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军歌 编辑
海南军歌,流行于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儋州市、三亚市、东方市的传统音乐,海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之一。
海南军歌是用军话演唱的,是海南地方特色的古老民歌品种之一。其基本内容多样,可以清唱,也可以用乐器伴奏演唱。用于伴奏的乐器有竹笛、唢呐、秦琴等。其歌词中有较多的古汉语,音韵古朴,读音似旧时古文之读音。句式类唐诗,多为七字四句式。四句为一首或一段,二四句押脚韵。曲调风格近似吟诗,曲调虽有多种,但大同小异。海南军歌是军人生活的写照,是军人的精神粮食,具有较高的艺术性。
2007年7月23日,海南军歌经海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入选海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名录,编号为Ⅱ-4。
中文名:海南军歌
批准时间:2007年7月23日
非遗级别:省级
非遗编号:Ⅱ-6
申报地区: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
遗产类别:传统音乐
海南军歌是古代戍边军人传来的民歌,是历史悠久的民歌之一。军歌使用军语演唱,军语属汉藏语系汉语北方方言系统。
史载,汉元鼎五年(前112年)四月,南越国丞相吕嘉谋反,汉武帝当年秋派遣伏波将军路博德率十万军士平乱到达海南。元鼎六年(前111年),平定南越后,在其南城属地分设九郡,其中珠崖、儋耳二郡在海南岛上。这是汉军人最早进入海南的记载。东汉建武十八年(42年),又有马援伏波将军率军抵琼。两伏波在海南的遗迹有白马井(在今儋州市境内)、马伏波井(在今东方市境内),遗物有汉代铜鼓(在今昌江黎族自治县境内发现)、大铜釜(行军做饭用,在今东方市境内发现)等。这些文物古迹都证明汉代戍边军人曾至此,传来军语和军歌。
海南军歌经过漫长历史的积淀,不断变异和发展。隋唐五代时期,王朝都曾派军南征至琼。宋代,在海南有昌化军、万宁军、朱崖军等建制,屯兵卫边。北宋绍圣四年(1091年),文学家苏轼以“琼州别驾”遭贬,他对军话和军歌的影响较大。明清时期都在海南强兵屯田,军人落籍海南者渐多,军语也呈混杂之势。海南岛是移民岛,从全国各地迁入的汉族、黎族,苗族、回族人民杂居。在诸多文化的影响下,军歌已变异成为有海南地方特色的古老民歌品种之一。
2012年11月27日,海南省人民政府公布《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并公布海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海南军歌编号由Ⅱ-4改为Ⅱ-6。
题材内容
海南军歌的内容丰富,主要有引歌、劳动歌、生活歌、时政歌、情歌、仪式歌、儿歌、故事歌、历史传说歌等。例如军歌作品《秋胡和罗秀》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军话人征战海南的历史,《劝勉歌》《十二月谣》《猜谜歌》等反映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和生活知识等等。
演唱现场
其一,海南军歌有的唱述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当地的革命斗争史绩,从古代的筑长城、杨家将、古城会,伏波开琼、洗夫人安抚“百越”等历史重大事件和近现代的鸦片战争、抗日战争、海南坚持革命斗争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等史绩都有长篇抒事民歌叙述,特别是赞颂斗争中的英雄人物,给军人予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教育。
其二,海南军歌有的反映军人以及军人后代的劳动生活,如强军屯田、军民团结、解甲归田之后在劳动生产中演唱的歌谣、农林牧副渔、春耕夏种秋收冬藏、劳动生产情景、知识和感受无事不歌。
其三,海南军歌有的表现军人后代的爱情生活,古代戍边军人落籍海南之后,与当地的黎族先民杂居共揉,被黎族的婚恋习俗影响,形成以歌为媒,“耍场”赛歌择偶的自由婚恋。唱歌是青年男女交友的主要方式,军歌是青年男女情结的纽带,是人们交流感情的媒介,是通往婚姻殿堂的桥梁,歌中的情歌最多、感情最丰富;还有祭祀战亡烈士的仪式歌等,寄托对革命烈士的哀思,赞颂烈士为国捐躯的高风亮节。
演唱特征
演唱者
海南军歌有群众性演唱和传承的特征。军歌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十分普及。六七岁的娃娃就开始学唱歌,十三四岁步入“耍场”对歌玩耍,十七八成为优秀歌手者甚众。可说是人皆能唱。军歌的传承是群众性的,没有特设的教馆,是在群众赛歌的活动中相互学习,优秀的歌手就被人们崇拜为“歌师”。
演唱场合
海南军歌的演唱场合不固定,只要高兴就可以随意演唱,在田间、地头、路上、树荫下、院落里,处处可闻歌声。无论农闲或喜庆节日,或行丧举哀,军话人都喜欢用山歌的形式,抒发内心情感。最盛行、最传统的演唱场所是“耍场”和“下南军歌节”。“耍场”是男女平日三五成群玩耍的地方,每个村庄都有若干个“耍场”,天高月明之夜,男女青年在“耍场”聚会对歌。“下南军歌节”是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纪念伏波将军的节日,往往是人山人海赛歌。
音乐特征
海南军歌是一种口头式民歌,保留了许多西南官话的汉语特点,其韵律与普通话十分接近。其内容丰富、语言简洁、音调悠扬、对唱形式独具特色,唱腔有高腔、平腔、白腔、叹腔等,通俗动听又易于随口而出。其多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彰显了汉唐遗风。军歌歌调比较单纯,约有10种曲调,主要有七言四句体的吟诗调,和七言四句后再唱“阿弥陀佛”的五句歌调,这种五句体歌调,颇具济公歌的韵味。
传承价值
海南军歌有陶冶性情、“寓教于乐”、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军歌有较高的艺术性,是民间文学的重要品种之一。军歌是古代军人在海南戍边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对研究中国古代军事史以及古文化都有特殊的价值。
传承状况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文化品种、娱乐项目丰富了,演唱民歌活动逐渐冷落了,随着老歌手的离世,许多传统的优秀民歌失传。年轻人特殊外出“打工”,年轻歌手断层,军歌的传承已有后继无人之忧。
保护措施
2001年8月,王永年、卢灵活、符天仲、高日清、罗大波、柳其名、郑瑶新、钟瑞期、高应通等人在东方市内外的军话村庄采访、收集,编纂了《军话民歌集》一书。
社会活动
2023年6月,海南省以“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开展150余场“线上+线下”非遗宣传系列活动,其中表演了海南军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4年6月8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昌江黎族自治县在乌烈镇原中心小学开展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展示系列活动——军话民歌展演,展演有来自乌烈镇峨沟村、纳凤村不同村庄的30余位军话民歌爱好者参加,演唱了海南军歌节目。
重要节日
为纪念马伏波将军征南,军人的后裔每到农历五月初五(传说马伏波部队在东汉建武十九年五月五日渡海登陆),都齐聚在十所村或八所村举办“下南节”,而军歌比赛,就是“下南节”里场面最壮观、参与者最多的一个主要活动内容。这天,每个“军话人”村庄必选出男女歌手参加对歌比赛,直至对出“歌王”“歌仙”。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
下一篇 道教音乐(海南斋醮科仪音乐)
上一篇 黎族竹木器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