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畲族小说歌 编辑
畲族小说歌发源于福建省霞浦县溪南镇白露坑村,是畲族民间歌手们根据本民族生活习俗、心理素质改编创作的。根据本民族流传的英雄人物编写成的小说歌,有《钟良弼》《钟景祺》《蓝佃王》等篇 。
2006年5月20日,畲族小说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9年11月,霞浦县福宁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为畲族小说的保护单位。
中文名:畲族小说歌
批准时间:2006年5月
非遗级别:国家级
遗产类别:民间文学
申报地区:福建省霞浦县
遗产编号:Ⅰ-30
“歌王”钟学吉留传下来的小说歌歌本
小说歌的出现,恰好弥补了畲族无戏剧的情况,畲族人常以歌代言,沟通感情;以歌论事,扬善惩恶;以歌传知,形成一套上山劳动、接待来客、婚丧嫁娶的对歌习俗。小说歌除了由畲族民间歌手根据汉族章回小说或话本改编外,还根据本民族流传的英雄人物和结合畲族的生活特点、心理素质重新进行了艺术创造,如歌颂畲族历史英雄的《钟景祺》《蓝佃玉》,以及反对种族歧视的民间故事《钟良弼》等唱词 。
小说歌作为长篇故事歌,是畲族民众创造的文学样式和文化载体。历史上,白露坑村曾出现钟学吉、雷德朵、钟学算等杰出歌手 ,其全盛时期,约在19世纪末叶至20世纪初的清道光年间到民国初年 。
被编入《闽东畲族文化丛书———歌言卷》
小说歌从内容上看,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根据汉族章回小说、评话唱本、民间传说故事等改编而成的汉族题材小说歌,如《孟姜女寻夫》、《牛郎织女星》、《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孔子过番》、《奶娘传》、《薛平贵》、《唐伯虎》、《八美楼》、《乾隆下江南》等;一类是根据本民族人物(尤其是英雄人物)事迹创作而成的畲族题材小说歌,如《钟良弼》、《蓝佃玉》、《田公元帅》、《钟景期》等 。此外,《畲族音乐文化》里认为小说歌是指根据汉族章回小说或福州评话唱本改编的故事以及畲族自身的生活性故事长篇——如《畲岗山》、《白鹤渡双》、《石莲花》、《寻贤娘》、《殉情歌》、《处州睇灯》、《钟景祺与雷万春》等 。
从形式上看,小说歌七言为一句,每四句为一个单位,称为“一条”,每篇小说歌至少都有几十条;有格律要求,一、二、四句末字必须用同韵,类似汉语格律诗的“七绝”,但讲究的是畲语方言押韵;歌本虽用汉字记录,但经常出现外人无法理解的记音假借字词,表现出强烈的本民族语言特点 。
畲族小说歌
三月三对歌节
演唱
1、叙事性强,有故事情节;
2、有严谨的结构章法;
3、运用多种技法对人物形象进行艺术加工;
4、每篇由众多的单首组成,单首的结构为四行,每行七字,类似汉语格律诗的"七绝",最短小说歌也有几十首;
5、作者的署名被巧妙地隐藏在歌尾。
另外,小说歌除了由畲族民间歌手根据汉族章回小说或话本改编的《西游记》、《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外,还根据本民族流传的英雄人物和结合畲族的生活特点、心理素质重新进行艺术创作,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语言明快,音韵和谐,不用典故,也不用夸张和粉饰,融叙事、咏物、抒情为一体,朴实真切 。
畲族小说歌得到了畲族民众的广泛认同。它不仅是畲族歌谣中的精髓,也是畲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表现形式和闽东地区最有特色的艺术类别。小说歌在畲族文化史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畲族文化发展中一个进步性的产物。
