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农业大学 编辑
中国农业大学(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简称“中国农大”(CAU),坐落于北京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位列“双一流”、“985工程”、“211工程”,入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成员高校。中国农业大学的前身是1905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1949年9月,北京大学农学院、清华大学农学院和华北大学农学院合并成立北京农业大学。1952年10月,北京农业大学农业机械系与华北农业机械专科学校、中央农业部机耕学校合并成立北京机械化农业学院,同年11月,平原农学院并入北京机械化农业学院,1953年7月更名为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1985年10月更名为北京农业工程大学。1995年9月,北京农业大学和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合并组建中国农业大学。截至2023年12月,中国农业大学东西校区占地面积1227982.48平方米,学校藏书221.6015万册。学校共设有18个学院、1个实体教学单位和1个直属系、80个本科专业、49个硕士一级学科和专业学位、29个博士一级学科和专业学位,涉及农学、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等7大学科门类,是以农学、生命科学、农业工程和食品科学为特色和优势的研究型大学,现有专任教师2060人,全日制本科生14304名。创办时间1905年主管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知名校友戴景瑞、顾慰连学校官网http://www.cau.edu.cn图集
目录1历史沿革▪第一支源头-北京大学农学院▪第二支源头-清华大学农学院▪第三支源头-华北大学农学院▪合并发展▪中国农业大学2办学条件▪院系设置▪学科建设▪教学建设▪师资力量▪合作交流3学术研究▪科研平台▪科研成果▪学术资源4校园文化▪学校标识▪精神文化▪社团文化5校园环境▪体育馆▪老校门▪饲料博物馆6行政管理▪现任领导▪历任领导7校友情况8所获荣誉9校园设施▪宿舍条件▪校园环境基本信息
第一支源头-北京大学农学院
1898年,中国近代意义上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京师大学堂建立。1905年,作为京师大学堂八个分科大学之一的农科大学开始筹建,这是形成中国农业大学的最早源头。
1905年12月6日,京师大学堂设立农科学部。以卢沟桥瓦窑村为建农科大学校址(后改为教学农场)。
1912年5月3日,京师大学堂改称北京大学校,农科大学为学校分科大学之一。同年11月罗道庄校舍落成,11日移入新校,以后即以“双十一”为校庆日。
1914年2月,农科大学改组为国立北京农业专门学校,开始独立办学,以“教授农业高等学术,养成专门人才”为办学宗旨,是当时北京著名的国立八校之一。并增设林科及预科,学制为预科一年,本科三年,研究生一年以上。
1920年,预科改本科学制4年,原有农科分为农业经济学、农艺化学、植产学、畜牧学四门,林科分为林政学、造林学、利用学三门,3~4年级选修,同年开始招收女生。
1923年3月,北京农业专门学校改为国立北京农业大学,设农艺、森林、畜牧、园艺、生物、病虫害、农业化学七个系,修业五年,二年预科。
1928年,国民政府改北京为北平,实行大学区制,将北京国立九校合并组建国立北平大学,农大旋即改为国立北平大学农学院。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北平大学迁往西安,与北平师范大学和北洋工学院等院校组成西安临时大学。日伪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将北京、北平两大学合并为北京大学,设文、理、法、工、农、医六个学院,农学院罗道庄校舍沦为日本兵营,将图书仪器搬到东总布胡同商学院旧址和海运仓前朝阳大学校舍,设农艺、农业经济、农林工学、畜牧四个系及中国农村经济研究所。
1938年,国民政府教育部以“发展西北高等教育,提高边省文化”为由,命令西安临时大学南迁汉中,改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临时大学农学院改为西北联大农学院。同年7月,西北联大农学院与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合并,组建国立西北农学院。1939年,增设农业工学系。
1946年10月,北京大学在北平复学,于原北平大学农学院院址重建农学院,作为北平大学农学院的恢复和延续,并建立起比较完善的院系体制,为当时全国农业院校之冠,其中,土壤肥料学系和兽医学系更是国内仅有。
1949年7月,辅仁大学农学院并入北京大学农学院。
第二支源头-清华大学农学院
1921年,清华学校开办农科,设立作物学、果树园艺学、畜牧学等课程,以为志愿赴美学农之选修。
1928年,改留美预备学校为清华大学,停办农科。
1934年,教育部令清华大学设农学院,由行政院拨圆明园为农学院农场,之后先清华大学创办农业研究所,设植物病理学和昆虫学两组,分别由戴芳澜和刘崇乐主持研究工作,着重华北农作物病虫害及真菌学、昆虫学的研究。在抗战期间,培养储备了一批农业科学技术人才,为中国农业科学以后得发展奠定了基础。
1937年,农业研究所随校迁长沙,1938年迁昆明,增设植物生理组,由汤佩松主持研究工作。1939年,正式招收研究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研究所做了大量的工作,其成果刊布于中外学术杂志有百余篇,造就40多名研究人员,并派多人出国留学。
1946年,清华大学复员北平,以农业研究所为基础,正式成立农学院。以汤佩松为院长,设农学(包括农艺、园艺、土壤、畜牧、农经、森林诸科)、植物病理、昆虫、植物生理(后改为农业化学)四个系,并设有农业化学、植物病理、昆虫学三个研究所。
第三支源头-华北大学农学院
华北大学农学院前身是1940年中共中央创办的延安自然科学院生物系,1942年,改为农业系。
1943年,延安自然科学院并入延安大学。1944年,自然科学院生物系改为农业系。内战期间,自然科学院向华北地区转移。
1946年日本投降后,晋冀鲁豫边区成立北方大学,分设工学院、农学院、医学院、文教学院、行政学院及艺术学院,由延安自然科学院农业系部分同志迁往北方大学筹学建农学院,由边区中央局指派乐天宇为院长。农学院的任务是配合边区的大生产运动,保证解放战争的物质供应和土改后的农村对农业技术的要求。其教育方针是生产、研究、教育三位一体,为发展边区的农业生产服务,针对生产中的问题研究解决办法,为解决大生产中的问题培养和教育干部。
1948年7月,北方大学与华北联合大学合并成立华北大学,农学院随之改为华北大学农学院,迁往河北石家庄,设有农艺、农业化学、兽医、农业机械四个系和农业生物学研究室,并设森林、兽医、糖业三个专修科。
合并发展
1949年9月29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北大学三所大学的农学院合并,组建成新中国第一所多科性、综合性的新型农业高等学府,并于1950年4月,正式命名为北京农业大学。此时,学校已基本形成了学科门类相对齐全的农业高等教育和科技研究中心,对中国农业高等教育和现代化建设的意义重大,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北京农业大学农业机械系与中央农业部机耕学校、华北农业机械专科学校合并成立北京机械化农业学院。
1953年1月,平原农学院部分师生并入北京机械化农业学院。同年7月,更名为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
1954年,北京农业大学被国务院列为全国六所重点院校和全国重点建设的十所高等院校之一。
1960年10月,学校进入全国重点大学行列。
1984年,北京农业大学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建设的十所高等院校之一。
