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林业大学 编辑
北京林业大学(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简称“北林”,位于北京市,教育部直属、教育部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211工程”建设高校;入选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11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北京高科大学联盟、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创始成员,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学校可追溯至1902年京师大学堂的农业科林学目。1952年北京农业大学森林系与河北农学院森林系合并,成立北京林学院。1956年北京农业大学造园系和清华大学建筑系部分并入学校。1960年被列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1985年更名为北京林业大学。截至2023年12月,学校总占地面积13176亩,其中,校本部占地面积696亩,实验林场占地面积12480亩;设有17个学院,开设65个本科专业(含专业方向);有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有专任教师1470人,在校生27608人,其中本科生13779人,研究生8354人(其中博士生 1621人、学术型硕士生 2699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 3504人、非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530人),各类继续教育学生5475人。创办时间1952年10月16日主管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学校官网http://www.bjfu.edu.cn图集目录1历史沿革▪建国初期▪文革十年▪改革开放2办学条件▪院系专业▪教学建设▪学科建设▪师资力量3学术科研▪科研平台▪科研成果▪学术资源4合作交流5文化传统▪校训▪校徽6学校领导▪现任领导▪历任领导7校园环境▪秀峰寺▪牡丹芍药研究中心8校区情况▪校本部▪鹫峰校区▪雄安校区9知名校友10所获荣誉11校园设施▪宿舍条件▪校园环境基本信息
建国初期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北京农业大学森林系与河北农学院森林系合并,正式成立北京林学院,临时过渡院址设在西山大觉寺。
1956年,北京农业大学造园系和清华大学建筑系部分并入北京林学院。
1960年,被列为中国63所重点高等院校之一。
文革十年
北京林业大学文革时期
1964年,园林专业因“园林教育革命”影响受到批判。
1965年,北京林学院园林专业宣布停办,园林系被撤销。
1969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林彪发出战备疏散的“一号命令”,北京林学院开始迁往云南。学院北京原址分别被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等(现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单位占用。北京林学院虽名为搬迁,但实为解散,后经国务院过问北京林业大学免于撤销,全校于1970年集中丽江,更名为“丽江林学院”,后转迁至下关市,并再次更名为“云南林业学院”。
1973年,搬迁至昆明市安宁县楸木园,同时,云南农业大学林学系并入云南林业学院。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学院在多方努力后于1979年返京复校,复名“北京林学院”。并收回部分原有土地,但总面积减少了40.5%,校内科研基地植物园被毁(现为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1977年,园林系恢复。
改革开放
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成为全国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1984年,邓小平为学校题写校名。
1985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批准,北京林学院更名为北京林业大学。
1996年,北京林业大学被列为“211工程”首批建设的41所高校之一。
2001年,教育部、国家林业局协商决定,与北京林业大学实行共建。
2005年,北京林业大学被列为42所具有本科自主选拔录取资格的高校之一。
2006年,入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北京林业大学标本馆
2010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林业局共建支持。
2011年5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10月,与10所行业特色高校参与组建北京高科大学联盟。
2012年12月29日,牵头成立中国第一个林业协同创新中心——“林木资源高效培育与利用”协同创新中心(2013年4月成为首批“2011计划”建设体)。同年,首批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高校。
2013年,北京林业大学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艺术设计系、工学院的工业设计系和信息学院的动画系合并,成立了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2015年12月,成为京津冀农林高校协同创新联盟成员。
2017年9月,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2018年11月30日,北京林业大学草业与草原学院揭牌成立。
2019年10月18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研究院在北京林业大学揭牌成立,由王洪元任理事长,安黎哲任院长。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北京林业大学获得“传统插花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0年10月17日,北京林业大学圆明园研究院成立,并加入圆明园研究高校联盟。
2021年3月26日,北京林业大学国际学院揭牌。 5月15日,成为高等农林院校课程思政联盟理事会员单位。
北京林业大学雄安校区拟于2022年3月至9月进行校园总体规划设计方案征集工作,6月至11月进行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及报批工作,2022年12月底开工建设,2025年6月竣工。
2022年10月,北京林业大学将在雄安建立新校区,预计于11月中旬公布新校区总规方案。
2023年,北京林业大学雄安校区总体规划方案与师生见面:以林为心、以景筑园,构建礼序乐和、景理聚韵、特色鲜明的山水校园。
