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列夫·达维多维奇·托洛茨基 编辑
列夫·达维多维奇·托洛茨基(俄语:Лев Дави́дович Тро́цкий,1879年11月7日—1940年8月21日),原名列夫·达维多维奇·勃朗施坦,苏联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工农红军、第四国际的主要缔造者。十月革命时,任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中央政治局委员、彼得格勒苏维埃主席。十月革命后,1917年11月至1918年3月任外交人民委员、1918年3月-1925年1月任陆海军人民委员、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1919年3月-1927年8月任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委员,1917年至1927年任俄共/联共(布)中央委员,1919年至1926年任俄共/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员等职。1926年10月联共(布)中央全会决定,撤销他的中央政治局委员职务。1927年1月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决定,撤销他的执行委员职务,同年11月被开除出党。1929年1月被驱逐出苏联。1938年组建第四国际,1940年8月在墨西哥的寓所遭暗杀。托洛茨基提出和完善“不断革命论”以与斯大林的“阶段革命论”对立,并且发展“世界革命论”原理与斯大林的“一国建成社会主义论”对立。
中文名:列夫·达维多维奇·托洛茨基
外文名:Лев Дави́дович Тро́цкий
别名:列夫·达维多维奇·勃朗施坦
民族:犹太人
出生日期:1879年11月7日
逝世日期:1940年8月21日
毕业院校:圣保罗教会学校
职业:理论家,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
主要成就:缔造苏联工农红军创建第三国际和第四国际赢得苏俄内战
出生地:俄罗斯帝国赫尔松省扬努夫卡村
信仰: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
代表作品:俄国革命史、被背叛的革命
早年生活
托洛茨基生于乌克兰赫尔松县扬努夫卡村的一个拥有三百俄亩左右土地的犹太富农家庭。1888年,来到敖德萨,考入一所德国人办的圣保罗教会学校。在敖德萨的八年学校生活,使之大开眼界。1896年,转到工业城市尼古拉耶夫城上学时,开始从事工人运动,组织“南俄工人同盟”,并在工人中间进行反对沙皇专制制度的宣传工作。1898年初,“南俄工人同盟”遭破获,包括托洛茨基在内共200多人被捕入狱。在狱中 ,读了列宁刚出版的《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书,这是他首次阅读列宁的著作。
9岁时的托洛茨基
安娜·布朗斯坦 - 列夫·托洛茨基的母亲

大卫·布朗斯坦 - 列夫·托洛茨基的父亲
在流放西伯利亚途中
1902年的托洛茨基
1903年7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在布鲁塞尔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在这次大会上,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分裂为以列宁为首的“多数派”(布尔什维克)和“少数派”(孟什维克);大会结束之后,俄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布尔什维克党正式建立。在这场激烈的党内斗争中,普列汉诺夫只是在一些重大问题上暂时与列宁站在一起,而在其他方面两人始终难以融洽。
