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城市 编辑
应城市,湖北省辖县级市,由孝感市代管,为武汉城市圈重要组成部分。位于湖北省中部偏东、孝感市西南部。大富水在中部穿过,介于东经113°19′~113°45′,北纬30°43′~31°08′之间。地处丘陵与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整个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变化显著,雨热高峰同季出现。总面积1103.38平方千米,2022年末,户籍人口61.76万。 截至2022年10月,应城辖5个街道、10个镇。 市政府驻城中街道。
应城古为蒲骚之地。南朝孝建元年(454年),析安陆县南境置应城县,以"因地处要冲,应置城为守"而得名。 西魏大统十六年(550年),以应城为城阳郡治。隋时改名为应阳。唐武德四年(621年),复为应城。198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县级应城市。
应城市是工矿城市;石膏、岩盐、温泉并称应城三宝, 有“膏都盐海、温泉之乡”之称。其中,纤维石膏储量、品位居全国首位,优等纤维石膏占全国储量的82%以上,被誉为“亚洲纤维石膏王国”。 汤池温泉及其周边景点众多。
应城市是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中国最佳休闲养生旅游城市、 中国温泉之乡、 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县市”等称号。
2023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0.86亿元,按不变价计算,比上年增长7.6%。
中文名:应城市
外文名:Yingcheng City
别名:蒲城
行政区划代码:420981
行政区类别:县级市
所属地区:湖北省孝感市
地理位置:湖北省中部偏东,孝感市西南部
面积:1103.38 km²
下辖地区:5个街道、10个镇
政府驻地:城中街道广场大道特8号
电话区号:0712
邮政编码:432400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人口数量:61.76 万(2022年末户籍人口)
著名景点:汤池温泉、文峰塔、应城国家矿山公园
机场:武汉天河国际机场
火车站:应城火车站、长江埠站
车牌代码:鄂K
地区生产总值:500.86 亿元(2022年)
现任领导:徐长斌(市委书记)、胡光怀(市长)
应城为古蒲骚之地。
宋孝建元年(454年),析安陆县南境置应城县,属郢州安陆郡。西魏大统十六年(550年),以应城为城阳郡治,领应城、云梦两县。
隋,废城阳郡。改应城为应阳。
唐武德四年(621年),复应阳为应城,属安州,隶淮南道。
宋,属荆湖北路德安府。
元,先属湖广行省德安府,后隶河南行省黄州路。
明,属湖广布政司德安府。
清,应城仍属德安府,隶湖北布政司汉黄德道。
应城市风光
民国初年,隶湖北省江汉道。民国十九年(1930年),次第属第三、第五、第三行政督察区。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析应城县境置应城、应西两县。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两县合并,仍为应城县。
1949年4月,应城解放,属鄂中专区。
1959年,由武汉市领辖。
1961年,属孝感专区(后为孝感地区)。
1986年,撤销应城县,建立应城市(县级市)。
应城市地图
位置境域
应城市位于湖北省中部偏东、孝感市西南。地处东经113°19′~113°45′,北纬30°43′~31°08′之间。东临漳、涢水与云梦县为界,东北与安陆市毗连,西与天门市、京山市接壤,南与汉川市为邻。中心城区东南距武汉市公路91千米,东距孝感市公路50千米。 境域东西宽43千米,南北长48千米;版图面积1103.38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积0.59%。
应城市
地形地貌
应城市地处鄂中丘陵与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以低岗为主,兼有平原,整个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部为低岗地区,约占版图总面积的66.4%。境内低岗系大洪山余脉,其坡度一般小于10度,起伏平缓;海拔高程在41~80米之间,最高点为何家脑山主峰白沙山,海拔高程111.6米。境域中部的大富水两岸和东部漳河、涢水西岸为平原地区,主要为岗间冲积平原阶地,约占版图总面积的19.6%;地势平坦,依势向东南伸展。海拔高程一般在25~40米之间。市境南部滨湖地带,多属湖沼洼地,约占版图总面积的14%;地势较低,海拔高程均在25米以下;最低处在东汊湖的郎君镇蔡咀村,仅20.4米。境域地貌特征构成“七丘一湖二平川”形态。
气候
