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区 编辑

重庆市辖区

涪陵区涪陵区

涪陵区是重庆市辖区之一,地处重庆市中部、三峡库区腹地,扼长江、乌江交汇要冲,历来有川东南门户之称。经济上处于长江经济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乌江干流开发区、武陵山扶贫开发区的结合部,有承东启西和沿长江、乌江辐射的战略地位,是重庆主城都市区重要战略支点城市、重庆一小时经济圈核心城市、成渝经济区东部中心城市。幅员面积2942.36平方公里,辖11个街道、14个镇、2个乡。2022年涪陵区常住人口111.52万人。涪陵二字取自“涪水之滨,巴王之陵”。春秋战国时曾为巴国国都,秦昭襄王三十年(前277年)置枳县。1995年设立地级涪陵市,1997年3月,涪陵市正式改隶重庆直辖市。12月,撤销原地级涪陵市和枳城区、李渡区,设立重庆市涪陵区。特产主要有涪陵榨菜、涪陵红心萝卜、涪陵油醪糟等;名胜景点主要有白鹤梁、武陵山大裂谷、武陵山国家森林公园、大木花谷、816地下核工程、美心红酒小镇等。涪陵区以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白鹤梁和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而闻名。获评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国文明城区、国家卫生区、国家森林城市、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等荣誉称号。根据《重庆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涪陵被纳入主城都市区渝东新城。2023年,涪陵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26.4亿元,增长8%。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涪陵区

外文名:FuLing District

别名:枳、涪州、榨菜之乡

行政区划代码:500102

行政区类别:市辖区

所属地区:中国重庆市

地理位置:重庆市中部、四川盆地东南边缘

面积:2942.36 km²

下辖地区:11个街道、14个镇、2个乡

政府驻地:重庆市涪陵区鹤凤大道38号新区大厦2—3楼、17—21楼

电话区号:023

邮政编码:408000

气候条件: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人口数量:111.52 万(2022年)

著名景点:白鹤梁、武陵山大裂谷、武陵山国家森林公园、大木花谷、816地下核工程、美心红酒小镇

机场:涪陵蔺市军民合用机场(在建)

火车站:涪陵站、涪陵北站

车牌代码:渝G

地区生产总值:1504.37 亿元

历史沿革

编辑

中国第一套战国错金云纹编钟中国第一套战国错金云纹编钟

夏商至春秋前期,区境为濮人居住地;春秋中后期至战国中期为巴国枳地,巴国先后在枳、江州、垫江(今合川)等地建都;战国中后期为楚国枳邑。

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前280年),司马错攻楚,占黔中地,枳邑归秦。秦昭襄王三十年(前277年),置枳县,为区境置县之始。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枳县属巴郡(治江州县,今重庆江北区)。

东汉永元二年(90年),分枳县地置平都县(治今丰都名山街道)。

三国蜀汉延熙十二年(249年),分枳县地置汉平县(治今武隆鸭江镇),属涪陵郡(治涪陵县,今彭水)。

东晋永和三年(347年),桓温平蜀,因涪陵故郡毁于战乱,于巴郡枳县侨置涪郡(又名枳城郡),为区境置郡之始。元熙二年(420年),废枳城郡,枳县复隶巴郡,还涪陵郡治于涪陵县。

北周保定元年(561年),撤枳县入巴县。保定四年(564年),废涪陵县,徙涪陵郡治至汉平县;同年,于故枳县地置涪陵镇。

隋开皇三年(583年),废涪陵郡,徙汉平县治至涪陵镇;同年,存渝州废巴郡,汉平县改隶渝州。开皇十三年(594年),改汉平县为涪陵县。大业三年(607年),改渝州为巴郡,涪陵县属之。

唐武德元年(618年),复改巴郡为渝州,又分渝州地置涪州,治涪陵县,辖涪陵县、乐温县(治今长寿东北)、武龙县(治今武隆羊角街道),属夔州都督府(治今奉节),后增辖隆化县(治今南川)、温山县(治今长寿西)。贞观元年(627年),唐太宗依山川形便分天下为十道,涪州属山南道(治襄州,今襄阳)。景云二年(711年),因山南道所辖区域阔远,分山南道为山南东、山南西二道,涪州属山南西道(治梁州,今汉中)。天宝元年(742年),改州为郡﹐郡置太守,故置涪陵郡。上元二年(761年),改隶山南东道(治襄州)。乾元元年(758年),复名涪州。元和三年(808年),改隶黔中道(治黔州,今彭水郁山镇)。

北宋,置涪州,建制同唐,属夔州路(治今奉节)。熙宁三年(1070年),撤温山县入涪陵县。熙宁八年(1075年),隆化县改隶南平军。南宋,置涪州,仍属夔州路,辖涪陵县、乐温县、武龙县。

元代,置涪州,属四川等处行中书省重庆路。至元二十年(1283年),省县入州,州治所在地不再设县,故废涪陵县;同年,撤乐温县入涪州。

明代,置涪州,属四川承宣布政使司重庆府。洪武六年(1373年),分涪州地置长寿县,改隶重庆府辖。洪武十年(1377年),撤丰都县入涪州;同年,撤武龙县入彭水县,彭水县改隶涪州。洪武十三年(1380年),分涪州地复置酆都县,改隶忠州;同年,分彭水县地复置武隆县,仍隶涪州。

清代,置涪州,属重庆府,不领县。康熙元年(1662年),撤武隆县入涪州。

民国二年(1913年),改涪州为涪陵县,属四川省川东道(治巴县),次年改东川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东川道,涪陵县直属四川省。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改隶四川省第八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酉阳县)。民国三十年(1941年),因涪陵县第五区地广,划为武隆局。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武隆局自涪陵县分出,设武隆县。

