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瓯越大桥 编辑
瓯越大桥(Ouyue Bridge),是中国浙江省温州市境内的过江通道,位于瓯江水道之上,是诸暨—永嘉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
瓯越大桥于2010年12月24日动工兴建 ;于2013年5月19日完成主桥合龙工程 ;于2014年6月30日通车运营 。
瓯越大桥北起启灶隧道,上跨瓯江水道,南至矮凳桥路;线路全长8.067千米,桥梁全长4707.9米;桥面为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设计速度100千米/小时 。
中文名:瓯越大桥
外文名:Ouyue Bridge
始建日期:2010年12月24日
投用日期:2014年6月30日
所属地区:中国浙江省温州市
类型:特大桥、公路桥
长度:4707.9 m
宽度:31.5 m
车道设置:双向六车道
设计速度:100 km/h
起止位置:启灶隧道、艾登桥路
途经线路:诸暨—永嘉高速公路
管理机构:温州市交通运输局
瓯江过江通道
2001年,温州市启动瓯江过江通道前期工作 。
2007年5月,温州市交通局在杭州召开瓯江过江通道专家论证会,一致推荐桥梁方案。2007年6月21日,诸永高速公路温州段延伸工程(温州瓯江过江通道)举行工程预可报告评审会 。7月24日,诸永高速公路温州段延伸工程(温州瓯江过江通道)立项 。
2010年12月24日,诸永高速公路温州段延伸工程(温州瓯江过江通道)开工并举行开工仪式 。
2011年6月1日,进入跨江特大桥施工阶段 。8月15日,瓯江过江通道第一根钻孔灌注桩完成浇筑 。
2013年4月20日,瓯江过江通道主桥左幅合龙 。2013年5月19日,瓯江过江通道主桥右幅钢箱梁与桥面钢混结合段焊接完毕,瓯江过江通道主桥贯通 。11月25日,温州瓯江过江通道房建工程首根桩基开始试打,标志着房建工程进入实质性施工阶段。
瓯越大桥
2014年2月,温州市住房与城乡建设委员会和温州市交通运输局联合媒体为瓯江过江通道征名 。3月4日,瓯江过江通道征得的名称在温州政府网进行投票,“瓯越大桥”的支持率居第一 。6月30日,瓯江过江通道试通车,大桥正式命名为“瓯越大桥” 。
瓯越大桥日景
瓯越大桥位于中国浙江省温州市,地处瓯江中下游地区,连接永嘉县与温州市鹿城区。瓯越大桥距楠溪江河口下游约1.5千米,西距上游东瓯大桥约5.9千米,东距下游温州大桥约9.3千米;大桥北起启灶隧道,上跨瓯江水道,南至矮凳桥路;途经大桥的线路为诸暨—永嘉高速公路 。
瓯越大桥远景
建筑结构
整体布局
瓯越大桥分别由北引桥、主桥与南引桥组成;主桥路段呈东北向西南方向布置 。
瓯越大桥夜景
设计特点
结构特点 | ||
---|---|---|
总体 | 大桥总体为三孔一联钢混组合连续刚构桥。 | |
主桥 | 上部结构 | ①主桥按双幅布置。 ②主梁采用钢混组合体系,中跨跨中80 m采用钢箱梁,其余部分主梁采用混凝土结构,截面采用单箱单室斜腹板截面。主梁混凝土部分纵向按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采用变高梁;主粱钢箱梁部分采用等高梁。 ③钢箱梁顶板采用正交异性板;箱梁腹板采用斜腹板。 ④钢混结合段采用填充混凝土后板式构造。 |
下部结构 | ①主墩墩身采用分幅设置,承台为整体承台。主墩采用双薄壁墩。承台为圆端型承台,采用C35混凝土。 ②基础为钻孔灌注桩基础,每墩设多根桩,采用水下C35混凝土。 ③边墩为分离花瓶形板式桥墩。承台采用圆端型承台。 | |
引桥 | 北引桥 | ①北引桥陆上及围区桥梁上跨规划路及规划防洪堤,分别采用桥梁跨越,其余均采用箱梁,施工采用支架分节段现浇施工。 ②北引桥水中桥梁采用现浇箱梁。采用移动模架法分节段施工。 ③墩身采用板式墩,桩基础。 |
南引桥 | ①南引桥江中第一联采用现浇箱梁,上跨江滨路、望江路及防洪堤景观带,分别采用桥梁跨越;其余陆上引桥采用28米跨径。 ②墩身采用板式墩,桩基础。 ③江中箱梁为移动模架施工,陆上为支架或悬臂浇筑施工。 ④南引桥八联,第一联为移动模架施工,第二联采用悬臂浇筑施工,其余均采用支架现浇施工。 | |
参考资料: |
设计参数
技术标准
技术标准 | |
---|---|
道路等级 | 高速公路 |
车道设置 | 双向六车道 |
设计速度 | 100千米/小时 |
荷载标准 | 公路—Ⅰ级 |
桥面坡度 | 横坡:2.0% |
设计风速 | 33.8米/秒 |
通航水位 | 5.06米 |
遇洪频率 | 1次/300年 |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 0.05伽 |
参考资料: |
结构参数
结构参数 | ||
---|---|---|
