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兰州大学 编辑
兰州大学(Lanzhou University),简称为兰大(LZU),位于甘肃省兰州市。学校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和甘肃省人民政府重点共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位列国家“双一流”、“985工程”和“211工程”。兰州大学创建于1909年,最初名为甘肃法政学堂,1928年,扩建为兰州中山大学。自1929年至1944年,兰州大学又经历了三次更名。1946年,更名为国立兰州大学。新中国成立后,在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中,被确定为国家14所综合性大学之一。1960年被确立为国家重点大学。改革开放以来,兰州大学先后入选“211工程”“985工程”建设高校。2002年和2004年,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与兰州医学院先后并入和回归兰州大学。2017年,该校入选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2021年11月,入选“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基地”名单。2023年7月,兰州大学入选“国优计划”首批试点院校。截至2024年2月,兰州大学共有城关、榆中2个校区。本科生20504人,硕士研究生14557人,博士研究生4688人。专、兼职教学科研人员3069人。该校共有46个教学科研单位,99个本科专业;2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兰州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2022~2023学年)》显示:兰州大学共有36个本科教学单位;图书馆纸本文献信息资源 3625185 册;校园占地总面积 2348668.94 平方米。创办时间1909年主管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知名校友高雄厚、常志昭、王奎禄学校官网http://www.lzu.edu.cn图集目录1历史沿革▪甘肃官立法政学堂▪甘肃法政专门学校▪兰州中山大学▪兰州大学2办学条件▪院系专业▪学科建设▪师资力量▪教学建设▪合作交流3学术研究▪科研机构▪科研成果▪学术资源4校园文化▪学校标志▪精神文化▪社团文化5校区情况▪城关校区▪榆中校区6行政管理▪现任领导▪历任领导7校园环境▪昆仑堂▪校史博物馆▪闻欣堂▪贺兰堂▪萃英山▪院士林8校友情况9所获荣誉10校园设施▪宿舍条件▪校园环境基本信息
甘肃官立法政学堂
1908年11月8日,甘肃法政馆呈清甘肃省当局将法政馆改为甘肃法政学堂,呈报清政府学部备案。
1909年2月5日,清政府学部同意将甘肃法政馆改为“甘肃官立法政学堂”,性质为高等学堂。7月,学堂移至兰州城内西大街,为兰州大学历史上的第四个校址。
1910年8月,招收法政别科一班,肄业期限规定为二年。
1912年2月24日,因陕西革命军发动起义,甘肃法政学堂暂时停办。
甘肃法政专门学校
甘肃公立法政专门学校
1915年9月,经教育科调查,甘肃法政专门学校办理情形与部令符合,准于正式承认甘肃法专办学合格。 1916年9月,法政专门学校法政别科37人毕业,计学制3年。
1917年1月13日, 甘肃公立法政专门学校等全国七所法政学校得到司法部认可。
1918年,甘肃法政专门学校在全国专门以上学校成就展览会上获评乙等。
1919年,改变统计年度计算时间,由春季开始改为从本年暑假后始,至次年暑假前止。
1921年10月,法政专门学校创办《法政周刊》。
1923年3月,法政专门学校增设经济科,招收首届经济预科生一班28人,年底毕业考试,25人升入本科。 1925年7月15日,奉冯玉祥令,甘肃省政府主席刘郁芬批准将甘肃省立五族学校,更名为甘肃省立中山学院。 从1913年到1927年,共毕业学生275人。
兰州中山大学
1927年,甘肃省政府计划将法政专门学校改建为兰州中山大学; 1928年2月29日,甘肃公立法政专门学校与甘肃中山学院合并改称“兰州中山大学”。
1928年春天,兰州中山大学正式成立,学校暂设教育学院、文史学院、医学院、农学院和国文、艺术、农业三个专修科,并附设高中、小学部,原法政专门学校教职员工全部转到中山大学任职。
1929年初,省教育厅又将兰州中山大学更名为甘肃大学。
1932年又命名为省立甘肃学院,设有图书馆、实验室、出版社,分设文学、法律、教育三系,附设政治、艺术两专科以及高级中学一所。当时,学校有教师38人,三个系、两个专科和一所中学,共有学生186人。
1944年3月,经教育部正式批准改为“国立甘肃学院”。
兰州大学
1946年~1977年
1946年8月1日,根据国民党中央政府行政院决议成国立兰州大学,并将萃英门内全部地基划归学校,共239亩。国立兰州大学成立之初,将甘肃学院改为法学院,将西北医学院兰州分院改为医学院,创办文理学院,又设立兽医学院,至此,兰州大学成立之初就具有四个学院十二系的规模。
1947年院系调整,兽医学院独立,文理学院分设,这样就成为文、理、法、医四个学院。
1950年代建成的文科楼
1952年再次调整,先后开办理化、数学两个师范专修科和生物、矿物化验两个普通专修科,把动物、植物两系合并为生物系,俄文系并入西北俄语学院,英文系并入西北大学,少数民族语文系并入西北民族学院。
1954年银行会计系并入经济系。医学院独立为兰州医学院,学院体制取消,学校改成了校、系、专业三级管理体制的文、理科综合性大学。 同年,学校开始研究生教育。
1955年8月由萃英门原址迁入天水路新建校园。
1958年9月,将经济系并入甘肃财经学院,筹建了现代物理系。次年又将中文系并入兰州艺术学院,历史系并入甘肃师范大学历史系。至此学校成为拥有6个系12个专业的理科大学。
1962年,中文、历史、经济三系又陆续迁回。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教学、科研及招生都处于停止状态,直到1970年后开始试招生,并先后增设了外语、哲学两系。
1978年~1999年
1980年代的大型实验仪器——中子发生器
20世纪80年代末,学校有教师1110人,学生4425人,其中博士、硕士在读生222人,每年向国家输送一千余名合格人才。有5项研究获全国自然科学与技术发明奖,有25项获全国科学大会奖,30余项获省、部、委级成果奖。定期出版《兰州大学学报》《教学与研究》《西北人口》《西北史地》《敦煌学刊》《兰州大学》等刊物。校园面积683亩,校舍建筑面积19万多平方米。学校有图书120万余册,教学科研设备比较齐全,有109个实验室,2.2万多台实验设备。
1996年,兰州大学通过了国家“211”工程预审,成为国家在21世纪“九五”期间重点建设高校之一。
2000年以后
兰州大学齐云楼
2004年11月18日,兰州医学院并入兰州大学,学校的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校园面积3000亩,有8个校区4个直属医院。学校还建有分析测试中心、通信网络中心、计算中心、医学实验中心等公共服务中心。图书馆藏书240万册,年订购中、外文期刊4000余种。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7亿元。全校有在职教职工5587人,专任教师1610人,其中教授347人,副教授755人,两院院士8人。在校学生有本科生19756人,研究生6912人(其中博士生1258人)。
截至2006年,兰州大学有28个学院,76个本科专业,139个教学科研基层组织;有硕士学位授权专业138个,博士学位授权专业46个,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个(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大气科学);有化学、物理学、力学、生物学、数学、地理学、大气科学、应用经济学、历史学、民族学等1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科涵盖力学、工学、农学、文学、历史学、经济学、哲学、法学、教育学、管理学、医学等十一个学科。
2007年,兰州大学成为首批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高校之一。
2008年1月,兰州大学被认定成为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高等学校。
2009年,国家主席胡锦涛发来贺信,祝贺兰州大学建校100周年;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莅临百年校庆庆典。 2010年,兰州大学入选国家“珠峰计划”。 同年,成为自行审核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的学位授予单位及自行审核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的单位。
2012年11月9日,兰州大学入选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名单。 11月23日,首批入选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名单。
2014年9月,兰州大学入选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关于批准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名单,设计专业为草业科学。
2017年9月13日,兰州大学加入中俄综合性大学联盟 ;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9月20日,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A类)。 12月,获评“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特色典型经验高校”。
2018年3月,兰州大学首批入选“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名单。 7月,兰州大学成为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教育部联合共建高校。