应城市为中纬度湿润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变化显著,雨热高峰同季出现。日照充足,雨水充沛,无霜期长。光、热、水的地域差异甚微。全市年均气温正常偏高,冬不冷、夏热。降水偏少,但时空分布不均,春、夏、秋多连阴雨,盛夏有伏旱,对农业生产造成一定影响。年平均气温17.4℃,偏高1.1℃。从月平均气温表中可看出,除1月、12月偏低外,其它各月偏高。其中1月偏低最多为1.4℃;3~9月、11月偏高1℃以上(3月偏高最多达3.0℃)。年极端最高气温38.6℃(8月9日);年极端最低气温-7.1℃(1月29日);日最高气温≥35.0℃的高温日数40天,偏少27天。日平均气温≤0.0℃的严寒低温日数4天,出现在12月下旬和1月。
水文
应城市境内主要有涢水、漳河、大富水和汉北河4条河流,均系过境河流。其中涢水为直入长江的独立水系,漳河为其支流;大富水属汉水流域的汉北河水系,境内长度114.7千米,控制来水面积384平方千米,过境客水量31.12亿立方米。承雨面积498.75平方千米,河网密度0.29千米/平方千米。境域有东西汊湖、龙赛湖、老鹳湖等湖泊,面积约6.45万亩。
土壤
应城市耕地土壤类型分水稻土土类(包括淹育型、潴育型、潜育型、沼泽型、侧渗型5个亚类,11个土属,40个土种)、潮土土类(分潮土和灰潮土2个亚类,5个属土,20个土种)、黄棕壤土类(黄棕壤1个亚类,3个土属,16个土种)。
水资源
截至2016年,应城市建有中型水库2座,小(一)型水库19座,小(二)型水库80座,总库容13752.5万立方米,承雨面积498.76平方千米。河网密度0.29千米/平方千米。正常年景年降水量为11.97亿立方米,地表径流总量3.83亿立方米。境内地下水分孔隙潜水及承压水、裂隙承压水2种,面积约809.7平方千米。天然净储水量每年2.065亿立方米,年补给量(可开采量)约600万立方米。汤池温泉,属断层裂隙交汇带之承压地下热水,地热异常区约0.5平方千米。日计采储量为1.03万吨。径流量约300万立方米。最高水温69.3℃。
生物资源
截至2016年,应城市境内野兽有黄鼬、野兔、水獭、刺猬、狗獾等;野禽有雁、燕、凫(野鸭)、雉(野鸡)、斑鸠、鸲鹆(八哥)等20余种。树木约100种,分用材林与经济林两类。用材林树种有马尾松、杉、枫杨、旱柳、意杨、池杉、水杉、白杨、法桐、湿地松等;经济林树种有梨树、油橄榄、柑桔、苹果、桃树等。花卉有6类、140多个品种;药用植物主要有桅子、菊花、射干、桔梗、芡实、半夏、女贞子、首乌、金银花等60余种。其它植物有藜蒿、荠菜(地米菜)、马齿苋等等。鱼类共有47种,其中鲤科29种,占61.7%。主要有鲤、鲫、鲢、鳙、青、草、鳊、鲇、鲂、鳜、乌鳢(黑鱼)等经济鱼类。以及白鳝、黄鳝、鳖、龟、虾、蟹、田螺、蚌等经济价值较高的水生动物。另有水生植物如莲藕、菱角、荸荠、芡实、茭白、芦苇、水浮莲等。
土地资源
截至2022年4月,应城市耕地面积57.24万亩;其中,水田占84.76%,旱地占15.24%;人均耕地0.844亩。
矿产资源
截至2022年4月,应城市矿种有石膏、岩盐、芒硝、锶、石英、高岭土、地热等。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石膏、岩盐、芒硝、地热4种,矿产地7处。其中以石膏、岩盐的储量最为丰富。石膏储量13.83亿吨,其二水硫酸钙含量大于95%的一级品纤维石膏约占总储量的82.4%,占全国优质纤维石膏储量的50%以上,居亚洲之首;岩盐矿床分布约140平方千米,储量280亿吨,位居全国前10名;芒硝3.67亿吨,汤池地热水日动储量11870吨/日。
人口数量
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应城市常住人口476596人。
2021年,应城市户籍总人口62.42万人。出生人口3526人,出生率5.66‰;死亡人口4721人,死亡率7.56‰,人口自然增长率-1.91‰。
民族构成
截至2022年4月,应城市境内主体民族为汉族,另有土家族、回族、苗族、侗族、壮族、维吾尔族、满族、蒙古族、土族、朝鲜族、藏族、纳西族、瑶族、达斡尔族、水族、锡伯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
综述
2023年,应城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0.86亿元,按不变价计算,比上年增长7.6%。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70.57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02.06亿元,增长6.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28.24亿元,增长9.4%。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4.5:43.7:41.8调整为14.1:40.3:45.6,呈现三二一发展态势。
人民生活
2022年,应城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505元,比上年增加2966元,增长7.3%;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952元,比上年增加1837元,增长7.9%。
