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大鼓 编辑

河北南部的鼓曲

梨花大鼓梨花大鼓

梨花大鼓是河北南部地区独有的鼓曲之一,也是中国曲坛上一支别具风采的鲜花,颇受群众的欢迎。“梨花大鼓早期叫犁铧大鼓(因演唱者手持犁铧片伴奏而得名),它历史悠久,清乾隆年间己有艺人演唱,清嘉庆年间,河北邢台威县的王奎山、临西吕连山和李明山、清河徐靠山和临城冯云山,时称梨花大鼓的五大山,风噪冀鲁两省。

2019年11月12日,入选调整后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梨花大鼓

别名:犁铧大鼓

流行地区:河北省南部

代表作品:《海公案》、《响马传》

地:河北南部农村

类别:曲艺

传承人:张君立

历史渊源

编辑

梨花大鼓艺人张君丽在演出梨花大鼓艺人张君丽在演出

梨花大鼓历史悠久。据考,梨花大鼓至少在清乾隆年间就流行于河北南部农村,清光绪年间始进入其他省市。清末民初小说家刘鄂在《老残游记》中所写的黑妞、白妞(即刘小玉姐妹)皆为驰名犁铧大鼓演员。早期的梨花大鼓,因植根于民间,故多诉露民间疾苦和表现农家故事。它风格朴实,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曲调高昂,说、唱、道、白兼备,叙事抒情交融。传统书目很多,其中尤以说为主、唱为辅的中长篇书见长。现流行的有《包公案》、《海公案》、《西厢记》等。

著名梨花大鼓艺术家孙金枝著名梨花大鼓艺术家孙金枝

“清嘉庆年间,威县王奎山、临西吕连山和李明山、清河徐靠山和临城冯云山,时称梨花大鼓的"五大山",风噪冀鲁两省.他们及其门人把梨花大鼓的发展推到了一个高峰,以邢台地区的威县、新河、南宫为中心,风行华北,此时的"梨花大鼓"被叫得杠杠响,"五大山"门人中的康兴重、张兴本、张兴隆、张兴立、孙春瑜、春华、潘春聚等人。孙春瑜之徒李利杰、韩利来、吴利祥、赵利俊、杨利忠均为著名演员,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李明山门人中的"金"字辈名艺人有孙金枝

梨花大鼓培训班梨花大鼓培训班

分支

梨花大鼓的分支有很多,梨花大鼓起源于邢台。在邢台的历史有二百七十年,在山东的历史不足百年。梨花大鼓传到山东,叫做山东大鼓,传到湖北,叫钢镰大鼓,传到安徽,叫汝南大鼓,传到北京叫犁铧片。很多人人云亦云,是缺乏考证依据的。

威县梨花大鼓

梨花大鼓早期叫犁铧调,由于当时的农民在田间地头,敲击犁铧唱农歌,雏形只是一种曲调和词均不固定的艺术形式。犁铧调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公元前600年的春秋时期,据老艺人孙金枝和孙金兰生前讲,在明清时期,犁铧调艺人演出,是一只手敲着犁铧片,一只手拍着桌子唱,所以当时的梨花大鼓艺人在北京天津一带也被称为“犁铧调”或者“唱犁铧片儿的”。犁铧大鼓和其他鼓曲所不同的是先有的犁铧,约有两千四百多年的历史,曲调和词慢慢发展成熟,后来才有的鼓和三弦(清乾隆嘉庆年间)(约1740-1790)。也就是说,梨花大鼓逐渐完善为这种表演方式的历史,距今已经270余年。梨花大鼓加上鼓和三弦这种曲艺形式是根据流传在当时直隶(今河北)一带的渔鼓道情的基础上逐渐演变发展而来的。顺治元年(1644)至乾隆九年(1744)这一百年间,国内外任何文献,传说,有“梨花大鼓”的任何记载,明代以前更是没有梨花大鼓的任何记载。所以,负责任的说,梨花大鼓萌芽,成熟,发展,应该在乾隆九年以后。

