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隼 编辑
游隼(学名:Falco peregrinus),属于隼科隼属中型猛禽,别名花梨鹰,青燕等。体长34-50厘米,体重550-1500克,翼展80-120厘米。雌鸟体型比雄鸟大15%-20%。游隼整体为深色。头部黑色,头顶及脸颊黑色或有黑色条纹,颈部黑色带蓝色光泽。上体深灰色、蓝色或黑色,有黑色点斑及横纹。末端白色,羽干纹黑色。下体污白色,带淡棕色,具黑色羽干纹,至腹部以后渐转为长三角形横斑。腿及脚黄色,爪黑色。尾青黑色,具有数条黑色宽横斑,先端淡白色。雌鸟体色较淡。除南北两极外,游隼主要分布于北美洲、南美洲、非洲、亚洲、大洋洲大陆地区。在中国,游隼在长江以南至广东、海南为冬候鸟;在东北至华北地区为旅鸟。游隼的适应能力强,栖息地类型丰富,利用生境时有选择性。通常选择栖息于视野开阔、食物丰富、有岩石、具有良好栖息位的生境。游隼是世界上飞行最快的鸟种之一,其飞行速度可达320千米每小时。2021年,游隼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等级为无危(LC)。2021年,游隼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2023年,游隼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中,相关国际贸易被明确禁止。
游隼最早可能出现于上新世晚期或更新世早期,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分化演化出多个亚种的物种。 游隼包括18个亚种, 中国分布有三种亚种,分别是Falco peregrinus calidus、Falco peregrinus japonensis、Falco peregrinus peregrinator, 具体见下表:
学名 | 分布 |
Falco peregrinus anatumBonaparte,1838 | 北美洲,美国中部如墨西哥、加拿大、阿拉斯加等国家 |
Falco peregrinus babylonicusP. L. Sclater,1861 | 欧洲,亚洲南部、北部 |
Falco peregrinus brookeiSharpe,1873 | 欧洲,亚洲北部 |
Falco peregrinus calidus Latham,1790 | 澳大利亚,非洲,欧洲,亚洲南部、北部 |
Falco peregrinus cassini Sharpe,1873 | 南美洲 |
Falco peregrinus ernesti Sharpe,1894 | 澳大利亚,亚洲南部 |
Falco peregrinus furuitii Momiyama,1927 | 亚洲南部 |
Falco peregrinus japonensis J. F. Gmelin,1788 | 欧洲,亚洲南部、北部 |
Falco peregrinus macropus Swainson,1838 | 澳大利亚 |
Falco peregrinus madens Ripley & Watson,1963 | 非洲 |
Falco peregrinus minor Bonaparte,1850 | 非洲 |
Falco peregrinus nesiotes Mayr,1941 | 澳大利亚、大洋洲 |
Falco peregrinus pealei Ridgway,1874 | 欧洲,北美洲,亚洲北部 |
Falco peregrinus pelegrinoides Temminck,1829 | 非洲,欧洲,亚洲北部 |
Falco peregrinus peregrinator Sundevall,1837 | 亚洲北部 |
Falco peregrinus peregrinus Tunstall,1771 | 欧洲,亚洲南部、北部 |
Falco peregrinus radama Hartlaub,1861 | 非洲 |
Falco peregrinus tundrius C. M. White,1968 | 北美洲、南美洲 |
量度 | 成鸟 | |
性别 | 雄性(厘米) | 雌性(厘米) |
体长 | 41.2-45.8 | 45.0-50.1 |
嘴峰 | 1.94-2.25 | 2.07-2.35 |
翅 | 31.5-35.0 | 33.8-36.8 |
尾长 | 16.0-18.5 | 16.6-20.1 |
跗蹠 | 5.0-5.6 | 5.4-5.7 |
