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编辑

中国北京市、克拉玛依市境内公办高校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简称中石大(CUP),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首批“211工程”建设高校、北京高科大学联盟、世界能大学联盟成员高校,入选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学校的前身是以清华大学石油系为基础,汇聚天津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的部分师资,于1953年创立的北京石油学院。1960年,学校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69年,学校迁至山东东营胜利油田,更名华东石油学院;1988年更名石油大学,由石油大学(北京)和石油大学(华东)两部分组成;2000年2月学校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总公司划归教育部管理,明确了石油大学(北京)与石油大学(华东)各自相对独立办学;2005年1月学校更为现名。截至2024年3月,学校一校两地办学(北京、克拉玛依),北京校区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军都山南麓,校园总面积700余亩;克拉玛依校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校园面积7000余亩;下辖17个二级学院(部)、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办47个专业;有教职工1806人;有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5000余人(其中校区6000余人),硕士研究生7200余人,博士研究生2100余人,学历留学生650余人。创办时间1953年主管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知名校友仪,李毅中,王玉普,王启民,何国钟,崔可法等学校官网http://www.cup.edu.cn图集

目录1历史沿革2办学条件▪院系专业▪学科建设▪教学建设▪师资力量▪社会评价3学术研究▪科研机构▪科研成果▪学术资源4合作交流5文化传统▪形象标识▪石大精神6校区情况▪东校区▪克拉玛依校区7现任领导8校园环境▪主楼▪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9校友情况10所获荣誉基本信息

历史沿革

编辑

北京石油学院北京石油学院

1952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建立北京石油学院。

1953年,为支持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石油工业发展,以清华大学石油系、化工系为基础,汇聚北京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的石油石化等系科,新中国第一所石油高等院校——北京石油学院正式创立,这就是中国石油大学的前身。

1960年,跻身国务院确立的64所“全国重点大学”行列。

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1969年学校迁至山东东营,更名华东石油学院。迁校造成了学校人财物的巨大损失,当时所有校舍仅是只有40000平方米的“干打垒”土房,没有实验室、图书馆和运动场。面对困难,师生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在盐碱滩地上把学校再建了起来。

1981年6月,在北京石油学院原校址内成立研究生部。

1988年,更名“石油大学”,校本部设在北京,由石油大学(北京)和石油大学(华东)两部分组成;石油大学(北京)在1989年面向全国恢复招收本科生。

1997年,学校正式进入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高等院校行列。

2000年,学校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划归教育部直属管辖,同年6月,学校成立研究生院。

2001年,矿产普查与勘探、油气井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油气储运工程、化学工艺等5个二级学科被评定为国家重点学科。

2003年,教育部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签署共建石油大学的协议。

2005年1月,石油大学更名“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大学(北京)也相应更名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06年,学校以优秀的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同年,“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与转化创新平台项目”进入“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园风光

2007年,“工业催化”学科和“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学科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在石油石化领域优势突出。

2010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同年加入上海合作组织大学。

2013年,加入中俄工科大学联盟。

2014年,学校的科研成果“复合离子液体碳四烷基化生产高品质清洁汽油新技术”入选“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2014年5月,教育部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五大能源企业集团公司共建中国石油大学〔包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协议正式签署。

2015年1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工程师学院暨全国示范性联合培养基地揭牌仪式在中国石油集团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举行。 12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揭牌仪式在乌鲁木齐举行。

2017年9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 同年,加入中俄综合性大学联盟。

2018年1月18日,1月18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昌平区南环路15号的东校园揭牌,正式启用。 3月,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9月,世界能源大学联盟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揭牌成立。12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人工智能学院成立。

2019年2月,学校成为首批“北京市知识产权示范单位”

2020年9月30日,成为高校“资源环境扶贫联盟”成员。

2021年9月,学校成立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碳中和示范性能源学院和数智油气现代产业学院 。