更多时候,普列汉诺夫向孟什维克让步,批评列宁也相当尖锐,如说列宁搞“波拿巴主义”,“他将成为罗伯斯庇尔式的人物”。而列宁是这样评价普列汉诺夫的:“1903年夏他还是一个布尔什维克,秋天时他左右摇摆,到年底他就成了一个狂热的孟什维克分子。”后来,普列汉诺夫成为孟什维克的思想领袖和理论家,成了布尔什维克和“列宁未来的敌人”。
大会闭幕后不久的9月,17名孟什维克分子立即在日内瓦召开了3天派别会议,会上通过了由托洛茨基和马尔托夫共同起草的《关于党内斗争的当前任务》的决议,由于孟什维克的领袖们威胁要抵制中央委员会和《火星报》,托洛茨基等人也停止为《火星报》撰稿,列宁被迫辞去《火星报》的职务。普列汉诺夫出来收拾乱局。但普列汉诺夫不能容忍托洛茨基留在《火星报》,下了驱逐令,并以辞职相要挟。1904年4月,他申明脱离新《火星报》编辑部,此后,托洛茨基逐渐疏远孟什维克。1904年9月,托洛茨基在德国慕尼黑发表《致同志们的公开信》,与孟什维克绝交。
1905 年,托洛茨基成为圣彼得堡工人代表
1905年1月9日周日(俄历二月),彼得格勒爆发大规模的工人和平请愿,遭到沙俄政府开枪镇压,由此引发了连绵不断的革命浪潮。此时,托洛茨基刚从慕尼黑到了日内瓦,他立即撰写了一系列文章,以《彼得堡起义之后》为题发表。托洛茨基在文章中赞扬英勇的俄罗斯人民反抗沙皇的极权统治,认为君主立宪只是一种幻想。他号召人民推翻沙皇统治,“革命已然来了,她结束了我们政治的童年时代”。
1906年,托洛茨基与帕尔乌斯(左)和捷依奇(右)在监狱中
1906年,写成了题为《总结与展望》的长文,以“总结”1905年革命为名,第一次论述了“不断革命”论。他在《自传》中认为这本书是“当时论证不断革命的理论方面一篇最完善的表述”。认为俄国的民主革命必然要由工人阶级来领导,以无产阶级专政来完成,并由此发展成社会主义革命。
一战前夕
托洛茨基1906年11月被判终身流放。1907年2月,在流放途中,借口坐骨神经痛要求住院治疗,乘人不备便设法从西伯利亚别烈左沃逃脱,经彼得堡到芬兰,不久又搭乘一艘开往瑞典的轮船,抵达斯德哥尔摩,开始了长达十年的第二次流亡生活。此后穿梭于伦敦、柏林、维也纳、苏黎世、巴黎等欧洲各个城市,成为流浪的革命家。后来认识了弗兰茨·梅林、卡尔·李卜克内西和罗莎·卢森堡等著名的德国革命家。卢森堡和托洛茨基一样,反对孟什维克的观点,但又以怀疑的眼光看待布尔什维克的活动,希望看到俄国革命运动“欧洲化”。
1907年4月下旬,以梯弗里斯代表身份参加了在伦敦召开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五次代表大会,尽量弥合布孟两派的分歧,维持党的统一。8月,参加了第二国际斯图加特代表大会。1912年1月召开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六次(布拉格)全俄代表会议,决定把孟什维克取消派开除出党,从此布尔什维克成为一个独立的政党。此时的托洛茨基在革命的十字街头似乎无所适从。
一战期间
一战爆发后,反对列宁提出的“变现代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使本国政府在帝国主义战争中失败”的策略口号。1915年9月,出席了齐美尔瓦尔德代表会议,他坚持国际主义,主张革命反对战争。
法国政府的驱逐令
1917年5月,托洛茨基乘火车到达彼得格勒
十月革命
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临时政府,第二行左起第七人为托格茨基