游隼整体为深色,头部黑色, 头顶及脸颊黑色或有黑色条纹。 颈部黑色带蓝色光泽。 上体深灰色、蓝色或黑色, 有黑色点斑及横纹, 末端白色,羽干纹黑色。 下体污白色,带淡棕色,具黑色羽干纹,至腹部以后渐转为长三角形横斑。 腿及脚黄色。 尾青黑色,具有数条黑色宽横斑,先端淡白色。 各亚种在深色部位上有差别, 头盔状斑大小也不同,腹部呈白色至棕红色, 例如,Falco peregrinus peregrinator自眼往下具垂直斑块而非髭纹,脸颊白色较少,下体横纹较细。
雌鸟体色较淡; 雏鸟上体黑色至浅棕色,羽端棕褐色;下体有条纹, 腹部淡黄褐色,胸部有淡褐色纵斑。
游隼雏鸟
游隼
飞行行为
游隼是世界上飞行速度最快的鸟类之一, 飞行速度可达320千米/小时。 它们在飞行时先鼓翼几次,而后双翼展开,进行滑翔。 在俯冲时,它们会逐渐改变双翼的形状,随着速度增加,双翼与身体逐渐靠近,在飞行速度最快时,双翼紧贴身体两侧,由于俯冲以及停止俯冲会使游隼前肢与尾羽受到巨大冲击力,因而其演化出了强壮而稳定的前肢骨骼,稳定性较高,肱骨的弯曲刚度高,翼上的拉力约为其身体质量的三倍。它们还能够在高速飞行的条件下保持良好的机动性,例如在飞行时从急速俯冲转为快速爬升。
游隼飞行图
游隼飞行图
觅食行为
游隼主要以鸠鸽科(Columbidae)、鸻形目(Charadriiformes)、雁形目(Anseriformes)、雉科(Phasianidae)等中小型的鸟类为食,约占其食物总量的80%,也捕食中小型哺乳动物如野兔、啮齿类动物和爬行动物。 通常捕食猎物体重范围为10-2000克,雄鸟一般捕食20-300克的鸟类,雌鸟则捕获100-1000克的鸟类,在繁殖季节,雄鸟通常会捕食体重约为其五分之一的猎物。
游隼在寻找猎物时,通常飞得很高或栖息在显眼的地方,在空中飞翔巡猎时,发现猎物后会先快速升空,然后将双翅折起,急速向猎物猛扑,用锐利的嘴咬穿猎物后枕要害部位,猎物受伤失去飞翔能力下坠时,游隼会快速冲去并用利爪抓住猎物,带到较隐蔽的地方,用双脚按住,用嘴剥除羽毛后再撕成小块吞食。 有时栖息在悬崖、大树等,一旦发现猎物,立即飞起捕食, 也在地上捕食。
在中国,游隼在迁徒期间攫捕成功率因猎物种类而异,攫捕成功率最高为60%,猎物包括草兔(Leporidae capensis)、灰斑鸠(Streptopelia decaocto)等;攫捕成功率约50%的猎物包括红嘴山鸦(Pyrrhocorax pyrrhocorax)、赤颈鸫(Turdus ruficollis)等;攫捕成功率约30%的猎物包括石鸡(Alectoris graeca)、斑翅山鹑(Perdix dauuricae)等。
游隼觅食图
节律行为
游隼在白天较活跃。 分布于低纬度地区或南半球地区的游隼为留鸟;分布于温带和北极地区的游隼为候鸟,通常于8-11月离开繁殖栖息地,于次年3-5月返回繁殖栖息地,迁徙路线包括从北美洲迁徙至南美洲、欧洲迁徙至非洲、亚洲北部迁徙至南亚和印度尼西亚等。 例如亚种Falco peregrinus anatum与Falco peregrinus fundrius的北美种群迁徙至智利与阿根廷中部;亚种Falco peregrinus racescalidus、Falco peregrinus japonensis以及Falco peregrinus peregrinus的欧亚种群迁徙至中非、南亚和印度尼西亚。
在中国,游隼繁殖于新疆西部,迁徙及越冬时遍布各地。 其中Falco peregrinus calidus迁徙途经中国东北及华北,至包括海南及台湾等南方地区越冬。Falco peregrinus japonensis在东南地区越冬。亚种Falco peregrinus peregrinator多数为留鸟。
社群行为
游隼多单独活动, 有领域性,领域面积随食物丰度而变化,在北方密度最高的游隼种群中,不同区域的游隼巢间距平均约3.3千米-5.6千米。家域面积约180平方千米-1500平方千米。
鸣唱行为
游隼的鸣叫声因不同阶段而异,通常在繁殖期发声,雏鸟乞食时的声音为"screea,screea,screea";在警告入侵者或保卫领域时发出"Cack"声,在狩猎时,经常会连续发出尖锐的“kee,kee,kee”声。 在飞行过程中,有时也会鸣叫。
求偶交配
游隼通常为“一夫一妻”制, 这种配对关系可维持多个繁殖季。雌鸟繁殖年龄为1岁-5岁,雄鸟繁殖年龄为2岁-8岁。雄鸟在巢穴附近求偶吸引雌鸟,并向其他雄鸟宣示主权。如求偶成功,雄性鸟和雌鸟先栖息在彼此附近,之后它们一起坐在巢壁上,可能会互相偷看、梳理毛发、轻啄对方的脚趾或喙,或以巢穴为中心进行炫耀展示。在产卵之前,它们会进行强力俯冲、高空翱翔以及边俯冲边旋转等空中展示。一旦配对形成,它们就开始合作觅食,雌鸟会开始向雄鸟乞食。