1949年11月28日,涪陵解放。1950年1月,设涪陵专区,辖涪陵、南川、酆都、石砫、武隆、长寿、彭水七县,属川东行署区(行政公署驻北碚)。

1976年四川省行政区划1976年四川省行政区划

1952年9月,川东行署区被撤,与川南行署区、川北行署区、川西行署区合并为四川省,涪陵专区改属四川省。12月,撤酉阳专区入涪陵专区。

1953年3月,原大竹专区垫江县划入涪陵专区,涪陵专区增辖酉阳、黔江、秀山、垫江四县。1952年11月、1953年1月,长寿县先划入重庆市,后复归涪陵专区。1959年4月,长寿县再次划入重庆市。

1968年9月,撤涪陵专区,改设涪陵地区。1983年9月,撤涪陵县,改设涪陵市(县级)。

1988年5月,划出黔江、酉阳、秀山、彭水、石柱五县,设黔江地区;涪陵地区辖涪陵市、南川县、丰都县、垫江县和武隆县。1994年6月,撤南川县,设南川市(县级),由涪陵地区代管。

涪陵江南城区

1996年1月,撤涪陵市(县级),设枳城区、李渡区。枳城区辖5街道6镇8乡,区政府驻敦仁街道;李渡区辖12镇6乡,区政府驻李渡镇。 3月,撤涪陵地区,设地级涪陵市,辖枳城区、李渡区、垫江县、丰都县、武隆县,代管南川市。9月,涪陵市划归四川省计划单列市重庆市代管。

1997年3月14日,重庆直辖市成立,原四川省涪陵市、万县市、黔江地区并入重庆市。1997年12月20日,经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批准,撤销原地级涪陵市和枳城区、李渡区,设立重庆市涪陵区,重庆市涪陵区辖原枳城区、李渡区的行政区域;原涪陵市所辖(代管)的南川市、垫江县、丰都县、武隆县改归重庆市直接管辖。

涪陵江南老城区(2009年)涪陵江南老城区(2009年)

行政区划

编辑

区划沿革

2002年,龙塘乡更名为武陵山乡。

2008年,撤销李渡镇、龙桥镇、白涛镇、镇安镇、堡子镇、致韩镇、石龙乡、中峰乡、仁义乡、丛林乡、土地坡乡、天台乡、卷洞乡、山窝乡、梓里乡、酒店乡、惠民乡、太和乡、聚宝乡、新村乡、石和乡、两汇乡;设立李渡街道、龙桥街道、白涛街道;调整崇义街道、敦仁街道、荔枝街道、江东街道、江北街道、义和镇、百胜镇、焦石镇、珍溪镇、清溪镇、马武镇、龙潭镇、新妙镇、石沱镇、蔺市镇、同乐乡的行政区域;将明家乡更名为大顺乡;保留南沱镇、青羊镇、增福乡、罗云乡、大木乡、武陵山乡的行政区域和政府驻地不变。

2016年6月,涪陵区调整义和镇管辖范围、李渡街道管辖范围和办事处驻地,增设马鞍街道。调整后,义和镇辖16个村(社区);李渡街道辖19个村(社区);马鞍街道辖20个社区,街道办事处驻鹤凤大道6号。

2019年2月,重庆市涪陵区人民政府办公场所由涪陵区兴华中路66号临时避险搬迁至涪陵新城区鹤凤大道38号。

2021年,撤销义和镇、蔺市镇,设立义和街道、蔺市街道;调整敦仁街道、崇义街道、荔枝街道管辖范围。变更后,涪陵区辖11个街道、10个镇、6个乡。

2021年,撤销同乐乡、大顺乡、增福乡、罗云乡,设立同乐镇、大顺镇、增福镇、罗云镇;将白涛街道乐道村划归武陵山乡管辖。变更后,涪陵区辖11个街道、14个镇、2个乡。

涪陵之夜涪陵之夜涪陵之夜涪陵之夜涪陵之夜涪陵之夜涪陵之夜涪陵之夜涪陵之夜涪陵之夜涪陵之夜涪陵之夜涪陵之夜涪陵之夜涪陵之夜涪陵之夜涪陵之夜涪陵之夜涪陵之夜涪陵之夜涪陵之夜涪陵之夜涪陵之夜涪陵之夜涪陵之夜涪陵之夜涪陵之夜涪陵之夜涪陵之夜涪陵之夜涪陵之夜

涪陵区夜景" alt="涪陵之夜涪陵之夜涪陵之夜涪陵之夜涪陵之夜涪陵之夜涪陵之夜涪陵之夜涪陵之夜涪陵之夜涪陵之夜涪陵之夜涪陵之夜涪陵之夜涪陵之夜涪陵之夜涪陵之夜涪陵之夜涪陵之夜涪陵之夜涪陵之夜涪陵之夜涪陵之夜涪陵之夜涪陵之夜涪陵之夜涪陵之夜涪陵之夜涪陵之夜涪陵之夜涪陵之夜

涪陵区夜景" src="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dbb44aed2e738bd4f7274f8da48b87d6277ff90c?x-bce-process=image/format,f_auto/resize,m_lfit,limit_1,h_336"/>涪陵之夜涪陵之夜涪陵之夜涪陵之夜涪陵之夜涪陵之夜涪陵之夜涪陵之夜涪陵之夜涪陵之夜涪陵之夜涪陵之夜涪陵之夜涪陵之夜涪陵之夜涪陵之夜涪陵之夜涪陵之夜涪陵之夜涪陵之夜涪陵之夜涪陵之夜涪陵之夜涪陵之夜涪陵之夜涪陵之夜涪陵之夜涪陵之夜涪陵之夜涪陵之夜涪陵之夜