十月革命前夕,托洛茨基对工人代表议会中的质询做了巧妙答复(托洛茨基说他“代表苏维埃”宣布没有任何武装行动的决定,但他作为布尔什维克党的中央委员当然没有义务承认党中央的机密决定;苏维埃作为工人民主政治机关的决议是公开的,而党中央有权保留机密决定;但托洛茨基不止于此,他补充说道:“如果事变的进程迫使苏维埃决定武装行动,那时工人和士兵一定会像一个人似的站出来响应苏维埃的号召。”)。这样的答复——既保守了即将起义的军事秘密,又鼓舞了革命者的战斗意志,同时严格遵循现代民主与公开原则,这些政治答复被波兰人多伊彻誉为“外交辞令的杰作”(详见伊·多伊彻的托氏传记《先知三部曲:武装的先知》第9章第335页,第11章第390页)。
对于十月革命这场20世纪最重大的社会革命,托洛茨基赢得了不朽的历史地位。后来成了托洛茨基死敌的斯大林,当时作为革命组织领导者之一却写道:“起义的一切实际组织工作是在彼得格勒苏维埃主席托洛茨基同志直接指挥之下完成的。我们可以确切地说,卫戍部队之迅速站在苏维埃方面来,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工作之所以搞得这样好,党认为这首先要归功于托洛茨基同志。”(值得一提的是,若干年后,当反托成为政治需要时,此类评价都从斯大林文章中删掉了。)甚至连后来斯大林派的雅克·沙杜尔,当时却也写道:“托洛茨基在十月起义中居支配地位,是起义的钢铁灵魂。”(苏汉诺夫《革命札记》第6卷第76页。)不仅在起义中,而且在无产阶级政权的捍卫、巩固方面和国际共产主义革命方面,托洛茨基也作出了极其卓越的贡献(外交官、苏联国际革命政策负责人、苏联工农红军以及共产国际的缔造者)。 在欧美共运中托洛茨基的威望极高。
布列斯特条约
1917年12月3日,谈判开始,德国提出了把波兰、立陶宛、爱沙尼亚的局部和拉脱维亚、白俄罗斯的全部割让给德国并赔款30亿卢布的苛刻条件,这引起布尔什维克党内严重的分歧。列宁主张接受德国的条件,签订和约,为新生政权争得喘息机会,季诺维也夫、索柯里尼柯夫、斯大林、阿尔乔姆、斯塔索娃、斯维尔德洛夫等六名中央委员支持列宁;布哈林为代表的“左派共产主义者”反对签订和约,主张对帝国主义继续世界大战,中央委员布勃诺夫、乌里茨基、洛莫夫支持布哈林;托洛茨基则主张停战,复员军队,但不与德国签约(即不战不和),中央委员克列斯廷斯基、捷尔任斯基、越飞支持托洛茨基。
《布列斯特和约》现场
1918年1月24日,苏俄政府召开中央会议,重新表决签约的问题。托洛茨基的主张以9票对7票的多数通过,列宁的主张仍然没有被多数所接受。
1月30日,布列斯特谈判恢复。作为外交人民委员、谈判代表团团长,托洛茨基临行前与列宁约定:如果德国下了最后通牒就让步签约。结果德国果然向苏俄下了最后通牒,托洛茨基向列宁电报询问对策,列宁立即复电坚持:接受德国条件,立即签约。但是托洛茨基没有接受列宁的建议,而是发表了拒绝签约的声明,率团离开布列斯特。结果,德国开始对苏俄大举进攻。
2月18日,在十分紧急的情况下,苏俄中央委员会举行了的紧急会议。会上,列宁的主张又被以6:7的票数否决。随后,中央又连夜开会,经过激烈的争论,托洛茨基转而支持列宁,会议结果以7票赞成、5票反对、1票弃权的结果通过了列宁的提案。苏俄政府连夜通知德国方面,同意签约。
但是,德国在得到通知后仍没有停止进攻,提出更加苛刻的条件。苏俄党中央又召开有15名委员参加的紧急会议。会议中,大多数委员表示不赞成列宁的主张。列宁只得提出,如果这种空谈继续下去,他就要辞职,退出政府和中央委员会。布哈林对此毫不在乎,斯大林也未发生动摇。托洛茨基不同意列宁的意见,但为了防止列宁辞职和党的分裂,他的态度发生变化。在他的影响下,出现了4票弃权。结果列宁的主张以7票赞成、4票弃权、4票反对获得通过。
2月24日,苏俄政府重新派出了谈判代表团与德国进行谈判。
3月3日,《布列斯特条约》正式签订。按照和约,波兰、立陶宛、乌克兰、白俄罗斯和爱沙尼亚的部分地区上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德军占领;俄军应完全复员;苏俄要向德国支付赔款60亿马克等。但苏俄成功地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刚刚诞生的苏维埃政权争取了喘息的时间。1918年11月13日苏俄政府利用德国在一战中的失败,又宣告废除此条约。
