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祭敖包 编辑
祭敖包是蒙古民族传统习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祭敖包是草原民族崇尚自然思想的表现形式之一。锡林郭勒盟是祭敖包历史遗存保存较为完整的地区。 蒙古族崇尚的“敖包”,也叫“脑包”“鄂博”,意为“堆子”,以石块堆积而成,一般都建在山顶或丘陵之上,形状多为圆锥形,高低不等。
2006年5月20日,由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申报的祭敖包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X-40。
中文名:祭敖包
别名:敖包相会
遗产编号:Ⅹ-40
申报地区: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
批准时间:2006年5月20日
类别:民俗
非遗级别:国家级
祭敖包
蒙古民族的萨满教崇拜蓝天。在蒙古人的心目中,确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神灵,就是“长生天”,蒙古人赋予它以很大的神力。《元史》卷72有关于祭天习俗的记载:“元兴朔漠,代有拜天之礼。衣冠尚质,祭器尚纯,帝后亲之,宗戚助祭,其意幽深古远,报本反始,出于自然,而非强为之也。”在古代蒙古人的观念里,天和地是浑然一体的,认为天赋予人以生命,地赋予人以形体,因此,他们尊称天为“慈悲仁爱的父亲”,尊称大地为“乐善的母亲”。他们还崇拜山岳,崇拜河流,认为这一切都是由神灵掌管着。蒙古人因为把一切万物都看作神灵来崇拜,从而也崇拜山川及土地的其他各部分或掌握这部分的神灵,这种圣地可以分成共同的和个别的两类。这个别的圣地就是所说的敖包。所以祭敖包不是单一的祭天或祭地。祭敖包是祭各种神灵,是个综合概念。
这种圣地是各氏族在自己的领地上所建,它起源于氏族社会。具有祭祀祖先留下的这片天地这方山水的意义,因而是祖籍的一种表征。蒙古语中姓氏一词,就是由敖包一词演绎来的。内蒙乌审旗的哈德亨、艾古尔斤、赫赖德、察哈尔等以氏族为单位供奉的敖包,就是乌审旗的十三个氏族的名义供奉的,因此敖包是氏族的标志,是旗徽的变形。
敖包所祭,最初是自然的神灵,尔后又包括祖先的神灵。总之敖包成为神灵所栖之场所。敖包成为某一氏族,某一苏木、某一区域的保护神。方观承《从军杂记》云:“峰岭高处,积乱石成冢,名鄂博,谓神所栖……”纪昀《乌鲁木齐杂记》云:“鄂博者,累碎石为蕞以祀神……”所以它是人们顶礼膜拜的圣地。
祭敖包
古时的祭祀大致有血祭、酒祭、火祭、玉祭四种。血祭,即人们认为一切都是天地所赐,只有宰杀牲畜来报答天地,才是诚心诚意,以谢天地之恩。因此宰杀自家最好的肥牛、肥羊,用血肉来祭祀敖包、涂抹敖包。酒祭,即《蒙古秘史》中称作“酒注礼”,撒酒祭奠。就是把鲜奶、奶油、奶酒,一滴一滴地洒在敖包前,祈求幸福火祭,即蒙古族把火看成是最圣洁的,因而以火祭祀敖包,在敖包前点起篝火,把供物、祭品投入火堆里一同烧之。玉祭(在修复舍不歹村敖包时,从主敖包内挖出玉石、翡翠、玛瑙、碎金银、珠宝;张及营子村敖包里曾挖掘青铜鼎;推朋村敖包里扣放着铸铁锅),就是把自己最贵重的珠宝、钱物放于敖包石堆下,奉献给天、地、神的代表——敖包。
蒙古勒津民间祭祀敖包的时间大都在每年农历七月十三日,还有四月十六日、七月初二、九月二十二日。如舍不歹村敖包、吐呼鲁村敖包、旧贝村敖包、海棠山敖包、奇金台敖包、杜代村河南敖包,都在每年七月十三日举行。阿贵山敖包祭祀在每年农历六月十五日至七月末举办的“牙日奈"法会期间举行。
祭敖包
祭敖包
十三敖包的形式有3种。一是中间硕大敖包,其余十二个小敖包围绕在大敖包周围,如巴吉营子村敖包。二是中间一个大敖包,两边各建5各小敖包,前后各建一个小敖包,如舍不歹村敖包。三是中间一个硕大敖包,两侧各有翼形6个小敖包,如七家子敖包。安代的队形变化就是来自十三敖包的各种排列类型。
敖包体现的文化类型:
(一)博格文化的原形
祭敖包
(二)“三神文化”的反应
学者把文化分为“日神文化”“月神文化”和“酒神文化”。祭祀敖包有的说是祭天神(日就是天)的化身,有的说是山神(地、水)、火神(酒)的代表,也有的说是代表天神、地神、祖先神灵,众说纷纭。至于敖包所祭祀的是那些神,在海西西《西藏和蒙古的宗教》里写道:“向你,完全实现我们祝愿的神/向所有的守护神/从腾格里天神到龙神/我们表示崇拜并以祭礼和赞美。”敖包代表的神不是单一的一个神,而是代表万物的多神。
(三)佛教文化的拓展
13世纪末始,萨满教衰弱,藏传佛教传入蒙古地区。从萨满祭祀敖包,发展到喇嘛主祭敖包。旧贝村敖包发现蒙古文经卷。
(四)和谐文化的强音
敖包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它不仅作用于历史文明,而且促进着现代文明。
传承价值
祭敖包是蒙古族古老文化的缩影,与此有关的一系列活动和礼仪体现了蒙古民族的创造力。祭敖包作为一种文化空间,包含了许多蒙古族的传统文化和习俗,对研究游牧文化、蒙古民族发展史具有重要价值。发掘、抢救、保护祭敖包,对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增强社会凝聚力,增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也有重要意义。
传承状况
传统祭祀敖包的博格教、佛教仪式日趋淡化,古来的禁规戒律也逐渐减少,敖包已成为政府推动民间组织、广众参与的一种民间民俗文化盛会。
保护措施
新中国成立初统计,蒙古勒津地区有十三敖包270多处,单个敖包230多处,现存还有20多座。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草原文化旅游业迅猛崛起,为了突出民族特色,各地景区新建了豪华,而且样式新颖的多种敖包。
2016年7月1日施行的《内蒙古自治区元上都遗址保护条例》首次以地方法规的方式明确了元上都遗址的具体位置与范围。根据条例,与元上都相关的祭敖包被界定为保护对象。
2023年10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塔城市文化馆获得“祭敖包”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重要活动
2019年8月7日,“守望相助绿色发展”敖包相会主题活动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举办,“一带一路”沿线20国嘉宾感受蒙古族“敖包相会”文化。
敖包的起源还有一种说法,古时候,茫茫草原,辽阔无边,天地相连,方向不好辨别,道路难以确认,边界容易模糊,于是人们就想了个办法,垒石成堆,当作标志。敖包原是指在游牧交界之处及道路上用石块或泥土堆积起来以作标记的石堆或土堆。正如《清会典》所记:蒙古“游牧交界之所,无山无河为志者,垒石为志,谓之敖包”。后来逐渐被视为神灵的居所,被作为崇拜物加以祭祀和供奉。于是,原来的界标、路标就变成了祭祀山神、路神、村落保护神等神灵的场所,而且可以根据需要选址建造。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