涪陵区夜景

区划详情

截至2022年,涪陵区辖11个街道、14个镇、2个乡:敦仁街道、崇义街道、荔枝街道、江北街道、江东街道、李渡街道、龙桥街道、白涛街道、马鞍街道、蔺市街道、义和街道、南沱镇、青羊镇、百胜镇、珍溪镇、清溪镇、焦石镇、马武镇、龙潭镇、新妙镇、石沱镇、同乐镇、大顺镇、增福镇、罗云镇、大木乡、武陵山乡。

<p>2021年涪陵区行政区划

2021年涪陵区行政区划

2016年涪陵区行政区划

地理环境

编辑

位置境域

涪陵区地理位置涪陵区地理位置

涪陵区,位于四川盆地东南边缘,介于北纬29°21′至30°01 ′,东经106°56′至107°43′之间,幅员面积2942.36平方公里。最东点为焦石镇白鸡堡,最西点为增福乡大茶园,最南点为同乐乡金家店,最北点为珍溪镇红墙院,全境东西宽74.5公里 ,南北长70.8公里。

在行政区划位置上,涪陵区位于重庆市中部,东邻丰都县,南接武隆区、南川区,西连巴南区,北靠长寿区、垫江县。涪陵区扼长江、乌江交汇要冲,历来是川东南水上交通枢纽和乌江流域最大的物资集散地。区境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沿长江西上120公里即达重庆朝天门,东下通联华中、华东各省;溯乌江而上可达武隆、彭水直至渝湘边界及黔北黔东各地。

地势地貌

 涪陵区地势 涪陵区地势

涪陵区地处四川盆地东部的“盆东平行岭谷区”与“巫山大娄山中山区”过渡地带,一般海拔在200-800米之间,最低处南沱镇三块石海拔138米,最高处武陵山主峰磨槽湾海拔2033米。境内地势多为河谷丘陵、低山,境内长江横贯东西77公里,乌江纵卧南北33公里。地势大致东南高而西北低,西北——东南断面呈向中部长江河谷倾斜的对称马鞍状。

境内地貌以丘陵、台地为主(共占54.4%),其次为低山(占31.1%)、中山(占13.3%)、平坝(仅占1.2%)。地貌格局形成条岭状的背斜低山与宽缓的向斜谷地相间有序排列,被长江、乌江河谷横断为江东、江北、江南三大片。由于岩性和地质构造上的差异,区境呈现两类迥然不同的地貌景观。西北部碎屑岩广泛分布,属盆东平行岭谷范围,以构造剥蚀地貌为主,河谷为宽谷;东南部大片出露碳酸盐地层,属南北经向构造体系,以岩溶地貌为主,河谷多为窄谷。区境地貌类型多样,交错分布,很难准确区分,但根据地质构造、地形趋势和地貌类型的组合特征,仍可将区境地貌分为沿江丘陵低山区、坪上低山带坝区和后山区3个一级区,以及沿江丘陵、沿江低山、后山低山槽谷带坝、后山低中山4个二级区。

沿江丘陵低山区 :沿江丘陵低山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两岸,共1098.65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39.8%。地貌组合为:丘陵占56.8%,低山27.2%,台地12.1%,山原、平坝占3.9%。沿江丘陵、沿江低山是该区的两个二级区,沿江丘陵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两岸海拔500米以下地区,沿江低山区主要分布在区境西北部低山地带。

坪上低山带坝区 :主要分布在区境南部,共786.08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26.7%。地貌组合为:低山占50%,丘陵28.9%,平坝、台地、山原占21.1%。

后山区 :主要分布在区境东南部,共985.32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33.5%。该区一般海拔400—1200米,地面高差大,多达200—700米。地貌组合为:低山占67.2%,低中山占15.8%,山原6.6%,丘陵6.4%,平坝、台地4.0%。后山低山槽谷带坝区和后山低中山区是后山区的两个二级区。后山低山槽谷带坝区主要分布在区境的中部和西北部海拔较低的地区,一般海拔300—700米;后山低中山区主要分布在区境东南部海拔1000米以上的地区。

气候

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具有四季分明,热量充足,降水丰沛,光照不足,季风影响突出,灾害性天气频繁,光、热、水资同步等特点。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升高,气温递降,降水递增,立体气候明显。

常年平均气温18.1℃,年均降水量为1072毫米,无霜期317天,日照1248小时。

四季特点:春早,常有“倒春寒”和局部的风雹灾害;夏长,炎热,旱涝交错,伏旱频繁;秋短,爽而多绵雨;冬迟,无严寒,雨雪少,常有冬干。

水文

涪陵区水域面积209.27平方公里(不含水工建筑占地),占总幅员面积的7.1%。其中河流178.8平方公里、水库13.07平方公里、坑塘16.33平方公里、沟渠1.07平方公里,分别占水域面积的为85.44%、6.25%、7.80%、0.51%。据调查测算,涪陵区当地水资源总量24.91亿立方米(多年平均量,不含长江和乌江过境水流量4023.7亿立方米),每平方公里内水资源84.57万立方米。

 涪陵区水系 涪陵区水系

涪陵区境的溪河,总归长江水系。长江自西向东横贯市境北部,略成“W”形;乌江由南向北于涪陵城东汇入长江,略成“S”形。两江支流众多。按河道汇流关系分:直接汇入长江的一级支流有35条(含乌江),直接汇入乌江的一级支流有10条。按溪河流域面积大小分,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有12条,大于50平方公里的有19条。

