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叶 编辑

蔷薇科枇杷属植物

枇杷叶枇杷叶

枇杷叶(学名:Eriobotrya japonica Thunb.)为蔷薇科植物枇杷的叶子。又名巴叶、芦桔叶(《中药材手册》)。有清肺止咳,和胃利尿,止渴的功效。有治疗肺热痰嗽,咳血,衄血,胃热呕哕作用。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枇杷叶

拉丁学名:Eriobotrya japonica Thunb.

别名:巴叶、芦桔叶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目:蔷薇目

科:蔷薇科

属:枇杷属

种:枇杷

亚纲:原始花被亚纲

亚目:蔷薇亚目

分布区域:中南及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云南等地

:蔷薇科枇杷的干燥叶

形态特征

编辑

枇杷叶

常绿小乔木,高约10米;小枝粗壮,黄褐色,密生锈色或灰棕色绒毛。叶革质,披针形、倒披针形、倒卵形或椭圆状矩圆形,长12~30厘米,宽3~9厘米,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或渐狭成叶柄,边缘上部有疏锯齿,上面多皱,下面及叶柄密生灰棕色绒毛,侧脉11~21对;叶柄长6~10毫米。圆锥花序顶生,总花梗、花梗及萼筒外面皆密生锈色绒毛;花白色,直径1.2~2厘米;花柱5,离生。梨果球形或矩圆形,直径2~5厘米,黄色或桔黄色。

生长环境

编辑

枇杷树枇杷树

以红壤山地为主,年均气温17.6~18.6℃,年积温5547~5913℃,无霜期 286~311天,年均降雨量14897mm为宜。

分布范围

编辑

在我国分布广泛,主要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四川、云南等地。

化学成分

编辑

风干的枇杷叶风干的枇杷叶

1、挥发油

枇杷叶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橙花叔醇和金合欢醇,还有醇蒎烯、莰烯、月桂烯、对聚伞花素芳樟醇及其氧化物等

2、三萜酸类

枇杷叶中的三萜酸类化合物有十几种,是枇杷叶的主要有效成分,以乌苏烷型和齐墩果烷型五环三萜类为多。鞠建华等从枇杷叶正丁醇萃取物中分离得到了6种三萜酸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齐墩果酸、2α-羟基齐墩果酸、乌苏酸、2α-羟基乌苏酸、坡模酸和蔷薇酸。

3、倍半萜类

枇杷叶中的倍半萜类化合物主要以倍半萜橙花叔醇为母体与葡萄糖、鼠李糖形成的苷存在,包括链状和单环倍半萜。

4、黄酮类化合物

枇杷叶中含有的黄酮类化合物苷元主要为山奈酚、槲皮素,糖苷由1~3单糖组成,常见的为葡萄糖、鼠李糖、半乳糖、阿拉伯糖,连接位置多为3-位。此外,还发现有乙酰化黄酮苷存在。

5、多酚类

枇杷叶含有多种多酚类化合物,其母核为黄酮、黄烷-3-醇,主要包括Chorogenic acid、

灰斑病,为害叶和果实,枇杷黄毛虫幼虫为害枝梢嫩叶。

防治方法

清除被害叶及果实并烧毁,注意通风透光,发生期用90%敌百虫1000倍液喷杀。

采制加工

编辑

枇杷叶枇杷叶

常种养于村边、平地、坡地。全国各地均有栽培,于四川、湖北有野生。全年可采,晒至七八成干时,可扎成小把,再晒干。晒干后存储,需置干燥处。

枇杷叶制法

枇杷叶:除去绒毛,用水喷润,切丝,干燥。

蜜枇杷叶:取枇杷叶丝,照蜜炙法炒至不粘手。每100kg枇杷叶丝,用炼蜜20kg。

成药制剂

五桠果科植物大花五桠果的干燥叶

枇杷叶-原状枇杷叶-原状

(英)Loquat Leaf

枇杷叶提取物系列:

枇杷叶浸膏

枇杷叶比例提取物:10:1 20:1

枇杷叶提取物:熊果酸25%,熊果酸30%,熊果酸90%,熊果酸95%,熊果酸98%

枇杷叶浸膏,有清热、润肺、止咳化痰等功效;又蒸制其叶取露,取名“枇杷叶露”,有清热、解暑热、和胃等作用;又为极好的蜜源植物,在蜂蜜中,“枇杷蜜”质优。 叶含皂苷、苦杏仁苷、乌索酸、齐墩果酸、鞣质、维生素Bl、维生素C等。

医药传承

编辑

历史考证

枇杷始载于《名医别录》,列为中品。《证类本草》引掌锡等按蜀本图经云:“树高丈馀,叶大如驴耳,背有黄毛,子梂生如小李,黄色味甘酸,核大如小栗,皮肉薄,冬花春实,四月五月熟,凌冬不调,生江南山南,今处处有”,又引图经曰:“枇杷叶旧不着所出州郡,今囊汉蜀闽岭皆有之,木高丈馀,叶作驴耳形,皆有毛……四月采叶,暴干”。《本草纲目》引郭义恭广志云:“枇杷易种,叶微似栗,冬花春实。其子簇结有毛,四月熟,大者如鸡子,小者如龙眼,白者为上,黄者次之。无核者名焦子,出广州。”又杨万里诗云:“大叶耸长耳,一枝堪满盘。”《植物名实图考》谓:“浙江产者实大核少”。根据上述记载及所附的枇杷图,皆指蔷薇科的枇杷。是因其叶形似琵琶,故名。李时珍指出,“芦桔”应是“金桔”的别名,作为枇杷的别名,是误用的。

枇杷叶荚枇杷叶荚

用于肺热咳嗽,风热咳嗽,肺虚久嗽。枇杷叶味苦性寒,具有降气清肺止咳之功,用治肺热咳嗽,可配黄芩、栝楼皮等药以清肺化痰止咳。其味微辛,兼能疏泄肺气,故风热咳嗽亦可配以前胡、桑叶等以疏风宣肺止咳。以其止咳力佳,配以麦冬、阿胶又能治肺燥咳嗽;久咳痰血可配白及、藕节、生地黄、蛤粉炒阿胶以清肺补肺、止咳止血;若兼痰多者,则再配川贝母、叭旦杏仁等以加强化痰作用。

用于胃热呕吐、呃逆。枇杷叶入胃经,善清胃热、降胃气而奏止呕哕、治呃逆之效。胃热呕逆还可以单用,若暴吐服药不止,可配以生姜、半夏,以加强止呕之功;妊娠呕吐,枇杷叶配生姜煎服;小儿吐乳不止,配母丁香为末,枣汤调下。

常用配方

编辑

枇杷果实枇杷果实

1、治咳嗽,喉中有痰声:枇杷叶25克,川贝2.5克,叭旦杏仁10克,陈皮10克。为末,每服5~10克,开水送下。(《滇南本草》)

2、治肺热咳嗽:枇杷叶9克,桑白皮12克,黄芩6克,水煎服。或蜜炙枇杷叶12克,蜜炙桑白皮15克,水煎服。(《陕西中草药》)

3、治风热咳嗽:枇杷叶、苦杏仁、桑白皮、菊花、牛蒡子各9g。煎服。(《安徽中草药》)

4、治肺风咳逆:干枇杷叶30g,芫荽菜、前胡各15~18g,艾叶5片。水煎,冲红糖,早晚顿服。(《天目山药用植物志》)

5、治肺燥咳嗽:干枇杷叶(去毛)9g,干桑叶9g,茅根15g,水煎服。(《广西民间常用中草药手册》)

6、治妇人患肺热久嗽,身如火炙,肌瘦,将成肺痨:用枇杷叶、木通、款冬花、紫菀、杏仁、桑白皮各等分,大黄减半。各如常制,治讫同为末,蜜丸,如樱桃大。食后、夜卧各含化一丸。(《本草衍义》)

