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耕作制度 编辑
耕作制度亦称“农作制度”。是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利用方式以及有关的技术措施的总称。其主要包括作物种植制度和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技术措施。例如,在种植制度中确定作物的结构与布局,耕种与休闲,种植方式 (如间作、套作、单作、混作),种植顺序 (如轮作、连作);在技术措施中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土壤培肥、水分管理、土壤耕作、防止和消除病虫害和杂草等。
耕作制度
农作物水稻
耕作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取决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并与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生产经营水平密切相关,其发展主要经历了撂荒耕作、休闲耕作、连作耕作和轮作耕作 4种耕作制度。
撂荒耕作制是一种原始的游耕制度,在耕作土地的自然肥力用尽后即行抛弃,另辟耕地。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逐步进入休闲耕作制,即耕作土地休闲一、两年,靠自然恢复地力后,再行耕作。此后,发展了连作耕作制,即在同一块田地上连年种植同一种作物,强化对土地的利用。由于连作耕作制不能均衡利用土壤中的养分,长期连作会引起土壤衰竭,于是出现轮作耕作制,即在同一块田地上按不同时间依次轮种不同的作物(或同一作物依次轮作于不同田块)。随着集约化水平的提高,又发展为一年多熟的轮作,即复种轮作制。复种轮作制又有间作、套作、混作等形式。
中国的相关研究
中国是一个农业历史悠久和以精耕细作著称的国家,汉代就有了轮作和复种,而西欧在中世纪仍以三圃制(一种典型的休闲制)为主。中国在耕作制度方面的历史文献也很丰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通过广泛的耕作制度改革,提高复种指数,有力地促进了各种农作物的增产,但由于不顾客观条件,硬性推广某种种植制度,也走过弯路。在发扬精耕细作传统的同时,注意与现代农业技术特别是农业机械化相结合,因地制宜地提高复种指数,实行复种轮作制,将是中国主要农业耕作制度发展的基本方向。
国际上的相关研究
近代国际上对耕作制度的研究十分重视,除农学在轮作栽培方面有大量的论著外,有的学者还从区域的角度研究,如A.N.达克哈姆和G.B.梅斯菲尔德合著的《世界耕作制度》(1970),分析了耕作制度的区位因素和耕作制度的分类,论述了耕作制度的区位、集约度、稳定性和效益,以及食物和粮食生产发展趋势等问题。H.鲁森伯格的《热带耕作制度》(1971)对各主要热带的耕作制度特点、类型、地理分布等都作了论述。
耕作制度的研究涉及的学科、领域甚广,以生态学观点研究耕作制度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重要进展。生态学观点认为,农作物与外界环境因子是一个统一的系统,耕作制度应按照物质能量循环的规律,建立在合理的生态平衡的基础上,这是保证农业持续增产的首要前提。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