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体腔动物 编辑
体腔动物是指具有体腔的动物,又称真体腔动物。在多细胞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中胚层及体腔形成的方式主要有两种:裂体腔法和肠体腔法。
在多细胞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中胚层及体腔形成的方式主要有两种:①裂体腔法,在原口的两侧,内、外胚层交界处各有一个细胞分裂成很多细胞,形成索状伸入到内外胚层之间,称中胚层细胞。在中胚层之间形成的空腔即为体腔
真体腔的产生对消化、循环、排泄、生殖及器官的进一步复杂化都有重大意义,被认为是高等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但是有些高等无脊椎动物(包括环节动物门的蛭纲、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体腔退化,形成了围心腔、排泄器官(如肾管、基节腺等)和生殖器官的内腔和开口,至于蛭纲的血管和血窦一般仍是真体腔的遗迹。节肢动物中(如昆虫),假体腔与真体腔的界限消失,形成混合体腔,即发达的血窦。固着生活的苔藓动物门、腕足动物门和帚形动物门动物的真体腔很发达。棘皮动物门的体腔也很发达,一部分体腔还形成水管系统和围血系统;须腕动物门、半索动物门都有发达的分为 3部分的体腔囊。
T.H.赫胥黎于1875年把真体腔动物再分为裂体腔动物和肠体腔动物。其中毛颚动物门,须腕动物门,棘皮动物门,半索动物门和脊索动物门属于肠体腔动物,其余门类属于裂体腔动物,但腕足动物门中关节纲属肠体腔动物(见无脊椎动物)。
体腔动物
H.M.爱德华于1844年把苔藓动物、腕足动物、帚虫动物归为拟软体动物门,这3类动物与软体动物区别明显,因此几乎无人沿用拟软体动物这一名称;由于这3类动物均具有触手冠,因此H.L.海曼于1959年称之为触手冠动物。但是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还没有确定,在系统发育中也存在不少疑点需要进一步揭示。然而从它们发育过程中有类似担轮幼虫的时期这一特点来看,应属原口动物。但是从这3门动物主要为辐射卵裂,以及腕足动物门的中胚层和体腔的产生有的沿肠体腔法,这一点又与后口动物一样。因此,这类动物的分类地位,一般认为应在原口类和后口类之间。棘皮动物是无脊椎动物中与脊索动物最相近的类群,被称为脊索动物的前身。毛颚动物、须腕动物则是向肉食性方向发展的特化类群。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