自然资源

编辑

土地资源

涪陵区土地总面积(幅员面积)2942.36平方公里,2021年末耕地面积8.03万公顷,林业用地面积14.39万公顷。

矿产资源

涪陵页岩气田开采涪陵页岩气田开采

涪陵区主要矿产有原煤、石灰石、常规天然气、铁矿、铝土矿、页岩气等。

原煤储量3071万吨,石灰石储量4亿吨,常规天然气储量17亿立方米,铁矿储量2249万吨,铝土矿储量54万吨。

涪陵页岩气田累计探明储量8975亿方、占全国页岩气探明储量的34%。

生物资源

动物

境内有无脊椎动物30余种,主要有水蚂蝗、水螺蛳、蜗牛、卷叶螟、稻飞虱、瓢虫等;鱼类有7目12科52种,主要有青鲤、鲫鱼、草鱼等;两栖动物有中华大蟾蜍、黑斑蛙等6种;爬行动物有乌龟、鳖、乌梢蛇等11种;鸟类有苍鹰、白鹭、赤麻鸭、红腹锦鸡、鹰鹃等30余种;哺乳动物有蝙蝠、黄鼠狼、鼬獾等30余种。其中,保护动物主要有金钱豹、云豹、华南虎、箭鱼、长江鲟、苏门羚、胭脂鱼、豪猪、太阳鸟等。

植物

境内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共有330余科、1500余属、4000余种。其中,蕨类植物有40余科100余属500余种;裸子植物有7科18属26种;被子植物有180余科1100余属3000余种。木本类主要有杉、柏、桉树、千丈、泡桐等;草本类主要有红苕、玉米、小米、花生、芝麻、豆类、瓜类等;菌类主要有蘑菇、黑木耳等栽培食用菌。

人口

编辑

人口数量

2022年涪陵区常住人口111.52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81.81万人,农村常住人口29.71万人,城镇化率为73.36%。涪陵区公安户籍户数44.31万户,户籍人口112.48万人。户籍人口中,城镇人口51.57万人,乡村人口60.91万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45.85%。按性别分布,男性人口57.13万人,女性人口55.35万人,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3.2。全年出生人口0.56万人,死亡人口0.93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36‰。

民族构成

涪陵区是以汉族为主的聚集区,零星散居土家族、苗族、仡佬族、回族、满族、藏族、蒙古族等15个少数民族。

政治

编辑

涪陵区主要领导

职务

姓名

区委书记

黎勇

区政府区长

刘忠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李景耀

区政协主席

杜海波

此表只保留四大班子正职领导

经济

编辑

综述

涪陵区南门山商圈涪陵区南门山商圈

2022年涪陵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04.37亿元,比上年可比增长2.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2.45亿元,可比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869.96亿元,可比增长2.2%;第三产业增加值541.96亿元,可比增长3.1%。三次产业结构比为6.1:57.8:36.1。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47万元,比上年增长2.8%。民营经济增加值941.30亿元,可比增长0.9%,占全区经济总量的62.6%。

第一产业

2022年涪陵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9.58亿元,比上年可比增长3.8%,实现增加值92.45亿元,可比增长3.7%。

2022年粮食播种面积141.02万亩,较上年增长1.9%。蔬菜播种面积120.34万亩,增长1.0%,其中青菜头面积72.92万亩,增长0.1%,涪陵榨菜纳入农业农村部2022年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水果种植面积31.54万亩(含西瓜),增长0.3%。中药材种植面积4.12万亩,增长13.8%。

2022年粮食总产量44.39万吨,比上年减少1.1%。蔬菜产量255.91万吨,增长4.6%,其中青菜产量176.71万吨,增长4.0%。水果产量22.53万吨(含西瓜),增长7.3%。中药材产量3.46万吨,增长15.1%。

2022年生猪出栏72.61万头,比上年增长6.7%;猪肉产量5.66万吨,增长6.7%。涪陵黑猪、增福土鸡等畜产品稳步发展。全年水产品1.81万吨,比上年增长4.9%。

2022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36573公顷,旱涝保收面积11660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68平方公里,兴修水利工程25处,巩固提升16万人饮水条件,农村安全饮水人口累计85.27万人。 

第二产业

工业

工业是涪陵的立区之本、强区之基,现已形成以涪陵高新区、临港经济区、白涛工业园区为承载,以材料、清洁能源、消费品、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六大主导产业为支撑的工业发展格局。

涪陵工业园区涪陵工业园区

2022年涪陵区实现工业增加值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68平方公里,兴修水利工程25处,巩固提升16万人饮水条件,农村安全饮水人口累计85.27万人。

2022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97户,其中50亿级以上企业10户,有战略性新兴产业规上企业52户,14户企业入选重庆制造业企业100强。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实现2295.31亿元,比上年同口径增长1.1%。

分门类看,采矿业实现产值105.64亿元,比上年同口径增长3.8%;制造业产值1919.47亿元,下降2.4%;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产值270.21亿元,增长30.8%。

2022年六大支柱产业实现产值2218.77亿元,比上年同口径增长1.4%。其中,材料产业实现产值1137.78亿元,同比增长16.8%;清洁能源产业实现产值371.86亿元,同比增长22.5%;消费品产业实现产值310.38亿元,同比增长2.5%;装备制造产业实现产值268.99亿元,同比下降38.6%;生物医药产业实现产值67.03亿元,同比下降49.7%;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产值62.72亿元,同比下降8.6%。

2022年三大园区统计的规上工业企业171户,实现工业总产值2135.60亿元,比上年同口径增长1.2%,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93.1%。

建筑业

2022年末涪陵区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注册企业183户,全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525.26亿元,比上年增长4.3%。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71.62亿元,比上年可比增长4.4%,占GDP的11.4%。

