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墨菲 编辑

美国建筑设计师

亨利·墨菲亨利·墨菲

亨利·墨菲(Henry Killam Murphy,1877年-1954年),又译茂飞,美国建筑设计师,1899年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墨菲先后为中国的教会大学规划设计了多所大学校园或主要建筑, 如沪江大学、福建协和大学、 长沙湘雅医学院、金陵女子大学、燕京大学、岭南大学。1928年墨菲受聘于国民政府“首都建设委员会”,与古力治,帕金斯,帕斯卡尔等一批外国顾问一起,参与拟订了南京建设纲领性文献《首都计划》,并主持了首都南京的城市规划,是当时中国建筑古典复兴思潮的代表性人物。

个人经历

编辑

沪江大学(上海理工大学)校园内纪念雕像沪江大学(上海理工大学)校园内纪念雕像

1877年,亨利·墨菲出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父亲是约翰·墨菲(John Murphy),母亲是爱丽丝·布顿·吉拉姆(Alice Button Killam)。

1895年,亨利·墨菲从康涅狄格州纽黑文的著名私立学校霍普金斯学校毕业,考入耶鲁大学。1899年,他从耶鲁大学建筑系毕业;

1900年,来到纽约;

1906年获美术学士学位(Bachelor of Fine Arts);

1908年在麦迪逊大街开办了自己的建筑设计所;

1913年,墨菲和合伙人达纳1928年,墨菲受到蒋中正的注意,受聘担任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筑顾问,主持制定了1929年首都南京的建设规划《首都计划》,并在南京等地设计了一批建筑作品,如紫金山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纪念塔、堂和南京国民政府铁道部大楼,都属于政府机构的官方建筑,继续采用中国复古形式。这是近代中国由官方制定的较早,较系统的一次城市规划工作。首都计划对南京的街道系统作了通盘规划,采用了当时美国一些城市流行的方格网加对角线的形式,为增加沿街店面,道路网的密度很高,街坊面积偏小。许多当时中国重要的建筑师也相继参与其中,如吕彦直、杨廷宝、赵深、童寯、陈植、奚福泉、李惠伯等。此外,这一时期负责设计南京中山陵和广州中山纪念堂两大建筑的中国建筑师吕彦直也是墨菲的助手和门生。

1935年,墨菲退休,回到美国康涅狄格州布兰德福德他自己设计的住宅。他还在佛罗里达州的克罗尔加布尔斯设计了一个有8个家庭的小型的"中国村"(Chinese village);

1949年,他在72岁时第一次结婚;

1954年在家中逝世。

主要作品

编辑
  • 美国

    纽约州,新罗歇尔(New Rochelle)学院

    康涅狄格州温莎镇,卢密斯学院(Loomis Chaffee,Loomis Institute)

    康涅狄格州,温莎儿童学校

    康涅狄格州,耶鲁大学菲利浦斯(Philips)住宅

    康涅狄格州,霍普金斯学校校园规划

  • 中国

    清华大学

    清华学堂是1911年利用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成立的一所留美预备学校。该校的基地原是清朝皇子奕誴的清

    华园(俗称“小五爷园”)。1916年,墨菲受聘为清华进行校园总体规划,保留了原有的少量旧建筑(工字厅),并设计了早期清华学堂的4大建筑:大礼堂、科学馆、图书馆、体育馆。这组建筑均采用了西式风格,并为清华大学以后的建筑风格定下了基调。2001年,清华大学早期建筑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序号5—476。

    沪江大学

    上海沪江大学

    在沪江大学的校园规划中, 墨菲在已经建成的建筑基础上, 理性地分析了校园现状、 交通组织和功能分区等问题, 对校园道路、 新建建筑、 校园景观进行了整体规划设计。

    规划将校园主入口东西大道直通浦江岸边与沿江道路相接, 将校园分为南北两部分。 南侧自西向东分别为小学区、 中学区、 运动场, 道路北侧为教师住宅区, 大学区则集中在校园最东侧的黄浦江边。 规划渗透着近代美国大学校园的设计理念, 反复使用以草坪绿地为中心, 三面围合、 一面开敞的三合院模式来组织校园空间, 营造了富有校园情节特点的空间场所。