2019年1月,兰州大学入选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承建单位名单。4月,学校成立兰州大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挂靠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5月,学校入选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名单,成为全国31个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之一。 9月,中国人工智能教育联席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理事会议在西安召开,兰州大学成为联席会理事单位。
2020年1月,兰州大学入选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即“强基计划”)。 3月,兰州大学入选首批国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名单。 截至2020年4月,兰州大学共有榆中、城关两个校区,有在校本科生20030人、硕士研究生11285人、博士研究生3200余人,教学科研人员2250人。
2021年11月,入选“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基地”名单。
2023年7月,兰州大学入选“国优计划”首批试点院校。
2024年6月12日,兰州大学与甘肃省侨联共建的涉外法治研究中心成立。 6月30日,兰州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成立。
当地时间2024年7月3日,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兰州大学与哈萨克斯坦国立农业研究型大学签署的《中国兰州大学与哈萨克斯坦国立农业研究型大学中哈智慧农业中心的共建协议》由两国教育部部长进行了交换。
院系专业
截至2024年2月,兰州大学设有99个本科专业; 共有46个教学科研单位。
学院 | 专业 |
---|---|
化学化工学院 | 化学、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能源化学工程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通信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 | 理论与应用力学、土木工程、地质工程 |
艺术学院 | 音乐表演、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 |
第一临床医学院 | 临床医学、临床医学(免费医学定向)、麻醉学、医学影像学、医学检验技术、儿科学、临床药学 |
第二临床医学院 | 临床医学、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学、麻醉学、儿科学 |
管理学院 | 行政管理、会计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 |
草地农业科技学院 | 草业科学、草类植物生物育种强基计划、农林经济管理、动物科学 |
哲学社会学院 | 哲学、社会学 |
经济学院 | 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金融工程 |
法学院 | 宪法与行政法学、刑法学、民商法学、诉讼法学、经济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国际法学、法律史、法学理论、知识产权 |
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 | 国际政治、政治与行政学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 |
文学院 | 汉语言文学、戏剧影视文学、汉语言文学(古文字学方向) |
外国语学院 | 英语、俄语、日语、德语、法语 |
新闻与传播学院 | 新闻学、广告学、广播电视学、数字媒体技术 |
历史文化学院 | 历史学基地班、历史学、世界史、文物与博物馆学、民族学、历史学(强基计划)、人文萃英班 |
数学与统计学院 | 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 |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 物理学、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
资源环境学院 |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地理信息科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业、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地理学基地班) |
大气科学学院 | 大气科学(含基地班)、应用气象学 |
地质科学与矿产资源学院 | 地质学、地质学(环境地质方向)、地球化学、资源勘查工程 |
材料与能源学院 | 材料物理、材料化学、功能材料、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
核科学与技术学院 | 原子核物理、放射化学、核工程与核技术、辐射防护与核安全、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 |
药学院 | 药学 |
护理学院 | 护理学 |
生命科学学院 | 生物科学(含基地班、强基计划)、生物技术(含基地班)、生物信息学 |
威尔士学院 | 视觉传达设计(中外合作办学) 、环境设计专业(中外合作办学) |
基础医学院 | 基础医学 |
口腔医学院 | 口腔医学 |
公共卫生学院 | 预防医学、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方向) |
萃英学院 | 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人文(含文学、历史、哲学方向) |
动物医学与生物安全学院 | 生物制药 |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 汉语言、汉语国际教育 |
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 | - |
体育教研部 | - |
截至2024年2月(表格内容与学校官网简介页面数据不一致) |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2月,兰州大学共有2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涵盖了12个学科门类,是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之一。有2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8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学科门类 | 学科代码 | 学科名称 | 获得硕士 一级授权 | 获得博士一 级授权 | 备注 | ||
---|---|---|---|---|---|---|---|
哲学 | 0101 | 哲学 | 2011.03 | - | - | ||
经济学 | 0201 | 理论经济学 | 2011.03 | - | - | ||
0202 | 应用经济学 | 2006.01 | 2011.03 | - | |||
法学 | 0301 | 法学 | 2006.01 | 2022.07 | - | ||
0302 | 政治学 | 2020.03 | - | - | |||
0303 | 社会学 | 2006.01 | - | - | |||
0304 | 民族学 | 2006.01 | 2006.01 | - | |||
0305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2011.03 | 2011.03 | - | |||
教育学 | 0401 | 教育学 | 2011.03 | - | - | ||
文学 | 0501 | 中国语言文学 | 2006.01 | 2011.03 | - | ||
0502 | 外国语言文学 | 2011.03 | - | - | |||
0503 | 新闻传播学 | 2000.12 | 2020.03 | - | |||
历史学 | 0601 | 考古学 | 2011.08 | - | - | ||
0602 | 中国史 | 2006.01 | 2011.03 | - | |||
0603 | 世界史 | 2018.03 | - | - | |||
理学 | 0701 | 数学 | 2000.12 | 2006.01 | - | ||
0702 | 物理学 | 1998.06 | 1998.06 | - | |||
0703 | 化学 | 1984.01 | 1998.06 | - | |||
0705 | 地理学 | 2000.12 | 2000.12 | - | |||
0706 | 大气科学 | 1993.12 | 2000.12 | - | |||
0709 | 地质学 | 2003.09 | 2011.03 | - | |||
0710 | 生物学 | 1998.06 | 1998.06 | - | |||
0713 | 生态学 | 2011.08 | 2011.08 | - | |||
工学 | 0801 | 力学 | 2006.01 | 2011.03 | - | ||
0805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2006.01 | 2018.03 | - | |||
0809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2020.03 | - | - | |||
0810 | 信息与通信工程 | 2006.01 | - | - | |||
0812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2006.01 | 2011.03 | - | |||
