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崇宁县 编辑
崇宁县(1102年—1958年),中国旧行政区划名,原川西上五县“温、郫、崇、新、灌”之一。
唐朝仪凤二年(677年)置唐昌县,北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以皇帝年号“崇宁”改名为崇宁县,1958年9月撤销后主体并入郫县,其他部分并入彭县,灌县。有1280多年的历史。
崇宁县其疆域位于成都平原西部,今成都市郫都区西北部及都江堰市、彭州市部分区域,县城位于今成都市郫都区唐昌镇。
崇宁县(1102年—1958年),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建制名。崇宁县正式建县于唐代,其间几经撤、设,到1958年撤县时已有1280多年的历史。 宋徽宗崇宁元年;同年有医卫人员1410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医卫人员3.53人(1950年为0.2人)。由于人民健康水平逐步提高,全县人口死亡率由解放初期的13.98‰,降低到1985年的5.98‰;人口平均寿命由1949年的35岁,到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时提高到67.27岁,即32年间,全县人均寿命增长近一倍。全县人口增长率,1950年为13.98‰,60年代一度高达46.59‰。以后逐步加强计划生育工作,198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降至6.31‰。自1978年以来,郫县连续8年被评为省、市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县。文化方面,解放后建立了文化馆、广播站、报社、新华书店、县川剧团(1984年撤销);郫筒镇以外各乡镇建立了文化站、广播站;80年代约有180个村(组)创办了文化活动室;1985年全县有电影放映单位38个,电影院、影剧院11个,全年电影观众达211.75万人次。郫县是著名的“蜀绣之乡”,刺绣针法独特,技艺高超,解放后有的绣品被选作北京人民大会堂的装饰品,有的参加了国内外一些重大的工艺美术展览。端午节在望丛祠开展的群众性民歌山歌竞唱活动,源远流长,在汉族地区极为罕见;赛歌会自1983年恢复后,即与商贸活动融为一体,每年吸引省内外众多的人来郫“看花听歌做生意”,有力地促进了本县的经济交流。郫县群众体育活动历来较有基础。80年代,安德乡新店村与三道堰镇先后被评为四川省体育先进集体;1985年,中小学生劳卫制达标率达90.34%,有1800多名职工学会了太极拳(剑)。解放36年来,郫县先后为省、市体育组织输送运动员26人,其中一人被国家体委授予“运动健将”称号。1984年开始修建占地60余亩的县体育场,1985年场地初具规模。三道堰的“龙船会”开办历史久远,迄今受到群众喜爱。郫县武术爱好者甚多,解放前便自成流派,并享有“川西小少林”的美誉。80年代中期,全县经常习练武术者数千人。
解放36年来,郫县在各项建设事业上进展迅速,面貌大变。但是,由于历史和政策等多方面的原因,县人清醒地意识到还存在许多困难和不足。首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业上出现许多新的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二是全县工业基础薄弱,县属工业企业全为小型企业,缺少骨干工业,缺少拳头产品;三是能源和原材料紧缺,近数年日益严重地成为影响工业生产能力充分发挥的制约性因素;四是全县财政紧张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由于财力不足,许多事情办起来困难重重,甚至根本无法办;五是人多地少的矛盾比较突出,近数年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劳务输出虽已迈出重要一步,但步伐欠快,规模较小,丰富的劳力资源亟待进一步开发利用;六是居民现有文化水平仍然不高,据1982年调查,全县12岁以上人口中,文盲半文盲达7.4万余人。
郫县钟灵毓秀,人材辈出。汉代有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扬雄,以及曾主张限田、限奴婢后遭诬陷而自杀的大司空何武。宋代有著名诗人张俞,他所作政治讽喻诗《蚕妇》等至今广为传诵。清代知名将领罗应旒曾在甲午战争中率兵两次大败日本侵略军,累计毙日军千人以上。辛亥革命后,有组织同志军武装举义的杨靖中、张达三,有1927年领导农民开展抗捐斗争的张云卿,有全国著名铁道工程师蓝田,著名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萧伦,著名文学教授殷孟伦,著名书法家、曾任四川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的余中英,此外,在绘画、医药卫生等许多领域,也有一批杰出人物。
郫县人民一贯具有反压迫、反剥削的斗争精神和革命传统。川西地区历史上发生的多次较大的农民起义,如宋代淳化年间的王小波、李顺起义,清代咸丰年间的李永和、蓝朝鼎起义,起义队伍路经县境时,县内贫苦百姓积极响应,多人参加义军。辛亥保路运动中,郫、崇二县人民在杨靖中、张达三等同盟会会员的领导下,相继建立保路同志军,拥众数千,历时两个多月,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反对清政府的武装斗争。
二县同志军数度攻占县城,并在土桥、犀浦、太平寺、全家河坝、花石桥等地多次与清军展开激战,英勇牺牲多人。军阀割据时期,农民不堪驻军横征暴敛之苦,在张云卿等领导下,于1927年2月组成农民自卫军,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抗粮抗捐斗争。农民军与军阀部队展开激烈战斗,并在毗邻各县民团支援下包围县城达40余日,迫使驻军接受农军部分条件。由于郫县有此群众斗争基础,中共成都特支及时派党员黎静中等来郫建立中共组织,发展党员,领导群众乘势深入开展革命斗争。
同年10月,在黎静中等中共党员领导下,万余农众聚于新场召开了“郫县军农冲突死难烈士追悼大会”,显示了被压迫群众在暴力面前决不屈服的决心和力量。抗日战争时期,为反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郫崇二县民工4万多人,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先后参加了新津、凤凰山、黄田坝等5个机场的修筑工程。
与此同时,全县多次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和献金活动。抗日战争中,全县出征抗日将士数以万计,其中不少人战死沙场,且多数没有留下姓名。为迎接解放,郫崇二县中共党组织积极开展工作,支持崇宁县进步教师和青年学生50余人成立“大家唱合唱团”,在公园公开教唱《山那边哟好地方》等革命歌曲;同时发动农民建立地下武装组织“岷江纵队”第七支队及四支队二区队。
这一时期,古城乡民众还建立了反政府的“中华三教同盟军”,丰乐地区发动了武装起义;共产党员张大成于解放前夕被杀害于成都十二桥。郫崇二县人民为迎接解放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解放初,为开展革命工作,崇宁县县长段振声等光荣牺牲。1952年黑水地区发生叛乱,二县先后发动农民8000余人次,翻山越岭为平叛的解放军运送粮食及各种军需物资。以后在抗美援朝和对越自卫反击战中,郫县人民都为革命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其中,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的3000余人,牺牲65人;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牺牲6人。
县内文物古迹较多。列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望丛祠、古城遗址、杜鹃城遗址、扬雄墓;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本邑军农冲突死难农众纪念碑”;列入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主编的《中国名胜词典》的名胜古迹,除上列望丛祠、杜鹃城遗址及扬雄墓外,还有子云亭。上列名胜古迹中,望丛祠是古蜀国望帝杜宇和丛帝开明的合祀祠,始建于宋代,清道光年间重修,1983年扩建,占地面积由原22亩扩大到81.5亩,祠内楼、台、亭、阁、湖、道路和绿化已初具规模,并向游人开放。出土文物中多有珍品,其中有战国铭文铜戈、蜀汉铜弩机、东汉簿书碑、说唱陶俑、画像石棺、石墓门、盐井画像砖等。1985年,郫县有5件出土文物由省博物馆选送日本国展出。
崇宁县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
唐昌镇位置示意图
唐昌镇区位示意图(2)
唐昌镇区位示意图(1)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