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兴郡 编辑

东晋建兴郡

建兴郡建兴郡

建兴郡,是山西晋城市的古称。东晋孝武帝十一年(386年),由西燕所置,《魏书》地形志记载:建州(慕容永分上党置建兴郡,真君九年省,和平五年复,永安中罢郡置建州,治高都城,辖高都、长平、安平、泰宁四郡10县) 。隋废郡,改建州为泽州,依境内濩泽河为名 ,清雍正六年提升为泽州府,下辖凤台、高平、阳城、陵川、沁水5县,府治凤台县(即今城区与泽州县)。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建兴郡

行政区类别:古代郡

所属地区:五胡十六国之一的西燕

地理位置:今山西晋城市

面积:约 9490 km²

历史沿革

编辑

建兴郡,是山西晋城市的古称。东晋孝武帝十一年(386年),五胡十六国之一的前秦败于与东晋的淝水之战,在长安为奴的前燕慕容永借机东迁,于今山西建西燕,定都长子,设置新八郡,分出上党郡(今晋东南)南部,置建兴郡于今晋城盆地,辖五县,即高都、阳阿、泫氏、端氏、获泽,郡驻阳阿县(今泽州县西长河流域) ,后迁高都县,故治在今晋城市城区与泽州县。建兴郡是今山西晋城设郡立州府,形成统一的地级行政区域的开始。

北魏,改建兴郡为建州,治高都城,内置高都、长平、安平、泰宁四郡分领10县(由原高阳玄获端五县分置)。

北齐,改建州道行台,领高都、长平、安平三郡,泰宁郡省并(并为5县)。

北周,复建州,并为高平、安平二郡,仍领五县。

隋初,改建州为泽州,依境内获泽河为名,同时废郡入州,以州直接领五县。大业三年改长平郡,义宁二年复为泽州,管辖范围不变。

唐代,称泽州,天宝元年改高平郡,乾元元年复为泽州,隶河东道(今山西)。

宋代,称泽州或高平郡,隶河东路(今山西)。

金代,改南泽州,后升忠昌军节度。

元代,改泽州司侯司,属晋宁路,隶河东山西道(今山西),为腹里。

明初,改泽州直隶州,辖高平、阳城、陵川、沁水四县,州治晋城县省入,属山西承宣布政使司。

清雍正六年,升泽州府,属山西省承宣布政使司。于府治设凤台县,府辖凤台(今城区与泽州县)、高平、阳城、陵川、沁水共五县。

民国二年(1913),北洋政府颁布《划一现行各省行政官厅组织令》,废府留县,隶山西省冀宁道。

注:古建兴郡、建州、泽州、泽州府等历代郡州府,与今山西晋城市管辖范围基本一致,现辖1区4县1市,总面积9490平方公里 。

行政区划

编辑

选自二十四史《魏书》地形志:

建州(慕容永分上党置建兴郡,真君九年省,和平五年复。永安中罢郡置州。治高都城。)

领郡四 县十

户一万八千九百四 口七万五千三百

高都郡(永安中置。)

领县二

刻六千四百九十九 口二万七千六百三十五

高都(二汉、晋属上党,后属。)阳阿(二汉属上党,晋罢,后复属,有武靳关。)

长平郡(永安中置。治玄氏城。)

领县二

户五千四百一十二 口二万二千七百七十八

高平(永安中置。治高平城。)玄氏(二汉、晋属上党郡治。有羊头山。)

安平郡

领县二

户五千六百五十八 口一万九千五百五十七

端氏(二汉属河东,晋属平阳,后属。真七年省,太和二十年复。)濩泽(二汉属河东,晋属平阳,后属。)

泰宁郡(孝昌中置,及县。)

领县四

户一千三百三十五 口五千三百三十

东永安 西河 西濩泽 高延

史料记载

编辑

北齐书

摘录一,文言文原文:

《北齐书·卷十八·列传第十》:司马子如少机警,有口辩。好交游豪杰,与高祖相结托,分义甚深。孝昌中,北州沦陷,子如携家口南奔肆州,为尔朱荣所礼遇,假以中军。荣之向洛也,以子如为司马、持节、假平南将军,监前军。次高都,荣以建兴险阻,往来冲要,有后顾之忧,以子如行建兴太守、当郡都督。

摘录一,白话文译文:

《北齐书·卷十八·列传第十》:司马子如自幼机警过人,口才很好,很爱结交豪杰,与高祖深交,互相结托,情义很深。孝昌年间,北州沦陷陷,子如携家口南奔,到了肆州,受到尔朱荣的礼遇,暂时授以中军。尔朱荣举兵向洛阳,让他任司马,持节、代理平南将军,监前军。军驻高都,尔朱荣见建兴地势险要,是南北冲要,产生后顾之忧,于是命子如代理建兴太守、本郡都督。

摘录二,文言文原文:

《北齐书·卷二·帝纪第二》:初,神武自京师将北,以为洛阳久经丧乱,王气衰尽,虽有山河之固,土地褊狭,不如邺,请迁都。魏帝曰:"高祖定鼎河洛,为永永之基,经营制度,至世宗乃毕。王既功在社稷,宜遵太和旧事。"神武奉诏,至是复谋焉。遣三千骑镇建兴,益河东及济州兵,于白沟虏船不听向洛,诸州和籴粟运入邺城。魏帝又敕神武曰:“王若厌伏人情,杜绝物议,唯有归河东之兵,罢建兴之戍,送相州之粟,追济州之军,令蔡俊受代,使邸珍出徐,止戈散马,各事家业。脱须粮廪,别遣转输,则谗人结舌,疑悔不生。王高枕太原,朕垂拱京洛,终不举足渡河,以干戈相指。”