1985年10月,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改名为北京农业工程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1995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北京农业大学与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合并成立中国农业大学,成为一所规模更大、学科设置更趋综合化的新型农业大学,江泽民同志亲自为学校题写校名。同年,学校被列入国家重点建设“211工程”高校。 2004年,学校进入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985工程”高校行列。 2006年,入选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2014年9月,入选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 2015年12月,成为京津冀农林高校协同创新联盟成员。 2017年9月,学校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
2021年5月15日,成为高等农林院校课程思政联盟理事会员单位; 同年9月,被认定为“2021年度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 同月,被教育部认定为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单位。 2022年2月14日,学校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 9月3日,中国农业大学未来技术学院揭牌仪式在东区举行。
2023年5月6日,中国农业大学·缙云乡村共富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农村基层党建研究中心缙云研究基地签约和揭牌仪式在丽水缙云县行政中心举行。 11月8日,经学校校长办公会研究、党委常委会审议,决定成立“中国农业大学人才联谊会”。 11月17日,中国农业大学昆虫博物馆开馆 。
2024年1月3日,中国农业大学贵州贵阳肉牛科技小院授牌仪式在贵州省贵阳市举行。 3月2日,中国农业大学昆虫博物馆结束寒假闭馆、恢复运营,实行免费参观。
中国农业大学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4月,学校设有18个学院、1个实体教学单位和1个直属系,开设本科专业80个,学科专业涉及农学、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等7大学科门类。
学院 |
本科专业 |
---|---|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 |
农学、种子科学与工程、生物育种科学 |
中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
园艺、园林 |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
植物保护 |
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 |
生物科学、生物技术 |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
资源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应用气象学、生态学 |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 |
动物科学 |
中国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与技术学院 |
草业科学 |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 |
动物医学 |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 |
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葡萄与葡萄酒工程 |
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 |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农业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工业设计、机械电子工程 |
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
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 |
农业水利工程、水利水电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土木工程 |
中国农业大学理学院 |
化学、应用化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工程力学 |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
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农林经济管理、工商管理、会计学、电子商务 |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
农村区域发展、社会学、社会政策、法学、传播学和英语 |
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思想道德教育、马克思主义原理、近现代历史、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 |
土地资源管理、地理信息科学、土地整治工程 |
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学院 |
国际经济与贸易(中外合作办学)、农林经济管理(中外合作办学)、传播学(中外合作办学) |
参考资料: (截至2024年5月,注:学校官网简介与学院介绍页面数据不一致) |
学科建设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拥有22个博士后流动站,25个博士、3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专业学位博士、15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类别;九个学科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此外,学校设置营养与健康科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农业绿色发展科学与工程3个交叉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设置农林高校首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设数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物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土木水利、能源动力、生物与医药3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社会工作、图书情报2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等。设有本科生院、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院和体育教学部。在第四轮一级学科水平评估中,6个一级学科获评A+,获评A+的学科数量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六位。
序号 |
流动站 |
所属学院 |
---|---|---|
1 |
作物学 |
农学院 |
2 |
园艺学 |
园艺学院 |
3 |
农业资源与环境 |
资源与环境学院 |
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 |
||
4 |
植物保护 |
植物保护学院 |
理学院 |
||
5 |
畜牧学 |
动物科技学院 |
6 |
兽医学 |
动物医学院 |
7 |
草学 |
草业科学与技术学院 |
8 |
机械工程 |
工学院 |
9 |
水利工程 |
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 |
10 |
农业工程 |
工学院 |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
||
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 |