2023年3月,北京林业大学等四所北京“双一流”高校将疏解到河北省雄安新区,预计2025年秋季对外招生,2035年全部搬迁完毕; 5月31日,北京林业大学国家公园学院成立; 6月13日,由北京林业大学牵头发起成立高校研究生“生态文明”宣讲联盟。 7月,教育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建北京林业大学协调机制第一次会议召开。 8月15日,首都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院在北京林业大学成立。 9月23日,首批疏解到雄安新区的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四所高校联合发起成立雄安高校协同创新联盟。 11月,北京林业大学雄安校区开工建设。 12月28日,北京林业大学筹建的梁希书院正式揭牌。
2024年5月29日,莘县国有林场管理服务中心与北京林业大学战略合作协议签约暨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科研实践基地揭牌仪式在莘县国有马西林场隆重举行。
2024年7月10日消息,北京林业大学环境艺术研究所揭牌成立。
院系专业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设有17个学院,开设65个本科专业(含专业方向)。
学院 | 专业名称 | 修业年限 |
---|---|---|
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 | 林学 | 4 |
林学(城市林业) | 4 | |
森林保护 | 4 | |
经济林 | 4 | |
地理信息科学 | 4 | |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 | 园林 | 4 |
旅游管理 | 4 | |
风景园林 | 4 | |
园艺(观赏园艺) | 4 | |
城乡规划 | 5 | |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 |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 4 |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 4 | |
土木工程 | 4 | |
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 工商管理 | 4 |
物业管理 | 4 | |
市场营销 | 4 | |
人力资源管理 | 4 | |
会计学 | 4 |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管理信息) | 4 | |
电子商务 | 4 | |
农林经济管理 | 4 | |
统计学 | 4 | |
金融学 | 4 |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4 | |
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 生物科学 | 4 |
生物技术 | 4 |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4 | |
生物技术(中加合作办学) | 5 | |
北京林业大学工学院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4 |
车辆工程 | 4 | |
自动化 | 4 |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4 | |
北京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 | 木材科学与工程 | 4 |
木材科学与工程(木结构材料与工程) | 4 | |
家具设计与工程 | 4 | |
包装工程 | 4 | |
林产化工 | 4 | |
林产化工(制浆造纸方向) | 4 | |
林产化工(生物质能源科学与工程) | 4 | |
木材科学与工程(中加合作办学) | 5 | |
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 法学 | 4 |
应用心理学 | 4 | |
北京林业大学外语学院 | 英语 | 4 |
商务英语 | 4 | |
日语 | 4 | |
北京林业大学信息学院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4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4 | |
物联网工程 | 4 | |
数字媒体技术 | 4 | |
网络工程 | 4 |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4 | |
北京林业大学理学院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4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4 | |
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 | 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 | 4 |
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森林康养方向) | 4 | |
生态学 | 4 | |
北京林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环境科学 | 4 |
环境工程 | 4 | |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 4 | |
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 环境设计 | 4 |
视觉传达设计 | 4 | |
产品设计 | 4 | |
数字媒体艺术 | 4 | |
动画 | 4 | |
北京林业大学草业与草原学院 | 草业科学(草坪科学与管理) | 4 |
草坪科学与工程 | 4 |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北京林业大学
类别 | 数量 | 名称 |
---|---|---|
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 | 1个 | 生物学 |
国家级教育培养基地 | 1个 | 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1个 | 园林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序号 | 专业名称 | 批次 |
---|---|---|
1 | 林学 | 第一批 |
2 | 园林 | |
3 | 农林经济管理 | |
4 | 木材科学与工程 | 第二批 |
5 |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 |
6 | 生物科学 | 第三批 |
7 | 风景园林 | 第四批 |
8 | 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 | |
9 | 林产化工 | 第五批 |
10 | 英语 | 第六批 |
11 | 环境科学 | |
12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表格内容资料来源:2015年1月中国教育在线官网)
序号 | 团队名称 | 负责人 | 获评年份 |
---|---|---|---|
1 | 林学专业教学团队 | 骆有庆 | 2007年 |
