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紫菜 编辑
紫菜,红毛藻科紫菜属的藻类植物。原形态藻体为扁平叶状体,柄短,由柄上生长出的叶状体呈广披针形或椭圆形,为膜质,薄而半透明,边缘呈波状,幼时浅粉色,后变为深紫色;紫菜的生长期为11月至次年5月。由于紫菜在海里和晒干之后都呈紫色,所以被称为紫菜。紫菜起源于中国沿海地区,是一类生长在潮间的海藻,它的分布范围涵盖了寒带、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海域,在中国主要分布在黄渤海到东南沿海的潮间带,少数分布在台湾和海南岛沿海。紫菜叶状体多生长在潮间带,喜风浪大、潮流通畅、营养盐丰富的海区,耐干性强,对海水比重的适应范围广。紫菜的繁殖方式包括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本草纲目》中记载紫菜:“热气烦塞咽喉,煮汁饮之,病瘿瘤脚气者,宜食之。”紫菜多糖和藻胆蛋白具有抗衰老、抗凝血和降血脂作用。紫菜富含膳食纤维、多种维生素及钙、钾、镁等微量元素,被誉为“镁元素的宝库”。除此之外,紫菜藻类特有的藻胆蛋白,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是一种海洋食材,也是中国东南沿海农村经济的支柱产品。
早在1400多年前,中国北魏《齐民要术》中就已提到“吴都海边诸山,悉生紫菜”,以及紫菜的食用方法等。唐代孟诜《食疗本草》则有紫菜“生南海中,正青色,附石,取而干之则紫色”的记载。至北宋年间紫菜已成为进贡的珍贵食品。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一书中不但描述了紫菜的形态和采集方法,还指出紫菜主治“热气烦塞咽喉”,“凡瘿结积块之疾,宜常食紫菜”。养殖历史很悠久。日本渔民可能在17世纪上半叶已用竹枝和树枝采集自然苗,并进而用竹帘和天然纤维水平网帘进行养殖。长期以来紫菜苗只能依赖天然生长,来源有限,故养殖活动的规模不大。1949年英国K.M.德鲁首先发现紫菜一生中很重要的果孢子生长时期是在贝壳中度过的,这为研究天然苗的来源开辟了道路。接着,日本黑木宗尚和中国曾呈奎分别于1953年和1955年揭示了紫菜生活史的全过程,为人工育苗打下了理论基础。此后,紫菜养殖才进入全人工化生产时期。
紫菜" alt="
紫菜" src="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bd315c6034a85edf8db1013af3021e23dd54564edf29?x-bce-process=image/format,f_auto/resize,m_lfit,limit_1,h_336"/> 紫菜
藻类学家曾呈奎等根据藻体边缘细胞的特征,将真紫菜亚属分为3组:
全缘紫菜组,叶片边缘平滑,边缘细胞形态与其他营养细胞无区别;
刺缘紫菜组,叶片边缘具明显的刺突,后者由1个或几个细胞形成;
紫菜
紫菜属物种虽然在寒带、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海域均有分布,但亚热带至温带海域的物种多样性丰富。紫菜在中国的地理分布也遵循这个规律,主要分布在黄渤海到东南沿海的潮间带,另外,也有少数紫菜物种分布在台湾和海南岛沿海,且它们的分布具有区域性特征。在黄渤海自然分布的紫菜物种主要是条斑紫菜、甘紫菜和半叶紫菜,在东南沿海主要是坛紫菜、皱紫菜和长紫菜等。另外,圆紫菜在中国沿海分布较广,从南到北均有其生长,是一个广温性种类。以自然类群和生境环境为基础,在中国形成了长江以北的条斑紫菜和长江以南的坛紫菜2大栽培区域。
坛紫菜是我国独有的暖温带紫菜栽培品种,产量约占全国紫菜总产量的75%左右,栽培区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广东沿海,近年来随着坛紫菜价格的攀升以及养殖技术的提高,养殖范围逐渐北移到江苏南通和连云港。条斑紫菜养殖主要集中在江苏和山东,产量和出口量占全国条斑紫菜行业95%以上。
紫菜栽培
1957年,新崎敏盛首次在紫菜栽培筏架上观察到紫菜群体中具有不同生长特性的个体,并且发现这些特性可遗传,因此提出了紫菜遗传育种的概念。
医用价值
《本草纲目》中记载紫菜:“热气烦塞咽喉,煮汁饮之,病瘿瘤脚气者,宜食之。”紫菜多糖和藻胆蛋白具有抗衰老、抗凝血和降血脂作用。
食用价值
紫菜富含膳食纤维、多种维生素及钙、钾、镁等微量元素,被誉为“镁元素的宝库”。除此之外,紫菜藻类特有的藻胆蛋白,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经济价值
紫菜是一种海洋食材,也是中国东南沿海农村经济的支柱产品。
