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城区 编辑
增城区,隶属于广东省广州市,位于广东省中部,广州市东部,珠江三角洲东北角,介于北纬23°5’—23°37',东经113°32’—114°0”之间。东界惠州市博罗县,西连黄埔区,南与东莞市隔江相望,北接从化区、惠州市龙门县,总面积1616.47平方千米。2023年,增城区常住人口158.67万人。截至2021年10月,增城区下辖6个街道、7个镇。区政府驻惠民路1号。《元和郡县志》载:“增城县,按昆仑山上有阆风、增城,盖取美名也”。汉,析番禺县地置增城县。有1800多年历史。2007年,被联合国地名组织定为“千年古县”,是广州地区最早有古人群聚居的地方之一。明,划东北部置龙门县。1993年,撤销增城县,设立县级增城市。2014年,撤销县级增城市,设立广州市增城区。增城是广东重点侨乡之一。有增城挂绿、增城荔枝、派潭凉粉草、增城丝苗米、增城迟菜心5个国家级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有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全国第五个国家级侨商产业聚集区“侨梦苑”,是全国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全国著名的荔枝之乡、丝苗米之乡、牛仔服装名城、新兴的汽车产业基地和生态旅游示范区。是中国汽车零部件制造基地、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2022年,增城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25.27亿元,比上年增长4.0%。
中文名:增城区
外文名:Zengcheng District
行政区划代码:440118
行政区类别:市辖区
所属地区:广东省广州市
地理位置:广东省中部,广州市东部,珠江三角洲东北角
面积:1616.47 km²
下辖地区:6个街道、7个镇
政府驻地:惠民路1号
电话区号:020
邮政编码:511300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人口数量:158.67 万(2023年常住人口)
著名景点:凤台揽胜、正果佛爷寺、万寿寺、古海遗踪、白水寨、增城广场
火车站:新塘站、新塘南站、增城站
车牌代码:粤A
地区生产总值:1325.27 亿元(2020年)
汽车站:广州二汽增城客运站
增城古村落
四千至七千年前新石器时期的贝丘文化遗址,是广州地区最早有古人群聚居的地方之一。据《禹贡》载,上古时分九州,增城地区属扬州。
春秋,增城属百越地。战国,增城境内称扬越地。
秦始皇33年(前214年),设南海郡,增城属南海郡广州府番禺县。
汉,增城属南海郡番禺县。建安六年(201年),析番禺地置增城县。
晋及南朝宋、齐,增城属广州南海郡。宋元嘉中,析增城绥福河流域及以西地区置绥宁县,梁,又复并入增城县。
隋开皇九年(589年),撤郡改州,增城属广州。仁寿元年(601),广州改名番州,增城属番州。大业三年(607),改番州为南海郡,隶扬州,增城属南海郡。
繁华的增城区
唐武德四年(621),改郡为州,增城属广州。天宝元年(742),广州复改为南海郡,增城属南海郡。乾元元年(758),南海郡复改为广州,增城属广州。南汉,广州改称兴王府,增城属之。
宋开宝四年(971),平南汉,恢复广州,增城属广州。开宝五年,东莞县并入增城县。次年,恢复东莞县建制。祥兴元年(1278),广州改称翔龙府,增城属之。
元,增城属广州路。
明,广州路改为广州府,增城属广州府。 除境域外还包括现龙门、从化两县全部或大部分地区
清,增城仍属广州府。
民国元年(1912年),裁府,增城属粤海道,后直属广东省广州府。
1949年,增城属东江专区。
1954年,划入粤中区。
1956年,改属惠阳专区。
1958年,与龙门县合并,仍称增城县,先后属广州市、佛山专区。
1961年,又与龙门分开,属惠阳专区(后改称惠阳地区)。
1975年,划归广州市管辖。
1993年,撤销增城县,设立县级增城市,由广州市代管。
2014年,撤销县级增城市,设立广州市增城区。
区划沿革
增城区地图
1957年,县境西部罗布洞村划入广州市。
2004年,撤销荔城镇,设立荔城、增江2个街道。朱村镇改为朱村街道,永和、沙埔、宁西、仙村镇并入新塘镇。镇龙、福和2镇并入中新镇,三江镇、沙庄街道并入石滩镇。
2005年,中新镇内原镇龙镇全境及永和镇贤江、禾丰、新庄、永岗等4个村划入广州市萝岗区。
2019年,设立荔湖街道。荔城街道原管辖的罗岗、明星、光明、太平、五一、西瓜岭、三联等7个村和雁塔社区划归荔湖街道。设立宁西街道。永宁街道原管辖的冯村、中元、石迳、斯庄、路边、下元、郭村、湖中、百湖、湖东、九如、白水、章陂等13个村和宁西社区划归宁西街道。
区划详情
截至2021年10月,增城区下辖6个街道、7个镇:荔城街道、增江街道、朱村街道、永宁街道、荔湖街道、宁西街道、新塘镇、石滩镇、中新镇、正果镇、派潭镇、小楼镇、仙村镇。 共有社区71个,行政村285个。 区政府驻惠民路1号。
位置境域
增城区,位于广东省中部,广州市东部,珠江三角洲东北角。介于北纬23°5’—23°37',东经113°32’—114°0”之间。东界惠州市博罗县,西连广州市黄埔区,南与东莞市隔江相望,北接惠州市龙门县和广州市从化区,总面积1616.47平方千米。
广州市增城区人民政府
地质
增城区境域是一块古老山地,处于华夏系构造带与岭南东西向构造带的交接处,经历了加里东、印支、燕山与喜马拉雅等4个构造发育阶段,地质构造较为复杂。
地形地貌
增城区北部地势较高,南部较低。山地以低山为主,是九连山脉的延长部分,山脉呈东北与南西走向,平等排列的中山与低山,其间形成了东江与增江。丘陵地主要分布在中南部,南部是三角洲平原及河谷平原。
气候