2023年7月6日下午,中国共产党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第十二次党员代表大会闭幕会在翠宫报告厅举行。

办学条件

编辑

院系专业

截至2024年3月,学校设有17个二级学院(部),开办47个专业。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本部院系专业

学院

系部

本科专业(类)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

地质学系

油气勘探与开发地质系

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

地质类(资源勘查工程、地质学)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学院

油气井工程系

油气田开发工程系

工程力学系

石油工程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化学工程与环境学院

化学工艺系

化学工程系

环境科学系

环境工程系

能源与催化工程系

化工与制药类(化学工程与工艺、能源化学工程)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环境科学、环境工程)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

机电工程系

油气储运工程系

热能工程系

过程装备系

油气储运工程

能源与动力工程

机械类(机器人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物理学院

物探系

测井系

固体地球物理系

地球物理学类(勘查技术与工程、地球物理学)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安全与海洋工程学院

海洋油气工程系

安全工程系

海洋油气工程

安全工程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新能源与材料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系

储能科学与工程系

材料科学与工程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储能科学与工程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自动化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电子信息工程系

软件工程系

教学实验中心

计算智能教学与研究中心

自动化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电子信息工程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理学院

数学系

物理系

应用化学系

数学类(数学与应用数学、统计学)

应用化学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经济管理学院

会计系

管理科学与工程系

应用经济系

企业管理系

金融系

经济学类(能源经济、金融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工商管理类(财务管理、会计学、市场营销)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系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

英语系

大学英语教学部

研究生英语教学部

亚欧语教学部

中国国际能源舆情研究中心

MTI(翻译专业硕士)教育中心

英语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体育与人文艺术学院

-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人工智能学院

-

人工智能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非常规油气科学技术研究院

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储层改造与开发工程研究所

提高采收率研究所

-

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

-

-

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

-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

-

碳储科学与工程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碳中和示范性能源学院

-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院系专业

学院

本科专业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石油学院

地质系

石油工程系

计算机系

资源勘查工程

勘查技术与工程

石油工程

软件工程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工学院

化工系

机械系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系

油气储运工程系

能源化学工程系

自动化系

化学工程与工艺

能源化学工程

油气储运工程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环境工程

自动化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文理学院

数学系

物理系

外语系

体育与人文艺术系

俄语

英语

统计学

数学与应用数学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工商管理学院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马克思主义学院

会计系

经济系

金融系

马克思主义系

行政管理系

会计学

经济学

金融学

行政管理

思想政治教育

学科建设

学科概况

截至2024年3月,学校拥有2个国家“双一流”学科、2个北京市高精尖学科。在油气科学与工程等学科领域形成明显优势,在碳中和工程与技术、油气人工智能等领域积极布局清洁低碳智能学科群。工程学、化学、地球科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环境与生态学、社会科学总论、数学8个学科领域ESI排名全球前1%,其中工程学、化学、地球科学进入1‰。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学科名称

批准时间

级别

矿产普查与勘探

2002年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油气井工程

2002年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007年)

油气田开发工程

2002年

油气储运工程

2002年

化学工艺

1988年(有机化工)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

2007年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工业催化

2007年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北京市重点学科

序号

学科名称

批准时间

级别

备注

1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2008.4

一级学科

-

2

化学工程与技术

2012.4

一级学科

应用化学,二级,2002.5

工业催化,二级,2008.4

3

管理科学与工程

2012.4

一级学科

-

4

石油天然气安全工程

2008.4

交叉学科

-

5

低碳能源工程

2010.5

交叉学科

-

6

机械设计及理论

2002.5

二级学科

-

7

材料学

2012.4

二级学科

中国石油大学学科目录(2021年11月更新)

