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秧歌戏(繁峙秧歌戏) 编辑
秧歌戏(繁峙秧歌戏),山西省繁峙县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繁峙秧歌戏是由民歌和民间歌舞发展而来的。“秧歌”曲调于明万历年间传入繁峙,当时只是一种在街头跑摊子演唱的广场艺术,清代道光年间,民间艺人张信、张代把各地流行的秧歌曲调、器乐曲牌收集起来加以改进,并吸取了其他剧种的唱腔融合于“秧歌”之中,移植了其他剧种的剧目将其搬上舞台演出,流传至现代。1956年10月1日,繁峙县政府把流散的民间艺人组织起来,正式成立了繁峙秧歌剧团。
2006年5月20日,山西省繁峙县申报的秧歌戏(繁峙秧歌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项目编号:Ⅳ-70。
中文名:秧歌戏(繁峙秧歌戏)
非遗级别:国家级
申报地区:山西省繁峙县
遗产类别:传统戏剧
批准时间:2006年5月20日
遗产编号:Ⅳ-70
戏剧起源
“秧歌”曲调从明代万历年间开始传入“繁峙”,当时的民间艺人张信把“秧歌曲调先传入奋地、白马石一带(现属应县管辖),初时不能登台演出,只是逢庙遇会,四时八节打摊子、凑热闹,因此乡民们称之为“玩艺儿”。由于艺人们多属于奋地、白马石一带,故而,人们称之为“奋地秧歌”。这就是繁峙秧歌的前身。
“繁峙秧歌”是由民歌和民间歌舞发展而来的。初期的“秧歌”是一种广场艺术,大多在逢年过节之时演出。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一种是只扭不唱的“过街秧歌”;一种是有扮相的“故事秧歌”;一种是歌舞结合的“地摊秧歌”,打圈演唱,有时人们也叫它“耍玩艺儿”的;还有一种以男女二人问答对唱表演故事的“秧歌”。
发展历程
繁峙县秧歌剧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繁峙秧歌没有常年活动的固定班社,都是农闲时,艺人们自由组合,聚班搭伙,沿村串乡演出;农忙时各自归家务农;到了冬天,便以“座坊”(村里的爱好者自由组合一班人,请一个或两个艺人,坐下来教戏,这是秧歌艺人们的传艺方式)的形式传艺排戏,准备来年演出。因此,秧歌的艺人们大都不是科班出身,他们的师徒关系是在“座坊”和“跑班”之时建立起来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6年10月1日,正式成立了“繁峙县秧歌剧团”。当时全团57人,上演节目86个,经常上演的节目70多个,常用曲牌42个,演出的节目大部分是宋朝戏和一些朝代不明的小出子戏。
音乐唱腔
繁峙秧歌戏
繁峙秧歌戏初期为板腔体的唱腔,较为简单。后来汲取了多种艺术形式后,板式上发生了较大变化,由多种唱腔融合而成。繁峙秧歌戏所用唱腔主要来源于梆子腔中的板腔体,有大调、训调、六股子等。大调包括“流水”“二性”“三性”“介板”“倒板”“栽板”“滚白”“巴镣子”“闷昏”“清场”等基本板式。训调包含四平训、苦相思训、高字训、下山训、跌落金钱训、推门训等。其中,六股子是繁峙秧歌戏唱腔中最具特色的唱腔。
唱词特点
繁峙秧歌戏的唱词部分多为七言句和十言句,道白部分初期使用方言较多,后来丑角仍沿用方言,其余角色都改为蒲式道白与方言的结合。唱词运用了许多方言口语、俗语以及俚语,这也是它形成乡土地域风格的重要因素之一。
繁峙秧歌戏
传承价值
繁峙秧歌《劈殿》
繁峙秧歌戏是由民间舞蹈演变成为戏曲的,现代仍存留有演变过程的痕迹,尤其它的唱腔融汇了多种类型戏曲唱腔的形式,对研究中国戏剧发展史具有重要的价值。
传承人物
张润来,男,1932年生,2009年5月被评定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秧歌戏(繁峙秧歌戏)代表性传承人。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繁峙县文化馆获得“秧歌戏(繁峙秧歌戏)”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秧歌戏(繁峙秧歌戏)项目原保护单位存在单位性质、机构等方面重大变化,不具备保护单位基本条件等情况,重新认定保护单位繁峙县秧歌剧团。
社会活动
繁峙县秧歌剧团
2018年,由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共同主办,昆山市人民政府、苏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共同承办的2018年戏曲百戏盛典在昆山市举办,繁峙秧歌戏等剧目参与演出。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
下一篇 孝义皮影戏
上一篇 秧歌戏(朔州秧歌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