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 编辑

中国北京市朝阳区公办高校

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传媒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简称中传(CUC)。是一所位于中国北京市朝阳区的全日制公办大学。其直属中国教育部,是一所以信息传播为特色的综合性大学,被誉为中国广播影视传播人才的摇篮。中国传媒大学的前身是创建于1954年的中央广播事业局技术人员训练班及1958年成立的北京广播专科学校。1959年9月7日,北京广播学院成立。1962年11月,学院停止办学。次年,恢复办学。文革期间,学院曾完全停办。文革结束后,1973年,学院恢复办学。1979年,首次招收硕士研究生。1998年,获得第一批博士专业学位授予资格,2000年,获批国家重点学科。同年,学院划转教育部管理。2001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2004年,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同年,增设3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011年,成为“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2017年9月,学校入选“双一流”名单。2022年2月,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截至2023年7月,中国传媒大学总占地面积46.37万平方米。截至2023年12月,学校有全日制在校生18000余人,教职工1332人。设有21个教学科研单位,89个本科专业。具有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有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2个国家“双一流”学科,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等多个学科取得骄人成就,设计学与艺术学理论共居第一方阵。学校拥有智能教室、4K演播馆等传实践实验教学平台。创办时间1954年主管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知名校友白岩松、崔永元、李咏海霞康辉欧阳夏丹张绍刚、马思纯学校官网http://www.cuc.edu.cn图集

目录1历史沿革▪中央广播事业局技术人员训练班时期▪北京广播专科学校时期▪北京广播学院时期▪中国传媒大学时期2办学条件▪院系设置▪学科建设▪师资力量▪教学建设▪合作交流3学术研究▪科研平台▪研究成果▪学术资4校园文化▪学校标志▪精神文化▪社团文化5行政管理▪现任领导▪历任领导6校园环境7校友情况8所获荣誉基本信息

历史沿革

编辑

中央广播事业局技术人员训练班时期

训练班第一批教员训练班第一批教员

中国传媒大学的前身是创建于1954年的中央广播事业局技术人员训练班及1958年成立的北京广播专科学校。1953 年,因广播电台技术人员的极度匮乏制约着新中国广播事业的发展。中央广播事业局决定于1954年开办“中央广播事业局技术人员训练班”,培养掌握广播专业理论知识的技术人员。中央广播事业局委任局干部处副处长谢俭风及业务处科长孙振先负责训练班筹建工作。1954年3月3日,中央广播事业局技术人员训练班在北京西南郊良乡12号发射台内举行了首届学员开学典礼。这是一所具有中专性质的技术学校,专门培养从事广播技术维护工作的人员。训练班先后共办了六期,招收学员922人。

为了加强师资力量,学校从各个方面挖掘教师资源。1956年6月30日,教职员工发展到26人。7月28日,训练班继续壮大,教职员工达到35 人。到1956年12月底,教职员工增加至53人。

1958年3月24日,“全面大跃进”和“全民大炼钢铁”的时期,训练班各班停课进行劳动教育,200 多名学生投入劳动。 5月9日,训练班搬迁至北京市区南礼士路儿童医院对面的一座四层1300多平方米的灰楼。

北京广播专科学校时期

由于全国广播事业发展迅速,普通的中级广播技术人员已不能满足新中国广播事业的发展,训练班需要扩大生源和加深教学内容。1958年9月2日 ,中央广播事业局直属高等专科学校——北京广播专科学校,在原训练班的基础上正式成立。 北京广播专科学校学制两年,招收高中毕业生。10月2日,学校正式开学,学生按照部队编制组成二、三、四、五连,11月22日,学校设立波斯语班。学校开学一年后,分设发送技术、电视技术、传音技术三个专业,同时将二至五连建制改编为发送、电视、传音三个班。

