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隼 编辑
红隼(学名:Falco tinnunculus),别名茶隼、红鹞子、黄燕等,是隼属的一种中小型猛禽。红隼的体长为31~38cm,翼展为69~74cm,体重在140~300g之间,雌性体重会比雄性重约20%。雄鸟头顶、头侧、后颈和颈侧呈蓝灰色,带有细黑色羽干纹,前额、眼先和眉纹为棕白色,胸部、腹部和两胁为棕黄色或乳白色,带有黑褐色纵纹。背部、肩部和翅膀为砖红色;雌鸟上体为棕红色,背部至尾上覆羽具有粗著的黑褐色横斑;尾巴棕红色,具9~12道黑色横斑和宽的黑色次端斑,以及棕黄白色的尖端,翅上的覆羽与背部同为棕黄色。相较而言,雄鸟的颜色更鲜艳。红隼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北非、大西洋岛屿、日本和印度北部,常栖息于山地森林、森林苔原、低山丘陵、草原、旷野等各种生境中,喜欢开阔的原野。大多数种群为留鸟,但北部繁殖种群会南迁到中非、印度和斯里兰卡越冬。红隼是肉食性鸟类,主要捕食小型哺乳动物,也包括雀形目鸟类、蛙、蜥蜴和昆虫等,每只成鸟每年约消灭害鼠438~548只。该物种飞翔力强,喜逆风飞行,飞行轻快,经常悬停;且具有明显的领地性,对同种和其他大中型鸟类均表现出明显的驱赶行为。红隼为单配制,但也存在婚外配行为以及“一雄二雌”配对繁殖的现象。尽管在部分地区,红隼的种群数量有所下降,但因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在IUCN中等级为无危(LC)。在中国,于2021年被认定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2023年,红隼被列入CITES附录Ⅱ,相关国际贸易被禁止。
红隼表现出显著的两性异形特征,雄鸟的颜色更为鲜艳 。雄鸟的头顶、头侧、后颈和颈侧呈蓝灰色,带有细黑色羽干纹 ;前额、眼先和眉纹为棕白色,眼下有一条黑色纵纹垂直向下延伸至口角。颏部和喉部为乳白色或棕白色,胸部、腹部和两胁为棕黄色或乳白色,带有黑褐色纵纹。背部、肩部和翅膀为砖红色 ,带有近似三角形的黑色斑点;翅上的初级覆羽和飞羽为黑褐色,具淡灰褐色端缘。腰部和尾上覆羽为蓝灰色,带有暗灰褐色羽干纹;尾巴为蓝灰色,具宽阔的黑色次端斑和窄的白色端斑 。
雌鸟的上体为棕红色,从头顶到后颈及颈侧具有粗著的黑褐色羽干纹;背部至尾上覆羽具有粗著的黑褐色横斑;尾巴棕红色,具9~12道黑色横斑和宽的黑色次端斑,以及棕黄白色的尖端。翅上的覆羽与背部同为棕黄色,初级覆羽和飞羽为黑褐色,具窄的棕红色端斑;飞羽内翈具白色横斑,略带棕色。脸颊部和眼下口角髭纹为黑褐色。下体为乳黄色,略带棕色,胸部、腹部和两胁具有黑褐色纵纹;覆腿羽和尾下覆羽为乳白色,翅下覆羽和腋羽为淡棕黄色,密布黑褐色斑点,飞羽和尾羽下方为灰白色,密布黑褐色横斑 。
幼鸟的外观与雌鸟相似 ,但上体的砖红色和黑褐色更深更浓。飞羽和尾羽的羽缘为棕黄色。雏鸟体表覆盖着灰白色绒羽 。
红隼的虹膜为暗褐色,嘴为蓝灰色,先端为黑色,基部为黄色;蜡膜和眼睑为黄色;脚和趾为深黄色,爪为黑色 。
红隼翅展图
红隼细节图
红隼细节图
红隼细节图
雌雄量度数据如下表所示 :
体重 | 体长 | 嘴峰 | 翅 | 尾 | 跗蹠 | |
雄性 | 173~240g | 316~340mm | 14~15mm | 238~252mm | 161~183mm | 37~42mm |
雌性 | 180~335g | 305~360mm | 14~15mm | 234~269mm | 152~184mm | 33~43mm |
