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嗅觉器官

鼻(nose)是人体的嗅觉器官,分为外鼻、鼻腔和鼻旁窦3部分,是呼吸道的起始部。

呼吸兼嗅觉器官。属于高度分化的感受化学刺激的器官,对于动物接受外界化学信息、 识别环境、 辨认敌我 、归巢、捕猎、避敌、寻偶和觅食有重要作用。

目录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鼻

地位:嗅觉器官

外文名:nose

特点:高度分化的感受化学刺激的器官

作用

编辑

鼻

鼻子又叫“面王”,中医里有“上诊于鼻, 下验于腹”的说法,可见在面部望诊中鼻的价值颇大。鼻子位于面部正中,根部主心肺,周围候六腑,下部应生殖。所以,鼻子及四周的皮肤色泽最能反映五脏六腑的疾病。

鼻子在预报脾胃疾病方面尤其准确。在 临床中发现,病人出现恶心呕吐或者腹泻之前,鼻子上会冒汗或者是鼻尖颜色有所改变。这样的例子我在生活中也见过很多。

如果鼻子的色泽十分鲜明,这是有“留饮”的征兆,说明脾胃阳虚、失于运化、津液凝滞。通俗一点说就是,这个人的脾胃消化功能不好,水汽滞留在胸膈,导致四肢关节疼痛。我为大名鼎鼎的杜聿明将军做临时保健医生时,就从他鼻头上看出了胃病。这个事例后边有详细说明,不再重复。

如果鼻头发青,这说明肝的脏色出现了,是“肝木乘脾土”的表现,而且一般会伴有腹痛。通俗点解释,肝属木,脾属土,肝气疏泄太过,横逆冲犯脾胃,结果就影响了脾胃的消化功能。这时候就要用一些泻肝胆和补脾胃的药。

如果鼻尖微微发黑,这说明身体里有水汽。这个症状是“肾水反侮脾土”的表现。本来是土克水,结果 肾水反过来压制住了 脾土,水气肆虐,以致肾的脏色出现在脸上。

如果鼻子发黄,这说明胸内有寒气,脾的脏色出现在了脸上。这样的人体内中阳不足,脾胃失于运化,吃下去的冷食或者凉性食物积聚在脾胃,这些寒气上升又影响到了胸阳,所以寒气就滞留在脏腑中。如果鼻子发黄,但光泽明润,那就可以放宽心了,这说明“脾气来复”,是即将康复的好兆头。

结构

编辑

鼻

鼻(nose)由外鼻、 鼻腔、鼻旁窦三部分构成。外鼻位于面部中央。鼻腔是位于两侧面颅之间的腔隙,其上、后、旁由左右成对的鼻窦环绕,与颅前凹、颅中凹、口腔和眼眶紧密眦邻,仅由一层薄骨板相互隔开,故严重的鼻外伤可伴发其周围结构的外伤,鼻疾病亦可向邻近器官扩散。鼻窦开口于鼻腔,两者粘膜互相 移行连为一整体。

外鼻(external nose)由骨、软骨构成支架,外覆软组织

和皮肤,略似锥形,有鼻根(nasal root)、鼻尖(nasal apex)、鼻梁(nasal bridge)、鼻翼(nasal alae)、鼻前孔(anterior nares nostril)、鼻小柱(nasal columella)、等几个部分。外鼻的骨性支架:由鼻骨、额骨鼻突、上颌骨 额突组成。

鼻骨左右成对,中线相接,上接额骨鼻突,两侧与上颌骨额突相连。鼻骨下缘、上颌骨额突内缘及上颌骨 腭突游离缘共同构成梨状孔(pyriform aperture)。

外鼻软骨性支架:由鼻中隔软骨(septal cartilage)、侧鼻软骨(lateral nasal cartilage)、大、小翼软骨(alar cartilage)等组成。各软骨之间为 结缔组织所联系。