固定资产投资
2022年,应城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上年增长17.2%(不含农户),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增长9.3%。按产业划分,第一产业投资额增长34.9%,第二产业投资额增长6.7%,第三产业投资额增长33.5%。基础设施投资额增长88.8%,民间投资额增长0.8%。
财政
2022年,应城市财政总收入28.95亿元,比上年增长12.9%,其中税收收入26.65亿元,增长14.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78亿元,增长8.5%,其中税收收入14.48亿元,增长11.4%;各项税收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比重达到86.3%。一般预算支出48.20亿元,增长4.3%。
第一产业
2023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73.67亿元,按不变价计算,比上年增长4.7%。
全市实现现价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2.3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4.7%(下同)。其中,农业产值45.81亿元,同比增长3.8%;林业产值0.77亿元,同比增长29.4%;牧业产值30.46亿元,同比增长4.0%;渔业产值36.84亿元,同比增长5.0%;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8.47亿元,同比增长9.5%。
2023年末耕地面积97.21万亩,造林面积17340亩,粮食种植面积78.58万亩。
2023年年粮食产量35.60万吨,比上年增长1.5%;棉花产量0.06万吨,增长14.2%;油料产量4.62万吨,增长13.5%;蔬菜产量70.92万吨,增长3.8%;水果产量1.60万吨,增长10.6%;茶叶产量441.1吨,增长7.1%;水产品产量7.76万吨,增长4.5%。
2023年年生猪出栏43.84万头,比上年增长3.7%;家禽出笼1582.91万只,增长0.5%。
城北街道办事处魏河村油菜花基地
第二产业
工业
2023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83.97亿元,按不变价计算,比上年增长6.3%。
工业企业
2023年,全市167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以工业2023年12月报口径统计,下同)增加值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8.3%。全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62.12亿元,增长0.5%(可比价,下同),其中驻应中省属工业企业总产值51.73亿元,下降9.7%;市直工业总产值74.65亿元,增长13.5%;开发区工业总产值20.45亿元,下降9.8%;办事处和镇办工业总产值315.29亿元,增长0.4%。
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电力消耗23.08亿千瓦时,比上年下降8.7%。
2023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2.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7.7%。其中,外贸出口2.3亿美元,增长27.7%。全年实际利用外资2523万美元,增长18.3%。
建筑业
2023年,全市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8.09亿元,按不变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4.3%。全市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27家,实现建筑业企业总产值20.69亿元,增长15.8%。
第三产业
国内贸易
2023年,全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3.09亿元,比上年增长9.0%。分行业看,限额以上批发业完成145.6亿元,增长19.2%;限额以上零售业完成18.6亿元,增长18%;限额以上住宿业完成3.4亿元,增长37%;限额以上餐饮业完成9.4亿元,增长32.3%。分城乡看,城镇实现限额以上零售额27.4亿元,增长15.1%;乡村实现限额以上零售额3.1亿元,增长10.3%。
邮电业
2023年,全市邮政业务营业收入14579.25万元,比上年增长16.0%。全市通信营业收入28093万元,增长5.6%。移动电话用户39.24万户,增长1.8%;互联网宽带用户14.54万户,增长6.2%;固定电话用户19631户,减少4.8%。