在云南,红隼栖息于海拔500至3600米的森林地带;在青藏高原,常见于海拔3000米以上的草甸和草原。在新疆,红隼栖息于绿洲和草原,而在陕甘山区,多在海拔1300米以上的地区活动和觅食 。
红隼
红隼
红隼
红隼
在中国,红隼分布广泛,覆盖全国各地,主要包括指名亚种和普通亚种 。
觅食行为
红隼是肉食性鸟类,主要捕食小型哺乳动物,如啮齿类,也包括雀形目鸟类、蛙、蜥蜴和昆虫等 ,每只成鸟每年约消灭害鼠438~548只 。研究表明,在吉林,繁殖期的红隼的食物约95%为啮齿类。在欧洲,约90%的食物为啮齿类和鼩鼱;繁殖期的食物主要为雀形目鸟类,还包括蜥蜴和昆虫。在地中海和非洲地区,红隼主要以昆虫为食,如甲虫、蝗虫和白蚁等。在吉林四平的一项研究中,发现红隼有储藏小鼠的行为,表明其存在贮食行为 。
进食中的红隼
进食中的红隼
进食中的红隼
红隼视力敏锐,取食迅速 。它们主要在白天猎食,常在空中迎风飞翔或低空飞行搜寻猎物,经常扇动双翅在空中作短暂停留观察猎物。一旦锁定目标,便会收拢双翅俯冲而下直扑猎物,然后迅速从地面飞起,升上高空。有时,它们会站立于悬崖岩石的高处,或停在树顶和电线杆上等候,当猎物出现时迅速猛扑而下 。
鸣叫行为
在繁殖期,红隼的叫声可分为正常叫声、警戒叫声、焦急叫声、交配叫声和递食叫声 。
在树间栖息、盘旋飞行或雄鸟之间嬉戏打斗时,红隼会发出音节近似“kli,kli,kli...”的尖锐叫声,这种叫声被认为是正常叫声。警戒叫声则类似“gi,gi,gi...”,这种高亢、尖锐而急促的鸣叫用于震慑入侵者。当巢区内受到人或动物干扰时,红隼会发出近似“er,er,er...”的焦急叫声,这种鸣声可能紧密衔接成音段,或单独构成听觉上的一声,有时还伴有梳羽行为。交配时的叫声与焦急叫声相似,但更加急促,音调也略高。递食叫声常在雌雄鸟之间递食时发出,音节为“er,er,er...”与“zi,zi,zi...”,雌雄鸟会相互回应 。
节律行为
季节节律:中国北部繁殖的红隼种群为夏候鸟,南部繁殖种群则为留鸟。春季3月中旬至4月中旬期间,红隼陆续迁往北方繁殖地;10月初至10月末,则迁离繁殖地。迁徙时红隼常集成小群,尤其是在秋季 。
在中国各地,红隼的居留类型复杂,但总体较为常见 。指名亚种在新疆、内蒙古和黑龙江北部繁殖,越冬于福建、广东、海南岛和台湾。普通亚种繁殖于内蒙古东北部、吉林长白山、辽宁、华北、甘肃、青海、四川等地,西至西藏西南部、云南,南至海南岛。在中国北部,红隼主要为夏候鸟,而在南部则主要为留鸟 。
日节律:红隼的活动量在21:00至3:00之间处于低峰期,这与其作为昼行性猛禽的特点一致。6:00至9:00,由于受到阳光的影响,红隼的活动量逐步提高。12:00至18:00是红隼活动的高峰期,这段时间是红隼个体对食物搜寻最为活跃的时段 。
领域行为
红隼的活动区域较为固定,具有明显的领地性。其巢区面积很大,孵卵期领地面积为2892.3~3014.5㎡,巢区面积为6847.4~7431.9㎡;育雏期领地面积为4061.2~4439.5㎡,巢区面积为7329.5~8105.4㎡。育雏期的领地面积较孵卵期大,且两个时期的领地基本重叠 。
红隼在领地内的活动,以西北方向最多,占总数的51.6%;在东北方向占26.5%;在东南方向占8%;在西南方向占3.5%。其领地不仅在水平方向上有一定的范围,在垂直方向上也有一定的高度,一般在距地10m以上和35m以下 。
在领地内,红隼对同种和其他大中型鸟类均表现出明显的驱赶行为,对一些雀形目的小型鸟类则没有驱赶现象,就连长尾山雀、普通䴓、白眉(姬)鹟等在巢口附近停留也不理睬 。
其他行为