国内战争时期
布列斯特和约签订后,1918年3月辞去外交人民委员的职务,任最高军事委员会主席(9月改组为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主持建军工作,指挥红军与协约国入侵军队与白党军队作战担任最高军事委员会主席和军事人民委员,具体负责组建红军和指挥军事作战。
1918年托洛茨基向红军战士讲话。
托洛茨基抵达布列斯特
国内战争期间,一直乘坐指挥专列巡回于俄国各战区,为红军的组建和壮大做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成为国内各条战线上胜利的“唯一的组织者”、“红军的缔造者”、“红军的领袖和组织者”,被外界誉为“红色拿破仑”,当时连斯大林也不得不认同。但因行事严酷,也遭到谴责。
由于官僚极权对信息的封锁,后人常常根据极端偏颇的材料而认为托洛茨基只是一个知识分子文人,其实他文武双全,且谙熟军事指挥艺术,还曾亲临战场。正是他作为十月革命的最高军事领袖(十月革命期间他与士兵一起在战壕里作战),并且在1918年缔造并指挥苏联红军,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苏俄国内战争期间,他甚至坐装甲列车冒着枪林弹雨亲临战场指挥作战(托洛茨基专列),差点被炸死;当反革命军队进攻彼得堡时,当时的彼得格勒领导人季诺维也夫吓得半死,(这事使他丢脸)托洛茨基却从容不迫指挥作战。
托洛茨基、列宁和加米涅夫
1920年5月5日,列宁激励部队参加苏波战争。

1920年俄国内战期间,托洛茨基在他的装甲列车上发表讲话
外交部人民委员列夫·托洛茨基,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
社会主义建设前期
1920年底,国内战争结束,全国进入恢复国民经济的新时期。但此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已经部分显露出来。1920年初赴乌拉尔地区考察,返回后便在俄共政治局中首先提出实行渐进农业税,但遭到当时普遍抱乐观态度的其他中央委员的反对。
身着戎装的托洛茨基
1922年12月,列宁抱病重新审查了与格鲁吉亚布尔什维克冲突的前因后果,终于明白了斯大林作为民族人民委员在格鲁吉亚的粗暴举动。他发现斯大林加诸格鲁吉亚“分裂主义者”的指控都是虚假的。
列宁健康时,还能将他作为一件工具,但他已经住进了护理室,实际上被看管起来了。所以,列宁才总是抱怨,医生总是在加以限制,他对外界的情况总是一无所知。所以,列宁知道格鲁吉亚的真相后才如此震惊,事件本身尚且不论,更吃惊的是斯大林表现出来的势力和野心,他知道自己已经被这件原来的工具控制了。
斯大林获得了看护列宁的权力,熟知中国历史,清楚雍正皇帝这一段历史的人不难理解,斯大林通过此举获得了继承最高权力的保障。列宁急切地想解除斯大林的看管,所以才屡次表示对斯大林的不信任,我们就不难理解列宁写给斯大林的信件,要求斯大林向自己妻子道歉,接着要求解除一切私人关系的信件的深层目的。但唯一能解除这一权力的是政治局,由于“三驾马车”和“五人小组”和“七人小组”(斯大林、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布哈林、李可夫、托姆斯基、古比雪夫,即除托洛茨基之外的全部政治局委员再加上中央监察委员会主席。)的存在,也就等于是要求斯大林自己放弃这一权力(斯大林在指责托洛茨基搞派别活动之前自己就在搞派别活动),列宁这一目的无疑会落空。