序号

一级学科代码

一级学科名称

二级学科

授权批次

授权级别

1

0305

马克思主义理论

-

12

博士一级学科

2

0703

化学

-

11

3

0708

地球物理学

-

12

4

0709

地质学

-

10

5

0801

力学

-

11

6

0802

机械工程

-

11

7

0805

材料科学与工程

-

11

8

0807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

11

9

0811

控制科学与工程

-

12

10

0817

化学工程与技术

-

7

11

0818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

7

12

0820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

7

13

0837

安全科学与工程

-

D

14

1201

管理科学与工程

-

11

15

0817Z1

化学工程与技术

环境化工

Z

博士二级/自主设置

16

0818Z1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计算机技术与资源信息工程

Z

17

0820Z1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海洋油气工程

Z

18

0202

应用经济学

-

11

硕士一级学科

19

0301

法学

-

11

20

0302

政治学

-

10

21

0403

体育学

-

11

22

0502

外国语言文学

-

11

23

0701

数学

-

10

24

0702

物理学

-

10

25

0707

海洋科学

-

13

26

0714

统计学

-

D

27

0803

光学工程

-

11

28

0808

电气工程

-

11

29

0810

信息与通信工程

-

10

30

081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10

31

0814

土木工程

-

11

32

0816

测绘科学与技术

-

11

33

0824

船舶与海洋工程

-

11

34

0830

环境科学与工程

-

10

35

0835

软件工程

-

D

36

1202

工商管理

-

10

参考资料: 注:学科点授予批准时间:第一批:1981.11;第二批:1984.1;第三批:1986.7;第四批:1990.11;第五批:1993.12;第六批:1996.9;第七批:1998.6;第八批:2000.12;第九批:2003.9;第十批:2006.1;第十一批:2011.3;第十二批:2018.3。第十三批:2021.11。D表示2011年根据国家新学科目录调整新增。Z表示自主设置博士点,时间为2003年1月,2011年8月重新论证备案。

中国石油大学专业学位授权点目录

序号

类别代码

类别名称

获批时间

授权级别

1

0856

材料与化工

2021年

博士

2

0857

资源与环境

2019年对应调整

3

0858

能源动力

2019年对应调整

4

0251

金融

2014年

硕士

5

0252

应用统计

2018年

6

0351

法律

2018年

7

0453

汉语国际教育

2014年

8

0551

翻译

2010年

9

0854

电子信息

2019年对应调整

10

0855

机械

2019年对应调整

11

0859

土木水利

2019年对应调整

12

0860

生物与医药

2019年对应调整

13

1251

工商管理

2009年

14

1253

会计

2010年

15

1256

工程管理

2018年

中国石油大学自主设置交叉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序号

学科代码

学科名称

备案时间

1

99J1

油气人工智能

2020年6月

2

99J2

先进科学与工程计算

3

99J3

能源经济管理

4

99J4

能源环境科学与工程

5

99J5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6

99J6

海洋资源与信息工程

7

99J7

应用数学与能源数据科学

8

99J8

能源物理科学与技术

9

99J9

能源治理与法律

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站)建设

1988年学校建立博士后流动站,学校现拥有1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涵盖学校所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分别为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地质学、机械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安全科学与工程、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力学。

流动站一览表

序号

流动站名称

建站时间

1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1988年

2

化学工程与技术

1988年

3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1989年

4

地质学

2003年

5

机械工程

2009年

6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2009年

7

安全科学与工程

2012年

8

化学

2012年

9

材料科学与工程

2012年

10

管理科学与工程

2012年

11

力学

2014年

博士后(企业)工作站

序号

工作站名称

1

中海石油研究中心

2

中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3

胜利石油管理局

4

大庆油田高级人才培训中心

5

大港油田

6

长庆石油勘探局

7

辽河油田

8

江苏油田

9

中原油田

10

独山子石化

11

塔里木油田

12

新疆油田

13

锦州石化

14

洛阳石化

15

河南油田

16

中石化西南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17

四川石油管理局、西南油气田公司

18

南阳二机石油装备集团公司

19

上海期货交易所发展研究中心

20

山东省社会科学院

21

神华集团

学科排名

在2012年第三轮全国学科评估中,“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排名第1,“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排名第2,“安全科学与工程”排名第7,“地质学”排名第8,“化学工程与技术”排名第10;