大翼软骨左右各一,底面呈马蹄形,各有内外两脚,外侧脚构成鼻翼的支架,两内侧脚夹鼻中隔软骨的前下构成鼻小柱的主要支架。

鼻尖、鼻翼及鼻前庭皮肤较厚,且与皮下组织及软骨膜粘连紧密,并富有皮脂腺、汗腺,为粉刺、痤疮和酒渣鼻的好发部位,当疖肿炎症时,稍有肿胀,疼痛较剧。

外鼻的静脉经 内眦静脉及面静脉汇入颈内、颈外静脉,内眦静脉与眼上静脉、眼下静脉相通,最后汇入颅内海绵窦。面静脉无瓣膜,液可上下流通,当鼻或上唇(称危险三角区)患疖肿处理不当或随意挤压,则有可能引起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等严重颅内并发症的危险。

各纲 脊椎动物的鼻结构不同,但一般都由外鼻、鼻腔和鼻旁窦组成。鼻腔下部粘膜血管丰富,可调节 空气温度和湿度。鼻旁窦是与鼻腔相通的几个骨质 空腔,有协助调节空气温度、湿度和音色作用。有些动物鼻腔前部有鼻毛,起过滤空气中的灰尘作用。圆口纲具有一个外鼻孔和单个嗅囊,但接受的仍是一对嗅叶发出的神经。鱼类一般有成对外鼻孔和成对嗅囊,软骨鱼的外鼻孔位于吻部腹面,硬骨鱼则位于背面。 陆生脊椎动物由于呼吸空气,嗅觉器与口腔相通,出现了 内鼻孔。内鼻孔出现后,鼻腔就兼有嗅觉和呼吸 两种功能。两栖类的内鼻孔开口于口腔前部,鼻腔内嗅粘膜平坦,一部分变形为 犁鼻器——一种味觉 感受器。爬行类嗅觉较发达,鼻腔及嗅粘膜均有扩大。类鼻腔结构与爬行类相似。哺乳类生有次生颚,内鼻孔后移至咽部。由于嗅觉高度发达,结构较复杂,表现在鼻腔扩大和 鼻甲骨出现。鼻甲骨是盘卷复杂的薄骨片,外覆布满 嗅神经的嗅粘膜,使嗅觉表面积大为增加。水栖种类嗅觉较退化,如鲸和 海牛;有些动物的嗅粘膜扩大至鼻腔外,嗅觉极灵敏,如狗。

鼻腔内有 鼻粘膜,鼻腔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黏液腺,黏液腺可以分泌黏液,这些结构能使吸入鼻腔内的空气变得温暖、湿润,减少对肺的刺激。鼻腔上部粘膜内还有接收气味刺激的嗅觉细胞

外鼻

外鼻是指突出于面部的部分,由骨和 软骨为支架,外面覆以皮肤构成。外鼻形如三边锥体,突出于颜面中央,易受外伤。 上端较窄,最上部位于两眼之间,叫鼻根。

下端高突的部分叫鼻尖。

中央的隆起部叫鼻梁,鼻梁两侧为鼻背。

鼻尖两侧向外方膨隆的部分叫鼻翼。

鼻尖和鼻翼处的皮肤较厚,富含 皮脂腺和汗腺,与深部皮下组织和 软骨膜连接紧密,容易发生疖肿,故发炎时,局部肿胀压迫神经末梢,可引起较剧烈疼痛。

鼻骨:左右成对,中线相接,上接额骨鼻部成鼻 额缝,外缘接左右两侧 上颌骨 额突,后面以鼻骨嵴与 筛骨正中板相接,下缘以 软组织与鼻外侧软骨相接。上部窄厚,下部宽薄,易受外伤而骨折,发生 鞍鼻,由于血管丰富,骨折复位后易愈合。

血管:外鼻的 静脉主要经 内眦静脉及面静脉汇入颈内、外静脉。由于内眦静脉经眼上、下静脉与颅内海绵窦相通,面部静脉且无瓣膜,血液可上下液动,故当鼻或上唇(称危险三角区)患疖肿时如误挤压或治疗不当则有引起 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之虞。

鼻腔

鼻腔nasal cavity是位于两侧面颅之间的腔隙,以骨性鼻腔和软 骨为基础,表面衬以粘膜和皮肤而构成。鼻腔是顶狭底宽、前后径大于左右两侧的不规则的狭长腔隙,前起前鼻孔,后止后鼻 孔通鼻咽部。鼻腔由鼻中隔分为左、右两腔,前方经鼻孔通外界,后方经鼻后孔通咽腔。每侧鼻腔可分为鼻前庭和固有鼻腔两个部分。

