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模式 编辑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制度模式

苏联模式苏联模式

苏联模式是苏维埃时期苏联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种组织体系和思想体系。这一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诸多问题。苏联领导集团在对该模式进行改革过程中,出现了重大偏差,这最终导致了苏联社会制度的转轨。其采用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它的关键要害在于树立个人崇拜。它践踏了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治基本原则,以长官意志取代社会主义性质的民主集中制,个人崇拜出现于斯大林时期,但赫鲁晓夫的改革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导致官僚主义专政的官僚独裁的形成,这也成了苏联解体的因素之一。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苏联模式

别名:斯大林模式

模式形成:斯大林时期

实质: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典型特征:计划经济,政权集中

简介

编辑

宣传画宣传画

所谓苏联模式,即指苏联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的制度、体制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政策。这个模式形成于斯大林时期,并不断得到强化和固化,但是在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出炉之后,去斯大林化,削弱集体化,国有企业趋于利润化,破坏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体制,最后在戈尔巴乔夫时期走向了鸟笼经济。对于苏联模式的内涵,有各种各样的概括。总的来看,应包含两个层面:一是社会基本制度的层面,二是具体体制、机制的层面。

社会基本制度是一种社会制度区别于另一种社会制度的最基本方面。它是一种社会制度内在所固有的质的规定性的最一般反映,涉及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文化制度等领域。而具体体制、机制则是一个社会的基本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是为基本制度的完善与发展服务的。两者之间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基本制度居于主要的方面,并占据主导地位,而体制、机制与政策居于次要方面,并处于从属地位。从状态上看,基本制度是相对稳定的,而体制与机制则是灵活易变的,要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和更新。

苏联模式苏联模式

从社会基本制度的层面看,在经济领域,苏联建立了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这两种形式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使之在国民经济中占统治地位,并在此基础上实行了按劳分配原则;在政治领域,苏联确立并坚持苏联共产党在苏联社会中的领导地位,形成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苏维埃政权,对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实行广泛的民主,依靠无产阶级专政来保卫社会主义制度;在意识形态领域,苏共坚持无产阶级世界观——马克思列宁主义在苏联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而在赫鲁晓夫进行去斯大林化之后,苏联以工人阶级的主体保卫社会主义制度走向了跟社会主义相悖的路线,“苏联模式”的成熟就是这里。

应该说,社会基本制度的层面反映了苏联模式的本质,贯穿于苏联模式形成、发展的整个过程,带有稳定性、根本性的特点。这是苏联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使之与苏联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符合生产力社会性质的客观要求,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苏联社会生产力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保持快速发展、并在反法西斯主义战争的严酷环境中取得胜利的制度根。从这个意义说,苏联模式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社会发展模式。坚持而不抛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是该模式的本质特征。

宣传画宣传画

需要指出的是,在概括苏联模式的特征时,有人根本否定苏联模式的这个基本方面。戈尔巴乔夫的看法就很有代表性。当他还在苏共总书记任上时,他就把苏联模式概括为“极权官僚模式的社会主义”、严重“变了形的社会主义”、“曲解了的社会主义”、“专制的”社会主义,认为苏联过去搞的不是真正科学的社会主义,他还把苏联模式看成障碍苏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根源。苏联解体后,他依然认为:“在苏联占上风的是僵硬的、甚至残酷的极权主义制度”,这种所谓的“极权主义”具体表现的还是在斯大林死后的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他们一改往日社会主义制度的做法,改变了苏联原来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赫鲁晓夫通过把“集体农庄”的经济改革,原来的“义务交售制”改成了收购制,允许集体农庄进行拥有土地,又进行比在斯大林时期更大规模的“个人崇拜”,严重脱离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走向了跟社会主义相悖的修正主义道路,所以要说明的是,这种所谓极权官僚主义的社会主义,其实就是修正主义,苏联的“新权贵,新官僚”成了苏联的统治阶级。我们一般称为“苏联修正主义”(简称:苏修)和“社会帝国主义”。

根据上述的说法,苏联模式在赫鲁晓夫改革之后官僚统治的极权性,体现在苏联社会中存在异化与垄断。苏联的“极权社会主义”,引起了本就在复辟之中的官僚主义集团的异化;经济上国有企业主导,但并非公有制,公有制并不等于国有企业,而在官僚主义集团专政下的国有企业就更不可能是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国家所有制在一定阶级统治下有不同的属性,生产资料应当去除资本属性。

赫鲁晓夫上台后不久,在工业部门进行了所谓的“经济改革”。这一“改革”的实质,就是废除适应于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某些经营、管理方针,代之以资本主义的经营、管理方针,把利润原则作为一切经济活动的指导原则,使追求利润成为生产的最终目的。早在1955年,赫鲁晓夫集团就作出了“扩大企业经理职权”、“扩大厂长权限”等决议。在1956年2月举行的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叫嚷“必须彻底实行”“个人物质鼓励原则”。1961年12月苏共二十二大通过的