在2016年第四轮全国学科评估中,“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和“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排名A+,“化学工程与技术”排名A-,6个学科排名进入全国前10;

截至2021年11月,学校有7个学科进入ESI排行前1%,分别是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地球科学、 计算机科学、环境/生态学和社会科学总论;其中,工程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位居全球前70强。

“211”工程学科建设

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复杂地质条件油气成藏与剩余油预测、非均质油气藏地球物理、复杂条件下油气钻井与完井、复杂油气资源开发理论与关键技术、油气管道输送理论与关键技术、重油轻质化理论及关键技术、油气转化催化理论与催化剂、石油天然气安全工程

优势学科创新平台概况

中国石油大学“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与转化创新平台项目”平台以5个国家重点学科为核心,以4个博士授权一级学科为依托,通过平台中的学科交叉、渗透与相互支撑,将含盖的16个二级学科凝练为“复杂地质油气资源勘探理论与技术”、“复杂油气工程理论与技术”和“油气高效清洁转化理论与技术”3个子平台。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校园风光校园风光

截至2024年3月,学校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1个,省部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5个,国家级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2个。3个基地获评国家产教融合示范基地。

国家级特色专业:资源勘查工程、石油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勘查技术与工程(物探)、勘查技术与工程(测井)、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自动化、油气储运工程、应用化学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油气勘探与开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油气储运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北京燕山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克拉玛依市工程师学院、南阳二机石油装备(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大港油田分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辽河油田分公司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资源勘查工程、石油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能源化学工程、环境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勘查技术与工程、安全工程、应用化学、能源经济、会计学

北京市一流专业建设点:英语、能源与动力工程、海洋油气工程、环境科学

精品课程(名单不全)

所属学院

课程名称

主要负责人

级别

地科学院

造岩矿物学

季汉成、谢庆宾

北京市市级

石工学院

油藏工程

姜汉

北京市市级

油层物理学

杨胜来

北京市市级

渗流力学

程林松

北京市市级

化工学院

石油加工工程

徐春明、李瑞丽、高金森

北京市市级

化工原理

卢春喜

北京市市级

化工热力学

郭绪强

北京市市级

信息学院

数据结构

陈明

北京市市级

理学院

高等数学

陆晓光、刘奋

北京市市级

商学院

运筹学

张宝生

北京市市级

地科学院

沉积岩石学

朱筱敏

北京市市级、国家级

石油地质学

柳广弟

北京市市级、国家级

油矿地质学

吴胜和

北京市市级、国家级

石工学院

采油工程

张士诚

北京市市级、国家级

教学经费

2014年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共计20470.16万元,本科教学改革专项经费1458.4万元、实验经费1129.57万元、实习经费222.17万元。

\

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

本科专项教学经费

本科专项实验经费

本科专项实习经费

总额(万元)

20470.16

1458.4

1129.57

222.17

生均(元)

26712.99

1903.17

1474.06

289.92

学生获奖

2014年本科生获学科竞赛类奖励284项,其中国际级及国家级奖励194项;获课外科技、文化类奖励352项;获文体类奖励281项;获奖人数约占在校生总数的15%。

2014年学生各类竞赛获奖情况

学科竞赛获奖(项)

本科生课外科技、文化获奖(项)

文艺、体育竞赛获奖(项)