2 | 园林专业教学团队 | 张启翔 | 2008年 |
3 |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教学团队 | 余新晓 | 2008年 |
4 | 森林经营管理教学团队 | 彭道黎 | 2010年 |
5 | 植物生物学教学团队 | 郑彩霞 | 2010年 |
(表格内容资料来源:2015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网)
序号 | 课程名称 | 负责人 | 级别 |
---|---|---|---|
1 | 观赏植物学 | 张启翔 | 国家级 |
2 | 林木育种学 | 陈晓阳 | 国家级 |
3 | 园林花卉学 | 刘燕 | 国家级 |
4 | 森林计测学 | 孙玉军 | 国家级 |
5 | 森林有害生物控制 | 骆有庆 | 国家级 |
6 | 树木学 | 张志翔 | 国家级 |
7 | 森林培育学 | 马履一 | 国家级 |
8 | 土壤侵蚀原理 | 张洪江 | 国家级 |
9 | 森林资源经营管理 | 亢新刚 | 国家级 |
10 | 测量学 | 冯仲科 | 北京市 |
11 | 园林树木学 | 张启翔 | 北京市 |
12 | 管理学 | 宋维明 | 北京市 |
13 | 植物学 | 李凤兰 | 北京市 |
14 | 资源环境管理学 | 彭道黎 | 北京市 |
15 | 荒漠化防治工程学 | 孙保平 | 北京市 |
16 | 林业经济学 | 温亚利 | 北京市 |
17 | 土壤学 | 孙向阳 | 北京市 |
(表格内容资料来源:2015年1月北京林业大学官网)
教学成果
北京林业大学第二教室楼
学生获奖
北京林业大学
2006-2014年,该校学生在国际及亚太地区大学生风景园林设计大赛中,获10个一等奖,13个二等奖。
截至2018年12月,研究生58人次在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国际学生风景园林设计竞赛(IFLA-UNESCO)、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大赛、中日韩大学生风景园林设计竞赛中获得金奖。
学科建设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有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和4个自设交叉学科;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含7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二级)、11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学科(一级)、6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培育学科、2个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3个北京市重点学科(一级)(含重点培育学科)、4个北京市重点学科(二级)、1个北京市重点交叉学科。
学科类别 | 学科名称 | |
---|---|---|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 | 风景园林学、林学 | |
国家重点学科 |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 林学 |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 植物学、木材科学与技术 | |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 林业经济管理 | |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重点学科 | 植物学、生态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木材科学与技术、林产化学加工工程、土壤学、森林保护学、森林经理学、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林业经济管理 | |
北京市重点学科 | 一级学科 | 林业工程、农林经济管理、生物学 |
二级学科 | 生态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草业科学、土壤学 | |
交叉学科 | 生态环境地理学 |
(表格内容资料来源:2015年1月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院网)
学科名称及学科代码 | ||
---|---|---|
法学 | ||
法学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思想政治教育 |
经济学 | ||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 金融学 | 国际贸易学 |
统计学 | - | - |
工学 | ||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 机械电子工程 | 机械设计及理论 |
车辆工程 |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
计算机应用技术 | 城市规划与设计 | 结构工程 |
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 | 森林工程 | 木材科学与技术 |
林产化学加工工程 | 环境科学 | 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 | - |
教育学 | ||
应用心理学 | - | - |
哲学 | ||
科学技术哲学 | - | - |
管理学 |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会计学 | 企业管理 |
旅游管理 | 林业经济管理 | 行政管理 |
理学 | ||
微生物学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生物物理学 |
生态学 | 自然地理学 |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
植物学 | - | - |
农学 | ||
土壤学 | 植物营养学 | 草业科学 |
林木遗传育种 | 森林培育 | 森林保护学 |
森林经理学 | 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 | 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 |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 自然保护区学 | 生态环境工程 |
复合农林学 | 工程绿化 | - |
文学 | ||
英语语言文学 |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 设计艺术学 |
(表格内容资料来源:2015年1月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学科名称及学科代码 | ||
---|---|---|
工学 | ||
机械工程 | 森林工程 | 木材科学与技术 |
林产化学加工工程 | 林业装备与信息化 | 风景园林学 |
管理学 | ||
农业经济管理 | 林业经济管理 | - |
理学 | ||
