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袋目 编辑
有袋目是哺乳纲后兽次亚纲的1目。其幼仔出生时发育不全,雌兽有袋囊供幼仔继续发育。在大洋洲,有袋类与有胎盘类平行进化,适应辐射,产生许多不同的种类。现生有袋类共有9科80属250种。有袋类与有胎盘类在一些重要方面比较接近。如身体被毛、单一的下颌骨、具乳腺、胎生等;但有些方面还停留在比较原始的水平,如有泄殖腔,没有真正的胎盘。肩带上有乌喙骨的残余,腰带上有上耻骨等。
有袋目
有袋目头骨的鉴别特征是:下颌角突向内弯、鼻骨后部较宽,前颌骨永不与额骨接触,颧骨向后延伸构成颌关节窝的一部分,腭骨后缘较厚等。有袋目-考拉
主要分布澳大利亚及伊里安岛,其次是南美洲和中美洲。如大袋鼠、袋狼、袋狸和负鼠等 。袋鼠科
袋鼠科(macropodidae):有袋目的1目。身体的大小差异很大,体长23.5~160厘米;头小,尾长而被毛,基部变粗;后肢比前肢显著强大。前肢具5趾,后肢缺第1趾,第2、3趾小,并由皮层连接在一起,第4趾最长,第5趾次之;雌兽都有很发达的袋囊,内有4个乳头,但通常只有2个有机能。共17属52种。广泛分布于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新几内亚及其邻近岛屿。
本科动物除1个树栖的属──树袋鼠外,都适应跳跃生活、草食性。由于具有类似反刍的消化方式,能占据对其他大型哺乳动物不利的区域。在繁殖上也有特别的适应:雌兽在袋囊中有了幼仔以后,仍可交配受孕,但受精卵发育到100个细胞阶段就停止发育;如果袋囊中的幼仔死亡,胚胎则继续发育;几周后第2个幼仔又可降生。
袋鼠类分为9个类群:
①鼠袋鼠,包括5属,为袋鼠中最小的和最原始的类群。其中,麝袋鼠属后足具有发育良好的第1趾,前肢与后肢接近等长;短鼻袋鼠属、赤褐袋鼠属、荒漠袋鼠属、长鼻袋鼠属尾短而裸,能缠绕用以携带筑巢的树枝。
②兔袋鼠,包括2属,即兔袋鼠属和条纹袋鼠属,它们能在低草中隐藏并适应跳跃生活,与兔类相似。
③甲尾袋鼠,包括1属onychoalea,尾端具1角质距。
④树袋鼠,包括1属dendrolaus,适应树栖生活,前肢再次发展,约与后肢相等。
⑤岩袋鼠,包括两属,即岩袋鼠属和小岩袋鼠属。适应岩栖攀爬生活,足垫十分发达。
⑥小丛林袋鼠,包括两属,即短尾小丛林袋鼠属和红脚小丛林袋鼠属。喜栖于沼泽地区的草丛、灌丛和密林中。
⑦丛林袋鼠,包括1属,为中型袋鼠。较大袋鼠略小。
⑧新几内亚林袋鼠,包括两属,即林袋鼠属和山林袋鼠。
袋鼠科
树袋熊科
树袋熊
树袋熊科(phaseolarctos):仅树袋熊(phaseolarctos cinereus)一种,英文名为koala,所以又叫考拉,分布于澳大利亚东南部干旱森林,高度特化的植食性,只食桉树叶。耳有毛丛,鼻裸露,无尾(有时也称为无尾熊)。成年体重8-10千克。齿式:3/1,1/0,1/1,4/4=30,上下齿列在前齿和颊齿之间有虚位。每产一仔,幼仔出生时仅5.5克重,在袋内哺乳6个月,以后数月骑在母兽背上继续生长。第三或第四年才成熟,寿命约20年。独栖,夜间活动。有三个亚种:p.c.victor,产于维多利亚、p.c.cinereus,产于新南威尔斯、p.c.adustus,产于昆士兰。负鼠科
负鼠科(didelphidae):有袋目的1科,通称负鼠,为中、小型兽类。大多数具有能缠绕的长尾。尾毛稀疏并覆以鳞片。少数种类尾短而具厚毛。四肢短,均具5趾。拇指大,无爪,能对握。共12属66种。分布于加拿大东南部,向南通过美国东部和墨西哥到达阿根廷境内南纬47°的地区。北美大负鼠、灰四眼负鼠、水负鼠3属具清楚的袋囊,其余的属或不具袋囊或仅有两条皮褶。雌兽具7~25个乳头。
负鼠科
袋熊科
袋熊
袋鼬科
袋鼬科成员多数体型较小,与老鼠接近,其中某些种类的袋小鼠体重仅4克,头体长不及6厘米,是最小的有袋类,也是最小的哺乳动物之一。袋鼬科现存最大的成员是分布于塔斯马尼亚岛的袋獾(Sarcophilus harrisii),也是现存最大型的食肉有袋类之一,头体长约60厘米,强壮而凶悍。袋鼬科第二大的成员是斑袋鼬,大小如猫,也是澳洲大陆现存体型最大的食肉有袋类。原本常见于澳洲大陆东部的东袋鼬(Dasyurus viverrinus,即食鱼袋鼬)在澳洲大陆可能已经灭绝,仅存于塔斯马尼亚岛。袋鼬科成员很多为树栖性,也有一些为陆栖,其树栖性成员尾部均不具缠绕性,但是有些种类有蓬松的尾毛用于平衡。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