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族绕三灵 编辑
白族绕三灵,流行于云南省的传统节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白族绕三灵是大理白族的一个盛大的传统节日,也是一种富有生活气息的白族群众性歌舞。白族绕三灵起源于唐南诏时期,清代白族学者杨琼《滇中琐记》也有所记载。绕三灵属农闲季节白族民间的自娱性迎神赛会,流传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苍山洱海周边地区的白族村寨,是当地白族人民农忙前游春歌舞盛大集会。
2006年5月20日,白族绕三灵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Ⅹ-41。
中文名:白族绕三灵
节日时间:农历四月二十三至二十五
节日类型:传统节日
流行地区:云南省
遗产类别:国家级
遗产级别:国家级
遗产编号:Ⅹ-41
白族绕三灵
白族绕三灵
(一)农耕文化
从考古和古代文献记载来看,早在三千多年前,剑川海门口遗址的居民就已掌握种植稻的技术。到唐南诏时期,该时期的农业生产已较发达。据《南诏德化碑》载:“完(遏)塞流潦,高原为稻黍之田;疏决陂池,下隰树园林之业。”说明大理白族地区农业耕作文化历史之久远。在考察和研究白族绕三灵萌发的原始属性方面,此种文化现象突出地有着对雨水、阳光、土地的诸农耕生殖力量的祈求与崇拜。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人们认识到春夏两季雨水、阳光对水稻生产的密切关系,以为虔诚地敬神,通过娱神形式,就能给农耕生产带来便利,因而绕三灵中的各种活动具有典型、浓厚的农耕文化特征。
(二)本主崇拜
本主,为“本境福主”或“本境土主”的简称。绕三灵是白族本主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节日。首先,绕三灵所涉及的主要活动场所大都是大理白族所供奉的主要本主庙;其次,人们节日里迎奉、祭祀的主要本主神有金姑细奴罗、段宗榜、段赤诚等。所以,每届夏历四月二十五日,各村本主来朝神都,名日“绕三灵”。节日里,村村寨寨的男女老幼都成群结队去绕三灵,并且各村供奉的本主神也都去神都绕三灵,人与神共娱,人的世界与神的世界在特殊的节日里融合,村民们以“血食祭祀”众本主神,狂歌漫舞,祈本主赐与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宗教文化色彩较为浓厚。
(三)古代“社”的子遗
白族绕三灵
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三至二十五,生活在苍山洱海一带数百个村庄的白族民众,以村庄为单位,携带祭祀用具和简单的行李以及食品、炊具等,自发组成“绕三灵”祭拜队伍,从四面八方赴会。
模式组成
“绕三灵”队伍通过长期的实践,形成了固定的模式,其组成一般分为三部分:前导为一男一女(有时也为两男或两女),两位手执柳树枝和牛尾的老人(称花柳树老人);中部除了吹笛子的一人外,还有手执“新王鞭”、“金钱鼓”的男女舞者数十人;队尾则由吹树叶的一人和数十位亦歌亦舞、手执扇子或草帽的妇女组成,排成“一字长蛇阵”。
具体流程
第一天
白族绕三灵
第二天
白族绕三灵
第三天
四月二十五,人们选购民间布扎、泥塑、纸花等小工艺品带回给家里未能来的亲友,让亲友也沽点“绕三灵”的“福气”,得到神灵的保佑。“绕三灵”队伍再陆续从河涘江村出发,向南到大理城北洱海边的马久邑村,祭拜这里的本主保安景帝,这天也是马久邑村本主节,村民们扎花轿将本主接到村里,供“绕三灵”的群众祭拜,最后再各自分散归家。
标志
参加“绕三灵”的人都有三个明显的标志:一是太阳穴上贴有“太阳膏”(一种用彩纸做的大阳花),浸有风油精的“太阳膏”能预防中暑,同时也是对太阳的崇拜;二是左臂上扎一条红带,表示祭拜“本主”后,得到的一种赐福;三是戴插有鲜花边的草帽,起着装、遮阳避雨、对唱遮羞。
在“绕三灵”节会期间,允许甚至鼓励男女相会,无论是男女老少,都可以在这几天中与自己婚前恋人相会。为不能成为夫妻的情人提供几天社会、家庭允许、不受道德遗责的公开相处的时间。就像有些参加节会的年事已高的老人唱道:“我牙已脱落了,唱不成歌了,但我要来与你默默地坐会儿。
传承价值
“绕三灵”实际上是白族民间文化的大荟萃,是各种音乐歌舞艺术的大展演,它集合着流行于大理白族民间的几乎所有门类的表演艺术,充分展示了洱海地区白族民间艺术丰富多彩的存在状况和高度的艺术成就。
白族绕三灵
绕三灵”体现了古老的白族“本主”紫拜和社祭文化,承载着白族许多重大历史文化信息和原始记忆。大理地区长期的农耕历史和相对稳定的文化环境,使大量原始农耕祭祀的札仪,在绕三灵活动中被保留下来。通过以歌舞娱神的形式祭祀本主,成为白族文化传统得以保持和延续的重要因素。除农耕祭祀和本主信仰外,绕三灵活动的文化内涵中传递着白族非常重要的生殖崇拜信息。