①十月革命后,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不断发动叛乱。

②英、法、美、日等国敌视、不满、惧怕苏维埃政权,于是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

  • 措施

    ①实行义务兵役制,组建工农红军。

    ②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内容:a.实行余粮收集制;b.把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c.取消——切商品贸易;d.一切生活必须品均由国家集中分配; e.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3)结果:经过三年多的战斗。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 背景

    四年的世界大战和三年内战。加上天灾.导致苏俄严重的经济危机并逐渐发展成为政治危机。

  • 途径

    实行新经济政策,其内容:

    ①在农业方面,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自己支配,有限度地允许农民租佃土地和雇佣劳工。

    ②在工业方面,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厂矿企业仍归国有,由国家经营;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恢复私人小企业。

    ③在流通方面,由最初实行的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

    ④在分配方面,实行按劳分配。

  • 评价

    ①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放弃了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开始从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②新经济政策受到了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欢迎,工农业生产逐步恢复到战前的水平,苏维埃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

    ③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列宁对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一步探索的结果,是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苏联的成立

    ①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建立,简称苏联。

    ②1924年初,苏联第一部宪法生效,规定苏联是联邦制社会主义国家。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 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1)列宁逝世:1924年1月21日,列宁逝世。斯大林开始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苏联工业化时期宣传画苏联工业化时期宣传画

    (2)工业化:

    ①开始时间:1925年12月,标志:联共(布)“十四大”召开,总方针: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把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由输入机器和设备的国家变成生产机器和设备的国家,重点:发展重工业。

    ②1928年起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卫国战争前,实施了三个五年计划,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1937年,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3)农业集体化:

    ①1927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确立农业集体化方针。要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并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此后,新经济政策逐渐取消。

    ②评价:农业集体化为工业化的实现提供了条件,但存在着严重问题和错误。违背了农民自愿加入的意愿,与当时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状况不相适应,从而破坏了农业生产力,使农业生产长期停滞落后,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 存在的问题

    ①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和轻工业的长期落后,最终又制约了重工业的发展;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单调,质量低劣。

    ②忽视轻工业的发展造成消费品的供不应求.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③为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损害。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 形成

    ①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使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已经占绝对支配地位。

    ②1936年,第八次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社会主义国家。它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它的政治基础是各级劳动者代表苏维埃。

    ③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的确立,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

  • 特征

    以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否定价值规律,排斥商品和市场。它在政治方面的特征是: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缺少群众监督,忽视民主和法制。

  • 评价

    ①在战争期间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曾发挥过重要作用。

    ②存在严重的缺陷和弊端。后来日益严重地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

  • 个人崇拜

    随着斯大林地位的牢固确立和苏联建设事业的发展,斯大林的威望空前提高,到30年代,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已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在此之后,进行“去斯大林化”的赫鲁晓夫更是试图建立更加高度的个人崇拜,但最终失败并失去拥护而下台。

  • 大清洗运动

    (肃反运动)1935-1938

    1.原因:由于个人崇拜风气的盛行,斯大林的一些错误观点和做法对苏联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

    2.经过:1937至1938年被称为苏联“大清洗”时期,在此期间,130万人被判刑,其中68.2万人遭枪杀,托洛茨基、布哈林、图哈切夫斯基等大批党、政、军领导人还有经济学家康得拉季耶夫和恰亚诺夫、生物学家瓦维洛夫、作家巴别尔、著名外科医生科赫、坦克设计师扎斯拉夫斯基、无后坐力炮发明者库尔切夫斯基、飞机设计师图波列夫、第一批火箭发动机的研制者火箭科学研究所所长克列伊梅诺夫、喀秋莎火箭炮的发明者朗格马克、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总设计师科罗廖夫、实用矿物学创始人费多罗夫斯基等著名知识分子以至普通干部和群众被加以各种罪名,遭到残酷的镇压和迫害,这段时期典型的现象包括无处不在的政治审查、到处都存在的怀疑“间谍破坏”、做秀公审、关押和死刑。

    3.危害: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粗暴的破坏和践踏;破坏了社会主义科学文化资源和各级干部资源。

  • 模式表现

    编辑
    所谓苏联模式,如果仅就其内涵本身而言,那可以从经济和政治这两个方面加以解释。

    首先,从经济上来看,苏联模式表现为一个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它以国家政权为核心,以党中央为领导者,以各级党组织为执行者,以国家工业发展为唯一目的,以行政命令为经济政策,以行政手段为运作方式。总之,这是一个有鲜明特点的经济体制,它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它片面发展重工业,用剥夺农民和限制居民改善生活的手段,达到高积累多投资的目的。

    其次,从政治上来看,苏联模式又表现为一个高度集权的行政命令体制。对内,它将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而党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组织,大多数情况下又是由个人意志所操纵的。这就造成了党政不分,共产党领导一切,直接发布政令,管理国家事务,民主集中制有名无实,社会主义法制被忽视甚至遭到践踏。干部由上级委派,领导终身任职,基本上不受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高度集权,并由此衍生出个人崇拜、官僚主义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从而严重损害了党和国家的正常民主生活。以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而闻名的赫鲁晓夫为例,他自己就又试图制造新的甚至超过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据一般统计,报纸刊登斯大林的照片,每年无非几十张,而赫鲁晓夫却年逾百张。1963年达到124张,1964年头10个月里竟刊登140次,可见,制造和利用个人崇拜,正是苏联领导人用以指挥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法宝。

