐完善为这种表演方式的历史,距今已经270余年。梨花大鼓加上鼓和三弦这种曲艺形式是根据流传在当时直隶(今河北)一带的渔鼓道情的基础上逐渐演变发展而来的。顺治元年(1644)至乾隆九年(1744)这一百年间,国内外任何文献,传说,有“梨花大鼓”的任何记载,明代以前更是没有梨花大鼓的任何记载。所以,负责任的说,梨花大鼓萌芽,成熟,发展,应该在乾隆九年以后。
“犁铧调”这一艺术形式加上鼓和三弦后,初称为“犁铧大鼓”,由于“犁铧”和“梨花”同音,古往今来,文人赞扬梨花的诗词歌赋数不胜数,南朝梁萧子显《燕歌行》:“洛阳梨花落如雪”,白居易的“青旗沽酒趁梨花”等。所以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犁铧大鼓”被文人墨客改名“梨花大鼓”。同时亦取“梨花”之纯洁无暇之意以自励,这一名称沿用,一直为梨花大鼓艺人所遵守,从来没有用过其他称谓。
威县梨花大鼓传承人张君立参加威县梨花节演出伴奏宋一月
梨花大鼓难学,市场经济体制冲击下,五大山后人好多就学习了其他区曲种,并不专门以梨花大鼓为业,比如著名的木板大鼓艺人陈利江,好多资料把他写到梨花大鼓艺人里,其实是错的。就像著名河南坠子艺人乔清秀,也是原来学的梨花大鼓,后来学的坠子。这样的情况也有很多。
2008年,梨花大鼓被确认为邢台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梨花大鼓传承人张君立和宋一月参加全国非遗曲艺周展演
鸡泽县梨花大鼓
鸡泽梨花大鼓早期叫"犁铧大鼓",因演唱者手持犁铧片伴奏而得名(现用月牙铜板伴奏)。鸡泽梨花大鼓风格朴实,运字行腔声情并,唱腔丰富多变,素有腔多字少七十二哼哼之称,曲调高亢,说、唱、道、白兼备,叙事抒情交融,以说为主,唱为辅(中长篇书较多),有慢板(哭调)、紧板、匀板,句式有十字韵、七字韵等。多诉说民间疾苦和农家故事。主要传统书目有:《海公案》、《响马传》、《刘大哥劝老婆》、等。主要伴奏乐器:三弦、铜板、京鼓。2008年鸡泽梨花大鼓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批扩展项目,同时被列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