7、治肺气抑逆,痰滞成咳,咳声连发、努气不转、痰逆不出(俗名顿呛):用枇杷叶(姜炙)、前胡、防风、薄荷、杏仁、桑皮、瓜蒌仁、桔梗各一钱五分,甘草、升麻各七分。水煎服。(《方脉正宗》)

8、治百日咳:枇杷叶15g,桑白皮15g,地骨皮9g,甘草3g。水煎服。(江西《草药手册》)

9、治慢性支气管炎,咳嗽气喘痰多:枇杷叶、冬桑叶、车前草、天浆壳、天花粉。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药》)

10、治呕吐:

①枇杷叶2片,柿蒂5个,菖蒲6g,桂竹青(桂皮刮下的第二层皮)一把。煎服。(江西《草药手册》)

②枇杷叶15g,鲜竹茹15g,灶心土60g。水煎服。(《恩施中草药手册》)

11.治老幼暴吐,服药不止者:枇杷叶(净刷去叶后毛,锉碎)二两重,半夏㕮咀,净者)四两重。上件用生姜四两重,切作绿豆大,拌匀,酿一宿,慢火炒令微焦色,以皮纸盛于地上候冷,每服二两,水一盏,煎七分,去渣,空心少与,缓投,可入诸药内同煎服亦效。(《活幼心书》至圣散)

12、治小儿吐乳不定:枇杷叶一分(拭去毛,微炎黄0),母丁香一分。上件药,捣,细罗,为散,乳头上涂一字,令儿砸便止。(《圣惠方》枇杷叶散)

13、治温病有热,饮水暴冷啘:枇杷叶(拭去毛)、茅根各半升。上二味切,以水四升,煮取二升,稍稍饮之,啘止则停。(《古今录验方》枇杷叶饮子)

14、治热病烦渴、饮水过多,时有呕逆方:枇杷叶二两(拭去毛,炙徽黄),茅根一两(锉),葛根一两(锉)。上件药,捣筛为散,以水三大盏,煎至一盏半,去滓,不计时候,分温三服。(《圣惠方》)

15、治五噎:枇杷叶一两(拭去毛,炙微黄),陈橘皮一两(汤浸,去白瓤,焙),生姜半两。上件药,都以水二盏半,煎至一盏半,去滓,不计时候,分温三服。(《圣惠方》治五噎立效方)16.治霍乱吐利不止:枇杷叶(拭去毛,炙)、桂(去粗皮)、厚朴〔去粗皮,姜汁炙)、陈橘皮(去白,焙)各半两。上四味,捣罗为粗末。每服二钱匕,水一盏,入生要三片,煎至六分,去滓热服,不汁时候。(《圣济总录》正胃汤)

17、治霍乱心烦懊不得安卧:枇杷叶(拭去毛)一分,芦根(洗,焙)三分,人参一分。上三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入薤白五寸,煎至一盏,去滓,温服,有顷再服。(《圣济总录》枇杷叶饮)

18、治慢性肾炎,膀胱炎及尿道炎,小便淋涩或不利:用枇杷叶、车前子、甘草,煎服有效。(《江苏中医》)

19、回乳:枇杷叶(去毛)5片,牛膝根9g。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20、治夏季小儿皮肤热疮如疿疹、热疖等:用枇杷叶煎汤作浴剂,每日1~2回,有治疗和预防之效。(《江苏中医》)

21、治面上生疮:枇杷叶,布擦去毛,炙干,为末,食后茶汤调下二钱。(《急救良方》)

22、治鼻赤:枇杷叶(去毛)、大山栀、苦参、苍术(米泔浸炒),各等分为末,每服一钱半,酒调白滚汤咽下。(《证治准绳》)