中国传媒大学南礼士路校址中国传媒大学南礼士路校址

北京广播学院时期

《广播业务》1959年第 9 期刊登的报道《广播业务》1959年第 9 期刊登的报道

1959年2月21日,局党组扩大会决定建立北京广播学院,上报教育部。4月2日,教育部计财计(16)第183号文件同意成立北京广播学院。4月13日,北京广播学院建院筹备委员会成立。20日,中央广播事业局在给教育部《关于建立北京广播学院的补充报告》中,正式提出建立外语系。外语系四年制、无线电系和新闻系也从1959年暑期开始改为四年制,部分两年制。短训部半年到八个月。7月15日,学校对外开始使用“北京广播学院”的名称,9月7日,北京广播学院正式成立,并举行了成立大会暨1959级新生开学典礼。 在成立大会上中央广播事业局局长梅益宣布,由周新武担任院长和党支部书记,主持学院工作;左荧、周云庭、刘永嶫为副院长,并分别主持新闻系、外语系和无线电系的工作。学院成立后,就开展“反右倾运动”。 12月4日,北京广播学院首届学生会正式成立。

1960年1月21日,学院十七级以上干部“反右倾整风”总结批判会召开,2月12日,学院十七级以下党员干部“反右倾整风运动”结束。 同年,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把北京广播学院在短期内建成既是学习又是生产劳动和科学研究的“三结合”基地,学院决定成立“生产劳动委员会”和“科学研究工作委员会”,领导全院的生产劳动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

1961年1月,“国民经济三年困难”来临,学院合并人事处、总务处、院长办公室为院务办公室,下设三个系、两个室、三个部、一个处。 3月16日,学院印刷所初步建成,并正式投入生产。 6月1日,学院党委决定建立院务委员会,以便加强对学校的管理。 6月20日,中央广播事业局决定北京广播学院停止招生,并被列为“调查裁撤”的范围。7月10日,学院决定开展精简工作。 1962年,“反右倾整风运动”甄别工作从2月开始,到5月底结束。

国务院关于恢复北京广播学院的通知国务院关于恢复北京广播学院的通知

1962年11月13日,全国教育事业计划会议召开,会议决定北京广播学院于1964年结束办学。1963年3月16日,学院调离27人,并向中央争取将广播学院办下去的机会。5月22日,教育部和中央广播事业局联合向国务院请示报告,要求恢复广播学院。5月24日,国务院同意恢复北京广播学院。27日,国务院批准广播学院继续招生。

青年教师任远到地方台实践第一线进修青年教师任远到地方台实践第一线进修

在恢复招生之后,北京广播学院扩大了办学规模,增设了一批亚洲国家语言专业。1964年招收文科、外语类294人,无线电技术专业大专生61人; 1965年招收文科、外语类473人,无线电技术专业大专生86人。到1965年全院共开设28个本科专业,其中外语系就开设了23个专业,北京广播学院成为当时全国培养非通用语人才的五大基地院校之一。 同年,学院拟出聘请外籍教师的计划,派出聘请小组赴东南亚和非洲有关国家完成聘请计划。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学院邀请院外各方面专家、学者,如叶圣陶、吕淑湘等讲课。 7月,学院开办广播电视函授教育,“文革”开始后停办。 9月,定福庄北京石油学校正式成为北京广播学院新校址。 截至1965年底,学院已有全日制在校生993人,教职工349人,有东(定福庄东街一号)、西(复兴门外真武庙二条9号)两个校园。

1966年4月26日,学院成立由五人组成的“文化革命小组”。5月10日,姚文元在《解放日报》《文汇报》上发表《评“三家村”》的文章,北京广播学院被“点名”,随后受到株连。6月以后,北京广播学院卷入“文化大革命”的浪潮中,学院党组织瘫痪,学校陷入混乱之中。1969年10月,林彪发出战备疏散“一号命令”,11月4月,北京广播学院师生员工迁往河北望都县张庄,参加劳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翌年8月返回学院。1970年5月12日,中央广播事业局军管小组向中央报送《关于北京广播学院停办的请示报告》,同年7月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决定,北京广播学院试行撤销。至此,北京广播学院完全停办。

国务院教科组同意恢复北京广播学院文件国务院教科组同意恢复北京广播学院文件

林彪反革命集团覆灭后,1973年北京广播学院恢复重办。 1973年3月17日,国务院科教组计字60号文件通知:“国务院科教组同意恢复北京广播学院,由中央广播事业局直接领导,党的工作、政治工作仍归北京市委领导,面向全国招生。”校内组建筹备领导小组,经过一系列的筹备工作后,1974年,北京广播学院恢复招生,原有专业逐步得到恢复,并开办新闻、外语、无线电三个系。 1975年,学院开办艺术专业。

