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川县 编辑
龙川县,隶属广东省河源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江和韩江上游,东连五华县、兴宁市,西南连和平县、东源县,北接江西省寻乌县、定南县,总面积3081.3平方千米。截至2023年6月,龙川县辖24个镇。2020年,龙川户籍人口97.68万人,常住人口59.46万人。秦,置龙川县。晋,析置兴宁县。南齐,析置河源县、新丰县。明,析置和平县。龙川县是全国重点生态功能区、广东省生态保护发展示范区,是广东最早立县的4个古邑之一、岭南文化发祥地之一、千年古县、中央苏区县。2023年,龙川县地区生产总值为181.62亿元,同比增长6.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34.15亿元,同比增长5.4%;第二产业增加值为44.07亿元,同比增长9.9%;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03.4亿元,同比增长4.6%。
中文名:龙川县
外文名:Longchuan County
行政区划代码:441622
行政区类别:县
所属地区:广东省河源市
地理位置:广东省东北部
面积:3081.31 km²
下辖地区:24个镇
政府驻地:老隆镇中山东路20号
电话区号:0762
邮政编码:517300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人口数量:59.55 万(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常住人口)
著名景点:霍山、佗城、正相塔
火车站:龙川西站、龙川站
车牌代码:粤P
地区生产总值:181.62 亿元(2023年)
越王赵佗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秦平南越,置龙川县,赵佗为令,属南海郡。二世元年(前209年),赵佗自立为南越武王,龙川为南越国辖地。
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赵佗归汉,保留封地,龙川县仍属南越国辖地。元鼎六年(前111年),汉平南越,设置交趾部,龙川属南海郡。建安八年(203年),改交趾为交州,龙川属南海郡。建安十八年(213年),改交州为荆州,龙川仍属南海郡。
吴黄武元年(222年),废荆州,复交州,龙川属南海郡。黄武五年(226年),吴分南海等郡置广州,不久又并为交州,龙川属南海郡。永安七年(264年),废交州置广州,龙川仍属南海郡。
龙川县" alt="
龙川县" src="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8c1001e93901213fb80e787a35b521d12f2eb9383f41?x-bce-process=image/format,f_auto/resize,m_lfit,limit_1,h_336"/> 龙川县
东晋咸和六年(331年),南海郡析置东官郡(东莞),龙川析置兴宁县,仍属南海郡。太和元年(366年),龙川析置雷乡县,均属南海郡。
南朝宋,撤雷乡并入龙川县。南齐永明元年(483年),龙川析置河源县、新丰县。南梁天监二年(503年),析南海置梁化郡。龙川县析置雷乡县,均属梁化郡。
隋开皇九年(589年),置总管府于龙川。开皇十一年(591年),总管府迁于归善,龙川并入河源县,雷乡并入兴宁县。大业元年(605年),废循州置龙川郡。
唐武德五年(622年),废龙川郡复循州。贞观元年(627年),置岭南道,循州属之。天授二年(691年),废循州置雷乡郡,复雷乡县。天宝元年(742年),改雷乡郡为海丰郡。乾元元年(758年),废海丰郡复循州。
五代南汉乾亨元年(917年),循州析置祯州,循州治所迁设雷乡县(今龙川佗城),州县并存,仅辖雷乡县。
龙川县地理位置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废广南东路设置江西行中书省广东道,循州改路,治所仍设龙川城(今佗城)。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循州路降为散州,龙川属循州。
明洪武元年(1368年),设置广东行中书省,惠州路改府,循州仍存,龙川属循州。翌年,废循州并入惠州府,龙川属之。洪武九年,广东行中书省改为广东布政使司,龙川属惠州府。正德十三年(1518年),龙川析置和平县,均属惠州府。
清雍正九年(1731年),龙川县属惠州府。光绪元年(1875年),设置惠嘉潮道,龙川县仍属惠州府。
龙川县地图
1949年10月,龙川属广东省东江行政委员会,翌年,属东江行政专员公署。
1952年,属粤东行政专员公署。1956年,属惠阳地区专员公署。1959年,属韶关地区专员公署。1963年,恢复惠阳地区专员公署,龙川属之。1968年,属惠阳地区革命委员会。1981年至1985年,属惠阳地区专员公署。
1988年,撤销惠阳地区,设立河源市。龙川县属之。
截至2023年6月,龙川县辖24个镇:老隆镇、义都镇、佗城镇、鹤市镇、黄布镇、紫市镇、通衢镇、登云镇、丰稔镇、四都镇、铁场镇、龙母镇、田心镇、黎咀镇、黄石镇、赤光镇、廻龙镇、新田镇、车田镇、岩镇镇、麻布岗镇、贝岭镇、细坳镇、上坪镇。 下辖315个行政村,42个居委会,1379个自然村,5658个经济合作社。 县人民政府驻老隆镇。
位置境域
龙川县,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江和韩江上游,地处北纬23°50′57″——24°47′03″,东经115°03′13″——115°35′18″之间。东连梅州市五华县、兴宁市,西南连和平县、东源县,北接江西省寻乌县、定南县,东西宽54千米,南北长103千米,总面积3081.3平方千米。