总数

其中

总数

其中

总数

其中

国际级

国家级

省部级

国家级

省部级

国家级

省部级

284

45

149

90

352

176

176

281

26

255

教学特色

(一)“创新计划实验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自2007年起学校设立了“创新计划实验班”,在培养方案、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方面开展了系列改革。并以创新班为试点,开展研究性教学方法改革立项工作,累计设立173项项目,结题113项。通过研究初步探索了一套有效的研讨式教学模式,包括教师研究式讲授、课堂讨论、课外分组研究+课堂汇报讨论、研究性作业、课外自学等研讨式教学方法。该教学模式已经在普通班中推广,2013版普通班培养计划中明确列出74门研讨式课程。创新班参与学生580人,已毕业3届216人。毕业生中出国攻读学位、考取研究生的学生约占总数的90%;毕业生中获省部级以上课外科技创新奖项的占57%,获奖项目占年级获奖总项目数的29%。(2014年数据)

(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模式

2011年以来学校在多年探索的“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基础上,从2010级起在地质工程、石油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5个专业试点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模式。制定《校外兼职教师聘任及管理办法》,聘请了88名企业兼职教师。校企共同制定和落实培养方案,加强企业实践,开展累计一年的企业课程和专业实践。参与学生434人,已毕业43人,共组织了66人到企业做毕业设计,180人到企业实习。(2014年数据)

(三)继续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该校共与7个国家的19所高校签订了联合培养协议,与中国国(境)外7所高校签订了短期交流交换项目协议,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5个“公派优秀本科生交流项目”。共与中国国(境)外高校联合培养学生305人、短期交流交换学生54人、公派优秀本科生52人。联合培养专业基本覆盖了学校所有本科专业。2014年选派出国学生74人。

1997年以来该校在中国国内首创探索了校企(政)联合培养资源国来华学位留学生培养模式。形成了中国政府资助、资源国政府资助、中外企业资助和自费四种模式,以企业资助模式为主,以石油类工科本科攻读学士学位留学生为主。共与39家中国海外石油企业、资源国企业和政府部门联合培养了46个资源国的1103名留学生,为2014年共招收学位留学生95人,在校生538人。(2014年数据)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3月,学校有教职工2000余人(其中,克拉玛依校区6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400余人。专任教师中,62%具有高级职称,75%具有博士学位。学校建成了一支拥有5名两院院士为中流砥柱,49人次国家级领军人才为主力,55人次国家级青年人才为生力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高层次人才总人次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0%。现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铁冠、高德利、徐春明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根生、张来斌

校园风景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高德利、李根生、徐春明、高金森、陈光进、蒋官澄、邱楠生、金衍、刘植昌、黄中伟、张广清、饶莹、宋先知、姜桂元

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庞雄奇、王尚旭、李根生、卢春喜、姜汉桥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柳广弟、高德利、徐春明、张来斌

国家级教学名师:朱筱敏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高金森、王尚旭、陈建义、陈光进、程林松、邱楠生、胡玉峰、周辉、孙长宇、宇波、廖新维、曾联波、金衍、赵昆、董秀成、高杰、万云洋、张鑫、范煜、刘洋、周庆祥、刘坚、姜桂元、张永民、黄中伟、刘蓓、孟祥海、胡瑾秋、王玮、王刚、蓝兴英、姚约东、刘书海

国家级教学团队

教学团队名称

带头人

获评年份

地质工程专业教学团队

朱筱敏

2008年

石油加工工程及实验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徐春明

2009年

石油工程专业教学团队

张士诚

2010年

社会评价

2020年7月,“2020年中国大学百强榜”排名第42位。

学术研究

编辑

科研机构

截至2024年3月,学校有油气资源与工程、重质油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11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分室,油气生产安全与应急技术重点实验室、非常规油气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等28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以及20个中石油重点实验室分室。

2022年9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等高校联合发起成立全国高校碳中和人才培养联盟 。

国家级科研平台

平台类别

平台名称

成立时间

共建单位

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

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

1995年10月

-

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

2007年12月

-

国家工程实验室分室(5个)

海洋石油勘探国家工程实验室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分室

2011年02月

中海油

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分室

2008年10月

中石油

油气钻井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分室

2008年11月

中石油

油气管道输送安全国家工程实验室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分室

2009年04月

中石油

生物能源国家工程实验室

2014年

-

国家能源重点实验室分室(1个)