第三产业

服务业

泽胜双子塔泽胜双子塔

2022年涪陵区实现服务业增加值541.96亿元,比上年可比增长3.1%,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12.55亿元,可比增长0.0%;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47.69亿元,可比下降1.2%;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18.81亿元,可比下降1.1%;金融业增加值43.46亿元,可比增长5.1%;房地产业增加值68.30亿元,可比下降0.8%;其他服务业增加值249.10亿元,可比增长6.4%;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增加值2.06亿元,可比增长6.5%。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115.44亿元,比上年下降3.6%。

2022年,涪陵区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41.96亿元,可比增长3.1%。分行业门类看,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可比增长0.0%,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可比下降1.2%,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可比下降1.1%,金融业增加值可比增长5.1%,房地产业增加值可比下降0.8%,其他服务业增加值可比增长6.4%。

邮电通信业

2022年完成邮政业务收入2.42亿元,比上年增长6.9%;邮政业全年完成邮政函件业务10.29万件,特快专递7.32万件,邮政业务总量增长5.0%。全区固定电话用户(联通、电信)21.49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为48部/百户(按户籍户数计算)。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联通、电信、移动)138.14万户,增长2.2%。移动电话普及率123部/百人。三家基础电信企业互联网用户46.42万户,互联网普及率为104.8户/百户(按户籍户数计算)。 

国内贸易

2022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0.01亿元,比上年同口径增长0.7%。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469.59亿元,增长0.6%;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10.42亿元,增长0.9%。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额1091.17亿元,比上年同口径增长3.3%;住宿和餐饮业营业额73.72亿元,增长0.2%。

2022年末纳入统计的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法人单位295户。商品销售额(营业额)在1亿元以上的企业有83户,其中5亿元以上的有23户,10亿元以上的有13户。

在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销售额中,粮油、食品类90.73亿元,下降12.4%;饮料类5.79亿元,下降33.1%;烟酒类17.52亿元,下降20.5%;金银珠宝类94.03亿元,下降12.7%;石油及制品类92.37亿元,增长42.7%;汽车类63.54亿元,下降12.3%;建筑及装潢材料类56.45亿元,下降16.6%。

限额以上法人单位全年网上销售额19.65亿元,比上年同口径下降24.4%,占批零销售额的1.8%。

2022年末有各类市场58个,市场总面积42.82万平方米。全年城乡集贸市场贸易成交额达108.61亿元,比上年增长12.9%。

固定资产投资

2022年固定资产投资额(不含农户)454.81亿元,比上年同口径增长2.3%,其中基础设施投资96.77亿元,下降7.0%,占投资总额的比重为21.3%;民间固定资产投资269.41亿元,增长5.1%,占投资总额的59.2%。

在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中,第一产业投资5.14亿元,比上年下降17.2%;第二产业投资226.91亿元,增长11.0%;第三产业投资222.76亿元,下降4.7%。

2022年工业投资226.91亿元,比上年增长11.0%。其中三大园区工业投资181.86亿元,比上年增长18.1%,占全区工业投资的80.1%。

2022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03.12亿元,增速与2021年持平。

2022年末有开发经营活动的房地产开发企业71户,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积465.25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5.1%;商品房竣工面积91.9万平方米,下降41.8%;商品房销售面积89.49万平方米,下降24.5%;商品房销售额46.90亿元,下降27.4%,其中住宅销售额32.93亿元,下降34.1%。

2022年农村危旧房改造投入资金达279.25万元,改造112户,面积0.98万平方米。

对外经济

涪陵新城区

2022年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218.55亿元,比上年增长12.0%,其中,出口122.03亿元,增长1.5%;进口96.52亿元,增长28.7%。 全年新签市外项目82个,其中投资上亿元项目57个。全年实际使用外资1732万美元。

财政

2022年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0.03亿元,比上年增长2.6%。其中,税收收入48.14亿元,增长3.3%。在各项税收中:增值税13.12亿元,增长2.8%;企业所得税14.41亿元,增长16.4%;个人所得税1.66亿元,增长43.1%;城市维护建设税6.31亿元,下降7.6%;房产税1.92亿元,增长1.0%;契税3.29亿元,增长59.5%。

2022年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20.66亿元,比上年增长0.1%。在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0.16亿元,下降9.1%;公共安全支出5.0亿元,下降6.6%;教育支出21.45亿元,增长0.8%;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1.57亿元,下降14.3%;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4.78亿元,下降1.8%;卫生健康支出9.08亿元,增长16.0%;节能环保支出7.37亿元,增长26.1%;城乡社区支出4.73亿元,下降48.8%;农林水支出12.49亿元,增长0.1%;交通运输支出9.12亿元,增长42.8%;住房保障支出2.73亿元,下降32.6%。

金融

2022年末涪陵区有各类金融机构72家,其中银行机构22家,新型金融业12家,证券营业部4家,保险公司分支机构34家 。

2022年社会融资规模1977.52亿元,当年新增76.08亿元。

2022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130.92亿元,比年初增长11.3%,其中人民币存款余额为1127.82亿元,比年初增长11.2%。年末住户存款余额726.95亿元,增长13.9%;非金融企业存款余额243.09亿元,增长4.3%。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916.72亿元,比年初增长12.1%,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916.06元,增长12.0%。银行业金融机构全年净利润收入11.57亿元,比上年下降9%。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比(贷款比存款)由上年的80.7%提高为81.2%。

涪陵区滨江大道涪陵区滨江大道

2022年证券交易额比上年增长3.9%。

2022年保险机构保费总收入46.11亿元,比上年增长7.9%。其中,财产保费收入7.84亿元,增长1.1%;人寿保费收入38.27亿元,增长9.4%。全年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10.30亿元,其中,财产保险赔款支出4.81亿元,人寿保险赔款及给付支出5.49亿元。