摘录二,白话文译文:

《北齐书·卷二·帝纪第二》:起初,神武自京城将要北上,认为洛阳久经战乱,帝王的气象衰竭丧尽,虽然有山河的险固,但土地狭窄,不如邺城,请求迁都。魏帝说:“高祖定都河洛,作为永久的基业,建立规划制度,到世宗方才完成。

王既然功在社稷,应该遵循太和旧例。”神武接受了韶令,到这时又重作迁都邺城的谋划。派遣三千骑兵镇守建兴,增加河东以及济州的兵马,在白沟捕获船只不让去洛阳,各州将卖出的粟米合在一处运进邺城。

魏帝又告诫神武说:“王如果要压服人心,杜绝众人的议论,只有遣返河东的兵马,撤除建兴的防守,送还相州的粟米,追回济州的军队,让蔡握代为受过,让邸珍离开徐州,停止用兵遣散战马,各自从事家业,如果需要粮食,到别处调遣转运,那么进谗言的人就开不了口,疑虑悔恨就不会产生。王在太原高枕无忧,朕在京洛垂拱而治,始终不会举步渡过黄河,向你发起战争。

摘录三,文言文原文:

《北齐书·卷一·帝纪第一》:神武既累世北边,故习其俗,遂同鲜卑。长而深沉有大度,轻财重士,为豪侠所宗。目有精光,长头高颧,齿白如玉,少有人杰表。家贫,及聘武明皇后,始有马,得给镇为队主。镇将辽西段长常奇神武貌,谓曰:"君有康济才,终不徒然。"便以子孙为托。及贵,追赠长司空,擢其子宁用之。神武自队主转为函使。尝乘驿过建兴,云雾昼晦,雷声随之,半日乃绝,若有神应者。每行道路,往来无风尘之色。

摘录三,白话文译文:

《北齐书·卷一·帝纪第一》:神武既然历代生活在北方,所以习惯了那裹的风俗,于是和鲜卑人同化。长大后性格沉着稳重有大度,轻视财物而重视和士人交往,受到勇悍任侠的人的推重。他眼睛炯炯有神,长脸高颧骨,牙齿洁白如玉,年轻时就具有杰出人物的外表。家裹贫穷,等到娶了武明皇后,才开始有了马,得以在镇裹担任队主。镇将辽西段长常对神武的相貌感到惊奇,对他说:“您有安民济世的才能,终究不会虚度一生。”便将子孙托付给他。等到高欢显贵时,追赠段长为司空,提升他的儿子段宁加以任用。神武由队主转任函使。曾经乘坐驿站的马经过建兴,云雾遮蔽天色昏暗,雷声随着响了起来,半天才停下来,好像有神灵响应的样子。每次奔走在道路上,往来没有疲惫劳顿的神色了。

《魏书》

摘录文言文原文:

《魏书·卷六十九·列传第五十七·崔休 裴延俊 袁翻》: 延俊从祖弟仲规,少好经史,颇有志节。起家奉朝请,领侍御。咸阳王禧为司州牧,辟为主簿,仍表行建兴郡事。车驾自代还洛,次于郡境。仲规备供帐,朝于路侧。高祖诏仲规曰:"朕开置神畿,畿郡望重,卿既首应司隶美举,复督我名邦,何能自致也?"仲规对曰:"陛下穷神尽圣,应天顺民,弃彼玄壤,来宅紫县。臣方罄心力,跃马会,冀功铭帝籍,勋书王府,岂一郡而已?"高祖笑曰:"冀卿必副此言。"车驾达河梁,见咸阳王,谓曰:"昨得汝主簿为南道主人,六军丰赡,元弟之寄,殊副所望。"寻除司徒主簿。仲规父在乡疾病,弃官奔赴,以违制免。久之,中山王英征义阳,引为统军,奏复本资。于陈战殁,时年四十八。赠河东太守,谥曰贞。无子,弟叔义以第二子伯茂为之后。

摘录白话文译文:

裴延俊堂弟裴仲规,河东郡(今山西运城)闻喜人。年轻时喜好经史,很有志向气节。以侍奉朝廷起家,担任侍御的职务。咸阳王拓跋禧为司州牧,征召裴仲规为主簿,同时让他管理建兴郡(今山西晋城)的事务。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从代郡(今山西大同)返回洛阳途中,停驻在建兴郡境内。裴仲规准备好供奉的帐篷,在路边朝觐。高祖诏见仲规说:“我设置神圣的京畿洛阳,京畿洛阳的属郡地位重要,爱卿已经首先担任了司隶校尉的美差,又担任建兴郡这一名邦的太守,你靠什么治理一方呢?”仲规回答说:“陛下费尽心力近乎圣人,顺应天意民心,放弃那北方的土地,停驻在这里。臣正在倾注心力,想纵横驰骋到江浙,将功名登记在皇上的账簿上,把功勋文书送达到王府,怎么会只是治理好一郡而已呢?“高祖笑着说:“我希望你一定要兑现承诺。“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到黄河边上,见到咸阳王,对他说:“昨天见到你的主簿作为南路主人,六车物资丰富而齐全,我对贤弟的期望,完全没有辜负。”不久授任裴仲规为司徒主簿。仲规父亲在乡里患了疾病,弃官归家,因违反规定被革职。不久,中山王拓跋英征讨义阳郡,招裴仲规担任统军,上奏让他恢复职务。不久在南陈战死,当时年仅四十八岁。追赠为河东太守,谧号为贞。没有子嗣,他的弟弟裴叔义以第二子裴伯茂作为他的后人。

下一篇 盖州

上一篇 光狼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