||
11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资源与环境学院 |
12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
营养与健康系 |
||
13 |
化学 |
理学院 |
14 |
生物学 |
生物学院 |
15 |
生态学 |
资源与环境学院 |
16 |
农林经济管理 |
经济管理学院 |
17 |
公共管理 |
人文与发展学院 |
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 |
||
18 |
应用经济学 |
经济管理学院 |
19 |
社会学 |
人文与发展学院 |
20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
21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营养与健康系 |
22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参考资料:
学位授权
类别 |
名称 |
---|---|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
作物学、园艺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畜牧学、兽医学、草学、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水利工程、农业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化学、生物学、生态学、农林经济管理、公共管理、应用经济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数学、营养与健康科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农业绿色发展科学与工程 |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
作物学、园艺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畜牧学、兽医学、草学、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水利工程、农业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化学、生物学、生态学、农林经济管理、公共管理、应用经济学、社会学、力学、电气工程、土木工程、风景园林学、数学、大气科学、工商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新闻传播学、物理学、营养与健康科学 |
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类别 |
兽医、土木水利、能源动力、生物与医药 |
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类别 |
农业、电子信息、机械、资源与环境、能源动力、土木水利、生物与医药、兽医、公共管理、工商管理、金融、风景园林、会计、图书情报、社会工作 |
(截至2023年10月,注:学位名单数据不全) |
重点学科
类别 |
名称 |
---|---|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 |
生物学、农业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作物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畜牧学、兽医学、草学 |
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 |
作物学、农业资源利用、植物保护、畜牧学、兽医学、农业工程 |
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学科) |
植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果树学、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农业经济管理 |
北京市重点学科(交叉学科) |
农村发展管理 |
北京市重点学科(一级学科) |
食品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 |
北京市重点学科(二级学科) |
动物学、生态学、水文学与水资源、蔬菜学、土地资源管理 |
截至2024年5月,注:专业名单数据不全 |
学科评估
学校在第四轮一级学科水平评估中,6个一级学科获评A+,获评A+的学科数量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六位。
截至2023年12月,在ESI学科评价指标中,学校的农业科学、植物与动物科学、环境/生态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化学、微生物学、工程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社会科学总论、药理学与毒理学、免疫学、地球科学、临床医学、计算机科学等14个学科论文总引用量进入了全球前百分之一,其中农业科学、植物与动物科学两个学科的总引用量保持在全球前千分之一,农业科学总引用量保持全球前万分之一。
序号 |
一级学科代码 |
一级学科名称 |
评估结果 |
位次百分位 |
---|---|---|---|---|
1 |
0828 |
农业工程 |
A+ |
前2%或前2名 |
2 |
0832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A+ |
前2%或前2名 |
3 |
0901 |
作物学 |
A+ |
前2%或前2名 |
4 |
0905 |
畜牧学 |
A+ |
前2%或前2名 |
5 |
0906 |
兽医学 |
A+ |
前2%或前2名 |
6 |
0909 |
草学 |
A+ |
前2%或前2名 |
7 |
0710 |
生物学 |
A |
2%~5% |
8 |
0903 |
农业资源与环境 |
A- |
5%~10% |
9 |
0904 |
植物保护 |
A- |
5%~10% |
10 |
0713 |
生态学 |
B+ |
10%~20% |
11 |
0815 |
水利工程 |
B+ |
10%~20% |
12 |
0902 |
园艺学 |
B+ |
10%~20% |
13 |
1203 |
农林经济管理 |
B+ |
10%~20% |
14 |
1204 |
公共管理 |
B+ |
10%~20% |
15 |
0303 |
社会学 |
B |
20%~30% |
16 |
0802 |
机械工程 |
B |
20%~30% |
17 |
0830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B |
20%~30% |
18 |
0812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B- |
30%~40% |
19 |
1202 |
工商管理 |
B- |
30%~40% |
20 |
0703 |
化学 |
C+ |
40%~50% |
21 |
0701 |
数学 |
C |
50%~60% |
22 |
0305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C- |
60%~70% |
23 |
0808 |
电气工程 |
C- |
60%~70% |
24 |
0814 |
土木工程 |
C- |
60%~70% |
25 |
1205 |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
C- |
