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核仁 编辑

蔷薇科李属植物

李核仁李核仁

李核仁,中药名。为蔷薇科李属植物李Prunus salicina Lindl.的种子。分布于陕西、甘肃、四川、云南、贵州、湖南、湖北、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台湾等地。具有祛瘀,利水,润肠之功效,常用于血瘀疼痛,跌打损伤,水肿膨胀,脚气,肠燥便秘。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李核仁

别名:李仁、李子仁、小李仁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目:蔷薇目

科:蔷薇科

属:李属

种:李

分布区域:陕西、甘肃、四川、云南、贵州、湖南、湖北、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台湾

采收时间:7-8月果实成熟时

用量:3-9g;外用适量

贮藏:贮干燥容器内,置阴通风处

拉丁学名:Prunus salicina Lindl.

入药部位

编辑

种子。

性味

编辑

味苦,性平。

归经

编辑

归肝、大肠经。

功效

编辑

祛瘀,利水,润肠。

主治

编辑

用于血瘀疼痛,跌打损伤,水肿膨胀,脚气,肠燥便秘。

用法用量

编辑

内服:煎汤,3-9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相关配伍

编辑

1、 治蝎子虿痛:苦李仁,捣涂良。(《本草纲目》引《养生必用方》)

2、 治膨胀:(李)子中人(仁)研,和面作饼子,空腹食之。(《食疗本草》)

禁忌

编辑

脾弱便溏、肾虚遗精、孕妇禁服。

炮制

编辑

采集加工

7-8月果实成熟时采摘,除去果肉收果核,洗净,破核取仁,晒干。

炮制方法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用时捣碎。

植物特征

编辑

落叶乔木,高9-12米;树冠广圆形,树皮灰褐色,起伏不平;老枝紫褐色或红褐色,无毛;小枝黄红色,无毛;冬芽卵圆形,红紫色,有数枚覆瓦状排列鳞片,通常无毛,稀鳞片边缘有极稀疏毛。叶片长圆倒卵形、长椭圆形,稀长圆卵形,长6-8(-12)厘米,宽3-5厘米,先端渐尖、急尖或短尾尖,基部楔形,边缘有圆钝重锯齿,常混有单锯齿,幼时齿尖带腺,上面深绿色,有光泽,侧脉6-10对,不达到叶片边缘,与主脉成45°角,两面均无毛,有时下面沿主脉有稀疏柔毛或脉腋有髯毛;托叶膜质,线形,先端渐尖,边缘有腺,早落;叶柄长1-2厘米,通常无毛,顶端有2个腺体或无,有时在叶片基部边缘有腺体。花通常3朵并生;花梗1-2厘米,通常无毛;花直径1.5-2.2厘米;萼筒钟状;萼片长圆卵形,长约5毫米,先端急尖或圆钝,边有疏齿,与萼筒近等长,萼筒和萼片外面均无毛,内面在萼筒基部被疏柔毛;花瓣白色,长圆倒卵形,先端啮蚀状,基部楔形,有明显带紫色脉纹,具短爪,着生在萼筒边缘,比萼筒长2-3倍;雄蕊多数,花丝长短不等,排成不规则2轮,比花瓣短;雌蕊1,柱头盘状,花柱比雄蕊稍长。核果球形、卵球形或近圆锥形,直径3.5-5厘米,栽培品种可达7厘米,黄色或红色,有时为绿色或紫色,梗凹陷入,顶端微尖,基部有纵沟,外被蜡粉;核卵圆形或长圆形,有皱纹。花期4月,果期7-8月。

生长环境

编辑

产于陕西、甘肃、四川、云南、贵州、湖南、湖北、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和台湾。生于山坡灌丛中、山谷疏林中或水边、沟底、路旁等处。海拔400-2600米。

性状鉴别

编辑

干燥种子呈扁平长椭圆形,长6~10毫米,宽4~7毫米,厚约2毫米,不甚饱满。内种皮褐黄色,有明显纵向皱纹。子叶两片,白色,含油脂较多。气微弱,味不苦。似甜杏仁味。

下一篇 木瓜实

上一篇 枇杷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