龙川县
地质
龙川区域地质构造,位于粤北古生代褶皱隆起剥蚀区,东江断裂带北东段。县内出露老地层为主,尤以元古界震旦系和上古生界泥盆一石炭系分布广泛:中生界上侏罗一白垩系主要分布在东江断裂带的断陷盆地中;其他时代地层或缺失,或只有零星分布,或只以残留体出现。县内地质构造以北东一北北东向断裂构造为主,属东江断裂带龙川断束。
地形地貌
龙川县,境内南北高,中间低,似马鞍形,北部为中低山地貌,中部和南部为丘陵地貌。地势由西向东倾斜,地形为山河相间,山间谷地、丘陵盆地、江河冲积地交错分布。
气候
龙川县,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夏长冬短,日照时间长,无霜期长,季风明显,农业气候资源丰富,适宜喜温作物和双季稻的种植。2020年,龙川年平均气温21.5℃,较常年偏高0.4℃;最冷为12月
龙川县是客家古邑,通行客家语,龙川县居民使用的语言是属于汉语客家方言中的地区方言,按一般习惯称之为龙川话。龙川话大体上可分为5种:老隆土语(包括今佗城、义都、丰稔、四都、老隆、附城等区镇水源音),鹤市土语(包括今鹤市、登云、锦归、黄布、通衢、紫市等区),铁场土语(包括今铁场、龙母、石坑、回龙、田心、赤光等区),车田土语(包括今车田、黎咀、黄石、枫树坝、郑马等区),贝岭土语(包括今贝岭、细坳、麻布岗、岩镇、上坪、新田等区)。客家渊源
历代汉族迁徒路线图
所谓客家人,是指原籍为河南地区的中原汉族,在东晋战乱时南迁,开始成为具有“特殊身份”的一群居民,更在后来的几次迁徙行动中,逐渐形成今天具有独特风貌的客家民系。客家民系是中华汉民族的一个支系。客家人最为明显的特征是讲客家话,客家语系是汉民族八大方言之一。历史上,客家人有五次大南迁,时延1500年的记载。
第一次的大迁徙是在公元317-879年间,东晋怀帝朝时,由于西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中原,形成对汉民族影响深远的“五胡乱华”之局,中原地区的不少官员和平民,也纷纷随着渡过黄河南下。为了避免和原户籍者发生混淆,便把这些新来的户籍称为“客”。这是“客”字第一次在中华民族上出现。
第二次大迁徙是在公元880-1126年间。唐朝末年,黄巢举兵起义及“五代十国”,天下大乱,客家先民又从皖赣某地居所,现迁往江南南部、福建西北及广东北边。
第三次大迁徙是在公元1127-1644年间,金元相继入侵,宋高宗南渡,在这过程中,许多客家人均卷入保卫宋室、抵抗元兵的勤王战争。宋亡后,他们只好退往更偏远的广东东、北部。
第四次大迁徙在公元1645-1843年间,这次迁徙却是康熙皇帝为了争取南方的民心,赐给每个男子8两银子、妇女儿童4两银子,鼓励客家人迁入四川、广西及台湾。一向以客家人为荣的朱德同志的祖辈就是在这一次迁徙时,从韶关移居四川的。
第五次大迁徙是在1866年以后,发生于太平天国起义末期。由于太平天国的首领洪秀全是客家人太平天国失败后,许多客家人在清政府的压力下,纷纷向偏远的南方,甚至向东南亚等海外地区迁徙。
全世界有客家人约4500万人。其中国内4000万人,国外有500万人左右。在海外的客家人分布很广,较集中的是东南亚一带,新加坡的李光耀、和国际知名作家韩素音均是客家人。国内有客家人聚居的地区共有17个省、185个市县,其中客家人占95%以上的纯客县50个,客家人最为集中的地方是赣南、闽南和粤东北部。广东的客家人有2000多万,占全省总人数近30%,其中纯客县15个。
河源作为东江流域的纯客家地区,最早的客家先民来历可追溯到秦朝。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南越后,为进一步开发岭南,派屠睢、任嚣、赵佗带50万兵卒驻守,还下令将数十万名“罪人”发配到岭南。赵佗先为龙川县令,后为南越王。龙川的赵、韦、官、任四姓居民就是第一批进入龙川与当地土著族人杂居的中原人。但是,作为客家人大规模迁徙到河源地区的时间,却要推到客家人第三次大迁徙这一时期,即公元1127-1644年间。
节日习俗
婚姻礼俗
客家民俗
客家人的婚姻礼俗受古时风尚影响较重,主要仍以传宗接代为目的。客家人男婚女嫁讲究“明媒正娶”,客家社会正式的婚姻关系是一种“嫁娶婚”,招赘之风并不盛行。过程仪式大部分仍沿旧习:如相亲、送定、报日子、送聘金、盘嫁妆、接亲、拜堂闹洞房等。
民间娱乐
打马灯
龙川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活动。
香港文化名人大营救指挥部旧址,位于龙川县老隆镇华新路39号,建于清同治年间,为旅居龙川县的闽籍商人投资兴建,坐东南向西北,土木石结构,三进五开间院落式建筑,占地面积约700平方米,建筑面积570平方米。1925年东征军左路军指挥部设在福建会馆,1941年成为香港文化名人大营救的中转站指挥部。福建会馆格局保存完整,梁架金漆木雕和图案精美,有福建特色,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尤富于革命纪念意义。
2019年10月,香港文化名人大营救指挥部旧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越王庙
佗城
南越王庙,始建于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重建。坐北向南,二进院落式布局,总面阔14米,总进深31米,建筑面积434平方米。前殿祀南越王,后殿祀宋代苏辙、陈次升、吴潜和明代洪云蒸、邓茂官、伍仪、杨士元、林廷植、唐希孔及清代耿惇等“十贤”。南越王庙为现存奉祀赵佗的唯一庙宇建筑。龙川考棚
