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娥碑 编辑

东汉年间人们为纪念曹娥而立的石碑

曹娥碑曹娥碑

曹娥碑,是东汉年间人们为颂扬曹娥的美德,纪念她的孝行而立的石碑,是中国著名碑刻,且有一段字谜的传说。开始由蔡文姬的父亲蔡邕书写此碑,千百年来风雨沧桑之后,又由宋朝王安石的女婿蔡卞重新临摹,一直保存。所以我们在这里看到的其实是宋朝的石碑,曹娥碑高2.1米,宽1米,上面的字体为行楷体。罗贯中、曹雪芹更是把曹娥碑的故事写入了自己的作品中。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曹娥碑

墓主:曹娥

作用:颂扬曹娥的美德

高:2.1米

宽:1米

字体:行楷体

设立时间:东汉年间

基本简介

编辑

曹娥碑曹娥碑

曹娥碑是东汉年间人们为颂扬曹娥的美德,纪念她的孝行而立的石碑。汉元嘉元年(公元151年),会稽上虞令度尚欲为曹娥立碑,先使属吏魏朗为之操笔,久而未出,遂命其弟子邯郸淳作碑文。邯郸淳时甫弱冠,只见他从容捉笔,少许构思,一挥而就,众人嗟叹不暇。碑以载孝,孝以文扬。蔡邕闻讯来观,手摸碑文而读,阅后书“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于碑阴,隐“绝妙好辞”四字。此碑早年散失。

东晋升平二年(公元358年),王羲之到庙书曹娥碑,文字由新安茂先镌刻。相传为晋人书此碑手迹的绢本“东晋佚名楷书曹娥诔辞”现存辽宁博物馆,上有梁代徐僧权、满骞、怀充等人题名,还有韩愈、宋高宗等人题款。

现存的曹娥碑系宋代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由王安石的女婿蔡卞重书。此碑高2.3米,宽1米,为行楷体,笔力遒劲,流畅爽利,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着较高的地位。已近千年,弥足珍贵。

曹娥碑

围绕这块石碑,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传说。话说三国时,曹操和杨修一起来曹娥庙祭拜。看到碑阴“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感到很奇怪,不解其义,最后还是杨修破译了这个谜语,说答案便是“绝妙好辞”。他给曹操解释说:黄绢是有颜色的丝绸,那便是“绝”字;“幼妇”是少女,即“妙”字;外孙是女之子,那是“好”字;“齑”是捣碎的姜蒜,而“齑臼”就是捣烂姜蒜的容器,用当时的话说就是“受辛之器”,“受”旁加“辛”就是“辞”的异体字。所以“黄绢幼妇,外孙齑(ji)臼”,谜底便是“绝妙好辞”。

曹娥碑

因为有了这个故事,便成就了 “曹娥碑”作为“中国最早的字谜”的美誉。也正因为曹娥碑隐含着中国第一个离合字谜,被看作是中国文字隐语的图腾,字谜的鼻祖。也是因为这个典故的来历,在灯谜中的还专门设置了一个谜格“曹娥格”。

历代的文人墨客也都喜欢到这里参读研究这块石碑。罗贯中、曹雪芹更是把曹娥碑的故事写入了自己的作品中。

现代书家费声骞评《曹娥碑》:“原碑久佚,传东晋升平二年,王羲之书曹娥碑,小楷。收录《群玉堂帖》和《越州石氏帖》中,为著名的晋唐小楷之一。近人马公愚所临,可谓形神兼备,马氏临本刊入《书法大成》,上海古籍书店有影印本,可资临习时对照参考。”

人物介绍

编辑

曹娥塑像曹娥塑像

曹娥

据《上虞县志校续·度尚传》记载,元嘉元年度尚始建曹娥庙。历代封建帝王对曹娥曾大事宣扬,加封赐匾。宋大观四年

曹娥碑图册

曹娥碑图册

曹娥碑图册

曹娥碑图册

曹娥碑图册

曹娥碑图册

曹娥碑图册

曹娥碑图册

曹娥碑图册

北宋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侍郎蔡卞以行书重书

《孝女曹娥碑》文,立碑存庙,但经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曹娥庙遭大火焚毁,庙内所存九块石碑,除此碑虽也被烧裂,但经曹娥乡绅任凤奎大力抢救修复完好,又发起重建曹娥庙,因此这块宋蔡卞所书的《孝女曹娥碑》仍竖立在曹娥庙。而其余八块石碑,均被烧成粉碎,尚未恢复。