0814 | 土木工程 | 2011.03 | 2018.02 | - | |||
0815 | 水利工程 | 2018.03 | - | - | |||
0817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2011.03 | - | - | |||
0827 | 核科学与技术 | 2011.03 | 2018.03 | - | |||
0830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2003.09 | - | 博士二级 | |||
农学 | 0901 | 作物学 | 2011.03 | - | - | ||
0904 | 植物保护 | 2011.03 | - | - | |||
0905 | 畜牧学 | 2006.01 | 2011.03 | - | |||
0907 | 林学 | 2011.03 | - | - | |||
0909 | 草学 | 2011.08 | 2011.08 | - | |||
医学 | 1001 | 基础医学 | 2006.01 | 2018.02 | - | ||
1002 | 临床医学 | 2006.01 | 2011.03 | - | |||
1003 | 口腔医学 | 2011.03 | - | - | |||
1004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2006.01 | - | - | |||
1006 | 中西医结合 | 2003.09 | - | - | |||
1007 | 药学 | 2006.01 | 2022.07 | - | |||
管理学 | 1202 | 工商管理学 | 2006.01 | 2019.05 | - | ||
1203 | 农林经济管理 | - | - | 硕士二级 | |||
1204 | 公共管理学 | 2006.01 | 2011.03 | - | |||
艺术学 | 1301 | 艺术学 | 2018.02 | - | - | ||
资料来源: 截至2024年2月 |
流动站(一级学科) | 所在学院 | 备注 |
---|---|---|
应用经济学 | 经济学院 | - |
民族学 | 历史文化学院 | - |
中国史 | - |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 |
中国语言文学 | 文学院 | - |
数学 | 数学与统计学院 | -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 - |
物理学 | - | |
化学 | 化学化工学院 | - |
地理学 | 资源环境学院 | - |
大气科学 | 大气科学学院 | - |
地质学 | 地质科学与矿产资源学院 | - |
生物学 | 生命科学学院 | - |
生态学 | - | |
力学 | 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 | - |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 - | |
草学 | 草地农业与科技学院 | - |
临床医学 | 第一临床医学院 第二临床医学院 | - |
公共管理 | 管理学院 | -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2019年新增 |
基础医学 | 基础医学院 | |
核科学与技术 | - | 2023年新增 |
畜牧学 | - | |
资料来源: 截至2024年2月(表格内仅展示部分内容) |
学科类别 | 学科名称 |
---|---|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 | 化学、大气科学、生态学、草学 |
进入ESI全球前1%学科 | 化学、物理学、材料科学、地球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数学、工程学、 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 农业科学、社会科学总论、计算机科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 |
进入ESI全球前1‰学科 | 化学 |
国家重点学科 | 区域经济学、民族学、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有机化学、自然地理学、植物学、生态学、固体力学 |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 历史文献学、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 |
省级重点学科 | 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社会学(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 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中国史(一级学科)、 数学(一级学科)、物理学(一级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 大气科学(一级学科)、地质学(一级学科)、民族学(一级学科)、 生物学(一级学科)、生态学(一级学科)、力学(一级学科)、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核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草学(一级学科)、 基础医学(一级学科)、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临床医学(一级学科)、药学(一级学科)、 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国际政治、高等教育学、 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化学(一级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 法学(一级学科)、地理学(一级学科)、环境科学 |
省级重点培育学科 | 哲学(一级重点培育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重点培育学科)、 口腔医学(一级重点培育学科) |
截至2024年2月 |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2月,兰州大学共有专、兼职教学科研人员3069人,其中,教授、研究员1321人,副教授、副研究员864人。有研究生导师2400人;在站博士后339人;临床医学教授123人、副教授262人。有两院院士(含兼职)23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教学名师24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1人;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入选者4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入选者10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25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1人;神农青年英才3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含跨世纪)入选者129人;中国青年科技奖8人;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4人;甘肃省科技功臣奖1人;甘肃省拔尖领军人才33人;甘肃省领军人才306人;甘肃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46人;甘肃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30人、优秀青年文化人才19人;甘肃省飞天学者75人;陇原青年英才37人。
类别 | 名单 |
---|---|
中国科学院院士(含双聘) | |
中国工程院院士(含双聘) | |
资料来源: 截至2024年2月 |
类别 | 姓名 |
---|---|
“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部分) | 包国宪、高新才、王锐、王为、张浩力、秦勇、邓建明、熊友才、 王乃昂、吴王锁、樊春安、田文寿、聂军胜、刘金荣 |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部分) | 严纯华、王锐、周又和、陈发虎、涂永强、王为、李凤民、刘建全、 黄建平、黎家、郑炳林、罗洪刚、秦勇、勾晓华、张清明、王记增、 侯岁稳、唐瑜 |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部分) | 严纯华、郑晓静、涂永强、周又和、陈发虎、王锐、李凤民、安黎哲、 孙东怀、黄建平、刘建全、潘保田、薛德胜、王育华、贺金生、厍学功、 田文寿、罗洪刚、王为、张浩力、刘翔、樊春安、董广辉、任丰原、王记增 |
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入选者(部分) | 高新才、徐黎丽 |
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 陈发虎、郑晓静、涂永强、王锐、潘保田、刘伟生、王彦荣、王为、 龙瑞军、徐黎丽、刘金荣、罗洪刚 |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部分) | 王乃昂、周又和、王希隆、包国宪 |
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入选者(部分) | 刘翔、王为、邓建明、张浩力、秦勇、熊友才、聂军胜 |
