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尾海雕 编辑
白尾海雕是隼形目鹰科海雕属鸟类, 又称白尾雕、芝麻雕。 体长约85厘米。头、颈浅黄褐色;上体暗褐色,背具黑褐色点斑;胸、腹褐色,羽缘浅淡;尾羽白色。两性相似,但雌性体型较大。 寿命可达42年。
白尾海雕分布于欧亚大陆北部,越冬于亚洲东部、印度、地中海和非洲西北部。在中国分布于东北等地区,越冬于东部和东南部沿海地区。 栖息于近水而开阔的高原草甸、湖泊、沼泽等生境,也见于河流附近。 营巢于岸边的大树上,喜重复修缮使用旧巢。 多单个或成对在空中飞翔。 在水面搜寻和捕食鱼类,也掠食草原及开阔地的啮齿类动物、兔和野鸭等。 繁殖期为每年4—6月,每窝通常产卵2枚。
白尾海雕是稀有种类。曾在中国宁蒗泸沽湖观察到其追击乌鸦和鸭雁类的记录。进入21世纪后,在云南越冬数量呈上升趋势。属于中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列为《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 附录I物种。
中文名:白尾海雕
拉丁学名:Haliaeetus albicilla
别名:白尾雕、黄嘴雕、芝麻雕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鹰形目
科:鹰科
属:海雕属
种:白尾海雕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亚纲:今鸟亚纲
亚科:雕亚科
亚种:2亚种
命名者及年代:Linnaeus, 1758
保护级别:无危(LC)IUCN标准、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一级
英文名称:White-tailed Sea-eagle, Grey Sea Eagle
白尾海雕
白尾海雕的头、颈淡黄褐色或沙褐色,具暗褐色羽轴纹,前额基部尤浅;肩部羽色亦稍浅淡,多为土褐色,并杂有暗色斑点;后颈羽毛较长,为披针形;背以下上体暗褐色,腰及尾上覆羽暗棕褐色,具暗褐色羽轴纹和斑纹,尾上覆羽杂有白斑,尾较短,呈楔状,纯白色,翅上覆羽褐色,呈淡黄褐色羽缘,飞羽黑褐色。下体颏、喉淡黄褐色,胸部羽毛呈披针形,淡褐色,具暗褐色羽轴纹和淡色羽缘;其余下体褐色,尾下覆羽淡棕色,具褐色斑;翅下覆羽与腋羽暗褐色。
白尾海雕
虹膜黄色,幼鸟为褐色,嘴和蜡膜为黄色,幼鸟为黑褐色到褐色,脚和趾黄色,爪黑色。
上喙边端具弧形垂突,适于撕裂猎物吞食;基部具蜡膜或须状羽;翅强健,翅宽圆而钝,扇翅及翱翔飞行,扇翅节奏较隼科慢;跗跖部相对较长,约等于胫部长度。雌鸟显著大于雄鸟。具食肉性或食腐性。
大小量度:体重♂2800-3780克,♀3750-4600克;体长♂840-850毫米,♀860-910毫米;嘴峰♂45-55毫米,♀48-58毫米;翅♂580-589毫米,♀605-690毫米;尾♂320-338毫米,♀ 325-353毫米;跗蹠♂90-94毫米,♀99-106毫米。(注:♂雄性;♀雌性)
(注:♂雄性;♀雌性)
|
|
|
|
白尾海雕 | 虎头海雕 | 白头海雕 | 白腹海雕 |
---|---|---|---|
体重♂2800-3780克,♀3750-4600克;体长♂840-850毫米,♀860-910毫米 | 体重♂4850克,体长♂1012毫米,♀1045毫米 | 体长85-110厘米,翼展180-220厘米,雄性体重3500-4000克,雌性体重4500-6000克 | 体长710-840克 |
头、颈浅黄褐色;上体暗褐色,背具黑褐色点斑;胸、腹褐色,羽缘浅淡;尾羽白色 | 头部为暗褐色,且有灰褐色的纵纹,看似虎斑 | 成年的白头海雕身体呈棕色,尾部和头部呈白色,脚趾短,尖端有钩爪。它的喙、脚和虹膜均呈鲜黄色 | 飞翔时从下面看,通体除飞羽和尾羽的基部为黑色外,其余全部为白色,黑白分明,极为醒目 |
|
|
|
|
栖息于湖泊、河流、海岸、岛屿及河口地区,繁殖期间尤其喜欢在有高大树木的水域或森林地区的开阔湖泊与河流地带。
习性
白尾海雕白天活动,单独或成对在大的湖面和海面上空飞翔,冬季有时亦见3-5只在高空翱翔。飞翔时两翅平直,常轻轻扇动飞行一阵后接着又是短暂的滑翔,有时亦能快速地扇动两翅飞翔。休息时停栖在岩石和地面上,有时也长时间停立在乔木枝头。
食性
主要以鱼为食,常在水面低空飞行,发现鱼后利用爪伸入水中抓捕。此外,也捕食鸟类和中小型哺乳动物,如各种野鸭、大雁、天鹅、雉鸡、鼠类、野兔、狍子等,也吃腐肉和动物尸体。在冬季食物缺乏时,偶尔也攻击家禽和家畜,如猫、狗、羊等。常通过在空中翱翔和滑翔搜寻猎物。
迁徙
中国黑龙江省和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为夏候鸟,其他地区为冬候鸟或旅鸟。越冬区域北至辽东半岛,南至东南沿海、香港和台湾。冬季于10-11月迁来越冬地,春季最晚于3-4月离开越冬地。
叫声
响亮的吠声klee klee-klee-klee,似小狗或黑啄木鸟叫声。
世界
原产地:阿富汗、阿尔巴尼亚、亚美尼亚、奥地利、阿塞拜疆、白俄罗斯、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保加利亚、中国、克罗地亚、捷克共和国、丹麦、爱沙尼亚、芬兰、法国、格鲁吉亚、德国、希腊、格陵兰、匈牙利、冰岛、印度、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伊拉克、以色列、日本、哈萨克斯坦、韩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吉尔吉斯斯坦、拉脱维亚、立陶宛、马其顿、摩尔多瓦、蒙古、黑山、尼泊尔、荷兰、挪威、巴基斯坦、波兰、罗马尼亚、俄罗斯联邦、塞尔维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瑞典、瑞士、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土耳其、土库曼斯坦、乌克兰、乌兹别克斯坦。
旅鸟:孟加拉国、比利时、不丹、塞浦路斯、埃及、爱尔兰、意大利、黎巴嫩、卢森堡、马耳他、缅甸、巴勒斯坦、沙特阿拉伯、西班牙(加那利群岛)、斯瓦尔巴群岛和扬马延岛、泰国、突尼斯、美国。