增城区地处南亚热带,北回归线经过区境北部,属海洋性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温为21.6℃,极端高温38.2℃,极端低温-1.9℃。其特点是炎热多雨、长夏无冬,全年可栽培作物。2020年平均气温22.8℃,较常年偏高0.7℃。
水文
增城区主要河流有东江、增江、西福河,流域面积均超过500平方公里,此外还有6条流域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的河流。多年平均径流量19亿多立方米,过境客水179亿立方米。南部有潮水涌入。有中型水库4座,小(一)型水库17座,小(二)型水库89座,山塘180多座。
土壤
增城区境内自然土壤分为黄壤、红壤、赤红壤、红色石灰岩、潮沙泥土等,黄壤、红壤、赤红壤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
植被
增城区植被属南亚热带季风雨林区。因长期开发利用,原始森林被次生阔叶林和人工林代替,林业用地98%被乔木林复盖。其结构和组成大致可分为5个类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热带人工阔叶林、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灌木林及草本群落。
水资源
2019年,增城区水资源总量28.18亿立方米,较上年增加60.59%。2020年,全年降雨总量2033.1毫米,与常年2039.5毫米相比,基本持平。农村自来水普及率100%。
土地资源
增城区境内各类土地比较齐全,按国家土地分类,一、二级地类齐全,三级地类除个别特殊土地外都存在。一级地类中,农业用地205.28万亩,占84.91%。建设用地29.87万亩,占12.33%。未利用土地6.69万亩,占2.76%。
生物资源
增城区主要水域浮游植物55属85种,分属绿藻、硅藻、蓝藻、甲藻、隐藻、裸藻等六个门,其中以绿藻、硅藻门为主,其他四个门种类、数量均很少。鱼类共有36种。分属于5目,9科,25属。其中,异鱲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1998)保护动物名录;光倒刺鲃为珠江水系和华南地区特有的经济鱼类。
增城区兰溪河保护区有较丰富的珍稀水生野生动物,其中有国家Ⅱ级保护动物细痣疣螈、花鳗鲡,广东省保护动物黄喉拟水龟、三线闭壳龟(金钱龟),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I的虎纹蛙等。其中,黄喉拟水龟具较高经济及观赏价值。
矿产资源
增城区已探明的主要矿产:金、银、铜、铁、锡、锰、钨、锯、错、钛铁、铝土、水晶、石英、钾长石、陶土、煤、石灰石、花岗岩、钮银矿、温泉等。
温泉资源
派潭镇高滩温泉日出水量3400吨,水温27℃~73 ℃,含有氟、硫、氯、钙、钾、锌等多种元素。
区委副书记、区长:林怡辉
副区长:罗迎
截至2024年4月
综述
2022年,增城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25.2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7.40亿元,同比增长1.5%,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2.1%;第二产业增加值536.71亿元,同比增长2.2%,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22.1%;第三产业增加值721.16亿元,同比增长5.6%,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75.9%。第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的比例为5.1:40.5:54.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85477元
《元和郡县志》载:“增城县,按昆仑山上有阆风、增城,盖取美名也”。宣统《增城县志》载:“永乐志云:南海郡,前统县六,今增为七,故名增城”。传统美食
增城拥有1800多年历史,广府文化与客家文化和谐共处,衍生出的饮食文化既有正果云吞、兰溪濑粉、鹅汤糍等非遗美食又有岳村鲮鱼皮、派潭烧鸡、石滩全牛宴等特色美食。
地方方言
增城是广府文化与客家文化交融的地区,境内居民历史上因迁入时间的先后,有“本地”人和“客家”人之分。“本地”人的先祖大部分是在秦、汉、晋、唐、宋各朝代从北方迁入,属于“广州话”系统;“客家”人主要则是从兴梅地区、韶关地区等后来迁入,故称“客家”。前者的人口数量约占增城区总人口的60%,后者人口数量约占40%。
非物质文化遗产
增城区共有4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涵盖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文学、民俗、传统技艺、传统医药等9大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个,广州榄雕;广东省级项目3个,舞貔貅、何仙姑与挂绿的传说、畲族拜祖公图;广州市级项目4个,舞火狗、客家山歌“过山拉”、舞春牛、广东汉乐(增城);增城区级项目35个,竹雕、篆刻、罗派艺术粤剧、新塘帅府爷出巡过坊习俗、沙头竹席、黄塘头菜的制作技艺、剪纸、兰溪濑粉、灰雕、龙头雕刻(传统龙舟)技艺、荔枝木家具传统制作工艺、舞渔灯、宾公佛传说、舞麒麟、新塘鱼包、广东醒狮、击壤、花灯制作技艺、澳海老土豉油制作技艺、曲水流杯的传说、南山钓鱼台的传说、朱村鸡饭制作技艺、五柳菜制作技艺、章陂大头菜制作技艺、增城鹅汤糍制作技艺、正果云吞制作技艺、喜记避风塘炒蟹制作技艺、正果腊味制作技艺、派潭凉粉制作技艺、增城传统木雕、增城荔枝蒸馏酒制作技艺、增城竹升面制作技艺、毛茶制作技艺、董氏中医正骨疗法、增城传统书画装裱技艺。各级代表性传承人共42人。广东省级传承人2人,广州市级传承人5人,增城区级传承人35人。