“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部分) | 秦勇、邓建明、刘翔、张兴义、安钧鸿 |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部分) | 樊春安、邓建明、董广辉、向云、丁三元、黄忠伟、李克欣、王少华、 雍华东、于福升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部分) | 刘翔、武一、张金林、秦勇、邓建明、樊春安、韩丙、黄亮、方向文、 聂军胜、邵向锋、刘玉孝、孙春友、 赵长明、王鑫、张兴义、向云、 刘志鹏、管晓丹、李育、陈建徽、葛觐铭、马妙君、席聘贤、张宝庆、 李积明 |
甘肃省科技功臣奖 | 任继周 |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 |
截至2024年2月(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数据与学校官网校情概览数据不一致) |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24年2月,兰州大学有99个本科专业,有1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5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国家级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7个强基计划招生专业,2门课程获评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序号 | 专业名称 | 级别 | 批次 |
---|---|---|---|
1 | 经济学 | 国家级 | 2019年 |
2 | 思想政治教育 | 国家级 | 2019年 |
3 | 汉语言文学 | 国家级 | 2019年 |
4 | 新闻学 | 国家级 | 2019年 |
5 | 历史学 | 国家级 | 2019年 |
6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国家级 | 2019年 |
7 | 物理学 | 国家级 | 2019年 |
8 | 化学 | 国家级 | 2019年 |
9 |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 国家级 | 2019年 |
10 | 大气科学 | 国家级 | 2019年 |
11 | 生物技术 | 国家级 | 2019年 |
12 | 生态学 | 国家级 | 2019年 |
13 | 通信工程 | 国家级 | 2019年 |
14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国家级 | 2019年 |
15 | 辐射防护与核安全 | 国家级 | 2019年 |
16 | 草业科学 | 国家级 | 2019年 |
17 | 口腔医学 | 国家级 | 2019年 |
18 | 行政管理 | 国家级 | 2019年 |
19 | 金融学 | 国家级 | 2020年 |
20 | 法学 | 国家级 | 2020年 |
21 | 社会学 | 国家级 | 2020年 |
22 | 民族学 | 国家级 | 2020年 |
23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国家级 | 2020年 |
24 | 英语 | 国家级 | 2020年 |
25 |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 国家级 | 2020年 |
26 | 生物科学 | 国家级 | 2020年 |
27 | 理论与应用力学 | 国家级 | 2020年 |
28 |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 国家级 | 2020年 |
29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国家级 | 2020年 |
30 | 地质工程 | 国家级 | 2020年 |
31 | 环境科学 | 国家级 | 2020年 |
32 | 临床医学 | 国家级 | 2020年 |
33 | 预防医学 | 国家级 | 2020年 |
34 | 药学 | 国家级 | 2020年 |
35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国家级 | 2020年 |
36 | 会计学 | 国家级 | 2020年 |
37 | 公共事业管理 | 国家级 | 2020年 |
38 | 哲学 | 国家级 | 2021年 |
39 | 国际政治 | 国家级 | 2021年 |
40 | 俄语 | 国家级 | 2021年 |
41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国家级 | 2021年 |
42 | 应用化学 | 国家级 | 2021年 |
43 | 地理信息科学 | 国家级 | 2021年 |
44 | 地质学 | 国家级 | 2021年 |
45 | 材料化学 | 国家级 | 2021年 |
46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国家级 | 2021年 |
47 | 信息安全 | 国家级 | 2021年 |
48 | 麻醉学 | 国家级 | 2021年 |
49 | 护理学 | 国家级 | 2021年 |
50 | 市场营销 | 国家级 | 2021年 |
51 | 人力资源管理 | 国家级 | 2021年 |
52 | 戏剧影视文学 | 国家级 | 2021年 |
53 | 应用物理学 | 省级 | 2019年 |
54 | 应用气象学 | 省级 | 2019年 |
55 | 材料物理 | 省级 | 2019年 |
56 | 土木工程 | 省级 | 2019年 |
57 |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 省级 | 2019年 |
58 | 核工程与核技术 | 省级 | 2019年 |
59 | 医学影像学 | 省级 | 2019年 |
60 | 医学检验技术 | 省级 | 2019年 |
61 | 文物与博物馆学 | 省级 | 2020年 |
62 | 功能材料 | 省级 | 2020年 |
63 | 环境工程 | 省级 | 2020年 |
64 | 农林经济管理 | 省级 | 2020年 |
65 | 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 | 省级 | 2021年 |
66 | 基础医学 | 省级 | 2021年 |
67 | 音乐表演 | 省级 | 2021年 |
资料来源: 截至2024年2月(表格内仅展示部分内容) |
类别 | 各分类名单 |
---|---|
国家级特色专业 | 核技术、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生物技术、生物科学、化学、 功能材料、物理学、材料化学、草业科学、大气科学、历史学、 地理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理论与应用力学、经济学、行政管理 |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心、 化学创新实验教学中心、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环境地学实验教学中心、草业科学实验教学中心 |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 化学化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 吸收国内外优秀教学资源培养草业科学人才模式研究 兰州大学历史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
国家级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 | 化学、生物科学; 物理学; 数学 |
强基计划招生专业 | 化学、物理学、生物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 草业科学(草类植物生物育种)、生态学、历史学、 汉语言文学(古文字学方向) |
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 走近核科学技术、宇航概论与航天精神 |
截至2024年2月 |
类别 | 名称 |
---|---|
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理科基地) | 地理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 |
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文科基地) | 历史学 |
教育部和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共同批准 | 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
省级人才培养基地 | 甘肃省信息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甘肃省理论与应用力学人才培养基地、 甘肃省核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甘肃省草业科学人才培养基地、 甘肃省经济学人才培养基地、 甘肃省数学人才培养基地、 甘肃省管理学人才培养基地 |
兰州大学与中国气象局合作共建 | 大气科学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 |
资料来源: 截至2024年6月 |
课程名称 | 负责人 | 批准时间 |
---|---|---|
自然地理学 | 王乃昂 | 2004年 |
结构化学 | 李炳瑞 | |
量子力学 | 钱伯初 | |
热学 | 高崇伊 | 2006年 |
草地资源调查与规划 | 任继周 | |
理论力学 | 周又和 | 2007年 |
中国少数民族史 | 王希隆 | |
大气探测学 | 张文煜 | 2008年 |
会计学原理 | 田中禾 | 2009年 |
地貌学 | 潘保田 | 2010年 |
草地保护学 | 南志标 | |
刑事诉讼法 | 俞树毅 | |
文学概论 | ||
走近核科学技术(智慧树平台) | 吴王锁 | 2018年 |