总体 | ①瓯越大桥跨径布置为84米+200米+84米=368米,在主跨跨中设置80米长钢箱梁,主墩处主梁梁高设置为9米,跨中梁高为3.5米,主桥两侧纵坡为3.5%,竖曲线半径为6400米。 ②瓯越大桥桥式总体布置为:(30.5米+44米+65米+44米+30.5米)+(5×32米)+(31米+50米+31米)+9×31米+(31米+2×50米+31米)+(3×41.75米+40.224米)+21×50米+(84米+200米+84米)+5×51 米+(42.5米+72米+42.5米)+12×28米+(30米+50米+30米)+3×28米=3452.474米。 | |
主桥 | 上部结构 | ①主梁顶板宽15.5米,悬臂长度3.5米,跨中粱高3.5米,主墩墩顶处粱高9.0米。 ②底板支点处底板厚为1.2米,跨中厚为0.4米。箱室顶板厚度为0.28米,翼缘板端部厚度0.2厘米,根部厚度为0.8米。腹板厚度由跨中0.5米渐变至0.8米。 ③钢箱梁梁高3.57米,顶板宽度为15.5米,采用正交异性板,板厚16毫米,U肋板厚8毫米。顶板悬臂3.3.38米,悬臂根部垂直高度为0.921米。端部高为0.321米。箱梁腹板采用斜腹板,板厚为24毫米,底板板厚20毫米,纵向采用U形肋加劲,底板U肋板厚6毫米。箱梁标准段大横隔板间距为3.0米,板厚12毫米。 |
下部结构 | ①主墩墩身壁厚为1.6米,纵桥向双薄壁墩外缘间距为8米,单幅墩横桥向宽7米。 ②承台为圆端型承台,横桥向长35.4米,顺桥向宽12.0米,厚度为5.0米,采用C35混凝土。 ③每墩设12根桩,桩径2.8米,采用水下C35混凝土。边墩为分离花瓶形板式桥墩,墩身顺桥向厚2.8米,墩顶横向宽为7.0米,墩底横向宽为4.5米。 ④承台纵横向尺寸为7.6米×12.0米,厚度为3.0米。基础均采用6根直径为1.8米的钻孔灌注桩基础。 | |
引桥 | 北引桥 | ①北引桥全长为2142.474米,其中陆上部分引桥长486米,三江围垦区引桥长441米,水中部分引桥长1215.474米。 |
南引桥 | ①南引桥全长为943.9米,其中陆上部分引桥长531.9米,水中部分引桥长412米。南引桥江中第一联采用51米跨现浇箱梁。 | |
参考资料: |
防撞设施
截至2012年5月,瓯越大桥主桥主墩、主桥92号边墩、南引桥93号墩设有固定式消能钢套箱防撞设施,南引桥94号墩设有橡胶护舷防撞设施,为大桥的安全运营提供保障 。
数码水帘
截至2020年5月,瓯越大桥桥梁拱形处安装有数码水帘,通过电脑控制流量,根据音乐编排各种造型,利用喷头向下喷水形成水幕,利用激光投影仪在水幕上呈现温州故事,配合周边亮化景观,打造人文夜游景观 。
摄像头
截至2016年6月,瓯越大桥上设有摄像头,用以制止车辆误闯高速的行为 。
太阳能AGS智能雾区引导系统
截至2013年,瓯越大桥桥面上安装有太阳能AGS智能雾区引导系统,通过该系统自动检测雾的浓度,从而在雾天时亮起黄灯,便于司机看到过江通道的边缘 。
全封闭声屏障设施
截至2014年5月,瓯越大桥安装有全封闭声屏障设施,该屏障可以抵御40米/秒(相当于14级风)的风力影响 。
瓯越大桥全封闭声屏设施行人、非机动车不能上桥
截至2014年6月,瓯越大桥未设非机动车道,行人和非机动车不能上桥 。
限速通行
截至2016年6月,瓯越大桥全段限速100千米/小时 。
瓯越大桥的早晨
技术难题
瓯越大桥主桥距离温州市区只有400多米,主桥下就是瓯江的主航道,根据设计规定,需要解决引桥坡度与桥梁高度的难题 。
瓯越大桥通过采用钢混组合的连续钢构桥型,桥高为3.5米。大桥使用的钢结构桥面交由有关工厂定做,做好后,采用轮船将其运至瓯江,再通过塔吊吊装,完成焊接 。
施工技术
瓯越大桥在施工中主要采用了以下施工技术。
1.主桥合龙采用的钢混连续钢构施工技术,为中国国内第二次使用,华东地区第一次 。
2.瓯越大桥施工中采用“旋挖成孔”新技术,加快了打桩速度。这是瓯江建桥史上第一次采用旋挖钻机成孔施工技术 。
3.瓯越大桥施工中采用了“移动模架”,通过在桥墩间移动完成由移动支架到浇筑成型等一系列施工 。
4.大桥采用的钢桥面浇注式沥青混凝土铺设技术,在浙江省内是首次采用 。
桥名文化
将瓯江过江通道命名为“瓯越大桥”,一是因为“瓯越”为温州古地名。初唐王勃在散文《滕王阁序》中有“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此处的“瓯越”即今温州一带,故取此名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与环境特点。二是过江通道北起永嘉三江,南至鹿城,“瓯越”即有跨越瓯江之意,又彰显温州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决心和实力。三是因为“瓯越大桥”与前几座大桥取名标准一致,如瓯江大桥、温州大桥、东瓯大桥皆以地名命名。四是从字音看,“瓯”为阴平,“越”为去声,无论是读还是说,发音铿锵有力,易于上口,便于记忆 。
瓯越大桥通车以来,温州市民从永嘉县到温州市区又多了一条捷径,特别是前往温州市区城东方向的火车站、机场等地,不必再走东瓯大桥 。(永嘉新闻网 评)
瓯越大桥通车后,温州市区往返瓯北车程将直接减少约12千米,大大缓解了东瓯大桥和瓯北车渡码头的交通压力,还与新老104国道、41省道、诸永高速形成交通网络 。(浙江在线 评)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