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山石敢当习俗 编辑
泰山石敢当习俗,山东省泰安市传统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
泰山石敢当是远古人们对灵石崇拜的遗俗,其主要表现形式是以小石碑(或小石人)立于桥道要冲或砌于房屋墙壁,上刻(或书)“石敢当”或“泰山石敢当”之类字样,以禁压不祥。 “石敢当”习俗分布的地区十分广泛,以山东泰山地区为中心,逐渐扩散到全国各地(包括台湾省和少数民族地区)和东亚的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和世界各地的华侨居住区。
2006年5月20日,泰山石敢当习俗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Ⅹ-53。
中文名:泰山石敢当民俗
批准时间:2006年5月20日
非遗级别:国家级
遗产类别:民俗
申报地区:山东省泰安市
遗产编号:Ⅹ-53
泰山石敢当习俗
石敢当习俗起源于上古时期的灵石崇拜,先后经历了早期石敢当的萌芽阶段、石敢当的变异阶段和兴盛阶段三个时期。史书中最早记载石敢当的是西汉《急就章》:“师猛虎,石敢当,所不侵,龙未央”。 宋代在福建蒲田曾发掘出一块唐代大历五年(770年)的石刻,上有“石敢当,镇百鬼,压灾殃,官吏福,百姓康,同教盛,礼乐张”字样。明清至民国年间是石敢当信仰的鼎盛时期,已从埋石镇宅演变成立石于桥头要冲或砌于房屋墙壁。泰山石敢当是石敢当的传承与发展,是东岳崇拜与灵石崇拜的结合。“石敢当”发展到“泰山石敢当”后,从最初的镇宅化煞演变出了治病、门神、辟邪、防风等功能,其分布范围也更为广泛,以泰山为中都有泰山石敢当的碑石。可以说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凡是受到华人文化影响的地方就有“泰山石敢当” ,甚至逐渐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泰山石敢当有不同的样式,有的用浅浮雕在碑额上刻有狮首、虎首,有的什么装饰也没有,只刻有“石敢当”或“泰山石敢当”,再用朱砂红色涂刷。其功效从最初的压不祥、辟邪发展到祛风、防水,辟邪、止煞、消灾等。于是,人们纷纷在泰山原石上雕刻“泰山石敢当”五字,立于墙根、街巷等。
此俗在民间甚为流行,象征着以有形的器物表达无形的观念,帮助人们承受各种实际的灾祸危险以及虚妄的神怪鬼祟带来的心理压力,克服各种莫名的困惑与恐惧。它逐步革除了迷信色彩,表达着人们向往与追求平安、和谐与吉祥之意,其分布地区以山东泰山地区为中心,逐渐扩散到全国各地(包括台湾和少数民族地区)和东亚的日本、韩国及世界各地的华侨居住区,已被华人普遍认同为平安符和保护神。
传承价值
泰山石敢当习俗
泰山石敢当所表现的“吉祥平安文化”体现了人们普遍渴求平安祥和的心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创造力。石敢当信仰为中国广大地区和众多民族所认同并远播海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文明的历史延续性,因此它具有见证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生命力的独特价值。石敢当在国内外广大地区传播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石刻和造像,它们不但具有美学价值、艺术价值,而且是重要的历史文物。在民间口头传承的石敢当神话故事和民间艺人创作的相关戏曲、曲艺,则充分表现了民间文化艺术的创造力。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泰安市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泰山林场)获得“泰山石敢当习俗”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泰山石敢当习俗项目保护单位泰安市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泰山林场)评估合格。
重要活动
2019年9月5日,品两岸书画、赶文化大集、体验民俗非遗,第九届海峡两岸泰山石敢当文化节在山东泰安启幕。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