鼻前庭是指由 鼻翼所围成的扩大的空间,内面衬以皮肤,生有鼻毛,有滞留吸入尘埃的作用,此外皮肤与软骨膜紧密相贴,所以发生疖肿时,疼痛甚剧。鼻前庭的前部相当于鼻尖的内角处,有一向外膨隆出的隐窝,称为鼻前庭隐窝,常为 疖肿、 痤疮好发之处。

固有鼻腔是指鼻前庭以后的部分,内壁为鼻中隔。固有鼻腔后借鼻后孔通咽,其形态与骨性鼻腔基本一致,由骨和软骨覆以粘膜而成。每侧鼻腔有上、下、内、外四个壁。上壁(顶)较狭窄,与 颅前窝相邻,由鼻骨、额骨、筛骨筛板和蝶骨构成,筛板的筛孔有嗅神经穿过,下壁(底)即口腔顶,由 硬腭构成。内侧壁为鼻中隔,由骨性鼻中隔和鼻中隔软骨共同构成,鼻中隔多偏向一侧,偏向左侧者多见。

在鼻中隔前下部的粘膜内有丰富的血管汇聚吻合丛,称黎氏动脉区或克氏静脉丛。约90%的鼻出血( 鼻衄)发生于此,临床上叫易出血区。外壁构造复杂,由鼻骨 额突,泪骨,筛骨,腭骨垂直部和蝶同翼突等组成。[如图:鼻腔外侧壁(鼻甲切除)外侧壁上有三个突出的呈阶梯状排列的、略呈贝壳形的长条骨片外覆粘膜,称鼻甲。鼻甲,由上而下依次叫上鼻甲、中鼻甲和下 鼻甲,各鼻甲下方的间隙分别叫上鼻道、中鼻道和下鼻道。上鼻甲的后上方的凹窝叫 蝶筛隐窝。各鼻甲与鼻中隔之间的间隙叫总鼻道。切除中鼻甲后,在中鼻道中部可见一个凹向上的弧形裂隙叫 半月裂孔,裂孔上方的 圆枕形隆起叫筛泡。

在中、上鼻道和蝶筛隐窝有鼻旁窦开口,下鼻道有 鼻泪管开口。

顶壁:很窄,呈穹隆状,与颅前窝仅以筛骨垂直板相隔。筛板薄且脆,受外伤易骨折,且为鼻部手术的 危险区。

底壁:即硬腭的鼻腔面,与口腔相隔。

固有鼻腔粘膜按其性质可分为嗅部和呼吸部。嗅部粘膜覆于上鼻甲以上及其相对的鼻中隔部分,呈淡黄色或苍白色,内含 嗅细胞,能感受气味的刺激。其余部分覆以粉红色的呼吸部粘膜,粘膜内含丰富的毛细血管和粘液腺, 上皮有纤毛,可净化空气并提高吸入空气的温度和湿度。

鼻腔呼吸区粘膜的无纤毛 柱状细胞表面有丰富的微绒毛, 粘膜下层含丰富的粘液腺和浆液腺及 杯状细胞,能分泌大量的粘液和浆液,对空气起到调湿作用。鼻腔呼吸区粘膜面积较大,其固有的上、中、下三个鼻甲及相应的三个鼻道亦增大了粘膜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粘膜下毛细血管丰富;当冷空气进入鼻腔,鼻甲和鼻道粘膜下血管象暖气片一样对其起到加温作用。据测试:0℃的冷空气经鼻、咽进入肺部,温度可升至36℃,与人体正常体温基本接近,可见鼻腔对冷空气具有明显的加温作用。

鼻窦

鼻窦是鼻腔周围, 颅骨与面骨内的含气空腔,又称鼻旁窦。鼻旁窦由骨性鼻旁窦表面衬以粘膜构成,鼻旁窦粘膜通过各窦开口与鼻腔粘膜相续。鼻旁窦对发音有共鸣作用,也能协助调节吸入空气的温度和湿度。由于鼻腔和鼻旁窦的粘膜相延续,鼻腔炎症可引起鼻旁窦发炎。