居民收入消费

2022年涪陵区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963元,比上年增长7.8%。按常住地分,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550元,比上年增长5.5%;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748元,比上年增长6.6%。

在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人均工资性收入29457元,增长5.7%;人均经营净收入5519元,增长5.9%;人均财产净收入3055元,增长6.5%;人均转移净收入10520元,增长4.4%。

在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人均工资性收入6183元,增长8.4%;人均经营净收入7573元,增长1.3%;人均财产净收入535元,增长5.5%;人均转移净收入6457元,增长11.8%。

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21年的2.36︰1缩小为2.34︰1。

2022年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0489元,比上年增长4.7%,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5912元,增长2.6%;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6044元,增长3.7%。

涪陵区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4.2%,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其中城镇为33.7%,农村为37.0%。

交通运输

编辑
2022年公路、水上运输实现货运量8360万吨,比上年下降2.5%,实现货运周转量614.54亿吨公里,增长1.3%;完成客运总量715万人次,下降34.3%,旅客周转量23787万人公里,下降42.1%。全年港口货物吞吐量3540万吨,比上年增长11.8%(铁路货运、客运未纳入本区统计,据成都铁路局反馈,2022年我区铁路运输总周转量增长1.7%)。

规模以上交通运输业企业74户,实现营业收入48.43亿元,比上年同期口径下降11.3%。

2022年末境内公路里程达到658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175公里,铁路通车里程达到207公里。全区行政村公路通畅率为100%。全区年末机动车保有量31.0万辆,比上年增长4.2%,其中民用汽车保有量17.93万辆,比上年增长4.9%。在民用汽车保有量中私人汽车保有量17.11万辆,增长5.1%。

社会事业

编辑

科学技术

2022年末涪陵区拥有科研事业机构2个(渝东南农科院、涪陵区生产力促进中心),从事科技活动人员109名;国市级重点实验室10个,国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个,区级技术创新机构87个,技术创新机构127个。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1家、重庆市科技型企业1442家、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21家。获得市级科技进步奖6项,市级自然科学奖1项。 获得授权专利1496件,其中个人180件、企业1127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增至6.25件。

涪陵区有注册商标17616件,2022年注册1154件。中国驰名商标12件,中国地理标志14件。 

教育事业

长江师范学院长江师范学院

2022年末涪陵区有高等教育学校3所,中等专业学校1所,职业中学6所,普通中学46所(其中高中9所,初中37所),小学90所。专任教师9611人,其中中等专业学校189人,高中2142人,初中2672人,职业中学616人,小学3992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教师30人,在校学生258人。

涪陵五中涪陵五中

2022年高校招收学生12085人,在校学生人数42204人,当年毕业生人数13216人。中等专业学校全年招收学生2072人,在校学生人数5991人,当年毕业生人数2101人。全年普通高中学校招收学生9529人,在校学生26927人,当年毕业8050人。初中学校招收11550人,在校36788人,毕业生15387人。职业中学招收5378人,在校14862人,毕业3334人。小学招收8940人,在校58078人,毕业11504人。

涪陵区学龄儿童入学率为100%,小学完成率100%,小学升学率100%。初中毛入学率为116.71%,初中升高中升学率为99.3%。全区报考大学人数12800人,录取人数12189人,高中升大学升学率达95.23%。

涪陵区有幼儿园数210所,学前教育在园幼儿25575人,其中公办在园幼儿16141人,公办在园幼儿占比为63.1%。

文化事业

自助图书馆自助图书馆

2022年末涪陵区有文化馆(站)27个,剧场、影剧院9个。公共图书馆2个,其中少儿图书馆1个,公共图书馆藏书128.58万册,其中少儿图书馆藏书52.69万册。在公共图书馆藏书中,电子藏书53.1万册。 有档案馆1个,馆藏档案97.38万卷。 年末有线电视用户17.65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17.22万户。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9.97%,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9.14%。

2022年末涪陵区有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43户,全年营业收入127.37亿元, 全口径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43.39亿元,占GDP的比重为2.9%。

2022年5月,《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发布,涪陵区被纳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规划范围。

医疗卫生

重庆大学附属涪陵医院(原涪陵中心医院)重庆大学附属涪陵医院(原涪陵中心医院)

2022年末涪陵区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832.2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8.8%。实现旅游总收入264.16亿元,增长20.0%。全区拥有国家A级景区12个,其中4A级5个(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武陵山大裂谷、武陵山国家森林公园、大木花谷.林下花园、816地下核工程);有一家市级旅游度假区(武陵山旅游度假区);拥有星级饭店3家,星级饭店床位数达796张。有星级农家乐66家 。美心红酒小镇成为全市网红打卡新地标。全年完成旅游项目投资38.14亿元。

体育事业

涪陵奥体中心涪陵奥体中心

2022年末涪陵区共有体育场8个,体育馆3个,游泳池(馆)35个,乡镇(街道)健身广场20个,全民健身登山步道59个。各类体育场地面积243平方米,万人拥有体育场地面积2.17平方米。全年参加各类运动赛获奖159枚,其中荣获国家级奖牌9枚、市级奖牌150枚。

环境保护

2022年全年水资源总量10.16亿立方米,年平均降水量799.3毫米。全年用水总量2.90亿立方米。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68平方公里。 长江、乌江水质基本稳定在Ⅱ类水域水质标准。

全年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26天,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87.5%。空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可吸入颗粒物年日均值分别为0.011毫克/立方米、0.026毫克/立方米、0.047毫克/立方米。城区环境空气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33微克/立方米。区域环境噪声和道路交通噪声平均值分别为52.7和66分贝。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44.07%。

2022年完成造林面积3893公顷,其中,人工造林860公顷。年末森林面积1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47.61%。

