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音乐(海南斋醮科仪音乐) 编辑

海南省定安县传统音乐

道教音乐(海南斋醮科仪音乐)道教音乐(海南斋醮科仪音乐)

道教音乐(海南斋醮科仪音乐),海南省定安县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海南斋醮科仪音乐是海南省影响较大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它由江南一带的移民带入海南,明代时已相当盛行,广泛流传于海南省各地,在海南百姓的精神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明代定安县进士王弘诲在目睹了当时斋醮祭祀活动的情形后,曾以“岁时伏腊走村氓,祝厘(即作斋)到处歌且舞”之句来描述斋醮科仪音乐的演出场景。

2008年6月7日,道教音乐(海南斋醮科仪音乐)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为:Ⅱ-139。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道教音乐(海南斋醮科仪音乐)

非遗级别:国家级

申报地区:海南省定安县

遗产类别:传统音乐

遗产编号:Ⅱ-139

批准时间:2008年6月7日

历史渊源

编辑

《海南岛史》载:“道教自宋初以来得到历朝信仰而复兴。” 斋醮科仪音乐,在宋初随着江南一带的移民传入海南,它随民间作斋祭祀活动而繁衍并深深扎根,明代已很盛行,是海南省流行较广、影响较大的一种民间音乐。

民国三十七年版的《海南岛志》云:“道教之于本岛,相当普及,大多数寺庙均属之,全岛道教徒计达三十万人。”民国时期海南岛人口仅217万人,道教徒占了14%,可见道教在海南岛影响之大。

据史料记载,海南之道教属正一道,亦称火居道。正一道虽侍奉宫观,但仍返家居住,经授职籙(音“录”)的道公平时也务农事,有斋醮活动就为民间设坛祭祀法事。原始宗教与佛道教的融会而形成海南独特的斋醮科仪,斋醮科仪音乐伴随着斋醮的内容目的和适应行持的程序而融变定形。

海南岛的斋醮活动是中原道教天师道斋醮科仪的承传派生,传至海南后,与定安县的原始宗教活动结合,汲纳方言俚语山歌调式演变,并与佛教音乐融会成的一种独特的宗教艺术。

基本特征

编辑

1.分类

根据音乐使用的场合分为清斋音乐和白斋音乐两类:清斋亦称“公斋”,属吉事法事,通常用于祭祀历史人物和民间保护神。仪式流程按道教仪式走,一般有封斋、迎神、开光、发奏奏青玄词、辞神等仪式。全程有清斋音乐演奏,配合道公跳傩舞作法。清斋通常在神庙内外举行,祀神以禳灾祈福。举行公斋日期一般为固定日期,俗称为“公期”“婆期”。用于清斋场合的音乐有 30多套乐曲,一般以轻快、高亢、悠扬的音乐为主。

白斋亦称亡斋、属“幽事”法事,为济幽度亡。一般在亡者的各个冥期,如封棺日、五七、百日、一年(俗称“小祥”)、三年(俗称“大祥”)于亡者家中设斋场举行。白斋时,佛教道教均到场。整个祭祀以道教科仪程式为主,佛教署名同坛施法的斋场活动。一般有奏青词、太极祭炼、放天灯、超度、过关津、召魂等仪式。全程有斋乐伴奏,配合道长、道士跳傩舞作法。亡斋乐曲有100多种套曲,音乐以低沉、稍慢、哀怨的音乐为多。

2.乐器

海南斋醮科仪音乐的演奏乐器基本上依照周代“八音”范畴配置,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它们分别是器乐和打击乐两大类。细分为:唢呐、吊弦、二胡、竹笛、喉管、秦琴、锣、鼓、钗、钹等。

海南斋醮科仪音乐

代表作品

编辑

海南斋醮科仪音乐的代表作品有《平安朝》《牙驾朝》《附功朝》等。

传承保护

编辑

传承价值

海南斋醮科仪音乐内容丰富,独具一格。其中包含了诸多民间音乐、佛道教音乐的信息,具有民俗学和音乐学的研究价值。在发展传承过程中,海南斋醮科仪音乐对海南省定安县的社会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海南较大的剧种琼剧即从斋醮科仪音乐中汲取了不少艺术因素,使其唱腔音乐得到进一步完善。

传承状况

在现代文明的影响下,传统民间信仰逐渐淡化,海南各地的道观日益冷落,斋醮科仪音乐也随之走向衰落,濒临消亡,亟待抢救保护。

保护措施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该项目原保护单位存在单位性质、机构等方面重大变化,不具备保护单位基本条件等情况,重新认定保护单位为定安县文化发展中心。

社会影响

编辑

重要活动

2016年4月20日至21日,首届海峡两岸南宗道教奉祭三清道祖大典暨玉蟾宫落成开光十周年大庆于在海南定安文笔峰举行,台湾道教界组织庞大阵容参与本次大典。大典包括斋醮科仪祭典祈福法会等活动。

下一篇 儋州山歌

上一篇 海南军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