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苗族姊妹节 编辑
苗族姊妹节,流传于贵州省台江县老屯、施洞一带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苗族姊妹节以青年妇女为中心,以展示歌舞、服饰、游方,吃姊妹饭和青年男女交换信物为主要活动内容,节日规模较大,内容丰富独特。 吃姊妹饭是苗族姊妹节的重要礼仪事项。姊妹饭同时也是姑娘们送给情侣以表达情意的信物,是节日中最为重要的标志。下田撮鱼捞虾是姊妹饭活动之一,踩鼓是整个社区参与节日活动的重要方式,姑娘们在父母的精心打扮下,身着节日的盛装聚向鼓场踩鼓,苗族人以此方式展示自己的服饰文化。晚上青年男女游方对歌,谈情说爱,男方向女方讨姊妹饭,姑娘们在姊妹饭里藏入信物以表达对男方的不同感情。
2006年5月20日,贵州省台江县申报的苗族姊妹节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Ⅹ-22。
中文名:苗族姊妹节
别名:古老的东方情人节、姊妹饭节
节日时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
节日类型:传统节日
流行地区:贵州省台江县
节日活动:下田撮鱼捞虾、踩鼓
节日饮食:姊妹饭
节日意义:走亲访友、文化娱乐、社会交往
非遗级别:国家级
遗产编号:Ⅹ-22
苗族姊妹节
姊妹节的前身是“坡会”。苗族姊妹节的范围较广,几百个村寨十几万苗族在礼仪习俗有所繁简或大同小异,在传说上也略有不同,究其来由的传说,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来自长达500多行的《姊妹节歌》。相传,有两个姨妈的子女,男的叫金丹,女的阿姣,他俩从小青梅竹马,两小无猜,长大后,彼此产生了爱情,金丹一定要娶阿姣,阿姣也非嫁金丹不可,却遭到父母及族人的反对。阿姣的父母要让她嫁回舅家(旧时苗家习俗称还娘头)。阿姣不愿嫁回舅家,一定要嫁金丹;金丹也不愿娶别人,一直在等着阿姣。他们为了忠贞的爱情,天天都偷偷约会。因怕父母和寨老发现,他们俩相约在野外谈情说爱。每次,阿姣都用她装针线的竹篮偷偷地藏着饭带去给金丹吃。年复一年,经过一番磨难和顽强不屈的抗争,他俩终于结成了夫妻。于是便有了“姊妹饭”的典故,即苗语叫带给情人吃的食物为“藏饭”,汉语意译为“姊妹”。
后来,不知过了多少年,传说台江县施洞地区有800个姑娘因找不到男朋友而嫁不出去;三丙大塘地方有800个青年男子,也因找不到媳妇而打单身。老年人们想起了阿姣、金丹“姊妹饭”的典故,教姑娘们用阿姣、金丹的办法,把三丙大塘800个青年男子邀请来吃“姊妹饭”。这样,人人都找到了自己的意中人,一双双、对对结成了眷属。从此以后,吃“姊妹饭”就演变成为以青年男女间挑选情侣为主要内容的节日活动。苗族男女青年仰慕阿姣和金丹对爱情的执着,纷纷仿效他们上坡相会。姊妹节由此而来。
苗族姊妹节 银饰
三、相传苗族从前居住在遥远的东方。后来由于人口增多、生活困难和灾荒战乱,被迫不断往西方迁徙,而每逢到一个地方居住一段时间,就有一部分姊妹要嫁出去,再次迁徙嫁出去的姊妹就回不到家了。相见时难别亦难啊,于是他们决定在春暖花开的时节里,到田里捉来鱼虾,相邀已嫁出去的妹妹们回来和未嫁姊妹们相聚一起,吃一餐姊妹饭相诉衷肠,然后依依惜别,这样相袭成了一年一度的姊妹节俗语:吃了一餐姊妹饭,了却一年相思情。
苗族姊妹节
苗族姊妹节 斗牛
姊妹饭
传承价值
苗族姊妹节是社区内人们走亲访友、文化娱乐、社会交往的活动舞台,是民族内凝聚人心、加强团结的纽带。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台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苗族姊妹节”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苗族姊妹节项目保护单位台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评估合格。
重要活动
2018年4月27日,中国苗族姊妹节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第八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台江县拉开序幕。
2019年4月18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迎来一年一度的苗族姊妹节。 节日期间举行苗族盛装游演、千人长桌宴、千人游方体验、苗族手工创意大赛等一系列活动。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