23、治肺风、粉刺、鼻齄,初起红色,久则肉匏发肿者:枇杷叶(去毛刺)八两,黄芩(酒炒)四两,甘草一两,天花粉四两。共为末,新安酒跌丸,桐子大。每服一钱五分,食后并临睡白滚汤、茶汤俱可送下,忌火酒、煎炒。(《外科正宗》枇杷叶丸)

24、治翻花痔:枇杷叶(蜜涂炙燥)为末,乌梅肉(焙燥)为末,和匀,先以痔洗净,次以药敷之。(《古今医统》)

25、治衄血不止:枇杷叶,去毛,焙干末之,茶调下一二钱,日三服。(《本事方》)

健康食谱

编辑

凡肺热痰嗽者,可与桑白皮、杏仁、竹沥、大黄等配伍,以清肺泻热,化痰止咳;凡老幼暴吐服药水止者,可与半夏、生姜同用,以加强止呕之功;本品临床常与葛根、麦冬、玄参、胡黄连等配伍,以清热生津止渴。

枇杷叶不适合人群:肺寒咳嗽及胃寒呕吐者。

枇杷叶粥

枇杷粥枇杷粥

取枇杷叶15克(鲜品加倍),大米100克,清水适量。先煎枇杷叶,去渣取汁,入米煮粥。本品清肺和胃,降气化痰,枇杷叶润肺养胃化痰,大米补中益气。尤适宜气阴两虚而发热的患者食用。

桑叶枇杷茶

桑叶枇杷茶桑叶枇杷茶

选取桑叶、野菊花、枇杷叶各10克。将上三味制为粗末,代茶频饮。本品桑叶、菊花清肝泻火,祛风化痰解表。适合于肝阳上亢,肝火犯胃所致的头重脚轻,口干口苦以及血压升高等症状。另外本品兼具解表功效,对风热感冒之咽喉疼痛、发热、咳嗽气喘、咯吐黄痰等亦有效。注意:此三味均是寒之品,饮茶后若出现脘腹、少腹冷痛,泄泻,即刻停用;素体阳虚怕冷之人慎用。

枇杷藕

选取鲜莲藕400克,枇杷叶10克(鲜品加倍)。将莲藕洗净切片,枇杷叶洗后摆放在盘底,然后把切好的藕片摆放在上面。莲藕健脾止泻而能清心火。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火清,则全身火热之势退。本品先苦后甜,回味无穷。非常适合于夏季冰镇后使用。

文献记载

编辑

枇杷叶枇杷叶

1、《本草纲目》:枇杷叶,治肺胃之病,大都取其下气之功耳。气下则火降痰顺,而逆者不逆,呕者不呕,渴者不渴,咳者不咳矣。

2、《本草经疏》:《经》曰:诸逆冲上,皆属于火。火气上炎,则为卒宛不止。宛者,哕也,其声浊恶而长。《经》曰,树枯者叶落,病深者声哕,病者见此,是为危证。枇杷叶性凉,善下气,气下则火不上升,而胃自安,故卒宛止也。其治呕吐不止,妇人产后口干,男子消渴,肺热咳嗽,喘息气急,脚气上冲,皆取其下气之功。又治妇人发热咳嗽,经事先期,佐补阴清热之药服之,可使经期正而受孕。

3、《本草汇言》:枇杷叶,安胃气,润心肺,养肝肾之药也。沈孔庭曰:主呕哕反胃而吐食不止,安胃气也;或气逆痰滞而咳嗽靡宁,润肺气也;或虚火烦的而舌干口澡,养肾气也;或瘟疫暑?而热渴不解,凉心气也。

4、《重庆堂随笔》:枇杷叶,凡风温、温热、暑、燥诸邪在肺者,皆可用以保柔金而肃治节;香而不燥,凡湿温、疫疠、秽毒之邪在胃者,皆可用以澄浊气而廓中州。《本草》但云其下气治嗽宛,则伟绩未彰,故发明之。

下一篇 李核仁

上一篇 甲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