一般左右成对,共有四对,为上颌窦、筛窦、额窦和 蝶窦。

窦的大小和形态各有不同,常有发育变异,鼻窦内粘膜与鼻腔粘膜相连续,各窦均有窦口与鼻腔牙相通,按其解剖位置和窦口的所在部位,可将鼻窦分为前后两组,前组鼻窦包括上颌窦、前组筛窦及额窦,均开口于中鼻道;后组鼻窦包括后组筛窦、蝶窦,前者开口于上鼻道,后者开口于蝶筛隐窝。故在前鼻镜检查时如发现中鼻道有脓,知系前组鼻窦炎所致,后组鼻窦为发炎时见下流之脓液积聚于嗅裂,如改用后鼻镜检查,则可见上鼻道或嗅裂后段有脓,藉此对临床鉴别诊断方面有其重要意义。四对鼻旁窦中上颌窦最大,位于上 颌骨体内,上壁是眶下壁,较薄,当上颌窦炎或肿瘤时,常可破坏骨质侵入眶内;下壁邻近上颌磨牙,紧邻骨质菲薄的 牙根,故牙根感染常波及上颌窦;前壁在 眶下孔下方处较薄,进行上颌窦手术时即由此处凿开;内侧壁为鼻腔外侧壁,邻近中、下鼻道,在下鼻道前上部骨质较薄,上颌窦穿刺即由此处刺入。上颌窦开口于半月裂孔的后部,由于开口位置较高,所以上颌窦发炎化脓时引流不畅,易造成窦内积脓。额窦开口于半月裂孔前端。筛窦开口于中鼻道和上鼻道。蝶窦开口于蝶筛隐窝。

血管

鼻及鼻窦的血管及神经

(一)动脉

主要来自颈内动脉的 眼动脉(oPHthalmi cartery)及 颈外动脉的上颌动脉(internal maxillary artery),其行径分布如下:

(1)眶下动脉:经 眶下孔→鼻腔外壁前段、上颌窦。

(2)腭大动脉:出腭大孔经硬腭向前入 切牙管→鼻中隔前下部。

筛前动脉、筛后动脉中隔支、上唇动脉、 腭大动脉、鼻腭动脉在鼻中隔前下部构成丰富的动脉丛为鼻出血的好发部位。

(二)静脉

鼻腔下部静脉汇集成蝶腭静脉,进入上颌静脉,最后汇入颈外静脉。前部静脉导入面前静脉,鼻腔上中静脉则沿筛前和筛后静脉导入眼静脉,最后引流于 海绵窦。

(三)神经

1、嗅神经由鼻腔 嗅区粘膜内的嗅细胞神经纤维集合而成,通过

筛板而达嗅球,嗅神经由管状鞘膜所包围,此管状鞘膜与硬脑膜相连,因此嗅粘膜受到损伤和感染,细菌即可经嗅神经鞘膜感染到颅内,引起 鼻源性颅内并发症。2、 感觉神经主要来自 三叉神经的第一支(眼神经)和第二支( 上颌神经)的分支。眼神经经鼻睫神经分出筛前神经,分布于鼻中隔和鼻腔外侧壁的前部。上颌神经在翼腭窝形成蝶腭神经节,分出鼻后上神经和鼻后下神经,前者分布于鼻中甲以上部分的鼻腔及鼻窦,后者分布于中鼻道以下的鼻腔。上颌神经还分出上牙槽神经后支及眶下神经,前者分布于上颌窦及牙槽;后者分布于鼻前庭、鼻底及下鼻道前段。

3、植物神经包括交感神经和 副交感神经。

(1)交感神经纤维使鼻粘膜血管收缩,分泌液减少,由来自颈内动脉交感神经丛的岩深神经、翼管神经、蝶腭神经节分布于鼻腔内的血管和 分泌腺。

(2)副交感神经纤维使鼻粘膜血管扩张,分泌液增多,由来自面神经分出的岩浅大神经和翼管神经到蝶腭神经节,节后纤维再分布到鼻腔内。

黏膜

鼻腔嗅区 粘膜主要分布在上鼻甲内侧面和与其相对应的鼻中隔部分,小部分可延伸至中鼻甲内侧面和与其相对应的鼻中隔部分。嗅区粘膜由 感觉细胞、支持细胞和基底细胞组成,感觉细胞接受嗅刺激,它们的 突触汇合成嗅神经纤维,通过嗅球到达嗅觉中枢。固有层内所含的嗅腺,其分泌物能溶解到达嗅区的含气味颗粒,刺激嗅毛产生冲动,传入大脑嗅区产生嗅觉。如嗅沟阻塞、嗅区粘膜萎缩、颅前窝骨折或病变累及嗅觉径路均可导致嗅觉减退或丧失。