60%~70% |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36个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8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占校内可参评专业的90%。2个专业入选北京市重点建设一流专业。学校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全国首创生物育种科学、农业智能装备工程、兽医公共卫生等本科专业。成立未来技术学院,实施生物科学、生物育种“强基计划”,实施本研贯通培养模式。学校拥有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生物学和化学2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和2个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学校不断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建成45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8门北京市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27门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有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国家级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和6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类别 |
名称 |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3个) |
化学、生物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农业工程、农业水利工程、资源环境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农学、园艺、植物保护、动物科学、草业科学、农林经济管理、动物医学、土地资源管理、金融学、社会学、数学与应用数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食品质量与安全、种子科学与工程、农村区域发展 |
国家级特色专业(14个) |
动物科学、电子信息工程、车辆工程、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农村区域发展、农林经济管理、食品质量与安全、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环境科学类、化学、动物医学、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
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3个) |
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化学、生物学)、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
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 |
植物生产类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教育部农业生命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
国家级精品课程(23门) |
兽医免疫学、普通昆虫学、动物解剖与组织胚胎学、设施农业工程工艺、草地学、家畜繁殖学、兽医外科学、土壤学、兽医寄生虫学、农业推广学、植物生物学、农业机械化生产学、中兽医学、观赏植物采后生理与技术、农业经济学、农村社会学 |
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9门) |
画法几何与技术制图基础、大学计算机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快速入门与提高、C++语言程序设计、C程序设计案例教程、计算机图形学、食品安全与日常饮食、信息安全概论、食品营养学 |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0门) |
植物生物学、设施农业工程工艺、草地学、动物解剖学、家畜繁殖学、动物遗传学、普通遗传学、普通昆虫学、作物育种学、农业经济学 |
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 |
食品与健康(1~4讲) |
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 |
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中心、食品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机械与农业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 |
机械与农业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食品科学与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水利与土木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
“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10个) |
农学、动物科学、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植物保护、农业建筑与能源工程、动物医学、农业水利工程、农林经济管理、葡萄与葡萄酒工程、园艺 |
北京市重点建设一流专业(2个) |
植物保护、动物医学 |
北京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0个)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北京市精品课程(25门) |
土地利用规划、流体力学、普通化学及实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生物化学、普通昆虫学、家畜繁殖学、植物营养学、设施园艺学、食品化学、农业微生物、管理学、农业项目投资评估、土壤学、作物育种学、农业推广学、农业生物环境工程、微生物生物学、发酵工程、动物系统解剖学、植物生物学、机械制造工程学、农业经济学、《土壤、植物与环境分析》、观赏植物采后生理与技术 |
北京市优质本科课程(10个) |
生物化学、植物学A、大学物理实验、设施园艺学、程序设计、动物解剖学、微观经济学、植物育种原理、高等数学(A)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
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 |
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中心、化学实验教学中心、植物生产类实验教学中心、食品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水利与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动物医学实验教学中心 |
注:参考资料来源(名单不全)(截至2024年5月) |
教学成果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本科教育教学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15项,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2项、一等奖37项、二等奖86项。
2020至2021学年,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20项;学校教师主持建设的国家级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47项,省部级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5项。 2020年,学校获得面向农业绿色发展的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特等奖。 2018年,康绍忠主持完成的《突出农工交融的农业院校水利工程卓越人才培养体系创建与实践》、王涛主持完成的《农业现代化创新领军人才“五位一体”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均荣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成果名称 |
完成人 |
完成单位 |
奖项 |
