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鹊山 编辑

宋代陈师道诗作

登鹊山登鹊山

《登鹊山》是宋代诗人陈师道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首联回忆过去,包含了许许多多的辛酸。颔联写登上了山顶,极目远眺看到的景色。颈联写舜和这两位古代传说中的英雄人物。尾联写自己难得愉快一下,只好先忘掉一切,尽情享受风景。这首诗质朴无华,沉郁顿挫,诗内满含作者凄苦之情。

基本信息

编辑

作品名称:登鹊山

作者:陈师道

创作年代:宋代

作品出处:《后山先生集》

文学体裁:五言律诗

作品原文

编辑

登鹊山

小试登山脚,今年不用扶。

微微交济泺⑴,历历数青徐⑵。

朴俗⑶犹虞力⑷,安流⑸尚禹谟⑹。

终年聊一快,吾病失医卢⑺。

注释译文

编辑

词句注释

⑴济泺(luò):济水(今黄河)与泺水。泺水于济南趵突诸泉,北流注人小清河。

⑵青徐:青州与徐州,古概指齐鲁之地。

⑶朴俗:朴素的风俗。

⑷虞(yú)力:虞舜教化之力。

⑸安流:治理河流。

⑹禹谟(mó):大禹的规划。谟,即谋划。《尚书》有《大禹谟》篇。

⑺医卢:扁鹊家在卢国,所以被称为卢医,这里代指名医。

白话译文

试登上了山脚以后,发现已不需亲朋好友的搀扶就能前行。

隐约能看到济水、泺水相交于远方的泺口,青、徐二州历历在目。

风土人情浑朴得如虞舜治理下的太平盛世,山川河流是那样恬静如同大禹治水后的景象。

难得一年到头有这么一回愉快的时候,却因贫穷而得不到卢医的医治。

创作背景

编辑

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宋徽宗即位,太后向氏听政,在她的主持下,被贬斥的旧党诸人陆续被召还京,官复原职。陈师道自从绍圣二年(1095年)服母丧以来一直闲居徐州,境况窘迫,也在这一年七月被任为棣州教授。这是他在棣州任上,为表达了当时喜任新职、舒畅爽快的心情而创作的诗。

作品赏析

编辑

整体赏析

诗人“志专欲以文学名后世”,所以高官厚禄打不动他的心,而一旦得到这个以传道、授业、解惑为业的教授职务,尽管俸薄官微,也使他欣喜异常,不顾体弱多病,兴致勃勃地去登山游玩了。经历过饥寒交迫、贫病交加生活折磨的陈师道,尽管这年才四十八岁,但已感到精力不济。“小试”说明诗人对自己的体力没有把握。试登了一程后,诗人喜出望外地发现,“今年不用扶”,在这喜悦后面,包含了许许多多的辛酸。人逢喜事精神爽,思想轻松,步履也就轻快了。可是往年,无论是新春览胜,还是清秋登高,诗人都要在亲朋好友的搀扶下才能勉力而行。时当壮年的诗人却体衰如此,生活的贫寒是可想而知的了。

三四句写诗人登上了山顶,极目远眺。只见济水、泺水如同两条白色的绸带,绕过山脚,往北流去,相交于远方的泺口。“微微”,说明看不真切,目光稍稍收回,青、徐二州的辖地上,阡陌纵横,牛羊成群;房屋田垅,树木庄稼,历历在目。徐州是诗人的家乡,家乡的山水他感到十分熟悉和亲切。三四两句“有神致,虚字炼得好”,这“神致”就在于这两句是景中有情。那样远的泺口都看到了,说明诗人在山顶逗留时间之久;那样多的景物一一“数”来,可见诗人的兴致之高。诗人不是把自己兴奋愉快的心情明白说出,只是通过写景来透露;而写景又没有具体描摹云水竹石、鸟鸣花香,只是通过望远、指点两个动作来概括,这既符合登高远眺的实际,又含蓄地点明了要表达的情意。正如王士祯所说:“画天外数峰,略有笔墨,然而使人见而心服者,在笔墨之外也。”画天外山峰,略具笔意,便使人体味到言外的情意,这就是这两句诗的“神致”所在。

诗人眼中的风土人情是那样浑朴、淳真,如同虞舜治理下的太平盛世;山川河流是那样恬静、驯服,如同大禹治水后的景象。天下明德自虞帝开始,山川由大禹来平定。看到眼前的山川,诗人想起了舜和禹这两位古代传说中的英雄人物。赏风景,忆英雄,心中十分快意。然而当诗人的目光从远处收回到脚下,思绪从远古拉回到现实时,笔锋陡转,气氛骤变,兴致锐减。脚下的山因古代名医扁鹊而得名,可他尽管体衰力弱,疾病缠身,却因贫穷而得不到卢医的医治。“终年聊一快”,这是十分凄婉的声音。诗人面对无情的现实,无可奈何。难得一年到头有这么一回愉快的时候,他只好先忘掉一切,尽情享受风景了。没有人知道诗人的欢颜后面隐藏着多少痛苦、多少悲哀。

陈师道是孤芳自赏、不求谐俗的苦吟诗人。他的作品,有人称之为“非一过可了,近于枯淡”。黄庭坚说,陈师道作诗“十度欲言九度休,万人丛中一人晓”。也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所说,他的五律,尽管有时“失之僻涩”,但“佳处往往逼杜甫”。这首诗,质朴老苍,沉郁顿挫,正是它逼近杜甫的五律代表作。

名家点评

元·方回《瀛奎律髓》:“诗暗合老杜,今注本无之。细味句律,谓后山学山谷,其宝学老社,兴与之俱化也。”

清·查慎行《初白庵诗评》卷下:“出句用‘犹’字,对句复用‘尚’字,便是合掌,老杜无此法也。”

清·纪昀《瀛奎律髓刊误》卷一:“末句言病不遇卢医,生硬晦涩,是江西派过求瘦硬之病。”

作者简介

编辑

陈师道(1053~1102年),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家境困窘。早年学文于曾巩,绝意仕进。元祐初期(1086~1094年),因苏轼等人举荐,任徐州教授。后任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等职。诗学杜甫,苦心锤炼,质朴苍老,深受黄庭坚推重。为江西诗派代表性作家,常与苏轼、黄庭坚等唱和。有《后山先生集》《后山谈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