    上海沪江大学校园

    规划重点在于大学区, 该区位于校园东侧浦江岸边, 先期已建成思晏堂、体育馆、思裴堂、思伊堂及科学馆等建筑, 但总体布局并无合院式空间特点。 墨菲在此基础上, 规划增建办公楼、 图馆、 教堂等建筑, 采用理性与秩序的手法布置了一个校园核心区1900 年的庚子教难使传教活动受到沉重打击, 以建筑形式作为表面手段来缓和国民的对立情绪成为有效措施之一。 在华的 17 所教会大学绝大部分采用了中西合璧的建筑形式, 只有上海的沪江大学及周边的东大学、 之江大学采用西式建筑, 且沪江大学建筑规模是其中最大的, 这一现象的背后有其内在原因。首先, 上海是近代中国经济的中心, 传统文化的积淀不多, 西学东渐倒是走在前列, 对西方文化不排斥, 在强势西方文化影响下的教会大学宗教气氛特别浓厚, 得以将基督教的文化信息及其依附的载体—建筑原样搬过来。

    到 1937 年上海沦陷前, 校园核心区已初步形成 , 而校园扩展区未完全建成, 抗战爆发后没有再按规划进行建设。新中国成立后,在原址新建上海理工大学,继续保持校园整体之格局。

    雅礼大学

    雅礼大学是墨菲来华后的第一个作品。这所大学完全是美国耶鲁大学学生受到1900年义和团运动刺激的产物,因为那一年在中国被杀的传教士中有不少都是耶鲁的校友。1901年,一批青年学生组织了专门前往中国传教的组织雅礼会(Yale Mission in China),并派遣德本康(Lawrence Thurston)来中国考察了2年,最终选择了位于华中的湖南长沙作为中国工作的基地。湖南省曾是中国排斥基督教最激烈的一个省份。1906年,他们先租借民房开办了长沙雅礼学校(高中程度的预科学校),到1914年,正式成立雅礼大学(College of Yale-in-China),开始招本科生。雅礼聘请墨菲来为位于北门外麻园岭的新校园进行规划设计。雅礼大学的校方希望墨菲建造一所比以往的在华教会大学更加中国化的校园。在此之前,由极富声望的芝加哥帕金斯、佛罗斯和汉密尔顿(Perkins,Fellows & Hamilton)建筑事务所设计了济南齐鲁大学和上海圣约翰大学的校园建筑,都模仿了中国建筑宽阔的大屋顶,但却忽视了支撑巨大屋顶重量的斗拱结构,中国式的大屋顶直接架设在西式平面之上,因此仍有一些遗憾之处。雅礼大学的业主和建筑师都希望能够建造得更加原汁原味,于是用混凝土模仿建造中国的木结构柱子,用铁件制造中国的花格窗。许多评论认为,雅礼大学在建筑中国化方面有了明显的突破。当然这样做也加大了成本,花费了很多时间。1919年,雅礼大学迁往新校园,并于1920年继续完成了科学馆。1926年,湖南成为大革命反帝运动的中心,教会受到严重冲击,雅礼大学被迫停办,1929年合并于武昌华中大学。雅礼的校园改办“湘雅医学院”(Hsiang-Ya Medical College),仍然是中国第一流的医学院校,享有“南湘雅,北协和”的美誉。现在这里是中南大学的一个校区。

    金陵女子大学

    金陵女子大学,简称金陵女大。1913年(民国二年)美国教会美北长老会、美以美会、监理会、美北浸礼会和基督会决定在长江流域联合创办一所女子大学,最终选定南京为校址所在地,是中国第一所女子大学。1915年,金陵女子大学在在南京东南绣花巷李鸿章花园旧址开学。首任校长为德本康夫人。金女大办学中设置过16个四年级学科,在国内外享有声誉。1923年7月移至随园永久校址,聘请美国建筑师墨菲,中国建筑师吕彦直设计参与。金陵女子大学整个校园建筑充分利用自然地形,按照东西向的轴线布置,布局工整,平面对称。这些建筑物以宽阔的大草坪为中心,造型均是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风格。

    复旦大学

    这时,一所由天主教学校震旦大学的退学生组建的私立学校复旦大学在上海北郊的江湾买下一块土地,墨菲主持了校园设计,到1922年春天,复旦大学的新校园已经建成几座别具一格的建筑,包括牌楼式的校门、宫殿式的奕柱堂和登辉堂(今相辉堂)。奕柱堂和登辉堂至今仍在使用,2004年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旧校门也被恢复。

    其他

    福州福建协和大学整体规划及建筑群

    汉口花旗银行大楼

    燕京大学总体规划及建筑群

    国立北平图书馆

    南京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纪念塔、堂

    南京国民政府铁道部大楼

    广州岭南大学扩建项目

  • 下一篇 太平洋战争

    上一篇 美北长老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