植物学 | 微生物学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生态学 | - | - |
农学 | ||
土壤学 | 林木遗传育种 | 森林培育 |
森林保护学 | 森林经理学 | 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 |
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 |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 自然保护区学 |
生态环境工程 | 草学 | - |
(表格内容资料来源:2015年1月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博士后流动站名称 | |||
---|---|---|---|
生物学 | 生态学 | 林业工程 | 风景园林学 |
林学 | 草学 | 农林经济管理 | - |
(表格内容资料来源:2015年1月中国博士后官网)
师资力量
北京林业大学校园风光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有专任教师147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共1046人,研究生导师1015人,其中博士生导师432人;拥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8人(含双聘院士6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特聘专家1人,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54人次;有北京市教学名师31名、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7名、全国林业和草原教学名师4名;“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9人,“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2人,国家、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26人次,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5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5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支,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3支,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5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8个,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4个,普通本科教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5个,省部级人才计划入选者200余人次。教师获奖众多,其中有3人获全国创新争先奖,1人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1人获国际环境贡献奖,1人获Luc Hoffmann湿地科学与保护奖,3人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2人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2人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1人获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师称号,1人获北京市人民教师奖。
序号 | 姓名 | 院士类别 | 备注 |
---|---|---|---|
1 | 沈国舫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专职 |
2 | 孟兆祯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专职/已故 |
3 | 尹伟伦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专职 |
4 | 李文华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双聘/已故 |
5 | 徐冠华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双聘 |
6 | 张新时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双聘/已故 |
7 | 唐守正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双聘 |
8 | 方精云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双聘 |
9 | 崔鹏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双聘 |
(表格内容资料来源:2015年1月北京林业大学官网)
序号 | 项目名称 | 负责人 | 获评年份 |
---|---|---|---|
1 | 灌木能源林树种选育与高效培育技术研究 | 马履一 | 2007年 |
2 | 林业工程与森林培育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 孙润仓 | 2008年 |
(表格内容资料来源:2015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网)
科研平台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有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92个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平台,80个校级平台在内的全方位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
科研平台类别 | 科研平台名称 |
---|---|
国家工程实验室 | 林木育种国家工程实验室 |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国家花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国家级研发中心 | 国家能源非粮生物质原料研发中心 |
国家科技示范园 | 宁夏盐池荒漠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站 |