平台传承价值
“绕三灵”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个稳定的民间文化活动。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它所包含的歌舞艺术不仅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固定模式,而且通过活动本身使技能得到了不新的开发和提高。由于其在民间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影响,因此成为白族民间歌舞艺人进行技艺交流和传承的重要舞合。日常生活中,白族的传统舞蹈已很少见到,但“绕三灵”却以整体规模展现。通过绕三灵的活动,大理白族传统的歌舞形式被较为完整地保留下来。
服饰打扮的工艺价值
“绕三灵”人的穿着打扮独具特色,极尽标新立异之能事。透过服布装扮这个侧面,充分体现了白族人民的艺术审美观、高超的工艺水平和创作天才,记忆着白族民族服饰的形成、发展历史、折射出深厚的白族文化内涵。
传承现状
白族绕三灵
传承人物
赵丕鼎,男,白族,1942年出生,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喜洲镇作邑村人。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申报,赵丕鼎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保护措施
2016年3月25日,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白族“绕三灵”活动线路保护点之一,喜洲镇金河村委会河矣城自然村“仙都·洱河祠”被大理州文体局、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挂牌保护。
大理州文体局、大理州白族学会等,组织遗产持有人捐款,并向当地政府申请补助,对绕三灵主要活动场所的环境进行了综合整治,挂牌进行保护;组织了绕三灵的专题调查,收集、采录了相关影像资料及传承人档案;以赵丕鼎等为代表的传承人在当地社区开办了培训班、传习所,教授绕三灵的相关表演技艺;大理市大理镇、喜洲镇庆洞村等社区、学校等群体,定期自发组织开展绕三灵技艺的传承活动,鼓励青少年学习绕三灵相关的传统文化和表演艺术。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大理白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白族绕三灵”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该项目保护单位大理白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评估合格。
重要活动
2016年5月29日,由州文化体育局主办,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大理市喜洲镇政府承办,大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所、大理市喜洲镇庆洞村委会协办的首次“绕三灵”展演活动在大理市喜洲镇庆洞村举行。
2018年4月29日,由云南民族村有限责任公司和大理白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主题为“载歌载舞绕三灵·花海狂欢民族村”的云南民族村白族绕三灵民俗会暨花海狂欢活动在云南民族村举行。
关于绕三灵的由来,有许多传说故事。
一说,很久以前,大理坝子是一片汪洋,海水一直淹到苍山的半山腰,白族的祖先住在山林间,以狩猎为生。每当获得猎物,人们都要围着篝火载歌载舞,欢庆胜利。因此又叫“绕山林”。
又说,白国时候,在白王华丽的宫殿旁边,有三片茂密的桑树林,老百姓是不准进去的。一天,白王太子在桑林里迷失,白王下令,要周围百姓进桑林寻找太子。人们进桑林后,边呼唤,边唱跳,借此机会尽情地欢乐。所以又叫“绕桑林”。
三说,南诏时,有个皇帝叫段宗榜,他本领出众,爱民如子,给百姓带来了许多好处,人们称他“爱民皇帝”。农历四月二十三这天,皇帝带家人和群臣到五台峰敬香,不幸暴病死去。百姓悼念他,在五台峰建起了圣源寺,段宗榜也被奉为中央本主,统辖“五百神王”。每逢他的忌日,人们都要抬着各种祭祀的东西,去佛都崇圣寺、神都圣源寺、仙都金圭寺,绕行三天三夜,以示哀悼。所以叫“绕三灵”。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