龙川考棚,建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为四进院式布局,由大门楼、至公堂、官员寓所和文武考场等组成,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总占地面积7298平方米。自建考棚后,龙川每年科考会试均在此举行。东西设四个考场。公堂后为官员寓所,木楼棚,二层。上下层各有一厅,六房间。
佗城
佗城,原称龙川城,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是秦朝岭南四大古邑之一,有2234年历史。1991年,佗城被广东省人民政府认定为“广东省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2006年,与“南越国遗迹”捆绑进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市项目。2010年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评定为“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一千年古县”;2012年被广东省社会科学联合会认定为“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保存有秦时的越王井、南越王赵佗故居遗址、跑马射箭练兵场,汉代砖瓦窑,唐代正相塔,宋代西门古码头、苏堤,南汉至元代的循州治所遗址,明清时期城隍棚是广东省唯一遗存科举考试场所。有客家古祠堂89间(现存48间)。
霍山旅游风景区
霍山旅游风景区,位于龙川县中部,是广东七大名山之一,国家AAA级旅游景区。霍山方圆10平方千米,拥有广东省最长的水泥栈道、玻璃栈道。计有四十八峰、二十七岩、十三奇石、十一泉池、八大洞府,以“酒瓮凌云”“雄狮吼龙”“太乙仙岩”“横岩傲雾”“一线曙光”“吊谷上棚”“地下花园”“船头观日”“砻衣接佛”“玉麟玩月”十景为最,素有“朝在罗浮暮在霍”之称。
龙川山茶油,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龙川油茶种植于河源市龙川县,已有1500多年历史。茶油属于纯天然高级食用植物油,色泽金黄、品质纯净、澄清透明、气味清香、味道纯正,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抗氧化性,易于消化吸收。
2022年4月18日,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批准对“龙川山茶油”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龙川茗茶
龙川茗茶,根据客家传统工艺制作而成,茶叶灰绿紧结卷曲,黄绿明亮,炒米香,浓醇回甘,具有独特的客家风味。色碧绿澄清,香清幽悠远,味醇、鲜灵,入口清香甘冽,留在舌尖的茶韵散布四肢百骸,通体舒泰。
龙川柿饼
龙川柿饼,分牛心柿和火柿两种。肉红透明无籽,凝霜后,白里透红、皮脆柔软、清甜芳香。质地透明,清甜爽口,营养丰富,具有润肺、补血、健胃、止咳等药理功能。
萧殷,原名郑文生,1915年9月生于佗城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广东文艺评论工作的开拓者,《文艺报》创办人之一。1938年,进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华北《新华日报》编委、延安中央研究院研究员、中央党校教员、《石家庄日报》副总编辑。1985年,获广东省首届文学评论荣誉奖;1986年,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特别奖。
黄麟书
黄麟书,龙川县黄布镇人,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1913年冬毕业于广州公立教忠师范学校,1917年夏毕业于日本东京中央大学经济系。曾任民国龙川县县长、教育厅厅长,任广东省教育厅厅长9年间,创办多所省立专科学校与省立师范学校,为普及和发展广东近代教育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其著有《秦皇长城考》等历史学术著作。
张百如
张百如,男,汉族,1954年7月生,广东龙川人,1974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1年10月参加工作,中央党校大学学历。曾任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省总工会主席。
2018年,龙川县入选第五批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
2019年,龙川县入选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第一批)。
2021年,龙川县入选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县。
2022年5月,龙川县入选2021年广东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
2022年7月,龙川县入选广东省“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
2023年3月,龙川县入选2022年度广东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重点县。
2024年3月,入选第四批“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