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锣鼓杂戏 编辑
锣鼓杂戏,也称“铙鼓杂戏”、“龙岩杂戏”,是山西省、河南省的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其起源有多种说法,据唐代贞元二年的临猗县龙岩寺石碑记载,有龙岩寺即有杂戏,按照旧俗,每逢正月,临猗县的龙岩寺都要演出锣鼓杂戏以敬神祀佛,故锣鼓杂戏又有“龙岩杂戏”之称。
锣鼓杂戏的唱腔音乐体制为吟诵体,以吟为主,间以散文念白。锣鼓杂戏的伴奏乐器没有弦乐,而以大锣大鼓为主。锣鼓杂戏在表演上有许多固定的程式动作,如武戏中的枪挑盔缨、刀削马蹄、搭弓射箭、交战突围之类,多源于武术而适当虚化。
2006年5月,锣鼓杂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戏剧类,编号Ⅳ-88。
中文名:锣鼓杂戏
批准时间:2006年
非遗级别:国家级
申报地区:山西省临猗县
非遗编号:Ⅳ-88
非遗类别:传统戏剧
锣鼓杂戏
山西南部古汾阴地区(今万荣、临猗二县),是古代汉民族文化活动中心之一,有悠久的祭祀历史,相传轩辕黄帝于此“扫地而祭",汉武帝也“立后土祠于汾阴雅(在今万荣)",其后此地神庙纷纷修建,祀神活动极为普遍。明万历年间河津县樊家庄《重修乐楼碑记》载:“唯祠庙之设,,晋地实繁,河东(即今山西南部地区)又其最者。或以商尚鬼,耿为商都,耿乡(河津为古耿乡)一路遗风特盛。”既有祭祀,当有祭品,以供神灵享用。这些祭品,有物质方面的,,如牲馐酒果;有精神方面的,如歌舞乐技。歌舞乐技以娱神,娱神的同时也可娱人,因此,祀神活动与“岁时行乐”的娱乐活动结合便不足为怪了。
锣鼓杂戏
龙岩寺建于唐贞元二年(786),为当时河东节度使马燧所建。马燧奉旨讨伐李怀光叛乱得胜,受封于猗氏(今属临猗)一带,曾组织军民排演大型战阵乐舞《定难曲》。唐太宗李世民为秦王时也曾居河东,其所制《秦王破阵乐》乐舞的《破阵曲》,也来自柏壁(今属新绛)的地方民谣。这些战阵乐舞用锣鼓、铙钹伴奏,表演历史人物的征战故事,有舞蹈,有对白,还有一套表现战阵的程式,影响了祀神活动中的歌舞乐技使之逐渐形成一种有歌有舞、主要表现征战故事的初级戏剧形式。直到今天,锣鼓杂戏演出时仍有“摆阵”仪式,表演时用锣鼓铙钹伴奏,以念白吟诵为主,伴以舞蹈武打,显然留存了唐代战阵乐舞的痕迹。
唱腔
锣鼓杂戏的唱腔音乐体制为吟诵体,以吟为主,间以散文念白。诗的朗诵,叫做“云”。每云一句,中间夹一声锣,云完一段,敲一阵锣鼓。其句式多是以七字和十字的对称句为主,而间以散文道白。
“唱”在戏中的地位不很重要,主要腔调有耍句(吟句、赞句),除常用的七字句和十字句,也兼用垛字和叠字句,分紧急调和常用调。是锣鼓杂戏的主要腔调;唱句(宫调、弓调),唱时不加鼓点,谓之为干唱。
伴奏乐器
锣鼓杂戏
根据剧中两军对战时的道白吟唱、行军观景、元帅升帐等不同变化,分别使用各种锣鼓点。唢呐只有两个简单曲牌,配合小鼓小钹在武打结尾和摆宴、升帐时使用。锣鼓杂戏的服装道具,一般向箱主租赁,用普通戏装。有的村社则自行制作,盔甲较有特色,用土布或硬纸刷油漆,胶泥堆塑鳞片、兽头做成。
表演
锣鼓杂戏
锣鼓杂戏演出剧目以军事题材为主,三国戏尤多,流传至今的有《伐西歧》、《乐毅伐齐》、《三请诸葛》等百余种。现存有手抄本锣鼓杂戏剧目《铜雀台》等十余本,其中的《会洛阳》系乾隆十二年抄本。
传承价值
锣鼓杂戏
传承人物
张军,男,汉族,1937年9月生,山西省临猗县人。2012年12月,张军入选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山西省临猗县申报。
李正勤,男,汉族,1930年生,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人。锣鼓杂戏表演艺术家。2009年6月,李正勤入选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山西省临猗县申报。
保护措施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戏剧研究院、山西戏剧研究院曾先后两次对其录像存档,为杂戏的传承留下了宝贵的影像资料。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临猗县文化馆获得“锣鼓杂戏”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锣鼓杂戏项目保护单临猗县文化馆评估合格。
2017年11月19日,山西省临猗县文化馆锣鼓杂戏演出团在首届晋冀鲁豫传统戏剧展演上演出了《古城会》《黄鹤楼》和《铜雀台》《戏说脸谱》。
2017年11月29日,山西临猗民间艺人走进北京,表演锣鼓杂戏。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
下一篇 秧歌戏(朔州秧歌戏)
上一篇 冀南皮影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