列宁最终选择了与“托洛茨基同志一致”的意见,除了这次的“格鲁吉亚问题”外,在“对外贸易垄断权”、“国家计划委员会的优先地位”、“共产国际的统一战线”、“对工农检察院的批评”、“党的官僚主义”等等一系列国内外重大问题上,列宁和托洛茨基也都是团结一致甚至是紧密合作的。然而,在几次重大斗争中,托洛茨基选择了“靠不住的妥协”,与列宁的合作最终走向失败。
当列宁还能从事斗争时,托洛茨基依靠列宁的支持,还有获胜的可能,甚至在列宁逝世后,他利用列宁交给他的“炸弹”,也仍有获胜的可能。但他却出于对“空位期”和党的分裂的顾虑,没有积极地利用这些有利的条件,从而导致自己彻底的失败。当列宁已经决定撤销斯大林的总书记职务,开除其党羽奥尔忠尼启则和捷尔任斯基的党籍时,他还有所保留,仍希望斯大林能改过自新,希望最高领导层能竭诚合作。在他的对手们私下策划要在政治上把他搞垮时,他却令人不解地无所作为,竟然还去郊区打猎,以致染上使他丧失战斗力的疾病。托洛茨基这样做,也许是意识到力量对比悬殊,如他在自传中所说的,即便获得胜利,其结果能维持多久是颇成问题的。也许他是出于自信,像他这样能够准确地把握历史转折契机、叱咤风云、扭转乾坤的人,只要有机会,必将会东山再起。因此,他想进行一场长期斗争,从做青年工作入手。
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兼海军人民委员列夫·托洛茨基在克里姆林宫办
1923年,随着德国革命的失败,托洛茨基牵头的40多名老布尔什维克联名发表“新方针”,提出振兴革命的新纲领,包括遏止新经济政策、实行计划经济、扩大工人阶级民主的一系列具体方针政策,但遭到斯大林等当权派打压。
社会主义建设中期
1924年1月21日,列宁与世长辞。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斯大林三头执政,合谋排挤托洛茨基。斯大林派从他们的观点出发将马列主义者攻击的“托洛茨基主义”“托派”,将早已被许多人淡忘的列宁与托洛茨基的旧分歧提出来,指责“托洛茨基主义”违背了“列宁主义”。列宁还曾忧心忡忡地对人说,我担心有人会利用我和托洛茨基过去的旧分歧搬弄是非;
1925年5月,托洛茨基和列昂尼德·谢列布里亚科夫出席苏维埃
1925年1月,斯大林派支配的俄共(布)中央全会通过《关于托洛茨基言论的决议》,批评他“企图用托洛茨基主义来偷换列宁主义”;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团决定解除托洛茨基陆海军人民委员和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的职务,1925年1月被迫辞军事人民委员之职。改任电气技术发展局局长,兼工业与技术委员会主席。从此斯大林修正主义通过种种合法及非法手段逐步篡夺了布尔什维克的领导权。5月,托洛茨基出任租让委员会主席,后任电力技术管理局局长和工业科学技术院院长。
1926年3月,托洛茨基在工会大厦的一次会议上发表讲话
托洛茨基垮台之后,斯大林马上把矛头对准了季诺维也夫。基洛夫被暗杀后,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被以列宁格勒反对派总部组织暗杀基洛夫的罪名逮捕并判刑,后来又再次进行审判,被判处死刑。季诺维也夫临刑前的最后一句话是:“看在上帝的面上,同志们,看在上帝的面上,请给斯大林同志打个电话吧!”——《斯大林肃反秘史》
1927年中国第二次革命失败,托洛茨基抨击了斯大林的对外政策,托洛茨基屡次提议要中共退出国民党,及采取独立的工农革命政策,均遭斯大林领导下的第三国际(共产国际)拒绝(共产国际当时的计划是把国民党吸收入共产国际),终至中共及工农群众在毫无戒备下遭国民党屠杀。中国革命的失败,使斯大林感到恐惧,他加紧打击托季联盟,托季联盟成员却并没有停止行动。11月7日,他们纠集其追随者组织了游行示威,走上了公开反对斯大林的道路。对此,联共(布)党采取了断然措施:11月14日党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监察委员会联席会议决定将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开除出党,托季联盟被彻底击溃了。许多“党内左翼反对派份子”被逮捕、流放。苏共十五大以后,斯大林领导的中央对“党内左翼反对派份子”和支持或同情反对派观点的人采取了严厉的行政制裁措施。