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543.96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5.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产值能源消耗量0.25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4.9%。

社会保障

2021年末涪陵区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2.08万人,比上年下降0.7%;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2.99万人,下降4.3%;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5.48万人,增长3.6%;参加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79.16万人,下降2.3%;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3.17万人,增长3.4%;参加工伤保险人数22.41万人,下降6.7%;参加生育保险人数15.59万人,增长4.2%。

全年累计发放民政救助资金3.46亿元,困难群众、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全年获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人数4.05万人,比上年下降5.4%,其中,城镇低保人数1.08万人,下降5.1%,财政性资金支出6922万元;农村低保人数达2.19万人,下降2.2%,财政性资金支出10287万元。全年国家抚恤补助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5439人。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636元/月,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515元/月,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为827元/月,集中供养孤儿补助标准1465元/月,社会散居孤儿补助标准1277元/月。

2021年末涪陵区各类社会养老机构46个,社会养老机构收养床位4749张,年末入住人数1818人。年末拥有城镇社区服务中心122个,农村村级服务中心303个。建成区残疾人康复托养中心、区失能特困人员集中供养中心。

2021年末涪陵区有律师事务所18所,律师工作者285人。全年民事诉讼代理2876件,刑事辨护442件,行政诉讼代理149件。有公证处1个,全年办理公证书3653件。有人民调解委员会474个,调解员4381人,调解纠纷19011件。

交通发展

编辑

综述

 涪陵区交通 涪陵区交通

涪陵区是重庆主城都市区连接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和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的枢纽城市,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乌江流域通江达海的中转站。

截止2021年末,涪陵涪陵区行政村公路通畅率为100%,境内公路里程达到655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175公里。境内铁路通车里程达到207公里。

公路

重庆三环高速公路

重庆三环高速公路(S0101)中,于2000年12月建成的长涪高速公路直通重庆主城区,南涪高速即南川至涪陵高速公路于2013年10月建成通车,支线白涛隧道即梓里至白涛高速公路于2020年8月建成通车。

石渝高速

石渝高速,即石柱—重庆高速公路(S5021),涪陵至丰都至石柱段于2013年11月建成通车,南岸至涪陵段于2013年12月建成通车。

南两高速

南两高速,即南川—两江新区高速公路(G243),于2020年10月建成通车。

武两高速

武两高速,即武隆—两江新区高速公路,武隆平桥至涪陵大顺段于2021年8月开工建设,预计建设工期4年。

铁路

渝怀铁路开通动车渝怀铁路开通动车

渝怀铁路

渝怀铁路是国铁Ⅰ级双线电气化铁路,设计时速120千米/小时,于2005年末竣工并于2007年4月开通客运。增设二线中的重庆至涪陵段于2013年12月建成通车,涪陵至怀化段于2020年12月建成通车,全线提速至160千米/小时,并于2021年7月开通复兴号动车组列车。

南涪铁路

南涪铁路是国铁Ⅱ级单线电气化铁路,设计时速120千米/小时,于2012年9月建成并开通货运。

渝利铁路试验动车跑出最高245km时速渝利铁路试验动车跑出最高245km时速

渝利铁路

渝利铁路是国铁Ⅰ级双线电气化铁路,设计时速200千米/小时,于2013年12月建成通车。

渝万高速铁路

渝万高速铁路,即沿江高速铁路重庆至万州段,设计时速350千米/小时,已于2020年11月开工建设,预计建设工期4.5年。

港口

龙头港龙头港

涪陵港是5000吨级船舶和万吨级船队常年可抵达的长江最上游港口,是构建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和国际航运物流枢纽的三大枢纽港之一。涪陵港有23个港口,其中龙头港为重庆市第二大港口枢纽。

航空

距重庆江北国际机场80公里。

另有涪陵蔺市军民合用机场已于2020年12月开工建设,预计2023年完工。

名优特产

编辑

榨菜风干脱水榨菜风干脱水

涪陵榨菜

涪陵榨菜的原料为青菜头,青菜头是在特殊的土壤和水质环境、气候中孕育出来的,主要产于丰都县高家镇至巴南区木洞镇附近200公里长江沿岸地带,其中涪陵为中心主产区。涪陵榨菜为“世界三大名腌菜”之一,涪陵也被誉为“中国榨菜之乡”。

涪陵红心萝卜

涪陵红心萝卜也称为胭脂萝卜,主产涪陵,周边地区亦有栽培。

涪陵油醪糟涪陵油醪糟

涪陵油醪糟

涪陵油醪糟用猪油炒制,色泽乌黑,已入选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涪陵白茶

涪陵白茶于2013年被评为重庆市十大名茶,也是涪陵独获此殊荣的地方创新名茶。

风景名胜

编辑

白鹤梁原貌白鹤梁原貌

白鹤梁

白鹤梁位于涪陵城北的长江中,是一块长约1600米,宽16米的天然巨型石梁,现存题刻165段,是世界唯一一处以刻石鱼为“水标”并观测记录水文的古代水文站。1988年8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09年5月,建成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并对外开放。2013年1月被批准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美心红酒小镇

美心红酒小镇

美心红酒小镇位于涪陵区蔺市街道,是以红酒文化为主旋律的西欧风情小镇,建有香溪廊桥、红酒中心、特色民居等景点,并配套建有生态观光园和工业展示园。

周易园

周易园原名点易洞,位于长江北岸的涪陵区江北街道,与涪陵江南城区隔江相望。北宋程颐曾在此点注《周易》六载,写成理学代表作《易传》,程氏理学由此发祥,因而得名“点易洞”。周易园中心景点为一长400米、高20米的摩崖石刻,上有黄庭坚朱熹陆游王士祯等人书法手迹80余幅。崖上有佛塔一座、佛龛若干。