    再次,从对外关系上来看,苏联模式又是集中了严重的官僚主义、主观主义、沙文主义和专制主义即封建农奴主式的作风于一体的大国强权体制。它不顾别国的国情,以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自居,到处指手画脚,发号施令,对违反其意志的国家则严惩不贷,从舆论声讨、经济制裁直到外交孤立,甚至实行军事干预或占领,无所不用其极。结果造成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削弱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力量。

    苏联模式的问题可以分成两个方面,一个是社会主义苏联的斯大林时期,一个是以赫鲁晓夫“去斯大林化”为基础的赫鲁晓夫背离社会主义路线走向与社会主义相悖路线。苏联模式出现于“斯大林时期”,发展于赫鲁晓夫时期。赫鲁晓夫进行经济改革一改原来的社会主义制度,进行私有制改革,公有资产逐渐落到少数人手里国家不在是人民当家做主,而是形成了苏联上层官僚权贵专政的局面,把斯大林时期的官僚主义扩大化,原来的无产阶级专政成了一句空话,政府失去了群众的监督。政府直接对于经济进行干预,民主集中制变成了扭曲的官僚独裁,所以这时的苏联已不是过去的社会主义,而是走向由官僚权贵专政的“社会帝国主义”国家。

    成就与问题

    编辑
    苏联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曾经促进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推动过社会主义生产力的高速发展,确保了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的发展,为处于帝国主义包围中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也有了提高。主要体现在:

    1、苏联模式促进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

    2、为苏联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物质和人员保障;

    3、促进了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但是这一制度,从长远上来看,弊大于利,直接导致了苏联后来的贫穷和落后,是苏联发展路上的很大障碍,与日后苏联的解体有很大关系,这一制度的弊端有:

    注:这样的制度在斯大林时期产生,在赫鲁晓夫及其后苏共领导人时期弊端明显暴露

    1、权力高度集中在少数人手中,执法几乎得不到监督,民主法制建设受到严重破坏;

    2、农民阶层利益受到严重损害,农业生产积极性受到毁灭性打击;

    3、一味地追求重工业部门的发展,而忽视了轻工业和农业等部门的发展;

    4、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规律,限制了自由贸易,严重偏离了列宁最初的建设思路;

    高度概括苏联模式的成就与问题,就是两句话:成就巨大,问题不小。

    在评价苏联模式的成就时,一定要结合苏联共产党的政治抱负,看这个模式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和实现了这种抱负。苏联共产党的政治抱负含有三层意义:建设社会主义;追赶先进国家;谋求国际权势。可以说苏联模式在这三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俄国十月革命后,苏联面临的国内外条件并不利,对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也是崭新课题。1936年斯大林宪法宣布苏联建成社会主义,尽管还是比较初级的社会主义。可是毕竟消灭了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建立起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实行普遍就业和社会保障,实现了普及教育和免费医疗,对于劳动者的尊重和对社会公平的关注,等等,无论同苏联历史上比较,还是与同时期西方国家比较,这都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这也是苏联模式在一段时间里具有吸引力的原因。

    关于追赶先进国家问题。在国际体系中,落后国家没有条件同先进国家展开平等竞争,必须要由国家出手,采取超常规的办法和付出更多的努力。苏联奋起直追,不顾其他,采取“强力推进”,发扬“拼命三郎”狠劲,在四十年代初期使得本国工业生产规模跻身欧洲第一和世界第二,建成独立而比较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这为日后卫国战争胜利和二战后成为超级大国奠定了基础。这种做法对于落后国家而言是具有借鉴意义的。

    关于谋求国际权势问题。苏联谋求国际权势的方式不同于德国和日本,后者是在现行国际体系中谋求权势,向既得利益者发起挑战。而苏联则是自动脱离现行国际体系,努力自成体系,以此反对西方国家的霸权。在十月革命后,苏维埃国家退出战争,没收外国资本,不承认临时政府和沙皇政府的债务,国家垄断对外贸易,同外国经济联系有限,只是互通有无。二战结束后爆发冷战,苏联率领社会主义阵营同西方对抗。苏联在谋求国际权势的过程中,同情弱小国家,支持这些国家争取独立与自由的斗争,对于终结西方殖民主义体系统治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苏联模式存在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而且随着时间和条件的变化日益突出。苏联模式的实质与突出特征是高度集中,它在兴起之时就滋生出相应的问题,诸如政治上缺乏民主,容易产生个人主义崇拜;经济上管理过于严格,经济总体效益差;文化上限制过多,造成思想僵化。如果说这些问题在二战前那段时期,国家为了应对外部危机,算是有比较充分的理由。可是当二战后苏联成为超级大国,安全问题已经有了保障,继续实行过去的体制,其合理性越来越少。

    一个国家有权力要求国民在特定时期为了实现特定目标,实行高度集中体制,便于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应对特殊需要。可是在条件变化时,国家应该适时放弃这种权力,实行一种适合正常条件的体制。这也导致苏联模式的功效呈现出递减趋势,以至于最终无法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