1976年,北京广播学院与北京牡丹电视机厂合办“七二一大学”,培养电视工程技术人员。

1977年,高考恢复之际,北京广播学院着手开展招生工作。1978年,北京广播学院临时党委召开全院平反昭雪大会,宣布了平反人员名单,对受经济损失者按政策予以补偿,为受株连者恢复名誉。同年3月,北京广播学院举行1977级新生开学典礼,这是全国恢复高考后北京广播学院招收第一批学生,新生分别为编采、摄影、播音三个专业共103人。7月,经中央广播事业局批准,北京广播学院行政领导班子组成。10月,学院举行1978级新生开学典礼,并由去年的3个专业发展为电视中心、电视发送、播音、编采、摄影、文编6个专业。

1979年,北京广播学院首次招收新闻理论和广播史两个专业硕士研究生,开创北京广播学院研究生教育的先河。

1980年7月,学院职能部门增加了人事处、学生工作处、保卫处和生产处。同月,北京广播学院对文科教学管理体制作重大调整,将原新闻系分为四系一部一所,成立新闻研究所,这是北京广播学院自建校以来的第一个研究机构。此后,还先后创建了广播技术研究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研究室等研究单位。 12月,北京广播学院首次派代表团出国访问,组建“新闻教育考察团”出访美国,学院正式开始对外交流。 1981年1月,《学位条例》开始实施,北京广播学院的语言学专业成为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学科。

1982年首批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现场1982年首批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现场

1982年,在继续恢复原有专业的同时,经广播电视部和教育部批准,学院增设了国际新闻专业,学制五年。1984年,孟加拉语、泰米尔语、他加禄语、土耳其语4个专业恢复招生。 1983年起,北京广播学院陆续承担了国家部委级科研项目。 1983年12月,广播电视部决定由北京广播学院筹办函授教育,并成立函授教育管理机构——干部培训班。 1985年,设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1986年3月,电视系和电视工程系正式合并,学院尝试教育体制改革。 10月,北京广播学院党委部署教师职务聘任工作的准备工作,学院开始职称改革工作。同时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先后选派40名教师到国外高校和国内高校进修深造。

1987年,世界语恢复招生。1988年9月,设立广告学专业。 1989年9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三台代表分别宣布,从1990年起,联合在北京广播学院设立奖学截至2024年5月,中国传媒大学具有自然科学社、鲁迅研究社、雷锋研习社、英语广播台、子衿汉服社、书画协会68个社团,其中包括思想政治类、学术科技类、创新创业类、文化艺术类、文化体育类、志愿公益类,涵盖了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 2023年4月1日,中国传媒大学举办第十四届“社彩秋韵”社团文化展演,其以“述相”为主题,以“万纪圆”为象征,晚会分为三个板块,“逐影——烟波之间”“曝光——微芒初曜”“对焦——阔步前行”。展演节目种类繁多,包含舞蹈、歌唱、配音、轮滑表演、戏曲、话剧、cosplay舞台剧等多种节目形式。