种群不确定:法罗群岛,塔吉克斯坦。
中国
中国仅有指名亚种,已知的分布地点有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山东、湖北、广东、四川、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
白尾海雕
白尾海雕的繁殖期为4-6月。通常营巢于湖边、河岸或附近的高大树上。巢位和巢都甚固定,在无干扰的情况下,一个巢可使用很多年,在欧洲甚至发现有使用长达26年和30年的,但每年都需要进行维修和增加新的巢材,因此虽然初建的巢直径不过1m左右,但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巢的结构也越来越庞大,有的直径达2米,高达1-1.5米。巢多置于树木顶端枝权上或粗大的侧枝上,距地高15-25米,偶尔也营巢于悬崖岩石上。巢呈盘状,主要由树枝构成,内放有细小的枝叶和羽毛。每窝产卵2枚,偶尔有少至1枚和多至3枚的。卵为白色、光滑无斑,偶尔带有少许不清晰的赭土色斑。第一枚卵产出后即开始孵卵。孵卵由雌雄亲鸟轮换进行,以雌鸟为主,孵化期35-45天。雏鸟晚成性,孵出后由雌雄亲鸟共同喂养,经过约70天的巢期生活,雏鸟即具有飞翔能力和离巢。
中文名称 | 学 名 | 命名者及年代 | |
---|---|---|---|
1. | 白尾海雕指名亚种 | Haliaeetus albicilla albicilla | Linnaeus, 1758 |
2. | 白尾海雕格陵兰岛亚种 | Haliaeetus albicilla groenlandicus | C. L. Brehm, 1831 |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分布于中国境内的指名亚种被列入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 )一级。
种群现状
由于环境污染、生境丧失和乱捕滥猎等人类压力的增加,种群数量在它分布的大多数地区均已明显减少。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又进一步受到环境毒素滴滴涕的影响。在1972年禁止使用滴滴涕之前,农民们把这种剧毒的杀虫剂,大量地喷洒到农田里。青蛙和小鸟食用了中毒的昆虫之后,自己又成为白尾海雕的猎物。因为白尾海雕是这一食物链的最后一环,所以,这种毒药在它体内富集得尤其厉害。沉积在脂肪中的滴滴涕,会影响到钙质的新陈代谢,使得鸟蛋的壳变得非常薄,孵蛋时在母鸟的重压下,往往会破碎。
由于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2022年,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白尾海雕首次现身北京南海子麋鹿苑。
2023年1月12日,白水江调查队在甘肃省陇南市文县尚德镇周家坝村首次发现并拍摄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尾海雕。
2023年2月23日,摄影爱好者首次在大渡河上游马尔康市梭磨河一带发现并拍摄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尾海雕,大概有40只左右 。
白尾海雕对迁徙地环境质量要求较高,它的出现是当地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缩影。北京市处于候鸟迁徙通道,每年有大量候鸟迁徙途经。白尾海雕等多种珍稀濒危鸟类频繁光顾北京,充分显示首都生态持续向好。北京不断加强自然保护地建设形成了类型较齐全、分布较广泛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有效保护了全市90%以上的国家和地方重点野生动植物及栖息地。
新华社兰州2018年12月6日电(记者张睿、王铭禹)近日,一位牧民在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皇城水库内发现两只白尾海雕,并由当地摄影家留下摄影资料。这两只白尾海雕体形硕大,身体健康,状态良好。据了解,这是肃南县有记录以来首次拍摄到白尾海雕的影像。
白尾海雕是大型猛禽,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白尾海雕成鸟多为暗褐色,后颈和胸部羽毛为披针形,较长;头、颈羽色较淡,沙褐色或淡黄褐色;尾羽呈楔形,为纯白色。白尾海雕活动的海拔高度为2500-5300米,多活动于江河及湖泊附近的沼泽地带。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内蒙古、黑龙江、甘肃等地。
据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西营河自然保护站站长赵军介绍,白尾海雕在20世纪80年代就曾在皇城水库内出现过,且数量不少。但由于之后当地自然环境恶化、水域面积减少,白尾海雕在20世纪90年代一度消失。随着祁连山保护区内矿山企业关停、水电站退出等一系列生态保护措施的实施,许多珍稀动物“失而复得”。
“白尾海雕主要以捕鱼为食,近年来当地水域面积不断扩大,鱼群充足,所以白尾海雕才会再次回来。”赵军说。
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地处河西走廊中部,位于祁连山北麓,是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最大的资源主体,也是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治理的主战场。近年来,随着祁连山生态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野生动物栖息地人为扰动减少,各类野生动物的种类与数量得到恢复性增长,因而吸引了白尾海雕、大白鹭等国家珍稀动物。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