红隼经常单独或成对活动于多草和低矮植被的开阔地带,停栖在电线、树桩、枯枝等显眼位置 ,并能在空中悬停观察地面情况 。它们飞翔力强,喜逆风飞行,飞行轻快,经常悬停,尾部通常展开,活泼灵巧 。
悬停的红隼
悬停的红隼
繁殖方式
红隼的繁殖期为每年的4月至6月 。其为单配制,但雌雄亲鸟共同抚育雏鸟,直到幼鸟能够独立生存。尽管如此,红隼也存在婚外配行为以及“一雄二雌”配对繁殖的现象 ,但雄鸟的繁殖投入主要集中在第一雌鸟身上 。
在配对期间,雌雄红隼活动频繁,性情较为凶猛。它们时而在空中盘旋飞行,时而在树尖栖息,并不时发出尖锐的叫声。常见2至3只雄鸟一起在空中戏耍和打斗,而雌鸟则在树上栖息观望或在空中盘旋。一旦雌鸟选中配偶,便会与雄鸟双双飞去,开始选择和占领巢地。配对过程通常需要5至7天 。
红隼通常在悬崖、山坡岩石缝隙、土洞、树洞等处营巢,有时也会侵占喜鹊、乌鸦、金雕等其他鸟类的旧巢,没有明显的筑巢行为。红隼的巢较为简陋,由枯枝构成,巢内垫有草茎、落叶和羽毛 。
红隼的交配多在上午9至10时和下午4至5时进行。有时它们会在巢树或其他树的顶端交配,或者在路旁的电线上交配。每次交配约持续5秒钟 。
红隼每年繁殖1至2窝 。其产卵期因地区而异。在欧洲和亚洲北部的喜马拉雅地区,产卵期为3月至6月,通常集中在4月至5月;而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通常在8月至9月产卵 。红隼多在早晨7点以前产卵 。每窝产卵通常为4至5枚,但偶尔会有多至8枚或少至3枚的情况。一般每隔1至2天产1枚卵。如果巢卵被破坏,红隼通常会产一窝补偿性卵,但产卵量会明显减少,通常为2至3枚。卵呈白色或赭色,密布红褐色斑点,有的卵仅在钝端有少量红褐色斑点。卵的大小为36~42mmx29~33mm,平均为38.6mmx30.9mm,重量为16~23g 。新产的卵颜色较鲜艳,随着孵化期的增长,颜色会逐渐加深 。
筑巢的红隼
生长发育
繁殖期间,雌性和雄性红隼分工明显。雌性主要负责孵化、暖雏和育雏,而雄性除了为孵化期的雌鸟和雏鸟捕食,还负责领地防御 。雌鸟孵卵时一般每日离巢4~6次,每次离巢15~30分钟,早晚两次离巢取食,部分食物由雄鸟供给。雄鸟通常在距巢30m以内的树上栖息,活动隐蔽。当有人或其他大型鸟类接近巢时,雄鸟会发出尖锐的叫声,或在空中盘旋,或进行攻击,表现出明显的护卵行为 。偶尔,雄鸟也会替换雌鸟孵卵,孵化期为28~30天 。
红隼雏鸟为晚成鸟,刚孵出时体重仅13~14g 。刚出壳的雏鸟全身覆盖白色绒羽,仅腹部裸露,跗蹠、爪及嘴呈肉色,肛门呈水平状,眼睛未睁但有裂缝,卵齿呈白色,并可发出“叽叽”的叫声 。雏鸟在5.5日龄时睁开眼睛,7.5日龄时尾羽开始长出,翅上长出羽鞘,卵齿退掉,耳孔开启;11.5日龄时可以站立取食,绒羽变为灰白色,体羽长出羽鞘,翅羽展开;21.5日龄时绒羽开始脱落,26.5日龄时开始在巢外活动,能够在巢盖上和巢附近的树枝上行走,30.5日龄时可以在巢附近树间进行短距离飞行,31.5日龄时开始离巢 。
雏鸟由雌雄亲鸟共同喂养 。红隼的护雏行为较为明显,当有人接触到巢和雏鸟时,雌雄鸟会共同发起攻击,用爪和翅拍打人的头部和身体。随着雏鸟的长大,这种攻击行为会越发激烈,最多3分钟内可攻击5次 。红隼在野外的寿命可达15年左右 。
红隼育雏图
红隼育雏图
红隼育雏图
红隼育雏图
红隼育雏图
中文名 | 学名 | 命名人及年份 | 分布范围 |
---|---|---|---|
南佛得角群岛亚种 | Falco tinnunculus alexandri | Bourne, 1955 | 分布于大西洋佛得角群岛南部 |