面向农业绿色发展的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现 |
中国农业大学 |
特等奖(2022年) |
|
参考资料: |
成功名称 |
完成人 |
完成单位 |
奖项 |
价值引领,知行合一: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杀的“中农方章” |
孙其信、王海、林万龙、 谭豫之、张晖、曾志军、 何志巍、崔情情、张银、 金帷、周志强 |
中国农业大学 |
一等奖(2022年) |
二元触合、五维拓展”的单越畜牧人才实碳数育模式创新与推广 |
曹志军、郭晓旭、刘剑蜂、 衰避敏、张微、俞英、 苏华维、张帅、李菁菁 |
中国农业大学 |
二等奖(2022年) |
螺旋递进、多维联动、能力为重一食品保藏课程群20年教学改革与实践 |
罗自生、叶兴乾、郭慈城、 陈芳、郑晓冬、任发政、李 莉、徐艳群、傅达守、陈士国、叶尊忠、李阳、茅林奈、曹避康、徐怎荣 |
中国农业大学 |
二等奖(2022年) |
参考资料: |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现有专任教师2060人,其中教授(含研究员)771人、副教授(含副研究员)1026人。专任研究生导师1767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274人、硕士生导师493人。聘期内兼职研究生第一导师173人,其中博士生导师90人、硕士生导师83人。2023年,学校组织评选出10位优秀研究生导师,5个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任发政、高俊平、李云开3位导师获评北京市优秀研究生导师,沈建忠团队获评北京市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有1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2名全国杰出教学奖获得者、3名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教学名师、2名国家级教学名师和52名北京市教学名师,5个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0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和5个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
类别 |
名称 |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石元春、汪懋华、戴景瑞、钟登华、康绍忠、李德发、沈建忠、张福锁、任发政、谯仕彦、孙其信 |
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
陈芳(2012年)、朱鸿亮(2016年)、杨绍青(2018年) |
“国家特支计划”入选者 |
赖锦盛(2013年)、王军军(2013年)、杨富裕(2014年)、刘庆昌(2014年)、王鹏(2015年)、陈龙健(2015年)、姚颖垠(2015年) |
“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
沈建忠(2006年)、陆雅海(2006年)、谯仕彦(2006年)、郭岩(2013年)、孙传清(2013年)、杨汉春(2013年) |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
赖锦盛(2014年)、杨淑华(2014年)、郭岩(2014年)、李胜利(2014年)、杨汉春(2014年)、毛恩荣(2014年)、滕光辉(2014年)、叶敬忠(2014年)、王璞(2018年)、李天忠(2018年)、赵要风(2018年)、张英俊(2018年)、郭顺堂(2018年)、江正强(2018年)、杨敏丽(2018年) |
合作交流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与亚、非、拉、欧、美各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60多所大学、研究机构和国际组织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近年来,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美国康奈尔大学、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巴西圣保罗大学、法国国家农业食品与环境研究院、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等在农业领域里占有领先地位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长期可持续的合作关系,学校积极参与全球农业治理,通过政策对话、教育培训、农业科技合作,推动全球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着力打造服务“一带一路”/南南农业合作升级版。并与西印度大学圣奥古斯丁分校共同成立特多孔子学院,是加勒比地区成立的第二所孔子学院,孔院致力于成为特多人民学习汉语的园地和了解中国的平台,成为拉紧两校以及两国之间的人员交流和学术交流的纽带。 此外,学校与世界顶尖涉农大学联盟(A5)院校、英国爱丁堡大学、法国国家农业食品与环境研究院、德国霍恩海姆大学、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哈萨克斯坦国立农业大学、坦桑尼亚苏库因大学、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国外一流院校和国际组织广泛开展本科、硕士、博士联合培养、学术竞赛、夏令营、交换生和实习等各类国家公派和校际交流项目。
科研平台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现有17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包括9个全国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研发中心,1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3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29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包括11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基地,3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科技示范展示基地,11个部级野外科学观测实验站,1个省部级综合试验基地。
科研基地名称 |
建设时间 |
批准部门 |
级别 |
依托学院 |
负责人 |
---|---|---|---|---|---|
畜禽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 |
2022.05.24 |
科技部 |
国家级实验室 |
生物学院 |
赵要风 |
植物抗逆高效全国重点实验室 |
2022.11.30 |
科技部 |
国家级实验室 |
生物学院 |
杨淑华 |
兽医公共卫生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 |
2022.11.30 |
科技部 |
国家级实验室 |
动物医学院 |
沈建忠 |
玉米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 |
2022.11.30 |
科技部 |
国家级实验室 |
农学院 |
赖锦盛 |
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 |
2022.11.30 |
科技部 |
国家级实验室 |
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 |
康绍忠 |
养分资源高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 |
2022.11.30 |
科技部 |
国家级实验室 |
资源与环境学院 |
张福锁 |
畜禽营养与饲养全国重点实验室 |
2022.11.30 |
科技部 |
国家级实验室 |
动物科技学院 |
呙于明 |
智能农业动力装备全国重点实验室 |
2022.11.30 |
科技部 |
国家级实验室 |
工学院 |
宋正河 |