国家能源煤与煤层气共采技术重点实验室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分室

2013年02月

山西晋煤

国家能源研发中心分室(1个)

国家能源致密油气研发中心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分室

2014年08月

中石油

省部级科研平台

平台类别

平台名称

成立时间

共建单位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

石油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005年7月

-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

气体能源开发与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2007年10月

-

多相分离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2009年12月

-

复杂油气藏勘探开发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2006年6月

-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重点实验室(2个)

油气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05年4月

-

油气生产过程安全事故预防与控制基础研究实验室

2008年1月

北京市重点实验室(9个)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2001年6月

-

城市油气输配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2005年12月

-

油气装备材料失效与腐蚀防护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2011年5月18日

-

油气污染防治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2012年5月23日

-

温室气体封存与石油开采利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2012年5月23日

-

石油数据挖掘重点北京市实验室

2012年5月23日

-

生物燃气高值利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2013年6月17日

-

油气光学探测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2014年6月30日

-

过程流体过滤与分离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2015年5月21日

-

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

生物天然气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2015年9月22日

-

北京市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

(1个)

生物能源北京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

2010年1月4日

-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重点实验室(2个)

CNPC催化重点实验室

1999年11月

中石油

CNPC物探重点实验室

1999年7月

中石油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重点实验室(1个)

中石化油藏综合地球物理研究中心

2003年

中石化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重点研究室(17个)

油气储层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研究室

1999

中石油

油气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研究室

1999

中石油

天然气成藏与开发重点实验室—天然气运聚和开发早期评价研究室

1999

中石油

石油管工程重点实验室—管柱力学与控制研究室

1999年12月

中石油

钻井工程重点实验室—井壁稳定研究室

2000年2月

中石油

油气藏改造重点实验室—水力压裂物理模拟研究室

2000年3月

中石油

油层物理与渗流重点实验室—油气藏流体相态研究室

2000

中石油

测井重点实验室—测井新理论与新方法研究室

1999

中石油

非常规油气重点实验室—水合物研究室

2008年11月

中石油

油气储运重点实验室—复杂流体及城市燃气输送研究室

2010年8月

中石油

地面工程试验基地—油气田地面系统复杂流动与传热研究室

2010年8月

中石油

HSE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研究室

2010年8月

中石油

油气地下储库工程重点实验室—岩洞地下储库工程研究室

2011年8月

中石油

三次采油重点实验室—低渗(特低渗)油藏提高采收率基础研究室

2012年3月

中石油

油藏描述重点实验室-储层构型方法研究室

2012年3月

中石油

非常规油气重点实验室-页岩气成藏与岩石力学研究室

2014年9月16日

中石油

纳米化学重点实验室-纳米化学研究室

2015年4月21日

中石油

科研成果

成果概况

“十三五”期间,学校获国家科技奖励18项,其中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6项,并列全国高校第8位。主办的品牌期刊《Petroleum Science》(《石油科学》英文版)和《Journalof Palaeogeography》(《古地理学报》英文版)分别入选国家领军期刊和重点期刊,连续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国家重大项目:陆相致密油高效开发基础研究、页岩油气高效开发基础理论研究、深层油气藏地球物理探测的基础研究、绿色低碳导向的高效炼油过程基础研究、深井复杂地层安全高效钻井基础研究、中国西部典型叠合盆地油气成藏机制与分布规律、中国西部叠合盆地深部油气复合成藏机制与富集规律

自1988至2004年,共出版发行科技专著87部,本科生教材61部,发表学术论文约6146篇(其中在中国国外学术刊物上发表391篇),完成成果508项(其中达到国际水平的有121项);获得授权专利289项(其中发明专利182项),每年到位科研经费超过2亿元。