旅游
2023年,全市国内旅游人数57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2%;实现国内旅游综合收入33亿元,增长18.7%。全市名胜风景区和文物保护区33个,应城国家矿山公园·爱漫文旅小镇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汤池温泉通过2023年国家4A级景区复核;汤池游客接待量56万人次,增长7.7%;汤池温泉旅游总收入8400万元,增长10.5%。
金融和保险
2023年,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32.18亿元,比上年增长11.1%,其中税收收入29.27亿元,增长9.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34亿元,增长15.3%;其中税收收入16.43亿元,增长13.5%;各项税收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比重达到85.0%。一般预算支出51.74亿元,增长7.3%。
2023年,全市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77.00亿元,比年初增加59.05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95.99亿元,比年初增加49.24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79.87亿元,比年初增加45.23亿元。
2023年,全市保险行业实现保费收入31957.42万元。其中人身险保费收入17087万元,增长3.4%;财产险保费收入14870万元,增长20.4%;赔付支出10750万元,赔付率72.3%。
应城地处武汉、襄阳、荆州、宜昌三角经济区的中心地带,水陆交通便利。汉宜公路、武荆高速公路横贯东西,宋应公路连接南北,汉渝铁路、长荆铁路穿境而过,汉北河、大富水、漳河和郧水等河流纵横环绕。应城中心城区距武汉53千米,距107国道40千米、316国道20千米,经沪蓉高速公路(武荆段)30分钟可到武汉市,40分钟可到武汉天河机场;经汉宜铁路(长荆段)70分钟可达武汉高铁站。
2023年末,全市等级公路总里程2342.4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7.44公里。全年全市公路客运周转量5899.78万人公里,比上年下降20.6%;货运周转量40859.61万吨公里,增长10.2%。有名店旅游公路获评全省“十大最美农村路”,天鹅镇获评全省“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乡镇,路长制示范线创建在孝感市乡村振兴、路长制现场拉练考评中获优胜奖。
职务 | 姓名 |
---|---|
市委书记 | 徐长斌 |
市委副书记 | 鲁瑛、胡光怀 |
市长 | 胡光怀 |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 李碧华 |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 丁阳春、樊超、许继国、周新源、普伟、胡娟 |
市政协主席 | 陈晓明 |
市纪委书记 | 孙志刚 |
市政法委书记 | 鲁瑛 |
参考资料 |
|
教育事业
应城市第一高级中学
科学技术
2023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72家,全年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70.52亿元。应城市以全省第六名的优异成绩获批湖北省首批创新型县市(全省11个),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350家,富邦公司等12家科技企业跻身湖北省科创“新物种”瞪羚企业。
文体事业
国家一级图书馆:应城市图书馆。 国家一级文化馆:应城市文化馆。
应城文化艺术中心
2023年,全市有体育馆1个,体育场地1349个;全年举办大型群众文体活动6次、体育赛事6次。应城籍运动员王颖在杭州亚运会荣获女子组12人龙舟赛200米决赛、女子组500米直道竞速赛和女子龙舟赛1000米决赛三枚金牌;应城籍运动员陈幸获得全国青年举重锦标赛中女子组81公斤级比赛抓举、挺举、总成绩三项冠军;应城籍运动员万雅琦获得全国跳伞锦标赛“四金一银”;应城籍运动员严鑫获得第一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跳水比赛“两金一银”。
医疗卫生
2023年,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81个(不含村卫生室)。其中:县及县以上医院9家,乡镇卫生院15个,中心卫生院3个,个体门诊47个,其他专业公共医疗机构2个。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3428张,病床周转次数34.0次,其中医院床位数3168张。卫生技术人员3602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340人,注册护士1441人,卫生防疫人员223人。