地球历史及其生命的奥秘(智慧树平台) | 孙柏年 | |
截至2024年6月 |
课程名称 | 课程负责人 | 课程类型 | 认定时间 |
---|---|---|---|
核技术与核材料仿真实验 | 张毅 |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 2020年 |
地球历史及其生命的奥秘 | 孙柏年 | 线上一流课程 (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 |
走近核科学技术 | 吴王锁 | 线上一流课程 (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 |
算法与程序的奥秘 | 宋伦继 | 线上一流课程 (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 |
配位化学 | 刘伟生 | 线上一流课程 (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 |
发展经济学 | 斯丽娟 | 线下一流课程 | |
热学基础Ⅱ | 罗洪刚 | 线下一流课程 | |
粒子物理 | 刘翔 | 线下一流课程 | |
有机化学 | 惠新平 | 线下一流课程 | |
古生物学 | 孙柏年 | 线下一流课程 | |
电磁场与电磁波 | 梅中磊 | 线下一流课程 | |
草地培育学 | 沈禹颖 | 线下一流课程 | |
性与生殖健康 | 李芝兰 | 线下一流课程 |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蒙慧 | 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 |
文科物理基础 | 张加驰 | 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 |
战略管理 | 赵雁海 | 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 |
漫话创业 | 张加驰 | 线上一流课程 | 2023年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 李雄鹰 | 线上一流课程 | |
道教与中医 | 刘永明 | 线上一流课程 | |
花儿 | 周亮 | 线上一流课程 | |
人生悟理——透过物理看人生 | 王铁山 | 线上一流课程 | |
诺贝尔物理学奖漫谈 | 王建波 | 线上一流课程 | |
室内花草栽培技术与装饰布景 | 刘金荣 | 线上一流课程 | |
大学生的性与“艾” | 罗小峰 | 线上一流课程 | |
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线上一流课程 | ||
城市生活垃圾管理虚拟仿真实验 | 李忠国 |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 | |
青藏高原大地形的动力和热力作用虚拟仿真实验 | 杨毅 |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 | |
太赫兹时域光谱检测及成像虚拟仿真实验 | 梅中磊 |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 | |
“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仿真教学(以环境重金属污染为例) | 王俊玲 |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 | |
药学综合虚拟仿真实验 | 王少华 |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 | |
生物化学实验 | 沈剑敏 | 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 |
动物生理学实验 | 董守良 | 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 |
数值分析 | 宋伦继 | 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 |
数值天气预报 | 王澄海 | 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 |
局部解剖学 | 王德贵 | 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 |
政府绩效管理 | 王学军 | 线下一流课程 | |
公共管理学 | 何文盛 | 线下一流课程 | |
细胞生物学 | 侯岁稳 | 线下一流课程 | |
地貌学 | 高红山 | 线下一流课程 | |
无机化学 | 唐瑜 | 线下一流课程 | |
有机化学实验 | 梁永民 | 线下一流课程 | |
草地保护学 | 李彦忠 | 线下一流课程 | |
社会问题研究 | 陈文江 | 社会实践一流课程 | |
小实习(新春采风万里行、重走中国西北角或其他) | 王君玲 | 社会实践一流课程 | |
截至2024年6月 |
教学成果
2022年,兰州大学有6项成果获评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其中4项成果由兰州大学独立完成,2项成果为合作项目。
成果名称 | 完成人 | 完成单位 | 获奖类型 |
---|---|---|---|
创新型化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与多层次实训平台的构建与实践 | 惠新平,梁永民,沈永雯,王薇,唐瑜, 张海霞,景欢旺,柳明珠,刘鹏,李茸, 樊衍昕 | 兰州大学 | 二等奖 |
践行“七育”理念,培养全面发展的拔尖人才 | 许鹏飞,龙瑞军,冯虎元,张稳刚,杜生一,方艳,马树超,徐鹏彬,赵春晖, 傅丽萍,马垚青 | 兰州大学 | 二等奖 |
新时代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六协同”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王学俭,马小洁,李东坡,蔡文成,蒙慧,杨宏伟,吴王锁,宫长瑞,李晓莉,李睿,张建荣,彭舸珺 | 兰州大学 | 二等奖 |
“培根铸魂,创建一流”在西北荒漠锤炼领军人才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 兰州大学 | 二等奖 | |
基于信息化的多层次、多模式基础物理课程群的建设与实践 | 刘建强,于淑云,刘凤芹,宋洪晓, | 山东大学,喀什大学,兰州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济南大学,齐鲁工业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 | 二等奖 |
计算思维和信息素养并重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重构与实践 | 王志强,陈国良,李廉,董荣胜,徐红云,毛睿,李坚强,梁正平,朱泽轩,杜智华,杨烜,蔡平,贾森,李延红,张艳,周虹,龚黎旰 | 深圳大学,兰州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 | 二等奖 |
资料来源: |
合作交流
截至2024年2月,兰州大学先后与世界49个国家和地区的276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牵头成立的“一带一路”高校联盟,成员总数达184个。在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格鲁吉亚建有3所孔子学院。与美国德雷塞尔大学合作举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教育合作办学项目,与英国威尔士三一圣大卫大学合作举办兰州大学威尔士学院。
2023年12月,兰州大学副校长勾晓华与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主任马箭飞、阿里-法拉比哈萨克斯坦国立大学校长图伊梅巴耶夫·詹森特·坎森图雷共同签署了联合培养本土中文师资协议。根据协议,兰州大学将与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及阿里-法拉比哈萨克斯坦国立大学通过联合培养汉语言专业“2+2”本科生的模式,每年为哈萨克斯坦定向培养15名本土中文教师。
科研机构
截至2024年2月,兰州大学共有全国(国家)重点实验室牵头建设2个、参与共建2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个,前沿科学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5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6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6个,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个,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草品种区域试验站2个,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1个,水利部国家水土保持监测站1个,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中央统战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民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1个,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研究培育基地1个,国家民委“一带一路” 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个,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1个,高校残疾人事业研究基地1个,老龄科研基地1个,中国梦研究中心1个。
平台类别 | 平台名称 |
---|---|