涪陵白鹤森林公园

白鹤森林公园

涪陵白鹤森林公园也称南湖公园,占地面积3000亩,位于涪陵江南城区。公园以一条贯通全园的健身主环道和由北向南从城市到公园再通向森林的景观通廊为轴,分为北部片区和南湖片区两大核心景观片区,是集自然生态保护与涵养、康体健身、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城市公园。

816地下核工程816地下核工程

816地下核工程

816地下核工程全名为“三线建设进洞的原子能反应堆及化学后处理工程”,坐落在涪陵区白涛街道的金子山山体内,是世界第一大人工洞体,中国第二个核原料工业基地。

1966年由中央军委、周恩来总理批准建设该工程(被列为绝密级军事机密),历经急建、缓建、停建和转产4个阶段。从1967年2月起,以工程兵第54师所属的三个团为主,该工程先后投入6万多建设大军,打山洞用时8年,安装设备用时9年,1984年因国家战略调整,工程停建。停建时,已完成85%的建筑工程、65%的安装工程。2002年4月,国防科工委同意对816地下核工程解密。2009年12月,被列入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7月,被批准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大木花谷大木花谷

大木花谷

大木花谷景区位于涪陵区大木乡境内,身处武陵山中,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气候宜人,属高山花卉主题公园,占地10000余亩,包含大木花谷、大木林下花园和大木岩上花园三大花卉主题公园。大木花谷从初春到深秋都有各色鲜花盛开,形成连天花海、山水相依的谷地花海景观。2015年11月。被批准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武陵山国家森林公园

武陵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涪陵区国有大木林场,景区核心面积16.33平方公里,分为6个大片区、30个景点、3个接待中心、5个游乐场所。景区内降水丰富,四季分明,立体气候明显,森林覆盖率达95.2%,海拔1015~1985米,年平均温度9.9℃,夏季平均气温20℃左右。2015年11月。被批准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武陵山大裂谷

武陵山大裂谷

武陵山大裂谷位于涪陵区武陵山乡境内,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是一处由喀斯特地貌形成的人间奇观,景区内山峰、台地、沟谷高低错落,层次丰富,海拔从600米到1980米,山势奇峻多姿,极具壮观之美。核心景点青天峡为一天然地缝,全长约1500米,峡谷宽度仅有2-5米,两侧悬崖峭壁高度在200-300米,抬头仅见天光一线,尽览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著名人物

编辑

钩深堂题刻钩深堂题刻

道隆

道隆(1213-1278),南宋僧人,字兰溪。俗姓冉,13岁出家,赴浙江学禅法。1246年东渡日本传法,住持日本国相模州常乐禅寺,后为日本临济宗建长寺派开创人。著有《大觉禅师语录》3卷。

桓渊

桓渊(?-1258),名亚夫,号莲荡先生,南宋理学家。负笈福建,就学朱熹门下,学成返乡授学于涪陵北岩书院,任钩深堂山长。为程朱理学传人,也是理学涪陵学派代表人物。著有《孟子注》,入涪陵“四贤祠”陪祀。

刘岌

刘岌(1421-1505),字凌云,明景泰五年(1454)进士,官至礼部尚书

周煌

周煌(1714-1784),字景垣,号绪楚,别号海山。清乾隆二年(1737年)进士,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二月初九,周煌率队出使琉球国,册封琉球国尚穆王。曾任《四库全书》总阅,官至工部尚书、兵部尚书,上书房总师傅,都察院左都御史等职,以兵部尚书加太子少傅致仕,卒赠太子太傅,谥号“文恭”。著有《琉球国志略》、《登舟图》。

周兴岱

周兴岱(1744-1809),字长五,一字冠三,号东屏,周煌的次子,大诗人张问陶的岳父。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进士,官至内阁学士、左都御史。

徐邦道

徐邦道(1837-1895),名金锡,字剑农,号邦道,清末名将。初从楚军参加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不久还本籍涪州筹备防务。同治元年(1862年),石达开攻涪州,徐邦道因解围有功,迁副将。同治六年(1867年),随淮军名将刘铭传镇压捻军起义。光绪二十年(1894年)参加甲午战争,次年病逝于军营。《清史稿》《清史列传》有传。

李蔚如

李蔚如(1883-1927),字郁生、号鸿钧,涪陵大顺人。1903年受邹容《革命军》影响,东渡日本进入东斌军校学习,1906年在日本加入同盟会。1911年在广州参加黄花岗起义失败后回重庆训练学生军,并在辛亥革命中率学生军迎接夏之时军队入城。之后在家研制炸弹,炸瞎右眼炸残右手成为“独臂将军”,但仍然领导和参加了四川讨袁、护国、护法战争。1924年返乡创建四镇乡农民武装,与挚友吴玉章刘伯承保持书信来往,接受马列主义,1926年经喻凌翔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重庆三·三一惨案后,中共重庆地委被破坏,大批党团员、省党部领导及国民党左派人士来涪陵四镇乡活动,涪陵成为川东的重要革命据点。1927年6月,李蔚如被军阀郭汝栋诱捕后被解送至重庆黄桷垭杀害。

夏佳文

夏佳文(1964-),重离子加速器物理及技术专家,201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副所长。

荣誉称号

编辑
2021年1月6日,入选2018-2020周期国家卫生城市(区)命名名单。

2021年1月14日,入选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公布的第三批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名单。

2021年4月30日,被国家禁毒委命名为首批“全国禁毒示范城市”。

2021年7月15日,入选水利部第四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

2021年7月27日,被交通运输部命名为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

2021年11月18日,被交通运输部命名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

2022年8月11日,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名单”。

2022年11月,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下一篇 鱼复

上一篇 阆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