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瞿昙寺花儿会 编辑
瞿昙寺花儿会,因起源并流传于青海省乐都区瞿昙寺一带而得名。瞿昙寺花儿会参与群众以汉族为主,其他民族也踊跃参加。在演唱曲令上,除当地的《碾伯令》外,还有《白牡丹令》、《尕马儿令》、《水红花令》、《三闪令》等。此外藏族人民喜爱的“拉伊”在这里也有广泛的演唱。其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联唱等,其中最能体现瞿昙寺花儿会民间特色的就是两个阵营的对歌。瞿昙寺花儿会同时也是当地的庙会,从农历六月十四到十六日,共三天。列第一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文名:瞿昙寺花儿会
遗产级别:第一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批准日期:2006年5月20日
遗产编号:Ⅱ—20
批准文号:国发〔2006〕18号
申报单位:青海省乐都区
图1
据考证,瞿昙寺花儿会从1821—1850年间(清道光年间)瞿昙寺开庙会起 ,至20世纪初的清末民初逐渐发展成一定规模。传说,瞿昙寺在17世纪中的清朝初年香火鼎盛,那时该寺是禁唱“花儿”的。有一年,一股土匪包围了瞿昙寺,连续围困数天,想让寺内僧俗水断粮绝后不攻自破,情况越来越危急。这时,有一位老汉率领大家唱起了“花儿”,歌声像风一样传向四面八方,在黑夜中越传越远。香客、脚户还有方圆几十里的人都被惊动了,都用“花儿”应和,纷纷奔向瞿昙寺,歌声从四方涌来,响成一片,土匪贼兵越听越慌张,在遍野传来的“花儿”声中,逃得飞快。第二天正好是六月十五庙会,为纪念这场死里逃生的劫难,从这以后,瞿昙寺每年都有“花儿会”。
图2 瞿昙寺的汉式建筑与经塔相映
图3 瞿昙寺花儿会上的演唱
图4 瞿昙寺花儿会上的汉藏观众
同时,瞿昙寺花儿会是当地群众交流花儿的最大舞台,许多民间花儿歌手从这里走向青海省乃至西北地区。
作为有影响的花儿会,瞿昙寺花儿会在当地发挥着促进民间物资交流、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交流、丰富民众生活等多方面的实用功能。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瞿昙寺花儿会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海东市乐都区文化馆获得“瞿昙寺花儿会”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瞿昙寺花儿会参与群众以汉族为主,其他民族也踊跃参加。在演唱曲令上,除
图5 瞿昙寺花儿会的摊点
乐都区瞿昙寺“花儿”会,每年从农历六月十四(即7月30日)开始,一般举行三天。
瞿昙寺“花儿”会在新城街外的道路两旁举行,十四日拉开战幕,十五日进入高潮,从新城行走到瞿昙寺大殿,全部道路水泄不通,有“车水马龙人如潮”之势。这里唱“花儿”形式很随便,有在帐内对唱,也有在露天竞技的,只听跌宕起伏的“花儿”和着唢呐、二胡、笛子一路地飞,夹着人欢马叫,十分热闹。
乐都区瞿昙寺“花儿”会,汉族、藏族群众是主要参加者,会上唱得最多的是《依呀依令》。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