社会保障
2023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61.43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988人,出生率3.24‰;死亡人口4908人,死亡率7.99‰;人口自然增长率-4.75‰。
2023年末,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490元,比上年增加2529元,增长6.8%;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270元,比上年增加2765元,增长6.4%;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048元,比上年增加2096元,增长8.4%。
2023年末,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040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39%。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297191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66920人,城镇失业保险参保31254人,工伤保险参保42321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441965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55396人,生育保险参保32716人。全年办理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69件,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案件4件,移送公安机关处理案件1件,追回935名农民工工资1904.8万元。根治欠薪工作被全省作为典型经验推广并上报国务院通报表扬。
环境保护
2023年,全市新登记经营主体13750户,比上年增长25.1%。专利授权358件,商标申请873件、注册307件;“人和荸荠”地理标志申请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益盐堂”荣获我喜爱的湖北品牌电视大赛“银奖”。40家企业入选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白名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5笔共2.19亿元。
常态化开展大气污染联防联治专项行动,推进“工业源、扬尘源、油烟源、移动源、秸秆源”五源齐控,全方位抠减颗粒物浓度,完成55个大气污染防治重点治理项目建设。
PM2.5累计均值45μg/m3,PM10累计均值72μg/m3,O3累计均值146μg/m3,优良率为80%。全市10个地表水考核断面和2个县级集中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劣Ⅴ类断面全面消除。郎君镇获评省级生态镇,陈河人和、城北茶棚、田店潘马、陈河聂程、义和李集5个村获评省级生态村。
年平均气温17.9℃,极端最高气温38.1℃,极端最低气温-6.5℃。年累计降雨量1133.1mm,最大日降雨量90.2mm,年累计日照时数1815.1小时。
人文历史
应城,是诗歌的沃土,乃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远在战国时期,楚国著名诗人屈原在流放汉北期间,曾住蒲骚创作了《惜诵》《招魂》等名篇。诗人离开蒲骚时,怀着对国家和人民的无限热爱创作了伟大的诗篇《离骚》。诗人绚烂的文采,让蒲骚这片土地变得多情而炫目。屈原弟子、著名诗人、辞赋家宋玉,曾乔居蒲骚故地岐山,在这里写下《九辨》等名作。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曾游历汤池,写下了《安州应城玉女汤作》著名诗篇。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欧阳修,年轻时曾信步蒲骚,尽情抒发多首浪漫诗章。
应城,孕育了蒲骚文化、灵泉文化、膏盐文化和红色文化。应城由蒲骚古邑嬗变成具有古韵新风的县城,历史深厚、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成为最靓丽的名片。
地名由来
应城,古为蒲骚之地。南朝•宋孝武帝孝建元年(公元454年)始设应城县。以“地处要冲,乃安、荆二府咽喉,郧襄东道门户,应置城为守”,故名应城,又称“蒲阳”,雅称“蒲骚”。
风俗民情
●生活民俗
1、饮食习俗