国家重点实验室 | 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草种创新与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 |
参与共建全国重点实验室 | 白云鄂博稀土资源研究与综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 动物疫病防控全国重点实验室 |
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 甘南草原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甘肃庆阳草地农业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
前沿科学中心 | 稀有同位素前沿科学中心 |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 光转换材料与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有色金属催化剂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
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中东亚干旱环境变化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西部特征人群普适情感计算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生态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兰州大学生物制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绿色催化与合成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
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 西部生态安全协同创新中心 |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磁学与磁性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西部灾害与环境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细胞活动与逆境适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半干旱气候变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量子理论及应用基础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中子应用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旱区农业与生态修复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草地农业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开源软件与实时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稀土功能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核环境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个 | 甘南草原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甘肃庆阳草地农业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
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 | 农业农村部草牧业创新重点实验室 |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西北退化草原生态修复与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国家草品种区域试验站2个 | 甘州草种创新野外试验站(简称甘州站) 国家草品种区域试验站(张掖) |
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 | 旅游信息融合处理与数据权属保护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 |
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 | 寒区旱区生物考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敦煌学研究所 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
截至2024年2月 |
科研成果
2020年,兰州大学有5项成果获得2020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2023年,兰州大学有11项成果获2023年度甘肃医学科技奖,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6项。
获奖类别 | 等级 | 项目名称 | 主要完成人 |
---|---|---|---|
自然科学奖 | 一等奖 | 重夸克偶素反常衰变关联的隐粲四夸克物质 | 刘翔,陈殿勇,李学潜 |
自然科学奖 | 一等奖 | 全新世东亚夏季风降水变化及其影响 | 刘建宝,陈发虎,陈建徽,饶志国,王海鹏,许清海 |
自然科学奖 | 二等奖 | 反常与非遍历动力学多尺度模型及算法 | |
自然科学奖 | 二等奖 | 面向复杂样品的微纳分离分析方法的构建和应用研究 | |
自然科学奖 | 二等奖 | 海洋活动对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变化的影响研究 | 管晓丹,黄建平,王闪闪,何永利 |
资料来源: |
项目名称 | 完成单位 | 完成人员 | 等级 |
---|---|---|---|
队列建设与大数据重构 技术在人群重点疾病防 控中的应用 | 兰州大学;金川集团有限公司职工医院 | 白亚娜;张德生;程 宁;郑 山;尹 春; | 一等奖 |
水凝胶基生物材料的制 备、功能调控及在组织 创伤修复中的应用研究 | 兰州大学;甘肃省科学院传感技术研究所 | 范增杰;刘 斌;聂莹莹;郑 艳;宋付祥 | 一等奖 |
神经内镜微创手术在临 床的应用研究与推广 |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 | 李 强;贾艳飞;杨 强;雒晓东;贺振华; 杨文桢;梁 强;梁文涛;安彩霞 | 一等奖 |
NETs及炎症因子在类风 湿关节炎精准治疗中的 作用及应用推广 |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 | 一等奖 | |
甘肃地区幽门螺杆菌检 测及防控策略推广 |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 | 张德奎;吴正奇;车团结;贫建蔚;赵 阳; 许慧梅;尚琪;温 萌;尹跃霏 | 一等奖 |
肝胃疾病动物模型关键 技术的开发及临床前验 证体系的建立 |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 | 王博方;马 晨 辉 | 二等奖 |
基于髓系血液肿瘤的分 子特征研究及治疗探索 |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 | 刘 蓓;成 娟;见金利;郭元成;马海珍; 朱俊芳;张 炜 | 二等奖 |
丙烯腈多系统毒性机制 和芹菜素干预研究 | 兰州大学 | 李芝兰;党瑜慧;赵乾龙;薛红丽;张迎梅;赵粉线;石 影 | 二等奖 |
脊柱脊髓疾患病理机制 及临床治疗术式改进和 推广 |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 | 康学文;郭旭东;胡旭昌;王永刚;杨风光;贺学岗;张 广 智 | 二等奖 |
膝关节运动损伤疾病微 创治疗关键技术体系的 建立与应用 |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 | 吴 萌;姜 金;夏亚一;耿 彬;陈 聪; 谭小义;高 莉 | 二等奖 |
成骨细胞增殖分化的调 控机制及在骨质疏松防 治的临床应用 |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 | 吕海宏;甘 超;傅松波;李红利;牛强龙; 冯 苗;徐 霞 | 二等奖 |
资料来源: |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兰州大学城关校区图书馆
学术期刊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年第4期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
《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年第5期
《草业学报》2021年第7期
《草业科学》2022年第7期
《Grassland Research》期刊封面
《科学•经济•社会》2022年第4期
《敦煌学辑刊》2023年第1期
《高等理科教育》2021年第3期
《秘书之友》2020年第3期
学校标志
校徽
兰州大学校徽
标志释义:标志主体为兰州大学图书馆正面视图,恰似一个展翅欲飞的鲲鹏,寓意兰州大学面向21世纪的腾飞。图书馆主体部分宽厚庄重,表示兰州大学悠久的历史;塔楼象征兰州大学不畏艰难、勇攀高峰的雄心壮志;三个台阶表示兰州大学完整的办学体系(学士、硕士、博士)或高等学校的三项功能(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社会服务);“1909”为兰州大学建校的年份。汉字“兰州大学”字样,表明兰州大学是中国的大学;英文“兰州大学”字样,表明兰州大学是一所向国际开放的大学。
