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姑臧 编辑
姑臧,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为汉代武威郡首县,凉州城古称。自西汉武帝时期,“姑臧”这一地名出现,至五代十国时期的后唐天成年间(926-930年),“姑臧”这一地名存在了整一千年。姑臧城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西北大城市。从人口血统史上看,李氏中近半人口为“姑臧大房”,阴氏、段氏等为“姑臧郡望”。从城市沿革上看,姑臧城的建筑规制,是洛阳、南京筑城的范本(如“端门”、“宫北市南”)。从城市地位上看,姑臧城是是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大凉的都城。从古代城市人口结构上看,唐代以前姑臧同益州、扬州齐名。从城市规模和功能上看,唐代以前,长安、洛阳、姑臧并列。从战略地位上看,姑臧是丝绸之路的命脉和门户,凉州刺史部、凉州大都督府、河西节度使部设在姑臧。
中文名:姑臧
外文名:Guzang
别名:雍州、凉州、武威
地点: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史记》《汉书》记载,匈奴将河西地区划分给浑邪王、休屠王、折兰王、卢候王等。武威一带是休屠王的领地。休屠王在今武威市凉州区、民勤县交接地带的四坝乡三岔村筑休屠城,作为王宫。
汉武帝时期,浑邪王杀死休屠王,率部众4万余人归附汉朝,姑臧城犹存。
汉武帝时期,姑臧是武威郡首县(设县令,故满万人)。《汉书》记载:“武威郡,故匈奴休屠王地。汉武帝太初四年(前101年)开。户万七千五百八十一,口七万六千四百一十九。县十:姑臧。”
《明一统志》记载:“姑臧废县在(凉州)卫东北二里”。
清乾隆《武威县志》记载:“故城在县东北二里”。
《大清一统志》记载:“姑臧故城,今武威县治”。
胡三省注:“武威郡,凉州,治姑臧,旧城匈奴所筑,南北七里,东西三里。张氏据河西,又增筑四城,厢各千步,并旧城为五。余二城未知谁所筑也”。
《元和郡县志》记载:凉州城“城不方,有头尾两翅,名为鸟城”。
《资治通鉴》记载:“姑臧城东西门外,湧泉合于城北,其大如河,自余沟渠流入漠中,其间乃无燥地。故有此敕,以释汝疑”。
《晋书·张骏传》记载:“太宁三年(325年),张骏置左右前后四率官,缮南宫”。
《后凉录》记载:“(吕)篡召吕弘妻及男女置东宫,厚抚之”。
《晋书·张重华传》记载:“永和二年(346年),重华即位,尊母严氏为太王太后,居永训宫;生母马氏为王太后,居永寿宫”。
《凉州记》记载:“吕篡明光宫在渐台西,以金玉珠玑为帘箔”。
《三辅录事》卷二记载:“未央宫渐台西有桂宫,中有明光殿,皆金玉、珠玑为帘箔,处处明月珠,金陛玉阶,昼夜光明”。
表明姑臧城市建筑有国王和王后处理政务与居住的宫、殿、寝;有举行大典、宴请宾客和作为书斋用的堂、坊;有用于宗教信仰的观、寺、塔;有祈求平安、供浏览观赏的楼阁、池、台。
临渊池、闲豫池、灵泉池、万秋阁、紫阁、逍遥园现已荡然无存,但保存下来的灵钧台、海藏寺、罗什寺、大云寺等建筑,依稀可寻昔日古建筑的特色。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