“犁铧调”这一艺术形式加上鼓和三弦后,初称为“犁铧大鼓”,由于“犁铧”和“梨花”同音,古往今来,文人赞扬梨花的诗词歌赋数不胜数,南朝梁萧子显《燕歌行》:“洛阳梨花落如雪”,白居易的“青旗沽酒趁梨花”等。所以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犁铧大鼓”被文人墨客改名“梨花大鼓”。同时亦取“梨花”之纯洁无暇之意以自励,这一名称沿用,一直为梨花大鼓艺人所遵守,从来没有用过其他称谓。

威县梨花大鼓传承人张君立参加威县梨花节演出伴奏宋一月 威县梨花大鼓传承人张君立参加威县梨花节演出伴奏宋一月

清乾隆嘉庆年间(约1740-1790),河北邢台威县(时属直隶广平府)的王奎山、清河(时属直隶广平府)徐靠山,临西(当时属山东东昌府临清州直隶州,今属河北邢台)吕连山和李明山、和临城(时属正定府赵州)冯云山,他们属梨花大鼓孙赵门,邱祖清静派。时称梨花大鼓的"五大山",五大山收徒众多,比如民国时期的《老残游记》中为白妞弹弦的那位琴师谢其荣(梨花大鼓艺人谢大玉之父),就是临西县吕连山的高徒。这一支的艺人有范其凤,李长泰,崔振海,胡振明等。梨花大鼓艺人何老凤(艺名何凤仪)即是威县王奎山的第三代传人。他们这一支的传人有桑天佐,桑天佑,孙增福(梨花大鼓艺人孙大玉之父),王增豪,李泰祥(梨花大鼓艺人李大玉之父)等。张兴本是梨花大鼓艺人徐靠山的第一代传人,这一支的艺人有潘春聚,王利全,乔利元,乔清秀等。王横茂是临西李明山一支,他的传人有刘金榜,孙金枝,孙金兰,张君丽等。 梨花大鼓最简单易辨认的特点,也是区别于其他鼓曲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唱的时候不打板,演唱结束三弦伴奏时才打板。这更对梨花大鼓艺人的“心板”有了更高的要求。这一形式可以从单弦,梅花大鼓,河南坠子(乔派)等其他姐妹艺术中看到一些端倪。应该是当时鼓曲艺人一起互相演出,学习交流影响的成果。比如著名的河南坠子乔派表演艺术家乔清秀,就因为从小学梨花大鼓,后来学河南坠子,也养成了演唱河南坠子的时候不打板的习惯,竟然被很多同行所排挤,一时传为一个非常有趣的小故事。

梨花大鼓难学,市场经济体制冲击下,五大山后人好多就学习了其他区曲种,并不专门以梨花大鼓为业,比如著名的木板大鼓艺人陈利江,好多资料把他写到梨花大鼓艺人里,其实是错的。就像著名河南坠子艺人乔清秀,也是原来学的梨花大鼓,后来学的坠子。这样的情况也有很多。

2008年,梨花大鼓被确认为邢台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梨花大鼓传承人张君立和宋一月参加全国非遗曲艺周展演梨花大鼓传承人张君立和宋一月参加全国非遗曲艺周展演

随着梨花大鼓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家,省,市,县政府带头,国家省市县宣传部门不断努力,传承人耐心传授,爱好者努力参与的情况下,梨花大鼓一改从前这一曲艺形式的青黄不接,如今已经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

鸡泽县梨花大鼓

鸡泽梨花大鼓早期叫"犁铧大鼓",因演唱者手持犁铧片伴奏而得名(现用月牙铜板伴奏)。鸡泽梨花大鼓风格朴实,运字行腔声情并,唱腔丰富多变,素有腔多字少七十二哼哼之称,曲调高亢,说、唱、道、白兼备,叙事抒情交融,以说为主,唱为辅(中长篇书较多),有慢板(哭调)、紧板、匀板,句式有十字韵、七字韵等。多诉说民间疾苦和农家故事。主要传统书目有:《海公案》、《响马传》、《刘大哥劝老婆》、等。主要伴奏乐器:三弦、铜板、京鼓。2008年鸡泽梨花大鼓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批扩展项目,同时被列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下一篇 扶桑国

上一篇 张自忠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