将图书馆作为标志的主体的原因:图书馆事业是一个学校乃至一个国家文明的窗口;图书馆是汲取知识的源泉,知识创新的殿堂。兰州大学图书馆是兰州原有的四个标志性建筑之一(其余三个为兰州白塔、黄河铁桥、兰州饭店)。兰州大学图书馆造型庄重、典雅、优美,其塔楼的挺拔之姿给人一种向上、奋进的力量。兰州大学图书馆的形状已被历代兰大人所认同,且作为兰州大学的象征被广泛应用于宣传品。
精神文化
校训
兰州大学校训
学风
兰州大学学风
校歌
兰州大学校歌
社团文化
社团名称 | 社团简介 |
---|---|
“文化行者”社团 | 成立于2009年,就是经共青团兰州大学委员会批准、受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指导,由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主管。社团在兰州大学公益类社团评分中稳居第一,成为最具影响力的学生实践平台,被中央级媒体报道160多次;带动了历史文化学院、文学院等四五十位教师不同程度地参与项目指导 |
青年传媒集团 | 校团委青年传媒集团成立于2010年,是甘肃省首家高校团属传媒学生组织,秉承“激情、理性、建设性”的理念,聚焦服务学校工作大局、服务共青团改革发展、服务青年成长成才的宗旨,全方位引领和展现兰大青年学在兰大朝气蓬勃、青春奋进的精神风貌。团队于2021年入选全国高校共青团新媒体重点工作室,其运营的“杨杨网络文化工作室”入选首批全国学校共青团新媒体运营中心专业工作室,近年来先后荣获全国优秀高校媒体、全国“百强校媒”、中国青年网优秀通讯站、红枫大学生记者节“十佳校园媒体”、甘肃高校十佳校媒、甘肃高校最具影响力校媒、兰州大学“最具影响力校园媒体”等荣誉 |
国旗护卫队 | 兰州大学国旗护卫队的前身——国旗班,于1994年10月18日正式成立。2010年12月9日,兰州大学国旗班正式更名为兰州大学国旗护卫队。现已发展成为一支正规的半军事化队伍,建立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进行日常升旗活动及学校大型活动升旗任务的同时,还会常常去贫困地区给孩子们举行升旗仪式。从2010年开始,国旗护卫队和研究生支教团合作,指导榆中二中和恩玲中学成立国旗班,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城关校区
城关校区东区导引图
兰州大学城关校区西区正门位于天水路,校区内有研究生公寓、留学生公寓、逸夫科学馆、校史馆、积石堂图书馆、校医院、凌云楼等建筑。
榆中校区
榆中校区导引图
现任领导
姓名 | 职务 |
---|---|
马小洁 | 党委书记、党委常委 |
严纯华 | 校长、党委副书记、党委常委 |
党委副书记、党委常委 | |
曹红、范宝军、沙勇忠、勾晓华、陈熙萌、李汛 | 党委常委、副校长 |
王为 | 副校长 |
王定峰 | 党委常委 |
资料来源: 截至2024年6月 |
历任领导
学校名称 | 领导姓名 | 在职时间 |
---|---|---|
兰州大学 | 刘海声 | 1957-1960 |
1960-1966 | ||
刘 冰 | 1979-1984 | |
聂大江 | 1984-1985 | |
刘众语 | 1985-1992 | |
王松山 | 1992-1993 | |
苏致兴 | 1993-2000 | |
陈德文 | 2001-2008 | |
王寒松 | 2008-2016.5 | |
袁占亭 | 2016.8-2019.12 | |
马小洁 | 2019.12至今 | |
资料来源: 截至2024年6月 |
学校名称 | 领导姓名 | 在职时间 |
---|---|---|
甘肃法政学堂 | - | 1909-1913 |
甘肃公立法政专门学校 | 蔡大愚 | 1913-1917 |
李 獬 | 1918.1-1918.2 | |
施国祯 | 1918.3-1923.1 | |
张 瑛 | 1923.1-1923.3 | |
赵元贞 | 1923.3-1923.7 | |
施国祯 | 1923.7-1926.2 | |
沙明远 | 1926.2-1927.3 | |
杨集瀛 | 1927.3-1928.2 | |
兰州中山大学 | 马鹤天 | 1928.2-1928.11 |
李世军 | 1928.11-1929.3 | |
骆力学 | 1929.4-1929.5 | |
兰州中山大学、 甘肃大学、甘肃学院 | 邓春膏 | 1929.5-1936.5 |
甘肃学院 | 田炯锦 | 1936.5-1937.4 |
朱铭心 | 1937.4-1938.2 | |
王自治 | 1938.2-1941.1 | |
宋恪 | 1941.1-1946.7 | |
国立兰州大学 | 辛树帜 | 1946.8-1949.8 |
兰州大学校务委员会 | 辛安亭 | 1949.9-1951.3 |
兰州大学 | 曲 正 | 1951.3-1953.3 |
林迪生 | 1953.3-1959.1 | |
江隆基 | 1959.1-1966.6 | |
刘 冰 | 1979.1-1982.3 | |
聂大江 | 1982.3-1984.4 | |
徐躬耦 | 1984.4-1985.3 | |
胡之德 | 1985.3-1993.3 | |
李发伸 | 1993.3-2006.6 | |
周绪红 | 2006.6-2013.06.24 | |
王乘 | 2013.06.24-2017.12.19 | |
严纯华 | 2017.12.19至今 | |
资料来源: 截至2024年6月 |
昆仑堂
昆仑堂2005年9月启用是榆中校区图书馆,建筑面积36480平方米,是榆中校区标志性建筑,外形如几本书的组合,,寓意兰大学子勤奋好学的精神。
兰州大学昆仑堂" alt="
兰州大学昆仑堂" src="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4e4a20a4462309f790521b3dd2561bf3d7ca7bcb78d1?x-bce-process=image/format,f_auto/resize,m_lfit,limit_1,h_336"/> 兰州大学昆仑堂
校史博物馆
校史博物馆位于图书馆南侧,馆名由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题写。管内有各类藏品逾23万件,建筑面积9600平方米,展厅面积近5000平方米。
博物馆
博物馆

校史馆
闻欣堂
闻欣堂位于贺兰堂西侧,隆基十字旁边。 建筑面积2547平方 米。一楼有1415个座位,二楼有154个座位,有四个安全出口。主要用来放电影、举办大型文艺演出、讲座、学术报告会等。
兰州大学闻欣堂" alt="
兰州大学闻欣堂" src="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2934349b033b5bb5c9ea88ec968bc239b6003af316d2?x-bce-process=image/format,f_auto/resize,m_lfit,limit_1,h_336"/> 兰州大学闻欣堂
贺兰堂
贺兰堂总建筑面积25612平方米,2002年7月投入使用,主要有资环、信息、草科、物理、化工、法学、数学、生科等学院在这里进行实验课教学。
兰州大学贺兰堂" alt="
兰州大学贺兰堂" src="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64380cd7912397dda1441f17f9daa5b7d0a20cf429d5?x-bce-process=image/format,f_auto/resize,m_lfit,limit_1,h_336"/> 兰州大学贺兰堂
萃英山
萃英山,原名白虎山。2001年9月,兰州大学榆中校区投入使用。遂将后山更名为“萃英山”。“萃英”来源于古兰州萃英门,清末,时任陕甘总督的湘军名将左宗棠奏准在兰州萃英门设立甘肃贡院举办乡试。清宣统元年(1909年),甘肃法政学堂成立,这就是兰州大学的前身,它是西北地区最早的高等学府。随后法政学堂自内城侯府街迁来此处,一直到解放前,这里都是兰州大学的校址。“萃英”意为聚集英才之意。
院士林
兰州大学院士林栽种雪松、银杏、白皮松、雪杉等6种名贵树木。院士林采取一次性种植的方式,以保证树木的成活率。院士到来后只进行施肥、浇水、培土以及立碑纪念等仪式。同时,院士林中摆设了一批石桌、石凳,供同学们晨读、休憩。
姓名 | 简介 |
---|---|
高雄厚 | 1988年从兰州大学化学系硕士毕业,202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一等奖8项;获国内外授权发明专利200余件,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2部 |
常志昭 | 兰州大学体育教研部教师、高水平武术队教练,第十九届杭州亚运会男子刀棍全能项目冠军 |
王奎禄 | 1964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原子能系(今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原子核物理专业,在中国核试验基地研究所第二研究室担任领导工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次,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6次、二等奖13次;先后荣立个人一等功1次、三等功2次;荣获人事部颁发的“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并获政府特殊津贴 |
武传涛 | 兰州大学1997级生物系本科校友,后获得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EMBA专业硕士学位,企业家 |
李源 | 兰州大学2007级核科学与技术学院校友,创立陕西秦洲核与辐射安全技术有限公司并担任总经理 |
赵继文 | 1957年~1962年就读于兰州大学无线电物理专业,毕业后先后在第一机械工业部重型机械研究所和陕西省计量科学研究院从事自动测控和计量测试仪器研究。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获得“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
张生栋 | 1989年从兰州大学放射化学专业毕业,现为中核集团首席科学家和重大项目副总设计师 |