2009年共签订各级各类项目864项,合同额6.0537亿元。其中纵向项目合同352项,合同金额3.7856亿元;签订横向项目515项,合同金额2.58亿元。到位经费3.0781亿。专利受理量132项,获得授权55项,其中发明44项。该校三大检索论文共527篇,SCIE论文218篇,比2007年增加87篇;EI论文250篇。共出版各种论著(包括专著、编著、教科书、译著)76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学术专著出版基金,批准资助5部专著出版。

2022年9月25日,“探索二号”搭载“深海勇士”号4500米级载人潜水器返航,顺利完成深海地质原位观测及国产化装备海试任务。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等单位参与该航次任务组织实施 。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得者

赵澄林,1991年获得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石生,1995年获得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张一伟,1999年获得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朱筱敏,2009年获得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宋 岩,2013年获得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学术资源

学术期刊

期刊1期刊1

Petroleum Science(《石油科学》(英文版),季刊,1998年创刊)是教育部主管,中国石油大学主办的石油综合学术期刊。Petroleum Science主主要发表石油地质、石油地球物理、石油工程与机械、石油化学与化工、石油经济与管理等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新成果。已被下列检索系统或数据库收录:SCI-E(科学引文索引)、万方数据、中国英文版科技期刊统计源数据库、美国化学文摘、剑桥科学文摘、美国石油文摘、俄罗斯文摘杂志、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

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古地理学报》(英文版))由教育部主管,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科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主办,其中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为主要主办单位,出版单位为科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主要刊登中国国内外古地理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论文。

期刊2期刊2

《古地理学报》(双月刊,1999年2月创刊)是由教育部主管,中国石油大学和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共同主办的地球科学类期刊。主要刊登国内外古地理学及其相关学科或相关学术领域的文章,以及以这些学科或学术领域的理论、观点和方法论述石油、天然气、煤炭、水、化工材料、建筑材料、其他金属与非金属矿产资源的预测、勘探、开发以及环境等方面的论文;已被下列检索系统或数据库收录:《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地质学类核心期刊、中国科学技术论文统计源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文电子期刊服务(台湾思博网)、中国石油文摘、中国地质文摘、美国地质文献信息系统(GeoRef)、美国石油文摘 、美国化学文摘、俄罗斯文摘杂志。

馆藏资源

截止到2020年底,图书馆拥有纸质资源120余万册,中外文纸质期刊147种,报纸64种,电子图书335万册,电子期刊3.5万种,订购与共建共享数据库92种,自建数据库3种。

图书馆图书馆

合作交流

编辑

校企合作

学校与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国家管网等能源行业龙头企业进行全面战略合作,与多地共建联合研究院,强化创新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积极融入北京市“四个中心”建设,培育壮大“新产业集群”,在北京市未来科技城“能源谷”建设的联合研究院入选中国教育博览会校企合作双百计划典型案例。

国际合作

积极构建国际交流合作网络和平台,倡议并发起成立世界能源大学联盟,5大洲17个国家的33所能源领域高校参与其中,当选“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合作网络高校(青年)工作组组长单位,全球首个“碳中和与气候变化驱动绿色转型”教席,金砖国家青年能源峰会暨国际能源青年大会被写入《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四次会晤北京宣言》,入选北京市首批“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项目,成为全球能源教育合作的积极引领者。

文化传统

编辑

形象标识

校徽

校徽由徽标和徽章组成。徽标为圆形,图案是中英文校名环绕汉字“中”的变体与学校英文简称“CUP”所构成的两个循环汇聚的油滴。徽章为徽标图案的圆形证章,教职工徽章以红色为底,图案为金色;学生徽章以白色为底,图案为红色;校友徽章为通体金色。