1928年托洛茨基被流放到阿拉木图。1929年2月12日被逐出国,抵土耳其。1932年被取消苏联国籍。
1928%20年,托洛茨基与妻子娜塔莉亚和儿子列夫·谢多夫在阿拉
1927 年,左翼反对派领导人在被驱逐出莫斯科之前不久。

1929 年 1 月 20 日将托洛茨基驱逐出苏联的决定纪要
在斯托斗争中,左翼反对派以托为首严重低估了官僚化倾向,错失斗争良机(在1925年之前左翼反对派有人提出武装推翻斯大林集团、将之关禁闭,但遭到托洛茨基反对。列宁的妻子克鲁普斯卡娅当时甚至私下说要把斯大林送上绞刑架。托当时宁愿把斯大林当做同志、将斗争控制在党内范围,直到1928年共产国际六大问题才得以公开)。更要命的是,在当时论战双方都把列宁当做最高权威抬出时,托洛茨基等人却坚决反对公布列宁遗嘱。另一个重大的主观原因是当时俄国革命者早已出现了分化,话说不到一起,对问题的敏锐性也有很大不同,致使左翼反对派不能在同一个时期里聚集起足够的力量。从客观方面看,国际工人阶级的革命情绪低落(1923年后),三年内战和反帝国主义干涉战争造成的最优秀的一批革命者和革命工人死伤、脱离大工业,以及俄国工人从新经济政策中得到的初步实惠,这些都严重削弱了左翼反对派的政治基础。但反对派在斗争的主观方面的失利无疑是其失败的更直接原因。托洛茨基错过1924—1927年的斗争良机而使左翼反对派失利后,拒绝承认苏联官僚化的不可逆转,仍寄希望于在苏联无产阶级推动下的上层政治改良,并且要求各国左翼反对派留在共产党内为革命路线而斗争。直至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他才宣告第三国际无可救药,并认为只有一场自下而上的政治革命能够挽救堕落了的苏联工人国家,并指导其支持者为第四国际而斗争。
托洛茨基在国民经济管理与研究工作中颇有创造:是苏俄新经济政策的首先提议者以及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首先实践者、提议者。1928年斯大林迟迟开始的计划经济实验,是对1923年以托洛茨基为首的左翼反对派经济纲领的拙劣剽窃和粗暴翻版。因为统治者的政策迟到,使得新经济政策到1928年已产生了一个威胁政权生存的农村资产阶级,而苏俄工人阶级国家不得不强力解决—而且是不得不借助已蜕化为官僚集团的强力来解决冲突—结果导致了1929年到30年代初的大饥荒和对农民的大量冤枉错杀。
流放期间
1928年1月,托洛茨基被流放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在流放所,并未停止活动。不仅同全国各地的余党频繁通信,为之出谋划策,还加紧撰写著作,起草了几十万字的《共产国际纲领草案(对基本原理的批判)》,继续攻击联共(布)和共产国际。此时托派已从反对派完全变成了“反苏维埃组织”、“敌视无产阶级专政的组织”。因此,1929年1月20日苏联政府决定将其驱逐出境。1932年2月又剥夺了其苏联公民权。
被驱逐出国后,先后流亡土耳其的普林基波岛、法国和挪威等地,最后定居墨西哥。流亡期间,受到各进步团体的隆重欢迎。此间一直进行着反斯大林主义的活动。写了大量著作反对斯大林,坚持和宣传“不断革命论”。
托洛茨基在土耳其比于卡达岛上的亚纳罗斯宅邸
托洛茨基与妻子抵达墨西哥。 他们背后的人是艺术家弗里达·卡罗
西班牙内战期间,支持无政府主义者,遭到斯大林主义者的仇视。希特勒在德国登台后,第三国际不顾托洛茨基自1930年以来不断的警告,大大低估纳粹党的危险性,同时拒绝与社会民主党建立统一战线对抗纳粹,结果使德国工人阶级的组织——长期处于国内第一大党地位的德国共产党毫无抵抗地被粉碎,并使法西斯势力横行十余年。