广州榄雕
广州榄雕,是流行于广东省增城市一带的一种传统雕镌艺术,历史可以上溯到明清时期,以乌榄核为基本材料。
广州榄雕刻工细腻精微,形态小巧玲珑,造型秀丽雅致,线条流畅生动。可以分座件、挂件、珠串、核舟等品类,技艺形式则包括浮雕、圆雕、镂空雕等。 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客家山歌
被誉为增城客家人“土特产”的客家山歌“过山拉”是增城区民间音乐宝库中的瑰宝,在2009年成功申请为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据其区级代表性传承人曾婷婷介绍,增城的客家山歌有莲花调、采茶调、圣公调……等七、八种之多,唯独“过山拉”承载了增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项目的重任 。
这种山歌调源于清朝中叶,是当地客家人在山区的特殊环境中,用高亢、悠长的声调,隔山对歌所形成的一种原生态山歌调。数百年来,这种山歌调在增城客家地区普遍流行,解放后人们用它来歌唱幸福新生活,原本以悲凉为主调的“过山拉”,与时俱进,增加了欢快热烈的元素 。
客家山歌“过山拉”全面深刻地反映了增城客家人的社会历史、时代生活和风土人情,表达了客家人的思想感情和审美心理。它既有独唱,也有对唱,还有轮唱、合唱。现在,“过山拉”的表演形式多为男女对唱,讲究“一来一回”,内容既吐露哀愁,也表达喜悦,寄托祝福,传达爱情。时至今日,在增城区的增城广场乐湖湖畔、派潭广场、中新广场、正果广场等地,经常都有山歌表演,深受现场观众的喜爱 。
增城革命烈士纪念碑
增城革命烈士纪念碑,位于广州市增城区增江街道东桥东路90号。坐南朝北稍偏西,建筑占地面积496.8平方米,保护范围面积约1500平方米。碑呈四方塔状,实心,共分两级,高约12米,碑身正面塑“增城革命烈士纪念碑”九个红色大字,碑的底部镶嵌四面黑色大理石,刻有抗战历史碑文和烈士英名录。
2017年5月,被广州市党史研究室公布为广州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
增城雁塔
增城雁塔,被列为广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明万历二年倡建,有450余年历史。塔基为红色砖石雕刻构成,塔身用砖石砌成,整座塔为楼阁式,绿檐红窗,共七层,呈八角形,边长2.5米,高32米。塔的第一层北面开有一拱门,北向石拱门匾上镌刻“雁塔”二字。
增城博物馆
增城博物馆,成立于1984年,原旧址在增城凤凰山,是广州市首批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新馆2017年竣工并正式对外开放。新馆整体建筑层高5层,建筑面积6544平方米,有国家二级文物5件,国家三级文物163件,一般文物3500多件(套)。
白水寨风景名胜区
白水寨风景名胜区,有丰富的温泉资源,水温28℃-73℃,日出水量4000吨。分为白水仙瀑景区(国家4A级景区)、大丰门景区、高滩温泉景区、车洞水车景区、牛牯嶂景区等景区。有中国大陆落差最大(428.5米)的高山瀑布——白水仙瀑。有围绕瀑布沿山修建号称“天南第一梯”的9999级登山步径,有九座海拔超千米的山峰,其中牛牯嶂为增城最高峰,海拔1088米。
增城挂绿,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特产。
增城挂绿,是荔枝中的珍稀品种。品质佳,适应性强。果实成熟时红紫相间,一绿线直贯到底,“挂绿”一名因此而得。果肉细嫩、爽脆、清甜、幽香,特别之处是凝脂而不溢浆,用纱包裹,隔夜纸张仍干爽如故。
增城丝苗米
增城丝苗米,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2004年09月20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增城丝苗米”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
增城荔枝
增城荔枝
增城荔枝,品种有桂味、仙进奉、挂绿、水晶球、糯米糍,其中桂味果实中等大,圆球形或近圆球形,果肩平,果顶浑圆。果肉乳白色,肉质厚实,细嫩爽脆,清甜多汁,有桂花香味。
2019年,增城荔枝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
派潭凉粉草
派潭凉粉草,广东省增城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正宗的派潭凉粉草有红梗与青梗两种,培育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必须大于或等于10克/千克,pH值介乎5.5—7.5之间。此外,“正宗标准”对凉粉草的栽培密度也有严格要求,定植密度应该小于或等于6万株/公顷。
2010年,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派潭凉粉草”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增城迟菜心
增城迟菜心,广东省增城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增城迟菜心为冬种蔬菜,立冬前栽种,经过90—120天才能收割,因其时至深冬才上市,比一般菜心要迟,所以称为迟菜心。正如俗话所云:“冬至到,菜心甜。”