其中,白露坑小说歌在畲族文化中占有独特地位,是畲族歌谣中的精髓,是畲族文学的最高形式,更是畲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彰显形式。小说歌的出现,结束了畲族无戏剧的历史,其影响面波及闽浙两省和全国。对白露坑畲族小说歌的发掘、保护,是维系畲族文化有效的桥梁和途径。白露坑小说歌已超越自身存在的价值范畴,成为整个畲族的文化遗产,因而它作为一个民族文化进步标志性的产物,具有不可替代性 。
小说歌的兴盛,是与清末畲族知识分子的崛起分不开的,在这个创作群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钟学吉(1856年~1924年),在他的带动下,白露坑村编唱畲歌的还有钟学算、钟曹玉、雷绍春、钟国生等歌手。除了白露坑,霞浦县还有盐田青皎、溪南南门山、沙江葛藤湾、青岬垅、州洋鲤鱼山、石坝墩、水磨坑等处,也有不少歌手编写了大量小说歌,共同形成了一个小说歌创作群。这一时代、这一创作群留给后人的精神文化遗产是畲族歌谣形式上的创新、内容上的丰富和题材上的拓展,从此使小说歌成为畲族代表性的文化表现形式和闽东地区独具特色的艺术类别。
在小说歌的创作与传播过程中,福宁三明会馆是钟学吉创作小说歌的重要基地,他利用会馆提供的客观条件和便利,在此广泛收集素材,丰富了小说歌的创作,成为一代歌王。同时,三明会馆还是传播畲歌的重要场所。三明会馆是闽东、浙南畲族群体最早的议事之所,集祭祖、联宗、议事、活动和吃住等为一体。各处来的爱歌的畲族宗人,在住馆期间,以歌为乐,大量传抄钟学吉及白露坑的畲歌,迅速传播 。
但20世纪中,畲歌传统日渐式微,会唱畲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只剩下部分老人还在坚守。在白露坑村,大量畲歌手抄本和畲族秀才用过的古书籍已遭虫蛀。其实文物的流失、被盗从上20世纪80年代就已开始,大量的手抄歌本处于自生自灭状态中。钟昌尧称,21世纪村中的年轻人都忙着打工赚钱,无心学唱小说歌,村里只有50岁以上的老人还能唱小说歌了 。
截至2006年,畲族小说歌的手抄本和口头小说歌有130本,歌王传人钟昌尧既唱歌、传歌,也搜集民歌,他搜集到一百六十多段一百多万字的畲歌,已整理出了包括小说歌在内的五百多首。但小说歌的传承人正日益减少,而小说歌的创作则已基本停止,相关的抢救、保护工作亟待展开 。
截至2010年,钟昌尧已整理出版了200万字的《闽东畲族文化全书》和100万字的《霞浦畲族小说歌》,并还准备整理出版第三本300万字的畲族小说歌图书。而村里的小学也专门开了一堂畲族小说歌的课,由他亲自教授 。
霞浦县民族中学和白露坑畲族小学创办了畲族小说歌传习所,专门向畲族子女传授畲族语言、畲族歌曲、畲族舞蹈等畲族文化,截至2015年,共有240多名畲族学生参加培训 。
2000年,宁德市成立闽东畲族民歌联谊会,并先后举办了六届歌会。
2004年,宁德市组织人员对全市原生态畲族歌言摸底调查,抢救拍摄了《闽东畲族原生态民歌专集》 。
2006年5月20日,畲族小说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08年,霞浦县成立了保护和弘扬畲族文化、畲族歌谣的民间组织“霞浦县畲族文化教育研究会”。研究会通过各种民间渠道筹集资金,整理畲族歌谣,举办歌会,开展畲族文化保护工作 。
2009年,福建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公布,其中畲族小说歌的传承人为霞浦县溪南镇的钟昌尧和霞浦县民族中学的雷翰琳 。
曾作为畲族小说歌创作和传播场所的福宁三明会馆,在经历百年兴衰之后,于2010年被列为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2023年10月,畲族小说歌被文化和旅游部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评估合格。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