居住墨西哥期间,托洛茨基表示不会干预和评论墨西哥内政,但在国际与苏联的问题上,却加紧开展政治活动。他把建立托派第四国际作为一生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发动了一场组织成立第四国际的运动。1938年9月3日,30多名来自10个国家的代表在巴黎开会,成立了第四国际即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党。
1940年的托洛茨基(中)
托洛茨基是被斯大林驱逐出境的。显然斯大林不久就后悔了。把这样一个死对头放到国外去自由行动,对斯大林是个极大威胁。所以托洛茨基在国外多次遇刺,他所携带的档案遇盗,就不足为怪了。托洛茨基一家的命运是悲惨的。儿子列夫·谢多夫是他流亡国外的主要助手,1938年在巴黎的一家医院可疑地死去。女儿齐娜在柏林自杀身亡,而留在苏联从事科技工作的儿子谢尔盖则被斯大林逮捕,最后死在集中营。
托洛茨基本人最终也没有能摆脱斯大林的魔掌。1940年5月23日托洛茨基在墨西哥的寓所遭到不明身份的武装分子的袭击,托洛茨基一家幸免于难。但是没过多久,克格勃的特工,一个名叫拉蒙·麦卡德尔的西班牙人混进托洛茨基的宅院,用冰斧击中托洛茨基的头部,托受致命伤,抢救无效,于8月21日去世。他虽然逃过了斯大林1930年代大审判的子弹,但最后仍不免丧生在斯大林杀手的冰斧之下。他多活了几年,但其最终结局同留在国内的他的战友一样。唯一的不同是他没有在“无产阶级法庭”上遭受那种屈辱,用不着“悔过”,用不着把自己鬼化,至死保持了人的尊严,一个革命者的尊严。
1940年8月20日托洛茨基被冰镐刺杀的房间
托洛茨基被冰镐刺杀的房间

托洛茨基被冰镐刺杀的房间

托洛茨基被冰镐刺杀的房间
托洛斯基的墓碑
托洛茨基的著名研究者伊萨克·多伊彻对托洛茨基的一生有如下一段评述:
托洛茨基的生涯是如此丰富与辉煌,以至随便拿出它的片断都足以构成一个杰出历史人物的故事。如果他在1917年前的某个时候死去,他就会跻身于别林斯基、赫尔岑及巴枯宁这样一些俄国思想家与革命家之列,成为堪与他们匹敌的马克思主义者晚辈。如果他的生命在1921年左右结束,大约与列宁同时,那么留在人们记忆里的就是十月革命的领导人,红军的缔造者和国内战争中的总司令,并且作为共产国际的导师,他以马克思才有的力量与才华、以《共产党宣言》以后人们再也未曾听到过的语调向全世界的工人说话。他所主张的思想以及他作为1923年—1929年反对派领导人所完成的工作,形成了布尔什维主义与共产主义编年史中最重要、最悲壮一章的总结和实质。他是本世纪最大一场意识形态论战中的主角,是工业化与计划经济思想的倡导者,最后,他是布尔什维克党内抵制斯大林主义抬头的那些人的喉舌。哪怕他未能活过1927年,他也在身后留下了一份思想遗产。这份遗产,时间将赋予它越来越重要的意义,而新一代苏联人将根据它去摸索自己的道路。
可以说,如果没有1917年的十月革命,也就不会有后人所知道的托洛茨基。
使托洛茨基出名的第二段历史是他同斯大林的斗争。在列宁逝世前后,是他第一个举起反斯大林的旗子,自此以后,他同斯大林就成了不共戴天的死对头。斯大林把他的主张概括成“托洛茨基主义”,还加上一个“反列宁主义”的定语。这就使托洛茨基从此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无立足之地,把他永远革出了教门。多伊彻说得对,如果托洛茨基像列宁那样,在20世纪20年代初去世,那么他在苏联历史上,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无疑是一个革命的领袖,赢得国内战争的英雄,使世界资产阶级胆战心惊的红军统帅。但是他那时没有战死,没有病逝,这就注定他要扮演一个重要的悲剧角色——以少数人去反对羽毛丰满的斯大林以及他的党机关,最后被他自己为之奋斗的政权流放到当时的不毛之地阿拉木图,尔后又被驱逐出境,成为有国难回、有家难归的流亡者。他的一系列揭露和批判斯大林及其体制的著作,是最早出现的分析和剖析苏联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等方面的著作,其达到的深度是同时代作家所难以企及的。