2010年,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增城迟菜心”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陈继兴,男,汉族,1954年8月生,广东增城人,大学本科学历,中共党员,1977年9月参加工作。曾任河源市副市长、中共江门市委书记、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成员。
吴秀峰
吴秀峰,广东增城新塘镇官道村人。1920年公费赴法勤工俭学,先后就读于巴黎大学和巴黎外交学院,1924年,在巴黎加入国民党。是享有盛誉的国际法学者和外交家,曾以国联秘书处工作人员身份参加国联李顿调查团,参与了联合国的创建,担任过国际劳工组织执行局副局长。直接受周恩来、李济深领导,在外交战线和国际组织的工作中做出了重要贡献。曾任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第六届),民革中央常委(第五届、第六届),民革中央监察委员会常务委员,国务院参事等。
郭戈奇
郭戈奇,广东省增城市人,1916年出生于马来西亚。在延安期间,曾以《现代日报》记者的身份访问过朱德、东北抗日联军高级将领等人。中共八大期间,郭戈奇曾负责丹麦共产党领袖的接待工作,并在毛泽东与国外共产党领袖的会见中担任翻译。曾任四川医学院(现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四川省侨联副主席。
吴介民
吴介民,生于广东增城,1938年9月赴延安陕北公学学习,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入延安马列学院学习。曾任东北民主联军24旅72团政治处主任,《红旗》杂志社编委会委员、党委书记、副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秘书长、秘书长。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阮海天
阮海天,增城仙村镇竹园涌人。抗战爆发后,奉命回增城重建中共组织,组建抗日人民武装,在神山小学以教师作掩护开展工作。1938年2月,中共仙村支部成立,阮海天任书记。10月,日军侵入增城,阮海天组成第三区常备队,任军事指挥。1955年调回广州军区分配工作。
吴政宏
吴政宏,1944年9月生,广东增城人。1961年从福和中学毕业后回家务农,1963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在广州军区和武汉军区部队工作;1966年10月至1967年10月参加援越抗美作战。后任军事科学院作战理论和条令研究部部长。1997年7月晋升为少将军衔。
第三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 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 | 第四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 |
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 | 2018年度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 | 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 |
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 | 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试点地区 | 第一批创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
第二批深化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样板县 | 2021年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 | 第二批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 |
广东省“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 | 广州市2021年全面推行林长制工作优秀单位 | 中国汽车零部件制造基地 |
2022年12月,中国信通院“2022年中国工业百强区”排名第87。 | 2023年8月29日,拟将广州市增城区纳入2023年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 | 第七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
“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首批典型县镇村 | 第三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 全国生育友好工作先进单位拟表彰对象 |
2023年11月,入选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指数“2023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排名第17。 | 2024年3月,入选赛迪创新百强区(2024),排名第84名。 |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