应城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形成应城特有风味的饮食习俗,主要是:主食风味、特色菜肴、风味小吃、时令饮食和待客食俗等。应城市居民向来以米饭为主食,面食为辅,杂粮较少。
2、居住习俗
应城乡村民众大都聚族而居。屋宅坐所指,大都因所在地风水而定。全国重点文物门板湾、四龙河等民居遗址的发现,记录了应城人的居家智慧和建筑文化。应城地方居住习俗主要是:房屋构制习俗,择址习俗,修建习俗,入住习俗和村落习俗等。
3、出行习俗
应城河湖交织,人们出行多为选择水路,肩挑车轿为辅,所以河运历史较为悠长。传统采矿业兴起后,人力车、畜力车乃至东洋车渐渐多了起来。无论是水路码头还是陆路,都由各地民众和商户用慈善义举修建和维护。应城地方出行习俗主要有造船习俗,行船习俗和肩挑车轿习俗等。
●口头民俗
1、民谣
应城民谣丰富。传唱400多年的膏垌号子被列入省级非物质遗产。乡土作家南飞先生整理出版有《应城民谣一百首》专著。
2、传说
应城民间传说是应城地方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人物传说,地方传说,风俗传说,物产传说等口头流传故事较多。其中,《汤池的传说》被列入湖北省非物质遗产。
3、方言
应城方言属于湖北境内的江淮官话,方言区内部差异小,与京山、天门、汉川、云梦、安陆交界的地区,语音上带有临近地区方言的部分特点,语法上基本没有受影响。境内南部湖区、西北岗地、东北平原语系差异较大,方言流传甚广。
●娱乐民俗
1、民间工艺
应城最有特色的是石膏雕刻,起源于清代,尤其是石膏忱头不仅具有品赏价值,还有疗疾的特效,被列入国家非物质遗产待批项目。蒲城艺人创制的金漆木梅花艺术品,早在民国初年就荣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三等奖。
2、民间文艺
应城民间文艺活动民俗文化渊远流长,反映了地方民众喜好热闹享乐生活的秉性和习俗。主要有湖区的舞狮子和划彩船,平原地区玩龙灯和平台故事游街,高岗地区的踩高跷和表演蚌壳精等。
3、民间娱乐
应城民间娱乐内容丰富,主要有成人娱乐习俗和儿童游戏习俗,形成各地独特的风情。如练武术、玩纸牌、掷骰子、放风筝、打灯笼、跳草绳、骑马马、滚铁环、打弹弓、跳房子、踢毽子等。
文物
综述
截至2019年,应城市境内有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333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门板湾遗址、陶家湖遗址)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文峰塔(凌云塔)、三椁冢古墓群、汤池训练班旧址、应城孔庙、圣家岭天主教堂、红旗人民公社旧址、应城石膏矿第一分矿旧址)、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3处。
门板湾遗址
门板湾古遗址
陶家湖遗址
陶家湖遗址
蒲骚故城遗址
蒲骚故城遗址位于西北田店镇古崎山一线,距市区20千米。《光绪应城志》载:“蒲骚故城,一名蒲骚垒,一名蒲骚台,在今县西北三十里崎山团古城畈。今没为平畴,故老谓即古城之池也”。楚莫敖屈瑕与郧军的“蒲骚之役”就发生在此。
非遗
综述
截至2023年3月,应城市有省级非遗项目4项(黄滩酱油、应城膏雕、金漆木梅花、汤池传说) 、市级非遗项目8项,县级非遗项目49项;省级非遗传承人3人、市级非遗传承人6人、县级非遗传承人30人。
汤池传说
汤池传说是应城优秀的民间口头语言艺术。公元432年,南北朝文学家盛弘之撰著《荆州记》“世传昔有玉女,乘车自投此泉”。公元730年,唐朝诗人李白作《安州应城玉女汤作》“神女殁幽境,汤池流大川”。1982年,中国民艺家协会湖北分会在汤池举办全省文化干部民间文学培训班,整理了民间传说《汤池故事》,不仅收录于《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湖北卷》,并刊载于《孝感地区民间故事集》、《山川佳话》、《湖北地名趣谈》等专辑。2011年,汤池传说正式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应城膏雕
应城膏雕
金漆木梅花
金漆木梅花属漆器类艺术品,以造型典雅、雕工细腻遐尔闻名。金漆木梅花是应城民间堆漆艺人李树仁于清朝末年始创的传统手工技艺,至今已有一百二十年历史。民国三年(1914年),“金漆木梅花”被选送国际巴拿马博展会参赛。民国四年(1915年),“金漆木梅花”被评为制作三等奖。 2013年,金漆木梅花被列为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黄滩酱油
黄滩酱油酿造,始于1573年,时值明代,黄滩河运繁盛,客商云集。黄滩酱油的制作从选料(大豆)开始,要经历洗净、浸泡、沥干、蒸料、摊凉、拌面粉接种、制曲、晒霉、下缸加盐水、晒露发酵、翻醅、抽滤、晒露浓缩、灭菌、成油等十多道工序。晒夜露长达三到五年,酱油呈绛红色方为上品。 黄滩酱油制作工艺于2013年10月被收录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伍家山传说