国家野外台站 | 山西吉县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北京林业大学林产品贸易研究中心 |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木材科学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森林培育与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林木、花卉遗传育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教育部园林环境工程中心、林业生物质材料与能源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林业生态工程中心 |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重点实验室 | 森林资源和环境管理实验室、树木花卉育种生物工程实验室、水土保持实验室、森林保护实验室、干旱半干旱地区森林培育及生态系统研究实验室 |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定位观测站 | 首都圈森林生态站、青海大通高寒区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宁夏盐池荒漠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山西太岳山森林生态站、长江三峡库区(重庆)森林生态站 |
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林木生物质化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森林资源生态系统过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林业食品加工与安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水体污染源控制技术实验室、木材科学与工程重点北京市实验室 |
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污染水体源控与生态修复技术 |
(表格内容资料来源:2015年1月北京林业大学科技处官网)
科研成果
截至2023年12月,建校以来,学校累计获得国家科技奖励58项,省部级科技奖励350余项。“十二五”以来,学校获国家级科技奖励10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6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4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118项,获全国性学会社会力量奖一等奖40余项。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科技计划项目26项,课题121项;获资助国家自然基金项目998项(其中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4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6项,重点项目11项,联合基金项目8项),累计到账科研经费总计35.85亿元。
该校在树木抗逆分子生物学基础以及抗逆植物材料的选育与栽培技术,花卉新品种选育、栽培与应用,林木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开发,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综合技术,森林生物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等方面形成了优势、特色研究领域。以三倍体毛白杨、四倍体刺槐、名优花卉、地被植物等优良品种,林产精细化工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正巩固发展。
该校获得的科技奖励详情请参考资料
学术资源
学术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由教育部主管、北京林业大学主办,是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连续收录《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的检索期刊和数据库有: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学数据库(CABI)、英国《动物学记录》(ZR)、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引文分析数据库(CSTPCD)、《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林业科技文献数据库等。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重点研究林业和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哲学社会科学问题,力求对林业和生态环境建设中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重大课题做出科学的理论回答,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10-2011年度)来源期刊。
《中国林业教育》
由教育部主管的、北京林业大学和中国林业教育学会共同主办,连续两届获得“梁希林业图书期刊奖”,被国家级图书馆、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教育网、华艺线上图书馆(台湾)等收录。
《风景园林》(月刊)
《风景园林》创办于1993年,原名《风景园林汇刊》,2001年更名为《风景园林》,是一份面向国际的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城市设计以及公共艺术学术刊物。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截至2023年12月,学校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签署战略合作协议100余项;与中国海外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90余所高水平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伙伴合作关系;牵头成立亚太地区林业教育协调机制和“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研究中心”,发起“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通道教育合作联盟全球倡议”,全面参与支持蒙古国“种植十亿棵树”计划,推进中蒙荒漠化防治中心及示范基地建设,先后加入“全球挑战大学联盟”“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一带一路’南南合作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会”,与联合国粮农组织、亚太森林恢复与可持续管理组织、国际竹藤组织等国际组织签署战略协议,为开展全方位国际合作搭建高层次平台;引进八十余名世界顶尖学术大师到校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与法国农业科学院、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新西兰林肯大学、瑞典农业大学、俄罗斯秋明大学等高校建立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联合举办木材科学与工程、生物技术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欧、美、澳、新等高校开展多个联合培养项目;与港澳台地区多所高校建立伙伴关系;连续18年承办商务部援外培训,累计培训发展中国家林业官员600余人次;2023年共有来自65个国家的300多名留学生在校学习。