空中飞行的游隼
繁殖筑巢
游隼繁殖期通常3-6月,筑巢于林间空地、河谷悬岩、地边丛林、土丘、沼泽地、建筑物以及峭壁悬崖,有时也使用其他鸟类如乌鸦的巢 ,雌鸟和雄鸟对旧巢都有强烈的依恋性。 鸟巢相距通常超过1-2千米,但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British Columbia),鸟巢相距仅数百米 。鸟巢主要由枯枝构成,内衬有少许草茎、草叶和羽毛,或无任何内垫物 。
游隼与巢穴
产卵育雏
游隼通常每年产一次卵,若产卵后卵短时间内丢失,它们会在约2周后二次产卵,产每颗卵的时间间隔约为2天, 北温带通常2-3月产卵,南半球8-10月产卵,赤道6-12月均有记录。 窝卵数2-4枚,偶尔多至5枚或6枚,卵大小为49-58毫米×39-43毫米, 重约48克, 颜色为黄白色,具红褐色及黄褐色斑。 雌雄亲鸟轮流孵卵, 雌鸟孵卵时间较长, 孵化期28-32天。孵卵期间领域性极强,常常积极地保卫巢,孵出后,由亲鸟抚养,雄鸟在雏鸟期的前半段提供大部分食物 育雏期约35天-40天。
生长发育
雏鸟晚成雏 ,身披白色绒毛,后更换为灰色绒毛。长出羽毛几周后的雏鸟对其父母仍有依赖性,可能会依赖亲鸟2个月 。随着雏鸟飞行能力增强,亲鸟会将捕捉的食物空投给雏鸟,雏鸟在空中追逐捕获已经死亡的猎物。在迁徙种群中,幼鸟在迁徙开始时就变得独立。
游隼第一年的存活率约40%,成年游隼的存活率约为70%,因此大部分游隼寿命不到1岁,但在它们健康生活的情况下,平均寿命可达13年,野生游隼最长寿命记录约为16-20岁。
雏鸟
保护级别
2021年,游隼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评定为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2021年,游隼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等级为无危(LC)。
2023年,游隼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一(CITES Appendix I)。
物种现状
游隼的数量在20世纪中叶急剧下降,美国东部繁殖种群消失。 1998年,北美地区放飞了约7千只游隼,北美种群得以恢复。2007年,东欧种群从约4千对下降至几乎灭绝。2019年,欧洲种群数目增加,北极与非洲北部种群保持稳定;2020年,美国与加拿大种群预计7.2万只,欧洲种群预计为3.2-6.2万只,欧洲约占全球范围的13%,因此全球种群数量预计为10-50万只成熟个体,其种群数量预计增加。
致危因素
游隼受到栖息地退化的威胁,例如在西非,由于伐木、焚烧等因素导致栖息地退化。 滥用杀虫剂是影响游隼生存的重要因素,自二次世界大战后,杀虫剂的滥用导致游隼体内富集了大量的DDT,降低蛋壳中钙含量,蛋壳变薄,易破裂,进而导致游隼个体或胚胎的死亡,在在大不列颠群岛,杀虫剂是游隼死亡的主要原因。人类的活动与非法迫害也威胁游隼的生存,例如2014年,英国有4只游隼被非法下毒,9只被射杀或诱捕;攀岩、野外研究等活动可能破坏游隼的巢穴,在城市中生活的游隼可能被汽车碰撞。此外,自然环境影响游隼的生存,如海洋温度的升高可能导致浮游生物和海鸟的减少,减少了游隼的食物来源。
保护措施
游隼的保护措施主要包括减少农药的使用,实施圈养繁殖与引入计划。 例如,加拿大与美国分别在1969年、1972年禁止使用DDT,并对游隼圈养繁殖,北美种群得以恢复。欧洲有至少21个国家制定了游隼的系统繁殖计划。 在中国,游隼也获得有效的保护,例如2020年,山西省介休市林业局救助了一只翅膀受伤的游隼。 2023年6月,湖北省荆门市救助站救助了一只腿部受伤的游隼,其身体恢复后被放生。
游隼的捕食行为能够调节自然环境中如鸠鸽科(Columbidae)、鸭科(Anatidae)等动物的种群大小,同时也能捕食和减少农业害兽、害虫。
游隼出现在大量的历史故事和文学作品中,例如,唐太宗李世民在魏徽觐见时,将正在把玩的游隼藏入衣袖的故事; 中国学者向远方在其著作《淡空鹤影》——“游隼博鸽与老兔蹬鹰”中描述了游隼猎鸽的画面; 美国学者威廉姆斯在其著作《心灵的慰藉一部非同寻常的地域与家族史》中使用了游隼的意象。
游隼也出现在影视作品中。1986年,电视连续剧《星际人》(Starman)中有一集名为“游隼”,讲述了一只受伤的游隼和濒危物种计划。
游隼一直受到驯鹰者的喜欢,驯鹰者训练它们捕食其他鸟类。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