朱芳芳 | 兰州大学2002级生命科学学院校友,科研人员、企业家,曾获获得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苏州市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苏州工业园区领军人才、苏州市优秀人才贡献奖、2023年浦东新区“最美女企业家”新秀奖、2023浦东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2023年张江生命健康产业年度新锐人物、斯坦福Siebel学者、福布斯中国·青年海归菁英100人、36氪·36Under36 S级青年创业者、硅谷高创会“沙丘”投资奖、北京大学优秀校友工作者奖等奖项 |
南振岐 | 1986年就读于兰州大学成人教育学院攻读计算机科学专业,2009年在兰州大学管理学院EMBA 学习,企业家 |
刘昇平 | 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本科2006级校友,中核兰州铀浓缩有限公司科研人员 |
王高贺 | 1999-2006在兰州大学先后攻读国际政治专业学士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现任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党内法规研究中心副主任,广东省监察委员会特约监察员,广东特支计划青年文化英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1项,在《管理世界》《理论探索》《中国教育报》《中国社会科学报》《南方日报》等刊物发表论文120多篇 |
余静 | 兰州医学院(后并入兰州大学)毕业,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简称“兰大二院”)的心血管内科主任、高血压中心主任,也是兰州大学的教授、博士生导师 |
张小卫 | 兰州大学博士毕业,州大学第二医院医生 |
兰州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是兰大二院心内科的一名年轻医生 | |
刘人怀 | 板壳结构分析与应用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63年毕业于兰州大学 |
1970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自然地理专业,地理学家,中共党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 | |
葛墨林 | 1965年兰州大学理论物理研究研究生毕业,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
姚檀栋 | 兰州大学校友,2007年入选中科院院士 |
王陇德 | 1969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医学部,200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院士 |
詹文龙 | 兰州大学现代物理系核物理专业毕业,大学学历,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原子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
1982年和1986年先后获得兰州大学化学学士学位和匹兹堡大学化学博士学位。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院士 | |
涂永强 | 兰州大学校友,曾任兰州大学化学系副主任、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系主任。兰州大学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化学会理事,甘肃省化学会副理事长, 国家“有机化学创新群体”学术带头人 |
周其林 | 1982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系,2009年12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化学学院院长,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元素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
舒红兵 | 兰州大学校友,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副校长,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2000-2004)。自2005年起,任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院长;2013年9月任武汉大学副校长 |
冯小明 | 1988年获兰州大学理学硕士学位,1996年获中国科学院理学博士学位。现任四川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国家人事部等七部委“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 |
夏佳文 | 1987年毕业于兰州大学现代物理系原子核物理专业,获学士学位;1990年获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加速器物理及技术专业硕士学位;1993年获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加速器物理及技术专业博士学位 |
陈发虎 | 兰州大学校友,1996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002年获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2002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04年被聘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
张人禾 | 1982年2月毕业于兰州大学地理系气象专业并获理学学士学位,1987年7月和1991年9月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分别获得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2001年9月起任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院长 |
陆浩 | 中共甘肃省委书记,甘肃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
著名学者,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 |
彭长城 | 读者集团副总经理、读者编委会主任 |
中国作协著名作家、评论家 | |
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制片人,2003年第14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获得者 | |
张学忠 | 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江亦曼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外事委员会委员,中国红十字总会常务副会长 |
邝宇平 | 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
马中骐 |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新中国首批18位博士学位获得者之一 |
中国化工集团总经理 | |
薛勇彪 |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 |
乌力吉 | 1991年第2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获得者 |
李阳 | “疯狂英语”创始人 |
表格内仅展示部分兰州大学校友。 |
时间 | 名称 |
---|---|
2006年 | 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
2007年 | 被授予“全省人才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
2010年 | 荣获“2009年度向教育部报送信息先进单位”和“2009年度全省党委系统信息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
2011年 | 荣获获“2010年全省党委系统信息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
2011年 | 荣获“甘肃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
2014年 | 荣获“甘肃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先进集体”称号 |
2015年 | 荣获“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 |
2017年 | 兰州大学考点获得2017年“全国托福、GRE网考工作优秀考点”荣誉称号 |
2017年12月 | 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特色典型经验高校 |
2020年5月 | 教育部“拔尖计划”实施十周年荣誉奖 |
2022年1月 | 首批“甘肃省大学生就业工作示范性高校” |
2022年10月 | 2021年度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优秀学校 |
2023年2月 | 水利部 “节水中国 你我同行”主题宣传活动优秀组织单位 |
2023年3月 | 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优秀组织奖 |
2023年12月 | 全国首批“后勤服务育人劳动教育示范基地” |
表格内仅展示部分兰州大学所获荣誉 |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