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织锦 编辑
织锦指的是用染好颜色的彩色经纬线,经提花、织造工艺织出图案的织物。
中国织锦是中国技术水平最高的丝织物,用彩色的金缕线织成各种花纹的织品,织锦因此而得名。在中国七千多年养蚕缫丝的历史里,织锦作为丝绸中最美丽的部分,也曾随着路上丝绸之路的驼队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团队,走遍当时的世界。这种前所未见,光彩夺目的织品,让那时的西方世界对遥远而神秘的东方充满了古老的神往。 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们数千年生活创造的过程中,织锦也呈现了多种多样的风格,如南京的云锦,四川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广西的壮锦,湖南的土家锦,云南的傣锦,贵州的苗锦,海南的黎锦等。数千年的演变发展过程中,中国的织锦由最初作为布料的存在,成为中国工艺美术珍宝中一个美丽的门类。
历史介绍
南京云锦
云锦因其色泽光丽灿烂,美如天上云霞而得名,其用料考究,织造精细、图案精美、锦纹绚丽多姿、格调高雅,在继承历代织锦的优秀传统基础上发展而来,又融会了其他各种丝织工艺的宝贵经验,达到了丝织工艺的巅峰状态,代表了中国丝织工艺的最高成就,浓缩了中国丝织技艺的精华,是中国丝绸文化的璀璨结晶。
在古代丝织物中“锦”是代表最高技术水平的织物,而南京云锦则集历代织绵工艺艺术之大成,列中国四大名锦之首,元、明、清三朝均为皇家御用品贡品,因其丰富的文化和内涵,被专家称作是中国古代织锦工艺史上最后一座里程碑,公认为“东方瑰宝”、“中华一绝”,也是中华民族和全世界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是中国古老的织锦技艺最高水平的代表,于2006年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8月《地理标志产品云锦》国家标准在南京通过国家级专家评审,同年9月成功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传说天上的仙女日夜织锦,朝为锦云,晨为栖霞,当人们仰望漫天的流光溢彩时,惊叹于织锦像云霞一样美丽,于是,人们称南京这种如彩云般绚烂多姿的织锦为云锦。根据技法不同,云锦又分为库缎、织锦、库锦、妆花四大类。
中国的织锦工艺在明清时期达到相当高的水平,那时候秦淮两岸织机数万,以云锦织造为主者多达30万人,天工开物书中记载织布机器名为大花楼织机,它是一种木织机,由木头与毛竹组合而成,上下两人制造,它主要的制作工艺是通经断纬制造方法,无法用现代机器替代。
中国的历史传统和审美习惯有着密切的关联,每一种图案的背后,随蕴藏着人们对于吉祥、富贵、丰收的向往。其寓意可概括为“福禄寿喜财权”,如桃子代表寿,佛代表福,石榴代表多子,如意代表如意。图稿出来后要做成意匠,就想按照那个图像放大后打成格子,一个纵向小格子代表一根丝,一个横向小格子代表一根纬,很细致,所以虽然图稿不大,可意匠稿放大后却很大。接着是挑花,就是根据格子的变化,用线把花纹的变化全部编导花本上,这个过程属于一个设计的过程。用古老的结绳记事的方法将丝线和锦线编织成暗花程序,成为节本。南京的云锦是给皇家的,在选材上与别的锦就不一样,选用优质的蚕丝,弹性好,柔韧度好,光泽好。至于金丝与孔雀羽,则更是珍贵的材料。
金丝的制作,是由有经验的工匠,将金叶加入乌金纸中打成金箔,金叶要经过千百次的捶打,工人靠感觉调整角度,使金叶慢慢延展,制好的金箔只有0.12μm,轻微的呼吸就可以将它吹走。再经过背光、切丝、捻成金线,成为可以织入云锦的圆金线和扁金线。红楼梦中有一“出晴雯勇补孔雀裘”,从那时就记载了将孔雀羽织入衣物的故事。活孔雀羽不变色,用线经水捻,一天能捻几十米。云锦织造时,机楼上的拽花工提升经线,织手在下面分段局部按花弹织,提经穿尾,两个人的配合才能完成。 云锦虽然很精美漂亮,但是毕竟是传统的一些东西,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眼光也在变,云锦要想再发展的话,必须和现代的生活相结合起来。设计师也在尝试将纹样用在结婚礼服上。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不只是皇家才能穿云锦。
品种
云锦中属于织锦类的织物有许多品种,民间作坊中习惯的名称有:“二色金库锦”、“彩花库锦”、“抹梭妆花”、“抹梭金宝地”、“芙蓉妆”等。