有的孩子鼻子经常出血,平时总喜欢捏鼻子,似乎鼻子总不舒服,去医院检查,医生说没关系的。不要经常捏鼻子,这容易引起鼻出血。当然,鼻出血后鼻子里会有干血痂,不捏难受,可以用石腊油点鼻剂点鼻软化。小孩鼻出血如查下来没有实质性情况不要紧的,平时注意不挑食,吃点维生素K4,等他长大后会好的。

鼻是呼吸道的起始部,同时又是嗅觉器官,可分为外鼻、鼻腔和鼻旁窦三部分。

外鼻外鼻位于面部中央。上端狭窄,突于两眶之间,称为鼻根,向下延伸为鼻背,末端为鼻尖,尖的两侧扩大为鼻翼。鼻翼在平静呼吸的情况下,无显著活动,呼吸困难的病人,鼻翼可出现明显的扇动,属临床病理体征。外鼻的下方有两上鼻孔,两孔间隔以鼻中隔。

鼻腔鼻腔是由骨和软骨围成不规则的空腔,其内面覆以粘膜和皮肤。鼻腔被鼻中膈分成左、右两腔,向前以鼻孔通外界,向后以鼻后孔通于咽腔。每侧鼻腔均分为前、后两部,前为鼻前庭,后为固有鼻腔。

鼻前庭为鼻翼所围成的空腔,内面衬以皮肤,长着粗硬的 鼻毛,有过滤灰尘的作用。由于该处缺乏皮下组织,故发生疖肿时,疼痛较为剧烈。

固有鼻腔为鼻腔的主要部分,临床上常简称为鼻腔,由骨性鼻腔被覆以粘膜构成。在其外侧壁上可见上鼻甲、中鼻甲、下鼻甲,以及各鼻甲下方分别形成的上鼻道、中鼻道和下鼻道。鼻腔的内侧壁为鼻中隔,由骨性鼻中隔和鼻中隔软骨覆以粘膜而构成。

固有鼻腔的粘膜可分为嗅部和呼吸部。嗅部位于上鼻甲和与上鼻甲相对的鼻中隔部分。粘膜内含嗅细胞,能感受嗅觉刺激;呼吸部为嗅部以外的部分,含有丰富的血管、粘液腺及纤毛,可调节吸入空气的温度和湿度;以及净化其中的细菌和灰尘。

鼻旁窦鼻旁窦又称副鼻窦,由骨性鼻旁窦衬以粘膜而成,共有4对,都开口于鼻腔。其中上颌窦、额窦和筛窦的前、中小房开口于中鼻道;筛窦后小房开口于上鼻道;蝶窦开口于上鼻甲的后上方。由于鼻旁窦粘膜与鼻腔粘膜相连续,故鼻腔发炎时,可蔓延至鼻旁窦引发鼻旁窦炎。上颌窦的开口高于窦底,所以上颌窦炎症化脓时,常引流不畅致窦内积脓。鼻旁窦可调节吸入空气的温、湿度,并对发音起共鸣的作用。

人体解剖名称。与解剖学同名器官相同。为 五官之一。又名 明堂、 天牝、玄门、元门、 神庐。鼻隆起于面部中央,上端连额外名頞,前下端隆起之顶部名鼻准,頞至鼻准部分名鼻柱,前下两孔名鼻孔,孔内有鼻毛,鼻孔深处名鼻隧。《素问·匮真言论》:“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灵枢·脉度》:“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

特点

编辑

鼻是呼吸道的起始部分,是气体进出的门户;同时,又是 嗅觉器官。小儿的鼻部结构与成人有所不同:

(1)由于面部颅骨发育不全,小儿的鼻和鼻腔相对地短小。新生儿及初生数月小儿几乎没有下鼻道。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面部颅骨、上颌骨的发育以及出牙,鼻道逐渐加长加宽。到4岁时,下鼻道才完全形成。

(2)婴幼儿没有鼻毛,鼻粘膜柔弱且富于血管,故易受感染。感染时,由于鼻粘膜的充血肿胀,常使狭窄的鼻腔更加狭窄,甚至闭塞,发生呼吸困难。即使是普通感冒,婴幼儿也可能发生呼 吸困难、拒奶以及烦躁不安。

(3)婴幼儿的鼻窦不发达,出生时,上额窦及筛窦虽已形成,但极小,额窦及蝶窦则完全未发育。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面部颅骨和上颌骨逐渐发育,鼻窦也逐渐发育完成。但各个鼻窦的发育也不完全一致,如上颌窦,2岁后开始迅速增大,到6岁时已较宽而深;筛窦的发育速度与上颌窦相似;生后第2年额窦开始出现,6岁时如豌豆大小,12~13岁时才发育完善;蝶窦到3岁时才与鼻腔相通,6岁时此腔开始很快增大。由于年幼儿鼻窦发育较差,故易患 上呼吸道感染,但极少引起鼻窦炎。

(4)鼻泪管在年幼儿较短,开口部的瓣膜发育不全,位于眼的 内眦。所以,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往往侵及结膜,出现眼睑红肿、 眼屎多等症状。

鼻形

悬胆鼻:鼻梁高低和弯曲较适度,鼻翼大小合适轮廓明显清晰,鼻中隔适当。

酒糟鼻:鼻头大而红,毛孔明显。

希腊鼻:此种鼻又称道天鼻。鼻梁从鼻根起笔直凸起向下。鼻珠不大,鼻翼细长。

马鞍鼻:鼻梁扁平,鼻和鼻根上部有一定的高度,中间明显凹陷,形似马鞍。

烟囱鼻:鼻孔大而明显,正面看鼻孔明显外露。

拱桥鼻:鼻梁中间隆起如拱桥形。这种鼻形兼有鹰勾鼻的特征。

鹰钓鼻:鼻梁隆凸,鼻尖向下内弯成勾状。

倭狗鼻:鼻粗大而鼻翼较小。

尖头鼻:鼻梁狭直,鼻尖向上而尖。

狮子鼻:鼻梁较短而扁,鼻翼开阔如狮鼻。

直梁鼻;鼻梁挺直,没有大的弧度变化。

蒜头鼻:鼻翼鼻尖连在一起如蒜头状。

鼻

东方黄种人以悬胆鼻为美,白种人则以希腊鼻为美。

周围器官

鼻子周围分布着眼、耳、咽、口腔、颅脑五大器官。

鼻与眼的关系:(1)鼻泪管上接泪囊,向下开口于下鼻道前上方,眼与鼻借此相通。若泪小管异常或泪小管至鼻泪管阻塞或狭窄,可使泪液不能排出;鼻阻塞亦可使泪液不能进入鼻腔,致发泪溢。(2)各鼻窦与 眼眶之间仅隔一薄骨板,其中有不少血管和神经通过。故鼻窦或眼眶遇有炎症、肿瘤或外伤(包括手术损伤)时,常相互影响。

鼻与耳的关系:位于鼻咽侧壁的 咽鼓管咽口,适在下鼻甲后端约1~1.5cm处。故下鼻甲肿胀或肥厚时引起鼻塞,亦可影响咽鼓管通气和引流,而出现耳鸣和听力下降等耳部症状。

鼻与咽、口腔的关系:鼻腔向后止于后鼻孔并通向鼻咽部从而与口腔发生联系。后组鼻窦发炎时,其分泌物可通过后鼻孔经鼻咽自口腔排出。

鼻与颅脑的关系:鼻腔和筛窦顶壁即颅前窝底,蝶窦顶壁及侧壁即为颅中窝底,额窦后壁即颅前窝前壁。鼻腔和鼻窦与颅脑这种密切的解剖学关系,是发生鼻源性颅内并发症、鼻颅先天性疾病、鼻和鼻窦手术损伤颅内以及鼻颅复合外伤所致鼻内出血、脑脊液鼻漏和失明的解剖学因素。

器官 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