校训
知山知水 树木树人
校训含义:无山不绿,有水皆清,替山河妆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是以北林人不可或忘的终身使命。
校徽
北京林业大学校徽以绿色为基调,绿色既象征着绿色学府,又标志着该校以培养绿色人才为己任的办学宗旨;图案中的松柏,蕴涵着苍松正气、万年长青的北林气节;正下方的1952字样,标志着这一年建校,显示着北林的历史悠久。 |
|
现任领导
职务 | 姓名 |
---|---|
党委书记 | 王洪元 |
党委副书记、校长 | 安黎哲 |
党委副书记 | 谢学文、孙信丽 |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 |
党委常委、副校长 | 张志强、李雄、邹国辉、程武 |
(注:以上内容来源 )
历任领导
姓名 | 职务 | 任期时间 |
---|---|---|
李相符 | 院长 | 1953年1月——1962年12月 |
胡仁奎 | 院长 | 1961年2月——1966年12月 |
甄林枫 | 院长 | 1972年5月——1978年2月 |
陈陆圻 | 代院长 | 1982年1月——1984年2月 |
阎树文 | 院长 | 1984年2月——1985年8月 |
阎树文 | 校长 | 1985年8月——1986年2月 |
沈国舫 | 校长 | 1986年2月——1993年7月 |
贺庆棠 | 校长 | 1993年7月——2000年1月 |
朱金兆 | 校长 | 2000年1月——2004年7月 |
尹伟伦 | 校长 | 2004年7月——2010年8月 |
宋维明 | 校长 | 2010年8月——2018年4月 |
安黎哲 | 校长 | 2018年7月—— |
姓名 | 职务 | 任期时间 |
---|---|---|
陈致生 | 党支部书记 | 1952年11月——1953年3月 |
杨纪高 | 党支部书记 | 1953年3月——1954年3月 |
杨纪高 | 党总支书记 | 1954年3月——1955年5月 |
杨锦堂 | 代党总支书记 | 1955年6月——1956年6月 |
李相符 | 党总支书记 | 1956年7月——1957年1月 |
李相符 | 党委书记 | 1957年1月——1958年9月 |
张纪光 | 党委书记 | 1958年10月——1960年10月 |
王友琴 | 党委书记 | 1960年11月——1980年9月 |
阎树文 | 党委书记 | 1986年2月——1987年11月 |
米国元 | 党委书记 | 1990年9月——1993年7月 |
顾正平 | 党委书记 | 1993年7月——1996年12月 |
胡汉斌 | 党委书记 | 1996年12月——2004年1月 |
吴斌 | 党委书记 | 2004年1月——2015年7月 |
王洪元 | 党委书记 | 2015年7月—— |
秀峰寺
位于鹫峰内,秀峰寺坐东面西,凡三进,后殿中间楹奉佛氏香火,南北两楹供佛学会参修之地;中殿三楹为图书室,南北厢各十楹辟为林泉社憩息之所;前进中间三楹题之日访农草堂;北院群房内拨三楹捐诸农矿部地质调查所以备鹫峰地震研究室职员住宿 。
秀峰寺
牡丹芍药研究中心
收集保存具有重要科研价值和较高观赏价值的牡丹与芍药品种和种100余个。包括以黄色为主、花色变化丰富的美国与法国牡丹品种,花期长、花色奇特的牡丹芍药杂种,花大香浓、优质抗逆的紫斑牡丹新品种 。
牡丹芍药研究中心的黄色牡丹
校本部
该校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35号 。
校内地图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35号
详情鹫峰校区
该校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西北部苏家坨镇境内,即实验林场,横跨海淀和门头沟两个区,面积832.04公顷,共划分为6大经营区,15个林班,106个小班。森林覆盖率已达96.4%。林场现在主要任务已重点转向营林抚育、病虫害防治、护林防火、教学实习、科学研究和森林旅游。实验林场资源较为丰富,经调查,截止2011年,共有陆地植物121科447属955种( 包括变种和变型 ),昆虫种类14目122科539余种。境内山峦绵延,地形复杂,高差大,海拔100米-1153米,岩石层从低到高依次交错分布,主要有:花岗岩、石灰岩、凝灰岩、砂岩及砾岩等。1992年,经原林业部批准在实验林场的基础上成立北京鹫峰森林公园,2003年晋升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同年被中国科协命名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
实验林场
北京林业大学(鹫峰校区)
北京市兆屏市海淀区清华东路西区4号楼
详情雄安校区
该校区位于雄安新区启动区和起步区第五组团东北部,占地面积约2200亩,距离北京校区直线距离约110公里,将与北京学院路校区共同承担起建设扎根中国大地世界一流林业大学的责任与使命 。
雄安校区
姓名 | 岗位/荣誉 |
---|---|
徐冠华 | 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院士 |
尹伟伦 | 中国工程院农业学部院士 |
朱之悌 | 中国工程院农业学部院士 |
王涛 | 中国工程院农业学部院士 |
张新时 | 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院士 |
李文华 | 中国工程院农业学部院士 |
唐守正 | 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院士 |
骆有庆 |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 |
杨雄 |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外事委员会副主任,中共上海市委原副书记、上海市原市长 |
张效廉 |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 |
万峰 | 浙江人民广播电台文艺台《伊甸园信箱》节目主持人 |
李百炼 | 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副校长 |
陈晓阳 | 华南农业大学校长 |
高翅 | 华中农业大学副校长 |
陈建伟 |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副会长 |
钱军 | 北京建筑大学党委书记 |
宋维明 | 北京林业大学校长 |
吴斌 | 北京林业大学党委书记 |
何巧女 | 北京东方园林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
刘振国 | 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 |
时间 | 名称 |
---|---|
2020年7月 | “2020年中国大学百强榜”排名第79位 |
2022年2月 | 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 |
2022年4月 |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北京市先进集体 |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