校标校标

校训

厚积薄发,开物成务

“厚积薄发”来自于宋代苏轼《杂说:送张琥》:“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作为校训它包含几层意思:一是暗指石油等能源经过千万年积累变成了能量而不断地释放出来,体现了石油特色;二是作为教师来说,要不断地在知识和道德上积累;三是作为学生来讲,“厚积”,即在道德修养和科学知识上不断积蓄,“薄发”就是指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不断为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开物成务”出自《周易系辞上》,指(圣)人可以掌握万物的变化规律(天道),成就天下功业。这切合了石油大学以实学为务,科学地掌握客观规律,发掘万物资源,造福于民,成就功业的石油特色。

“厚积薄发 开物成务”总体所表达的内涵是:石大人不断积累丰富的知识和崇高的道德素养,不断把积累的知识和才华,特别是科学研究的成果奉献给国家,发扬石油人的“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精神,积极开发石油等能源,为成就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做贡献,为成就人类社会和谐进步的伟大事业做出贡献。

校庆徽标

校庆55周年徽标校庆55周年徽标

学校三风

校风是“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学风是“勤奋 严谨 求实 创新”;教风是“为学为师,立德立言”。

校旗

学校校旗为中国红旗面,旗面正中由上至下依次是白色的学校徽标、中文校名、英文校名。

校歌

《我为祖国献石油》由薛柱国作词,秦咏诚作曲。

石大精神

石大碑石大碑

学校继承并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学石油、爱石油、献身石油”的优良传统,铸就了独特的石大精神。

石大精神是中国石油大学精神文化的历史积淀,是几代石大人在长期办学实践中提炼并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宝贵精神财富。

实事求是是石大精神的思想基础,艰苦奋斗是石大精神的本质特征,爱国奉献是石大精神的动力源泉,开拓创新是石大精神的价值追求。

校区情况

编辑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本部坐落在北京市昌平区军都山南麓,占地700余亩;克拉玛依校区位于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占地7000余亩 。

东校区

该校区位于位于昌平区南环路15号,2018年1月18日,该校区正式揭牌,正式启用。东校园土地面积227.1亩,现有房屋及操场面积101923.52平方米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东校园启用仪式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东校园启用仪式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克拉玛依校区

该校区位于新疆克拉玛依市克拉玛依区安定路355号,占地面积7200亩,实训厂房24栋,总面积97179平方米,设有学院4个,本科专业24个 。

克拉玛依校区夜景克拉玛依校区夜景

现任领导

编辑

现任领导

职务

姓名

党委书记

王同奇

党委副书记、校长

金衍

党委副书记

文永红、蒲俊霖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韩克飞

党委常委、副校长

鲍志东、刘植昌、张广清、 刘坚

党委常委

王同奇、金衍、韩克飞、文永红、蒲俊霖、李丽平、黄磊

参考资料:

校园环境

编辑

主楼

远看好像是互为独立,近看却发现中间竟有“桥梁”相连,像极了“双子楼” 。

主楼主楼

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标志性建筑,建成于1996年,由北京工业大学建筑系宛素春教授等设计,是青年园景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青年园南侧的“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与青年园北侧图书馆遥相呼应。钥匙形立柱隔空簇拥图书馆顶端地球造型。四座钥匙形立柱分别象征着当时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四大优势学科——石油地质、石油工程、石油化工与石油机械,立柱下方中央的长石下有水泵带动喷水池中的水穿过石孔流出,寓意为石油滚滚流 。

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

校友情况

编辑

姓名

备注

麦克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安全与海洋工程学院海洋油气工程系任研究员

马迪亚

中资企业东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俄罗斯子公司担任海外销售工程师

王德民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刘守朝

西北油田工作

周子栋

长庆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天然气工程设计部党支部书记兼副主任

赵晓利

国家管网集团北方管道公司沈阳检测技术分公司副经理

所获荣誉

编辑

日期

荣誉名称

2022年8月31日

入选实施储能技术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的高校名单

2022年4月19日

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北京市先进集体称号

2022年2月

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

2021年9月30日

入选第三批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名单

2020年12月25日

被国家卫生健康委等授予“无偿献血促进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