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渔雁民间故事 编辑
古渔雁民间故事是产生和流传于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辽河口海域的二界沟一带,以渔业文化为基础的地方民间传说故事。主要包括古渔雁始祖崇拜、古渔雁海神崇拜、古渔雁龙王崇拜、“古渔雁”祭祀和庆典、“古渔雁”渔具的起源和演变等。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很高的科学价值、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重大的现实意义。已经列入第一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古渔雁”式行踪在世界范围内多已绝迹,唯独辽河入海口还有遗存,堪称人类远古渔猎活动的活化石。
2006年,古渔雁民间故事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文名:古渔雁民间故事
遗产类别: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批准文号:民间文学
批准时间:2006年5月20日
遗产编号:Ⅰ-18
申报地区: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
非遗级别:国家级
图2 二界沟镇的“渔雁”生活
图3 二界沟的渔民打海蜇的壮观场面
第一,与捕捞生活的依存性与伴生性。“古渔雁”民间故事是以捕捞为生计的特殊群体的口头文学,其传承历经千百年的岁月。从内容上看,“古渔雁”民间故事主要反映了这一群体对“渔雁”始祖的追怀,对海王、龙王和大自然的崇拜,对远古时代渔雁生活足迹的描述,对“古渔雁”群体中英雄人物的颂扬,对生产与生活中祭祀、婚丧嫁娶等习俗的解释等等。这些古老的叙事都与“古渔雁”群体的捕捞生活紧密相联,有着鲜明的依存性和伴生性。
第二,独特的区域性与行业性。渔雁群体长年生活在渔船上,识字的人很少,几乎所有有关航海、渔捞、祭祀等渔俗知识和技艺都是依靠口传下来的,传承内容与方式简单又原始。由于海上生产风浪大、船上空间有限,休息时间短,因而“古渔雁”故事在形式上大多篇幅短小,情节简单,语言活泼生动。
第三,实用性与娱乐性。每逢打鱼人在海上作业,打根子、打樯网桩、下网、抬货、踩打桩板、渔船下水等劳作,都有短小、质朴的口头文学伴随其中,以激发人们的干劲和劳动乐趣。闲暇时,又为旧时单调、封闭的“古渔雁”群体的日常生活注入了色彩和生气。因此,“古渔雁”民间故事曾是该群体重要的精神食粮。
流传于辽河口海域二界沟的古渔雁民间文学,主要包括“古渔雁”始祖崇拜、“古渔雁”海神崇拜、“古渔雁”龙王崇拜、“古渔雁”祭祀和庆典、“古渔雁”渔具的起源和演变等。历史上,生活在境内二界沟一带的渔民,世世代代春来秋去,像候鸟一样南北迁徙,被人称为“渔雁群落”。正是这古老而富有生活体验的群落,演绎了盘锦海域及沿岸这些内涵丰富、神奇美丽的“古渔雁”文化,其中最具代表的为“古渔雁”民间文学。
图册1 二界沟的“渔雁”生活
古渔雁口头文学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海捞史,也是一部沟通中西文化的组成部分,堪称中华民族海洋文明的一朵奇葩。古渔雁民间文学以口述史的方式,比较完整地记述和反映着这一古老的人类文明,其神话、传说中的原始性,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古渔雁文学中关于古代渔具、造船、航海、加工的经验和技术的传说,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而古渔雁文学中体现的敢于冒险、敢于开拓新航线、敢于发现新渔场的开拓精神,更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对强化海洋意识、发展海洋经济、净化海洋环境都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图册2 “古渔雁”民间文学传承人
盘锦大洼县二界沟古渔雁口头文学记载了人类祖先在大自然的恩赐、制约下曾经的迁徙渔猎生活,到了半定居的渔猎时期和定居的农耕时期,也没有停止。古渔雁行踪,在中国及世界沿海江河入海口早已绝迹,惟独在辽河入海口还保留着,堪称人类远古渔猎活动的活化石。
由于生计的特殊性,古渔雁群体在中国历代社会都处于边缘状态,文献对其极少记载。加之现代社会这一生计方式在中国沿海及世界各海口区域多已中断,老一辈的古渔雁也相继离世,古渔雁民间文学濒临消亡。基于此,辽河入海口二界沟尚存的古渔雁民间文学更显珍贵。为了保护这一文化遗产,21世纪初,中国国家文化部将其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洼县文化部门挖掘、采录了近千则解释古船网由来和反映原始渔捞生活的神话、故事和传说,并搜集渔歌一千余首。古渔雁的后代、渔民出身的文化人刘则亭能讲述数百则有关古渔雁的故事和传说,是古渔雁民间文化的重要传承人。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盘锦市大洼区文化体育旅游发展促进中心(大洼区总工会文体活动管理中心)获得“古渔雁民间故事”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古渔雁民间故事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
刘则亭生于1944年,是古渔雁的后代。刘则亭挖掘、采录搜集有近千则解释古船网由来和反映原始渔捞生活的神话、故事和传说,是当地知名的故事家。他从年轻时就有意从事古渔雁民间故事的挖掘、整理与保护工作,是辽河口古渔雁民间故事的集大成者。
刘则亭
刘则亭通过挖掘、收集、整理古渔雁民间故事的资料,先后出版了《渔家的传说》、《渔家风物民俗史话》和《辽东湾的传说》,并有65篇故事被收入《中国民间文学集成辽宁卷》。其中,《渔家的传说》于1992年获中国北方民间文学二等奖,《渔家风物民俗史话》于2001年获首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学术著作优秀奖。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