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中港 编辑
中国台湾省台中港旧称梧栖港,位于中国台湾省台中市清水区。 港口背向大肚山,滨临台湾海峡,大甲溪及大肚溪分别自其南北出海,地形上突出于台湾海峡西海岸,于1982年完成港湾建设,为十大建 设的重要工程之一,与高雄港、花莲港、基隆港同为本省四大国际港。正宗号船提供乘客游览海上风光,换个角度眺望各国商船及大肚溪出海口,台中火力发电厂的景观,另有新鲜感觉。
中文名:台中港
外文名:Taichung Port
座标:24°16′48″N 120°30′30″E
启用:1973年
运营者:台湾港务公司台中港分公司
类型:渔港、商港、工业港
大小:973公顷
陆地面积:2820 公顷
总面积:3,793公顷
码头数量:50座(计划增至83座)
主航道水深:低潮位下16公尺
码头水深:低潮位下9至18公尺
年靠港船只:7,894 艘次
船只总重量:119,797,015吨(2013年)
年货物吨位:70,084,123 公吨(2013年)
年柜量:1,467,605TEU(2013年)
地理位置:中国台湾省台中市清水区
台中港客服中心
台中港港岸
台中市出海门户。位于台湾岛西岸中部(北纬24°19′40″,东经120°29′27″),大甲溪口与溪(大肚溪)口之间,西临台湾海峡,东接大甲平原,属台中县梧栖、清水2镇。旧有梧栖小港,无良好天然港湾,海岸前缘水浅。自大甲溪口迤南,因年中有长时期(10月~翌年3月尤盛)北及东北风形成的海流,向南漂沙量大,本不利于建港。但因北部基隆和南部高雄两港吞吐能量将近饱和,此处位置却较适中(北距基隆港约108海里,南距高雄港约120海里),故决定建筑新人工大港,以供发展西中部地区经济和调节南北两大港海运。新港计划水深为低潮下14米,可供6万吨级船自由进出,8万吨级船乘潮进出。
港口宽350米,航道长1500米,宽300米,深水码头27座,防波堤14万余米,填筑港区用地(新生地)1079公顷,工业区265公顷,防风林185公顷。自1971年起分3期施工。第3期于1979年底开工。全部工程完成后,营运量可达1100万船运吨,居全省第3位,次于高雄和基隆。台中港的新城市计划以新港区为中心,开发面积预定为4700多公顷,未来城市人口容量约为50万人。
台中港东隔大度(大肚)山台地与台中市区相邻,距市中心约30公里。港东至大度山台地山麓线间为大甲滨海平原,东西宽约5公里。纵贯铁路“海线”及省第1号公路并行通过平原南下。港区另有公路分别自清水、沙鹿两镇通台中市。自港东清水站过彰化市东北的追分站及成功站,转“山线”东北至台中市,亦不过近40公里。故台中港与台中市间,公路、铁路交通均便。台中港距台湾海峡西岸厦门(127海里)、福州(117海里)两港最近,对大陆海运联系亦具重要意义。
台中港规划图
1961年初期,政府积极从事经济建设,拓展对外贸易,进出口货物量急剧增加,致基隆﹑高雄两港逐渐发生拥挤情况,当时政府已预见对外贸易将继续加速成长,除积极从事原有港埠之改善与扩建外,亟应另辟新港以应需要。
1968年八月展开新港港址调查研究,1969年七月完成新港港址调查报告,报经行政院来核定台中港为商、工、渔业之综合性国际新港。
1971年二月一日台中港工程局成立,1973年十月卅一日于北堤抛下第一车块石,台中港建港工程于焉展开。
夜景的台中港
台中港在清朝前是大陆渔船来台时的重要停泊港口,后来因为泥沙渐渐淤积1969年才又重新辟建台中港。
前期
台中港位于台中县梧栖镇,港口经纬度为北纬24度17分40点3秒,东经120度29分27点3秒。梧栖古称竹筏穴,居民多以捕渔为生,故又为“网罟寮”,因位居鳌峰山西麓也称鳌西。公元1891年(光绪17年)地方士绅集议更名,乃取“凤非梧不栖,非醴泉不饮,非竹实不食”之寓意而更名梧栖。公元1895年(光绪21年),满清在甲午战争中战败,将台湾割让给日本,公元1938年日本拟订筑港计划,并订名为新高港。1944年日本战败后,全部工程陷于停顿。
20世纪60年代初期,台湾拓展对外贸易,进出口货物量急剧增加,致基隆﹑高雄两港逐渐发生拥挤情况,台湾当局另辟新港以应需要。1968年8月展开新港港址调查研究,1969年7月完成新港港址调查报告,报经台当局“行政院”核定台中港为商、工、渔业的综合性国际新港。
1971年2月1日台中港工程局成立,1973年10月31日于北堤抛下第一车块石,台中港建港工程展开。
现状
台中港港区范围北起大甲溪南岸,南至大肚溪北岸,东以临港路为界,西临台湾海峡,南北长12.5公里,东西宽2.5至4.5公里,总面积约3,793公顷,其中陆域面积占2,820公顷,水域面积占973公顷;包括商港﹑工业港及渔港三部份,分阶段执行。
第一阶段兴建计划分三期施工,自1973年10月31日进行第一期工程,于1976年10月31日启用通航,其后的第二及第三期工程至1983年6月己全部完成。
第二阶段建港计划则配合台中港业务成长需要赓续办理。
台中港已兴建的营运码头共47座,总长度11,224公尺,货柜8座、客运1座、榖类2座、煤炭4座、管道8座、水泥3座、散杂货20座及废铁1座。
码头后线储转区的仓栈设施有杂货通栈13座,水泥筒仓22座,堆货场8处,货柜场3处,液体货储槽255座。
台中港提供业者良好的投资环境,栈埠装卸及仓储业务多开放民间投资经营,全港拥有许多自动化的装卸仓储设备,作业效率高。
在该港投资的公司计有45家,总投资金额约3,472亿元。
台中港是一座人工港,具有辽阔的港区发展空间,可塑性大、加上便捷的联外交通、严密的安全管理措施、全面计算机化作业、单一窗口服务等优点,且台中港务局于1999年6月通过ISO9002国际品保认证后,于2002年9月1日升级并通过ISO9001:2000国际品保认证,持续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服务。
台中港未来经营目标为:拓展货柜业务、发展物流中心、加工再出口仓储转运中心、发展西码头区成为全台最大化学品及油品储运中心、以及滨海游憩专业区的开发计划等;港埠各项软硬件设施正因应国际海运市场及业者投资需求积极兴建中。
未来的扩建计划包括商港扩建计划与工业港区开发计划等,将台中港建设成为一座拥有83座码头的全方位、多功能国际大港。
以下五地区占2010年总吞吐量的73%
印尼
中国大陆(不含中国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
澳洲
日本
美国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