农业装备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 |
2022.11.30 |
科技部 |
国家级实验室 |
工学院 |
韩鲁佳 |
畜禽育种国家工程实验室 |
2008.11.27 |
国家发改委 |
国家级实验室 |
动物科技学院 |
|
河北沽源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
2005.12.20 |
科技部 |
国家级野外站 |
草业科学与技术学院 |
王堃 |
国家饲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2000.06.20 |
科技部 |
国家级中心 |
动物科技学院 |
谯仕彦 |
国家果蔬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2011.01.07 |
科技部 |
国家级中心 |
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 |
胡小松 |
国家能源非粮生物质原料研发中心 |
2011.09.28 |
国家能源局 |
国家级中心 |
农学院 |
王涛 |
生物质能科学与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
2016.12 |
科技部 |
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
工学院 |
董仁杰 |
甘肃武威绿洲农业高效用水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
2020.12.28 |
科技部 |
国家级野外站 |
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 |
康绍忠 |
河北曲周农业绿色发展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
2020.12.28 |
科技部 |
国家级野外站 |
资源与环境学院 |
张福锁 |
参考资料:
科研成果
“十二五”期间,学校科研总经费达到50.2亿元,比“十一五”期间增长45%。三大检索系统收录论文8977篇,比“十一五”期间增长46%,在Science、Nature等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12篇;获国家级科技奖励31项、省部级奖励173项,比“十一五”期间增长11%;授权专利1900项,比“十一五”期间增长140%;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3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项。
“十四五”以来,学校累计荣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57项;原创性科技成果不断产出,成功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as12i、Cas12j等基因编辑器,培育了“沃德188”白羽肉鸡新品种,开启我国肉鸡产业种源自主的新时代;累计获授权专利1732项,其中授权国际专利22项;发表SCI、SSCI、EI等国际论文共计8050篇,先后在《CELL》《NATURE》《SCIENCE》上发表论文3篇。
截至2023年12月,近五年来,学校在各类创新项目支持下,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发表SCI、EI论文202篇,参与申请获批专利134项、软件著作权144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4849项;“十三五”以来,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23项;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6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2项。现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8名,获国家级科技奖励31项,其中主报14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272项。
2001年至2019年度中国农业大学国家科技奖励获奖统计表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据2021年4月学校图书馆官网显示,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藏书总量近220万册;订购纸本中文期刊1400多种,外文期刊280余种;订购中外文数据库90余个。
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
学术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国农业大学主办的国家级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学报主要刊登生物学、作物学、植物保护、园艺学、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农业资源与环境工程、农业机械工程、信息与电气工程、水利与土木工程及农业经济管理等学科的学术论文、文献综述和研究快报等。学报为中文核心期刊(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CSCD核心库,C刊)(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并被国内外其他多家数据库和文摘杂志收录。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国农业大学主办的教育与社会科学综合类期刊。学报主要常设发展转型、乡土社会、经济管理、随笔书评等栏目,不定期开设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社会保障、社会工作、农村教育、农村扶贫等专栏。学报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入选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农药学学报》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国农业大学主办的农药学综合性学术期刊。学报主要设有专论与综述、研究论文、研究简报等栏目。学报被中国精品科技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期刊等收录。
《植物保护学报》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植物保护学会、中国农业大学主办的农业核心期刊。主要有研究论文、文献综述、简报等栏目。学报被美国化学文摘CA、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技术文摘CABI、美国农业文献索引AGRICOL、《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收录。
《植物病理学报》是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国植物病理学会主办,依托单位为中国农业大学的学术期刊。学报设有特邀专栏、专题评述、研究论文、研究简报、实验方法等栏目。学报被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生物学文摘、中国农业文摘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英国农业与生物技术文摘(CAB)、联合国粮农组织AGRIS等收录。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创刊于1993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国农业大学与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共同主办,是一份为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与发展提供服务的科学期刊。学报设有专家论谈、研究报告、文献综述、快讯与简报等栏目。学报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2017-2018年度)(含扩展版)、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2011年版、2014年版、2017年版)来源期刊,被CA化学文摘(美)(2014)等中国国内外多家数据库和文摘杂志收录。