伍家山传说属于应城地方传说。应城伍家山,群山起伏,当地流传很多民间传说故事。比如:《白龙寺的来历》、《白龙井的传说》、《“一夜黄”的传说》、《李巧思抢金谷》、《瓠子开启宝库》、《神兔巧送灵药》、《风水宝地之争》、《北野太郎之死》等。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于1989年出版的《孝感地区民间故事集》中收录了《白龙井的传说》和《“一夜黄”的传说》。
义马河传说
义马河传说是流传在应城黄滩一带、与黄滩酱油有关的传说。大富水在黄滩一线的河段被叫做义马河。黄滩人用义马河的水结晶而成黄滩酱油“冰油”,关于黄滩酱油的种种传说故事也伴随着义马河一直流传。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于1989年出版的《孝感地区民间故事集》中收录了义马河传说。
膏矿号子
膏矿号子是应城优秀的民间音乐,是应城膏矿工人在繁重的采膏运膏过程中形成的劳动号子。膏矿号子根据石膏开采工序的不同,分为正眼号子、水眼号子、锤工号子、拖工号子、抬工号子,它们的节奏与劳动紧密联系,曲调与劳动和谐一致,从而调节了人们的呼吸,统一了劳动动作,减轻了劳动疲劳。
绣荷包
应城杨河一带,每逢春节,有踩跷喜庆春节的风俗。高跷队伍可大、可小,在场地表演时,一人领唱,众人合唱,唱词借一年十二月唱出荷包的绣制工序。2012年春节,老曲新编,用女声小组唱的形式,将《绣荷包》搬上应城“春晚”舞台。《绣荷包》已被《中国民歌集成》收进了“灯歌”类。
打硪歌
打硪歌是应城的一种劳动号子。分三种:一、慢“四硪号子”4分之4节奏,一个乐句四小节,一段唱词石硪砸地四次,称“四硪号子”;二、慢“六硪号子”。4分之4节奏,每一个乐句五小节,一段唱词十小节,每乐句石硪砸地六次,一段唱词石硪砸地十二次,称“六硪号子”;三、快“八硪号子”。4分之4节奏,一个乐句四小节,一段唱词八小节。每个乐句二、四、六、八拍石硪砸地一次,一段唱词石硪砸地八次。称“快八硪号子”。
名称 | 简介 | 图片 |
---|---|---|
文峰塔 | 文峰塔亦名凌云塔、文笔峰,俗称文峰楼,位于应城市区南3千米,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塔高34米,砖石结构,六面七层,每层以螺旋式石阶相连接,游人可循阶而上,每层均有休息平台和青石为栏的半圆拱门,塔顶有铸铜铸造的宝葫芦壮顶,塔西南向辟一门,门楣镌"青云直上"四字,塔基石砌,顶层正面有青石书刻“凌云塔”,正北向有扇形青石书刻“奎光”二字。 |
|
汤池温泉 | 汤池温泉亦名玉女温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位于应城市汤池镇。相传昔有玉女乘车入泉,故名。唐代诗人李白曾有“神女殁幽境,汤池流大川。阴阳结炎炭,造化开灵泉”的题咏。温泉分为三池,水从泉下冒出,水温为摄氏60余度,含20多种矿物质,对神经官能症、风湿性肌肉炎、各种不同类型的关节炎和皮肤病均有很好的疗效。 |
|
应城国家矿山公园·爱漫文旅小镇 | 应城国家矿山公园·爱漫文旅小镇毗邻汤池温泉景区,占据山、水、林、田、湖、温泉、膏矿七大度假资源。该景区依托当地丰富膏盐矿产资源和温泉资源,融合农文旅,现已建成餐饮酒店、温泉游乐、隐庐名宿、爱漫马场、爱漫农场、石膏博物馆等精品农文旅游项目。先后被原国土资源部、国家旅游总局授予“全国第二批国家矿山公园”、“全国优选旅游项目500强”称号。2023年,跻身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
|
应城人民公园 | 应城人民公园位于应城中心城区古城大道以西,其大门是中国明清古典风格的牌楼建筑,飞檐拱斗,“人民公园”、“蒲阳胜地”两块金匾嵌在牌楼正上方,还有两条木雕楹联。公园由市民休闲区、城墙游览区、老年戏曲活动区、园务管理区4大功能区组成。 |
|
周恩来总理纪念馆 | 1958年11月26日,周恩来总理、贺龙副总理陪同朝鲜首相金日成到应城视察访问红旗人民公社,为缅怀周恩来总理,人们在“群跃楼”建立“周总理纪念馆”,为应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
鄂中革命烈士纪念馆 | 鄂中革命烈士纪念馆位于汤池镇,于1984年在"训练班"的旧址上建立。原国家主席李先念为纪念馆书写了"汤池是发动鄂豫边区敌后抗日战争的战略支撑点之一,为民族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的题词。全馆占地总面积25.5亩,其中建筑面积6241平方米,由陈列室、烈士祠、陶铸旧居、李范一旧居等建筑组成。 |
|
名称 | 简介 | 图片 |
---|---|---|
汤池甲鱼 | 汤池甲鱼是应城的特色水产品,人工养殖始于1988年,至2015年养殖面积5400亩、年产量600万公斤。汤池中华鳖被国家农业部授予“无公害农产品”称号。2015年,“汤池甲鱼”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
|
黄滩酱油 | 黄滩酱油是一种调料,因酱油表面结出一层厚厚的冰晶,故又名“冰油”。具有汁浓、香醇、味鲜、耐储、有光泽、无沉淀、营养丰富等特点,是湖北著名特产之一,1995年荣获首届中国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 |
|