索科特拉亚种 | Falco tinnunculus archeri | E. Hartert & Neumann, 1932 | 分布于索科特拉岛、索马里和肯尼亚沿岸 |
马德拉亚种 | Falco tinnunculus canariensis | A. F. Koenig, 1889 | 分布于大西洋马德拉群岛和加拉利群岛西部 |
加拉利亚种 | Falco tinnunculus dacotiae | E. Hartert, 1913 | 分布于大西洋加拉利群岛东部和兰萨罗特岛 |
普通亚种 | Falco tinnunculus interstinctus | McClelland, 1840 | 分布于青藏高原东部过东南半岛北部、中国南部和中部至朝鲜半岛和日本,越冬于印度、马来群岛和菲律宾 |
北佛得角群岛亚种 | Falco tinnunculus neglectus | Schlegel, 1873 | 分布于大西洋佛得角群岛北部 |
印度亚种 | Falco tinnunculus objurgatus | E. C. S. Baker, 1927 | 分布于印度南部和斯里兰卡 |
南非亚种 | Falco tinnunculus perpallidus | A. H. Clark, 1907 | 分布于安哥拉北部、扎伊尔南部、坦桑尼亚南部至南非南部 |
中非亚种 | Falco tinnunculus rufescens | Swainson, 1837 | 分布于非洲中部及西部,东至埃塞俄比亚,南至坦桑尼亚南部和安哥拉北部 |
埃及亚种 | Falco tinnunculus rupicolaeformis | C. L. Brehm, 1855 | 分布于非洲东北部和阿拉伯半岛 |
指名亚种 | Falco tinnunculus tinnunculus | Linnaeus, 1758 | 分布于非洲北部、欧洲、中东东部至东西伯利亚以及远东地区 |
红隼 | 黄爪隼 | |
学名 | Falco tinnunculus | Falco naumanni |
形态特征 | 中小型猛禽 ,雄鸟头顶至后颈蓝灰色,并具黑色条纹,背羽砖红色,布有三角形黑色斑,尾羽青灰色,具宽阔的黑色次端斑及棕白色端缘;雌鸟体形略大,上体砖红色,头顶满布黑色纵纹,背具黑色横斑,爪黑色 | 雄雌两性均似红隼,但体型较小而纤细。雄鸟色彩较鲜艳,黑色点斑较少,翼上覆羽蓝灰,且无红隼眼下的深色条纹。爪浅黄色,而红隼爪黑 |
图片 |
|
|
保护级别
2021年,红隼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同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等级为无危(LC) 。
2023年,其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相关国际贸易被明确禁止 。
种群现状
红隼在欧洲因农业集约化而种群数量下降,在非洲西部则因伐木、过度放牧、放火及农药使用而受影响。此外,红隼还面临风力发电的威胁 。但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如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 000k㎡,显著的栖息地质量下降,种群规模减少,分布区域碎片化等),其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估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