此外,中国农业大学还设有《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中国葡萄酒》《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Frontiers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Information Processing in Agriculture》《Phytopathology Research》《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等期刊。
学校标识
校徽
学校校徽以手绘农科大校门和“1905”表示学校始源。以托举状的麦穗寓意托举农业未来的重任;麦穗和齿轮代表农科和工科;书本图案代表传播知识、培育英才,还象征翱翔的海鸥,预示大学腾飞的美好未来,盾形代表坚固、稳重和持久;锹和犁的形态体现培养人才的治学理念。且从整体上表现“顶天立地”,上部象征进取和开放,下部表现面向社会的办学主旨。整体色彩以植物的色彩,体现农业特点,象征生机勃勃蓄势待发。
学校校徽
标志色
学校主要标识色为生命绿,辅助标识色为厚土金。
校旗
学校校旗正中是中英文校名及校徽,色彩按照学校视觉识别系统规定的标准色和辅助色搭配应用。
精神文化
校训
中国农业大学校训是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
"民生之多艰"是中国的农情,也是中国的国情,中国农大以农立校,国富民殷、强农为本,是中国农大百年不变的追求。数代农大人情系乡土,忧患苍生,为实现中国人千百年来的温饱和富庶之梦不遗余力。以"解"代"哀",以此为己任的大气取代了原句中的悲戚之气,恰切地表现了中国农业大学有别于其他高校的独特性。
以"育天下之英才"接"解民生之多艰"充分体现了中国农大作为农业高校首府的教育特性,磅礴有力、气势不凡,上合学校百年深厚历史,下启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世纪雄心,以育"天下"英才为乐,也体现了中国农大开阔的胸襟和远大理想。
校训
校风
中国农业大学校风是团结、朴实、求是、创新。
“团结”原意主旨是为了集中力量实现共同的理想或任务而联合起来。这里主要是指要有团结合作的精神风貌,就是要通过共同理想、共同目标凝聚广大师生员工信念,在学校中形成自由的学术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协作机制,共同推进学校事业的不断发展。
“朴实”原意主旨为质朴诚实、纯真朴实。这里是寄寓农大学子继承民族优秀品质,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做到朴实无华,体现出农大百年积淀的精神,这是农大建设与发展的思想基础。
“求是”一语,最早见于《汉书•河间献王传》。唐代训诂学家颜师古曾注释为:“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所谓“实事求是”就是指人们在占有大量、全面、系统的事实材料的基础上,研究和探索进而发现其中包含的客观规律性。“求是”就是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尊重事实,真正把握事物内部的客观规律。
“创新”是现代科学精神的精髓。它被称作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和教育的灵魂。农大面临各种挑战与机遇,应力求以新的体制和机制,培养造就新型的创新创业人才;要求广大师生员工以创新的观念、创新的思维开展科学研究和教育,发展创新成果和培养创新人才,促进学校跨越式发展。
校风
校歌
学校校歌为《金色的希望》,由石顺义作词、张伟作曲。
《金色的希望》 |
---|
(女)戴上我们的校徽,就怀揣一片绿色的向往。 (男)走进我们的课堂,就走进田野金色的希望。 (女)翻开我们的书本,就闻到五谷淡淡的清香。 (男)走出我们的校门,就担起天下饱暖和安康。 (合)啊,燕山脚下,书声琅琅。啊,桃李满园,天高地广。 今天我们在这里奋发向上, 明天我们从这里铺开那万里春光。 |
社团文化
截至2024年,学校学生社团共计82个,涵盖思想政治类、学术科技类、创新创业类、文化体育类、志愿公益类、自律互助类六个类别。其中书画社“百米长卷献礼建团百年”精品团日活动获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在线官方报道;青春吉他社原创歌曲《少年的梦》在2022新时代校园歌曲征集展播活动中入围20支青春之歌战队。
学校风景
体育馆
中国农业大学体育馆位于清华东路17号,建成于2007年6月,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比赛场馆之一,占地面积13900平方米,共有观众坐席8724个。馆内拥有20片羽毛球场地、20张乒乓球台、1个标准篮球训练场、600余平方米的健身房及600余平方米的文化艺术馆,还设有高尔夫模拟教室、舞蹈教室、公共钢琴房及学生社团活动室等。2007世界青年摔跤锦标赛、2008年北京奥运会摔跤项目、2008年北京残奥会坐式排球项目及2010年首届世界武术搏击大会等赛事均在此举办。
中国农业大学体育馆
老校门
老校门位于西区校史馆之前,整体高8.5米,正门为拱劵形制,内空2.38米,在鲁班尺里正是最适宜用来办学的尺寸称为“进学”,正门之上的额坊雕刻着传统的飞龙和祥云,两侧立柱却采用希腊爱奥利亚形制,恰合京师大学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其材料选用的是民国时期北京常用的青白石和砖,色调古朴。
老校门
饲料博物馆
饲料博物馆世界范围内首家以饲料为主题的博物馆,中国农大是中国唯一一所拥有完整饲料生产线的高校,这里有各种各样的饲料,集展示、传承、教学、科研、推广和科普于一身,馆中的饲料加工工艺展示线摆满了各种各样的饲料。
饲料博物馆
现任领导
职务 |
姓名 |
---|---|
党委书记 |
钟登华 |
党委常务副书记 |
张东军 |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
单际国 |
党委副书记 |
王勇、李培景 |
校长 |
孙其信 |
副校长 |
钱学军、辛贤、林万龙、杜太生、田见晖 |
参考资料: |
历任领导
历任校长
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 |
监督 |
罗振玉 |
1909.04-1912.02 |
监督 |
叶可梁 |
1912.02-1912.05 |
|
北京大学校农科大学 |
学长 |
叶可梁 |
1912.05-1913.01 |
学长 |
吴宗栻 |
1913.01-1914.02 |
|
国立北京农业专门学校 |
校长 |
路孝植 |
1914.02-1917.07 |
校长 |
金邦正 |
1917.07-1920.09 |
|
校长 |
吴宗栻 |
1920.09-1922.11 |
|
代理校长 |
许璇 |
1922.11-1922.12 |
|
校长 |
章士钊 |
1922.12-1923.03 |
|
国立北京农业大学 |
校长 |
章士钊 |
1923.03-1924.04 |
校长 |
沈步洲 |
1924.04-1924.08 |
|
代理校长 |
廖训矩 |
1924.08-1924.11 |
|
校长 |
许璇 |
1924.11-1925.04 |
|
校长(未就职) |
张明纶 |
1925.04-1925.05 |
|
校长(兼) |
章士钊 |
1925.05-1926.01 |
|
校长(未就职) |
1926.01-1926.07 |
||
代理校长 |
许璇 |
1926.07-1926.11 |
|
校长 |
许璇 |
1926.11-1927.08 |
|
国立京师大学校农科 |
代理学长 |
路孝植 |
1927.08-1928.08 |
代理院长 |
董时进 |
1928.11-1929.03 |
|
院长 |
董时进 |
1929.03-1929.09 |
|
院长 |
萧瑜 |
1929.09-1930.07 |
|
代理院长(未就职) |
刘拓 |
1930.07-1931.04 |
|
院长 |
许璇 |
1931.04-1931.10 |
|
代理院长 |
董时进 |
1931.10-1931.12 |
|
代理院长 |
虞振镛 |
1931.12-1932.01 |
|
院长(兼) |
1932.01-1932.05 |
||
院长 |
曾济宽 |
1932.05-1932.10 |
|
院长 |
刘运筹 |
1932.10-1937.01 |