行政管理

编辑

现任领导

现任领导

职务

姓名

党委书记

廖祥忠

校长

张树庭

党委副书记

张树庭、李众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蔺海波

副校长

刘守训、李新军、王晖、杨懿、柴剑平

党委常委

廖祥忠、张树庭、李众、刘守训、李新军、王晖、杨懿、柴剑平、徐红梅、张绍

数据来源: 截至2024年6月

历任领导

历任领导

任期

职务

姓名

1959年9月-1970年11月

北京广播学院院长

周新武

1959年9月-1963年7月

北京广播学院党委书记

周新武

1963年7月-1970年11月

北京广播学院党委书记

左荧

1972年12月-1974年11月

北京广播学院复校筹备领导小组组长

左荧

1973年4月-1974年11月

北京广播学院党支部书记

左荧

1974年11月-1978年

北京广播学院党的领导小组组长

陈竞

1978年2月-1980年

北京广播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

李哲夫

1980年7月-1983年7月

北京广播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

石敬野

1983年7月-1993年1月

北京广播学院党委常委、院长

常振铮

1993年-2006年

北京广播学院党委书记、院长

刘继南

2006年5月-2015年11月

中国传媒大学校长

苏志武

2006年5月-2008年12月

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

陈维嘉

2008年12月-2012年8月

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

李培元

2012年8月-2020年9月

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

陈文申

2016年9月-2018年1月

中国传媒大学校长

胡正

2018年3月-2022年9月

中国传媒大学校长

廖祥忠

校园环境

编辑
中国传媒大学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定福庄东街一号,坐落于北京古运河畔,地处首都功能核心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之间,交通便利。其校园环境优美,占地面积46.3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3.88万平方米。

文化广场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广场位于校内立德楼东南方,电视学院北侧,是校内地标建筑,于2019年建成。 广场南面矗立着三面墙体,中间墙体镶嵌着巨型校徽。校徽墙体东边是校训墙,西侧是校歌墙。校训墙上,一块方形印章式样的篆书字体校训居中镶嵌。校歌墙则以简谱加歌词的形式展示校歌《校园里有一排年轻的白杨》。文化墙的北侧是曲型广场,广场东、西部分别矗立着一块景石,东部景石状似金蝉,展翅欲飞,景石正面雕刻着“这里是终点,也是起点”一行字,背面篆刻着《中传文化广场落成记》。西部景石则为镂空花岗岩石体,是由广告学院肖虎团队设计的学校英文名称缩写CUC实体LOGO。

文化广场文化广场

钢琴湖

钢琴湖位于中国传媒大学图书馆南侧,因湖泊形似钢琴而得名,湖畔伫立着一组访谈的雕塑群像。

钢琴湖钢琴湖

中国广告博物馆

中国广告博物馆建成于2014年 ,位于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前方,是一个三层楼体,既有场馆的基本结构,又结合了博物馆实体馆的功能需求,设计风格兼具传统与现代。建筑总体外附加一个玻璃外罩,形成方形玻璃展柜的大意向,具有统一性和整体感。其寓意整个广告博物馆是一个既有历史积淀,又有时代感的珍贵展品,从总体上展示其展览装置性功能。

广告博物馆广告博物馆

校友情况

编辑

校友情况

姓名

职务

白岩松

央视主持人、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

崔永元

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

胡占凡

曾任中央电视台分党组书记、台长,现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届全委会委员、副主席,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

刘长

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凤凰卫视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行政总裁

王晓

爱奇艺首席内容官、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副会长、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副会长

于蕾

中央电视台《开门大吉》栏目制片人 ,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制片人、总导演

杨正泉

武汉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兼职教授,北京广播学院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赵忠

曾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中央台科教部编辑、主任,经济科技信息节目中心主任,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等

丁文华

中国工程院院士

康辉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中心新闻播音部主任

鲁健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

敬一丹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中国广播电视学会主持人节目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广播电视协会播音主持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传媒大学兼职教授

杨文

导演、中国电视剧导演协会常务理事、霍尔果斯非凡响影视制作有限公司创始人

杨阳

国家一级导演、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中国电视剧导演协会副会长

张显

青春你好传媒合作编剧、曾任共青团中央影视中心导演

任鲁豫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

张喆

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主持人

孟盛楠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

闫东

导演,中国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副会长

彭小苒

演员

胡可

演员

马思纯

演员

罗京

中央电视台著名播音员

李咏

原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

海霞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

李梓萌

央视新闻联播主持人

李湘

著名节目主持人、出品人

刘纯燕

著名主持人、配音演员,塑造经典形象“金龟子”

欧阳夏丹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

周涛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

张绍刚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系老师、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和天津卫视《非你莫属》主持人

春妮

北京电视台著名主持人

严於信

CCTV新闻频道《朝闻天下》主播

尼格买提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

邓家佳

演员

所获荣誉

编辑

所获荣誉

时间

奖项名称

2009年7月

2008年度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工作贡献单位

2011年12月

首都统一战线创新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2014年7月

首都劳动奖状

2021年8月

“理想照耀中国——第四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动画短片扶持创作活动”优秀组织单位誉称号

2022年4月

“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北京市先进集体”称号

2022年8月

中国文艺评论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