二色金库锦
它属小花纹单位的织锦,花纹全部用金、银两种线织出,一般是以金线为主,少部分花纹用银线装饰。图案花纹以几何形纹样和小朵朵花为多。二色金库锦的具体用途是作服饰和实用物的缘边装饰,如镶滚衣边、帽边、垫边等。花纹单位有十四则、廿一则、廿八则几种(则数愈多,花纹单位愈小)。
彩花库锦
它也简称为“彩库锦”,亦属小花纹单位的织锦。彩库锦的花纹除用金线织造外,还用各种颜色的彩绒装饰极少部分的花纹(如一朵小花,或某个花纹的局部)。彩花部分用通梭织彩,分段换色,全件织料上的各段彩花只用几种不同的颜色循环;或全部花纹用一金、一彩两色长跑梭织造。彩库锦用色虽不多,但织品效果甚为精丽悦目。彩库锦常用的花纹单位,有十四则、廿一则、廿八则几种。彩库锦除用做服物的镶边装饰外,亦可用于制作囊袋、锦匣、枕垫和装帧装演。“库锦”名称的由来与“库缎”一样,都是因织成后输入宫廷的“缎匹库”而得名。“二色金库锦”、“彩花库锦”由于花纹单位面积小,设计纹样和挑花结本都比较省工。但在这样小的单位面积内,要设计出富于变化和精巧动人的四方连续纹样,并非一件容易见功的事情。传统的纹样留传的虽不少,但堪称佳作的并不多。
抹梭妆花
抹梭妆花
抹梭金宝地
它的织造方法、配色技术,与抹梭妆花安全一样。所不同者,抹梭妆花是缎地,抹梭金宝地是用圆金线(捻金)织满地。前者是在缎地上织彩花;后者是在满金地上织彩花。织品的背面一样光平、起彩条,花纹轮廓均用片金绞边(亦称“金包边”)。从织品效果看,抹梭金宝地金线用得多(有片金,有圆金线),比抹梭妆花更显得辉煌华丽。抹梭金宝地已过渡到电力织机生产,不仅产量提高,成本降低,产品质量也比木机手工织造的紧密细致。它在使用效果上,可与挖花妆彩的金宝地相媲美。所不及者,即配色和花纹装饰方法不如挖花金宝地丰富多样,但从总体效果看,仍然具有“金宝地”的绚丽辉煌的艺术特色。
芙蓉妆
它是一种配色比较简单的大花纹织锦,在色彩的表现方法上与“妆花缎”有着显著的不同。芙蓉妆的花纹不用片金绞边(用片金线织出花纹的轮廓),也不用深浅不同的几重色彩来表现花纹的层次。整个纹样只用几种不同的色块来表现。花纹的形状以空出地部线条来显示(艺人的设计术语叫做“丢阳缝”)。在花与花、花与叶之间,各以不同的单色表现配色的变化。如花卉的枝梗、花萼、叶芽等,以一色绿或两种颜色的绿作为整体的统色,用长跑梭织造;花朵则用短跑梭分段换彩,以变化各段花头的配色。如一段织红花头,一段织黄花头,一段织金花头……,可以随意变化安排。芙蓉妆整个织品的配色,虽不如“妆花缎”、“金宝地”那样复杂、丰富,但它却另有一种艳而不繁、单纯而明快的效果。由于它配色单纯,施用的彩纬不多,因此整个织料质地薄而平整。过去,用这种妆彩方法织造的织锦,因为图案多用“芙蓉花”作主题,所以作坊中习惯地叫它为“芙蓉妆”。后来凡是应用这种妆彩方法织造的“锦”,花纹虽不用“芙蓉”,但仍习惯地叫它为“芙蓉妆”。“芙蓉妆”已成为一个专门品种的名词了。
蜀锦
宋锦是中国传统的丝制工艺品之一。开始于宋代末年(约公元11世纪),产品分重锦和细锦(此两类又合称大锦)、及匣锦、小锦。重锦质地厚重,产品主要用于宫殿、堂室内的陈设。细锦是宋锦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类,厚薄适中,广泛用于服饰、装裱。
宋锦,因其主要产地在苏州,故又称“苏州宋锦”。宋锦色泽华丽,图案精致,质地坚柔,被赋予中国“锦绣之冠”,它与南京云锦、四川蜀锦一起,被誉为我国的三大名锦。2006年,宋锦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单位为苏州丝绸博物馆,钱小萍为唯一的国家级传承人。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又将宋锦列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11月在北京雁栖湖召开的APEC晚宴上,参加会议的领导人们及配偶身着中国特色服装抵达现场,统一亮相一起拍摄“全家福”。他们穿的宋锦“新中装”面料,便是产自苏州吴江的鼎盛丝绸。
除了以上四种著名的织锦外,其他地方也有织锦生产,并各具特色。如傣族的“傣锦”,苗族的“苗锦”,广西瑶族的“瑶锦”,云南佤族的“佤锦”和拉祜族的“拉祜锦”,贵州布依族的“布依锦”,湘西和鄂西土家族的“土家锦”,海南黎族的“黎锦”,台湾高山族的“高山锦”以及西北地区的“回回锦”等等。
土家锦
土家锦月光舞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