|
代理院长(兼) |
徐诵明 |
1937.01-1937.05 |
|
院长 |
周建侯 |
1937.05-1937.09 |
|
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农学院 |
院长 |
周建侯 |
1937.09-1938.04 |
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农学院 |
院长 |
周建侯 |
1938.04-1938.07 |
国立北京大学农学院 |
院长 |
1946.07-1949.09 |
|
国立清华大学农学院 |
院长 |
汤佩松 |
1946.05-1949.09 |
北方大学农学院 |
院长 |
乐天宇 |
1947.03-1948.11 |
华北大学农学院 |
院长 |
乐天宇 |
1948.11-1949.09 |
沦陷区日伪“北京大学”农学院 |
院长 |
庞敦敏 |
1938.02-1942.-- |
院长(兼) |
乐天宇 |
1942.---1943.07 |
|
院长 |
蒋丙然 |
1943.07-1945.08 |
|
北京农业大学 |
校长(主任委员) |
乐天宇 |
1949.12-1951.03 |
校长 |
孙晓村 |
1951.03-1960.01 |
|
校长 |
陈漫远 |
1960.01-1963.11 |
|
校长 |
王观澜 |
1964.06-1967.06 |
|
(革委会主任) |
冯兴旺(学生) |
1967.06-1970.01 |
|
校长(革委会负责人) |
张维城 |
1970.09-1971.09 |
|
延安大学 |
校长(合校领导小组组长) |
张维城 |
1971.09-1972.05 |
校长(革委会核心小组组长) |
张维城 |
1972.05-1973.04 |
|
华北农业大学 |
校长(核心领导小组组长) |
高鹏先 |
1973.04-1978.11 |
北京农业大学 |
校长(核心领导小组组长) |
高鹏先 |
1978.11-1980.01 |
校长 |
俞大绂 |
1980.01-1982.12 |
|
校长 |
安民 |
1982.12-1987.05 |
|
校长 |
石元春 |
1987.05-1995.08 |
|
北京机械化农业学院 |
校长 |
张省三(兼) |
1952.10-1952.12 |
校长 |
徐觉非 |
1952.12-------- |
|
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 |
校长 |
徐觉非 |
--------1959.09 |
校长 |
李菁玉 |
1959.09-1961.09 |
|
校长 |
王更生(代) |
1961.09-1963.06 |
|
校长 |
佟磊 |
1963.06-1966.05 |
|
北京市、八机部工作组组长 |
宋敏之 |
1966.05-1966.07 |
|
临时革委会主任 |
董荣臣 |
1966.07-1966.10 |
|
军训团团长 |
周放 |
1967.03-1967.08 |
|
四川农机学院 |
革委会主任(军宣队) |
宋连山 |
1968.03-1970.09 |
革委会主任 |
肖泽西 |
1972.06-------- |
|
重庆农业机械化学院 |
革委会主任 |
肖泽西 |
--------1978.11 |
华北农业机械化学院 |
校长 |
张纪光 |
1978.03-------- |
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 |
校长 |
张纪光 |
--------1982.06 |
校长 |
郑定立 |
1982.06-1984.08 |
|
校长 |
翁之馨 |
1984.08-------- |
|
北京农业工程大学 |
校长 |
翁之馨 |
--------1995.09 |
中国农业大学 |
校长 |
毛达如 |
1995.08-1998.09 |
校长 |
江树人 |
1998.09-2002.04 |
|
校长 |
陈章良 |
2002.04-2007.01 |
|
校长 |
柯炳生 |
2008.01-2017.07 |
|
校长 |
孙其信 |
2017.07至今 |
参考资料:
历任书记
北京农业大学 |
总支书记 |
乐天宇 |
1949.12-1951.03 |
总支书记 |
郝文 |
1951.04-1951.11 |
|
总支书记 |
李开鼎 |
1951.11-1953.02 |
|
总支书记 |
1953.03-1955.04 |
||
总支书记 |
吴汝焯 |
1955.04-1956.05 |
|
书记 |
施平 |
1956.05-1960.01 |
|
书记 |
陈漫远 |
1960.01-1963.11 |
|
代理书记 |
高鹏先 |
1963.12-1964.04 |
|
书记 |
王观澜 |
1964.04-1967.06 |
|
延安大学 |
核心小组组长 |
张维城 |
1972.05-1973.04 |
华北农业大学 |
核心领导小组组长 |
高鹏先 |
1973.04-1978.11 |
北京农业大学 |
核心领导小组组长 |
高鹏先 |
1978.11-1980.01 |
临时党委 |
李广文 |
1980.01-1982.12 |
|
临时党委 |
朱荣(兼) |
1982.12-1985.05 |
|
书记 |
周鹏程 |
1985.05-1995.09 |
|
北京机械化农业学院 |
书记 |
高峻岳 |
1952.09-1953.01 |
书记 |
孙景鲁 |
1953.01-------- |
|
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 |
书记 |
孙景鲁 |
--------1954.11 |
书记 |
徐香圃 |
1954.11-1957.03 |
|
书记 |
孙景鲁 |
1957.03-1958.05 |
|
书记 |
徐觉非 |
1958.05-1959.09 |
|
书记 |
李菁玉 |
1959.09-1960.09 |
|
书记 |
王更生 |
1960.09-1966.05 |
|
书记 |
宋敏之 |
1966.05-1966.07 |
|
临时党委书记 |
王厚 |
1966.07-1966.10 |
|
四川农机学院 |
核心组组长(军宣队) |
李伯顺 |
1970.10-1973.04 |
临时党委书记 |
肖泽西 |
1972.06-------- |
|
重庆农业机械化学院 |
临时党委书记 |
肖泽西 |
--------1978.12 |
华北农业机械化学院 |
书记 |
张纪光 |
1978.03-------- |
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 |
书记 |
张纪光 |
--------1982.11 |
书记 |
郑定立 |
1982.11-1984.08 |
|
书记 |
艾荫谦 |
1984.08-------- |
|
北京农业工程大学 |
书记 |
艾荫谦 |
--------1995.09 |
中国农业大学 |
书记 |
艾荫谦 |
1995.09-1998.09 |
书记 |
李晶宜 |
1998.09-2002.04 |
|
书记 |
瞿振元 |
2002.04-2013.07 |
|
书记 |
张东军 |
2013.01-至今 |
参考资料:
姓名 |
简介 |
戴景瑞 |
玉米遗传育种学家、农业教育家 |
顾慰连 |
农学家、农业教育家 |
中国民族工商业者杰出代表、爱国实业家、爱国民主人士、政治活动家 |
|
贾慎修 |
地貌学及草原分类学家、农业教育家 中国草地资源全面考察和系统(1912-1988) 研究的先导与奠基人之一 |
李先闻 |
细胞遗传学家、作物育种学家 |
彭克明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家、农业教育家 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学科的奠基(1905-1990) 人之一 |
注:排名不分先后,只是部分列举 |
时间 |
荣誉奖项 |
2023年 |
获得“首都文明校园”称号 |
2021年 |
获“北京市农村工作(2017-2021年)先进集体”称号 |
2020年 |
获得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北京市先进集体称号 |
2024年 |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荣获由中华全国总工会颁发的“全国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 |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
下一篇 中国传媒大学
上一篇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