明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太监赖恩,钦差提督浙江市舶,到曹娥庙见汉晋两碑,泯然无见,乃集唐刺史李邕(李北海)文字,凑成《孝女曹娥碑》文,并刻成石碑存庙。另有上杭赖恩《题曹娥碑后》识和堇山李堂跋。

清朝

清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右军后裔中书舍人王作霖,摹王羲之曹娥碑帖书法,以小楷仿书《孝女曹娥碑》文立碑存庙,碑后附有石之贞题跋。

清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金匮钱泳受浙江巡抚阮元所嘱托,以隶体书《孝女曹娥碑》文,由山阴县知事徐元梅捐赀上石,并由会稽陈鸿熙从杭州运石到上虞立于曹娥庙。碑后附有鄞县陈权识和钱泳补书并记,以及会稽陈鸿熙题跋。

明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03年),巡监御史杨鹤,为曹娥投江事迹所感,以行楷书《哭娥草》诗十首,并刻成石碑存庙。

明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浙江巡按徐吉,到曹娥庙祭拜孝女,题《泊曹江谒孝女庙》诗一首,系大行草书法,并刻成石碑存庙。

清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绍兴知府俞卿,到曹娥庙以小草书《题汉孝女曹娥祠》诗六章,并刻成石碑存庙,此碑系会稽黄以信立石,陈尔侯镌。

清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浙江巡抚方观承,因早年落魄,曾在曹娥庙内摆摊,以看相拆字谋生,腾达后,重到庙祭拜孝女,助庙田20亩,并《题孝女祠》诗一首,系大行书书法,并刻成石碑存庙。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栖霞牟房初,以公事驻曹娥镇,恭谒孝女祠墓,礼成赋七律诗一首,系正楷书法,并刻成石碑存庙。

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诚意伯刘基刘伯温),奉明太祖朱元璋敕命,到曹娥庙祭奠孝女,撰有《青田诔辞》,并书《拜曹娥庙》诗一首,立匾于庙正殿,也被火毁。

另有明礼部尚书董其昌,曾以小楷书《孝女曹娥碑》,今拓片收刻于《御刻三希堂》石祟宝笈法帖中。

相关记载

编辑

汉 邯郸淳

孝女曹娥者,上虞曹盱之女也。其先与周同祖,末胄荒流,爰兹适居。盱能抚节按歌,婆娑乐神。汉安二年五月五日,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不得其尸。娥时年十四岁,号慕思盱,哀吟泽畔,旬有七日,遂自投江死,经五日抱父尸出。以汉安迄于元嘉元年青龙辛卯,莫之有表。度尚设祭诔之,辞曰:

伊惟孝女,奕奕之姿。偏其反而,令色孔仪。窈窕淑女,巧笑倩兮。宜其室家,在洽之阳。大礼未施,嗟伤慈父。彼苍伊何?无父孰怙!诉神告哀,赴江永号,视死如归。是以眇然轻绝,投入沙泥。翩翩孝女,载沉载浮。或泊洲渚,或在中流。或趋湍濑,或逐波涛。千夫失声,悼痛万余。观者填道,云集路衢。泣泪掩涕,惊动国都。是以哀姜哭市,杞崩城隅。或有尅面引镜,剺耳用刀。坐台待水,抱树而烧。

於戏孝女,德茂此俦。何者大国,防礼自修。岂况庶贱,露屋草茅。不扶自直,不斫自雕。越梁过宋,比之有殊。哀此贞厉,千载不渝。呜呼哀哉!铭曰:

名勒金石,质之乾坤。岁数历祀,立庙起坟。光于后土,显照天人。生贱死贵,利之义门。何怅华落,飘零早分。葩艳窈窕,永世配神。若尧二女,为湘夫人。时效仿佛,以昭后昆。

黄绢幼妇,外孙齑臼-----蔡邕(补)

下一篇 陈临

上一篇 曹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