中国紫菜属有24种及变种。按照紫菜叶状体营养细胞的层数(1层或2层),以及细胞中星状色素体的个数(1个或2个),紫菜属又分为真紫菜亚属(Euporphyra)、双皮层紫菜亚属(Diploderma)和双色素体亚属(Diplastidia)3个亚属。
紫菜
紫菜
蛋白质和氨基酸
紫菜是蛋白质含量最丰富的海藻之一。紫菜中的蛋白质含量随着藻的种类及生长时间、地点等而有所不同,通常蛋白质质量分数占紫菜干质量的25%~50%。
Noda等对日本产紫菜的结合态及游离态氨基酸的含量的研究结果显示,日本产紫菜富含丙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和甘氨酸。紫菜中还含有大量的牛磺酸,其含量超过藻体干质量的1.2%,牛磺酸为磺酸化的氨基酸,是由胱氨酸衍生而来,可以通过形成牛磺胆酸促进胆酸的肠肝再循环,并控制血液的胆固醇水平;此外牛磺酸对促进婴儿大脑发育及儿童的生长发育、抗氧化、抗衰老都具有良好的功效。坛紫菜和条斑紫菜中的总氨基酸质量分数相当,分别为35.5%和33.5%。而且2种紫菜中的氨基酸的分布基本一致,都是以谷氨酸含量最高,其次为丙氨酸和天冬氨酸。紫菜富含人体必需的10种氨基酸中的9种(色氨酸未测定),基本与理想蛋白质中必需的氨基酸含量的模式谱(FAO/WHO1973修正模式谱)相一致。
中国研究人员对条斑紫菜和坛紫菜中氨基酸含量的季节性变化也进行了一些研究,紫菜中氨基酸的含量随着生产月份和季节下降变化明显。越在生产初期含量越高,之后随着生长时间的延长,含量逐渐减少。分析原因是由于处于生长初期的紫菜细胞不断地进行分裂,以蛋白质为中心的代谢十分旺盛,相反到了生产末期,细胞分裂能力下降。因此生长初期的紫菜蛋白质含量较高,营养价值较高。
膳食纤维
海藻富含膳食纤维,它们构成了一大类膳食纤维,其中可溶性膳食纤维的比例很高。膳食纤维许多明显的生理功能与其理化特性有关。其中,其形成粘稠溶液的能力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粘性多糖能够干扰营养成分的吸收,因而影响糖类和脂类的代谢。Gońi等对紫菜作为膳食纤维对机体的影响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研究表明,健康志愿者进食前服用3g紫菜,能够降低志愿者食用白面包后的血糖反应。食用紫菜能够对结肠微生物群落有调控作用。紫菜作为膳食纤维饲喂大鼠能够影响盲肠细菌的活性,与纤维素组相比,紫菜饲喂的大鼠盲肠中β-葡糖醛酸酶、β-葡萄糖苷酶、偶氮还原酶、硝基还原酶和硝酸盐还原酶的活性均显著降低。胃肠道微生物群落对寄主的健康起着重要的影响。上述酶均由肠道细菌合成,已知它们能产生致癌物、诱变剂和各种各样的肿瘤促进剂。紫菜降低这些酶的活性表明它能够有效降低机体暴露于这些酶产生的致癌物的危险,从而有利于机体的健康。
脂类
紫菜脂肪的质量分数为藻体干质量的1%~3%。紫菜中不饱和脂肪酸比例较高。不饱和脂肪酸能使胆固醇酯化,从而降低血清和肝脏的胆固醇水平。其中二十碳五烯酸(EPA)在日本产条斑紫菜中占到所有脂肪酸总量的近50%,在福建产坛紫菜中也占总脂肪酸含量的24.0%。EPA具有降低血压、促进平滑肌收缩、扩张血管等作用,已经被认为在预防动脉粥状硬化方面比花生四烯酸有效。
维生素
紫菜中维生素含量比较丰富。紫菜中维生素C的含量比桔子高,胡萝卜素和维生素B1、B2及维生素E的含量均比鸡蛋、牛肉和蔬菜高,而且紫菜中烟酸、胆碱和肌醇的含量也很高。但不同紫菜之间的数值差异较大,这一方面与紫菜种类有关,另一方面也与紫菜的生长时期及加工方法等有关。
紫菜是天然维生素B12的理想来源。干紫菜中含有丰富的具有生物活性的维生素B12,每100g条斑紫菜含51.49μg±1.51μg维生素B12。紫菜含5种具有生物活性的维生素B12化合物(氰钴胺素、羟钴胺素、亚硫酸钴胺素、腺苷钴胺素、甲基钴胺素),其中维生素B12辅酶(腺苷钴胺素和甲基钴胺素)的质量分数为60%。
矿物质
紫菜
紫菜中Ca、Na、K、Mg及P的含量很高。其中从营养学角度看比较有意义的是,紫菜中Na/K的比率均小于1.2。因为在日常饮食中摄入的Na/K的比例很高,研究表明这种高Na/K比例与高血压的发生有很大的关系。紫菜中低Na/K比例有助于降低高血压的发病率。紫菜中镁元素的含量很高,Esashi等对甘紫菜中Mg的生物利用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对具有Mg限制性的大鼠的饲料中添加甘紫菜可以使大鼠血清Mg、Ca、P的水平恢复到正常水平,说明紫菜可以作为Mg的良好来源。紫菜中各种微量元素的含量都比较丰富。Mn、Zn、Fe等含量都很高。Shaw等采用血红素生成实验来检测紫菜中Fe的生物利用度,结果表明紫菜中可利用的Fe含量与其它许多Fe含量丰富的食品相当。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