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桥杂技 编辑
吴桥杂技,河北省吴桥县地方传统杂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吴桥杂技是流传在吴桥县域的民间表演艺术,起源于春秋战国,汉、唐达到兴盛,宋代时走向了民间。吴桥杂技展示人体技能技巧,门类齐全,节目阵容庞大,包括耍弄技艺、乔装仿生、动物驯化、硬气功、魔术等七大门类,共有1100多个表演节目。吴桥杂技有自己的行业神——吕祖吕洞宾,具备完整的行业文化体系,素有“十方杂技九籍吴桥”、“没有吴桥人不成杂技班”之说。
2006年5月20日,河北省吴桥县申报的“吴桥杂技”被国务院公布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Ⅵ—1。
中文名:吴桥杂技
批准时间:2006年5月20日
非遗级别:国家级
申报地区:河北省吴桥县
遗产类别: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遗产编号:Ⅵ—1
历史起源
据《史记》《汉书》记载:古冀州一带曾流行一种头戴面具进行比武、斗力的游戏,民间称之为“蚩尤戏”,也就是汉时的“角抵戏”。从春秋战国,吴桥杂技已有两千八百余年的历史。1957 年,在吴桥县小马厂村,就发现一座南北朝东魏时期(543年—550 年)北方望族封氏之墓,壁画上有蝎子爬、肚顶、倒立、马术等杂技表演,可见当时杂技艺术发展的一斑。
发展过程
吴桥杂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吴桥已发展到60个大型杂技马戏团体,三、五个人结伴搭伙的杂技组有472个,傀儡戏90台,演员2500人,还有在异国它乡从事杂技事业的老艺人400多人。
1984年11月5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视察吴桥时,对吴桥杂技艺术给予高度赞扬,激发起了吴桥人民弘扬杂技文化,发展吴桥经济的大热情,杂技从此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繁荣阶段。
1985年,吴桥创建了国内第一所省属杂技中专学校。自建校以来,已向山东、山西、江西、新疆等省、区杂技团体输送高、精、尖杂技新秀26人,在国内、国际重大比赛和表演中19次获奖。由于办学成绩突出,1990年被吸收为世界马戏学校联合会成员;1991年、1992年被国家文化部、人事部评为“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和“全国少年儿童文化工作先进集体。”
1987年,文化部、河北省政府在石家庄举办了以吴桥命名的第一届“中国吴桥杂技艺术节”,已成功地举办了五届,使河北省成为继巴黎、摩纳哥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国际杂技赛场。
吴桥杂技
吴桥县位于河北省东南部,属沧州管辖,是世界闻名的杂技之乡。吴桥杂技文化伴随着中国杂技的发展而形成,从业人员多,节目种类丰富,流布地区广,现今主要流布于吴桥县域、山东省宁津县和陵县的部分地区。
传承价值
吴桥杂技
吴桥杂技艺术源于民间、历史悠久,有其深厚而广泛的群众基础,带着浓郁的生产生活气息,几千年传承就是其强大生命力的证明。吴桥杂技艺术所体现出的民族精神既有国家的民族精神,同时还包含着独特地域风骨的燕赵精神。
传承状况
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条件、演出组织形式、活动形式的改变,老艺人、老教练、老手艺人越来越少,行业规矩淡化,吴桥杂技文化有逐渐走向消亡的危险,亟待挖掘和抢救保护。
传承人物
吴桥杂技
于金生,男,汉族,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申报地区:河北省吴桥县,项目名称:吴桥杂技。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12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吴桥县杂技团获得“吴桥杂技”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吴桥杂技项目保护单位吴桥县杂技团评估合格。
展览演出
吴桥杂技
2019年10月29至30日,全国杂技类非遗代表性项目会演活动在吴桥杂技大世界举行,此次会演是第十七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吴桥杂技连天下》等节目参演。
历史传说
传说,唐代书生纪晓堂两次进京赶考,因不图贿赂,中了进士,又被除名,一气之下,只身云游四海。这天,来至终南山下,正遇杂技之祖吕洞宾,便拜师学艺,学会了三百六十套戏法把戏。出师后,浪迹至吴桥,安居在一座道观里,收徒传艺。从此,师传徒、父传子、人人学,家家练,世代相传,越来越多。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