应城糯米 | 应城糯米粒大、扁长、饱满、色白,是绍兴黄酒和孝感米酒的首选原料,2016年通过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审核,成功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
|
陈岭荸荠 | 应城荸荠的种植,始于陈家岭一带(今属陈河镇),故称“陈岭荸荠”。陈岭荸荠个大、皮薄、多汁、清脆,含糖量高。荸荠不仅仅可以生食,还可以煮熟食用;或荸荠炒肉进入餐席,或制成罐头。 |
|
蒋作宾,上将,同盟会成员。曾任民国临时政府陆军次长、国民政府内政部长、安徽省主席等职,1928年秋出任驻德、奥两国公使大使。
刘仁静,1902年出生于应城城关镇,中共“一大”代表,早年与恽代英等组织“互助社”,参加五四运动。1920年10月加入北京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出席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杨德清,上将,应城市郎君镇人,1963年1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4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喻林祥,上将,湖北应城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高级将领,武警上将警衔。
张孝忠,中将,应城市义和镇人,1946年4月生。1964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5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程明群,少将,1931年7月出生,应城市黄滩镇人。1945年考入应城县初级中学,1947年毕业后考入湖北省立应城中学。
汪德源,少将,1939年10月生于应城潘集汪家村,1998年4月调任总装备部20基地政治委员、党委书记。
陈进平,少将,应城人,1974年入伍,历任中队长、大队长、支队长、总队参谋长、副总队长、少将警衔等职,2008年5月任武警河南总队总队长。
彭丽萍,1971年生,应城人,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国际级运动健将,湖北省劳动模范,国家体育运动荣誉奖章获得者。
李青,1972年生,应城人,跳水运动员,国际级运动健将,湖北省劳动模范。1982年从应城业余体校体操班入选湖北跳水队,曾两次进入国家集训队。
杨业功(1945年2月-2004年7月2日),湖北省应城市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原第二炮兵副参谋长。2005年12月,中央军委授予杨业功“忠诚履行使命的模范指挥员”荣誉称号。
(著名人物仅列部分,参考来源:)
2017年9月,应城市被中央综治委授予“2013~2016年度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市”称号,授予“长安杯”。
2018年12月,应城市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县市。
2019年03月,应城市入选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湘鄂西片区分县名单。
2020年4月14日,应城市入选2020~2021年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试点县。
2020年6月,应城市被命名为第二批“湖北省食品安全示范县(市、区)”、“湖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市、区)”。
2020年6月30日,应城市入选“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2020年12月,应城市入选湖北省森林城市。
2021年1月14日,应城市入选“第三批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名单”。
2021年9月8日,应城市入选国家能源局综合司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名单。
2021年12月2日,应城市入选2017~2020年度拟授牌命名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名单。
2021年12月22日,应城市被认定为全国第六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区)。
2022年6月,水利部、财政部近日发布2020~2021年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县评估结果,应城市被评为优秀等级。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