高尔基在《列宁》一书中曾这样记述列宁对托洛茨基的评价:“‘是的,是的,我知道!关于我和他的关系有人在胡说。谎话太多了,特别是关于我和托洛茨基之间的关系。’他拍了一下桌子说:‘请您给我指出另一位能够在一年里组织一个几乎是模范的军队并取得军事专家尊敬的人来,我们已经有了这样的人!’。”
巴西劳工党(Partido dos Trabalhadores)(Workers' Party)巴西最大左翼政党,也是该国执政党。成立于1980年2月10日,总部位于圣保罗Rua Silveira Martins, 132 Centro,意识形态属社会主义和托洛茨基主义。
1968年,西德学生举着托洛茨基的标语牌
美国著名托派领袖,也是美国社会主义工人党(Socialist Workers Party)创办人的詹姆斯·坎农(James P. Cannon)表示:“托洛茨基主义并不是一个新的运动、新的教条,而是真正马克思主义的复兴、再生,就像它在俄国革命和第三国际初期所表现的和实践的一样。”
马克思主义研究促进会出版被背叛的革命书影
作品名称 | 成书年份 | 书籍简介 |
---|---|---|
《被背叛的革命》 | 1936年 | 以分析苏联的所有重要方面(革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等)为中心,紧紧围绕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前途,堪称马克思《法兰西内战》、列宁《国家与革命》之后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重大继承发展。 |
《俄国革命史》 | 1930年 | 对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极为详实的真实记录,大量的普通士兵观察来自作者本人的亲身参与(他本人就是十月革命的富有戏剧性的著名“演员”之一)。 |
《列宁以后的第三国际》又名《共产国际纲领批判》 | 1928年 | 这个小册子是写给共产国际六大的批判提纲,由此共产国际的重大路线斗争才公开出来,但只限量复印了一部分给与会代表,不久又收回了。该著作不仅在于抨击了列宁以后共产国际的修正主义路线,还阐述了革命无产阶级自己的纲领和战略战术思想,具有长久的历史理论价值。内容具体不说,仅举一例,当时美国共产党代表设法“骗”到一份,看完后当即热烈支持托洛茨基,并把该文件带回美国,迅速得到一批美国工人运动干部的支持,由此开创了美国托派共产主义运动。30年代一度占据该国工人运动支配地位的智利伊达尔戈派共产党也是从接受托洛茨基的共产国际纲领批判开始,热烈接受托派主张。 |
《总结与展望》 | 1906年 | --- |
《一九〇五年》 | 1906年 | 描述1905年俄国革命。与《俄国革命史》具有类似的重要性。 |
《文学与革命》 | --- | --- |
《斯大林与中国革命》 | 1930年 | 对初步了解本国现代革命史的中国人来说,此书更有现实启发性。中国大革命(1925年-1927年)的失败对20世纪中国历史影响极深,而中国人却对这位与斯大林有同等重要性(不论正反意义,仅从重要性而言)的革命领导者的分析孤陋寡闻。 |
《斯大林评传》 | --- | 这是一位苏联红军缔造者对斯大林的全面解读。 |
《我的生平》 | --- | 回忆他一生的事业。 |
《保卫马克思主义》 | 1939年-1940年 | 这本书是托洛茨基在生命中最后一年多的时间内参与美国社会主义工人党内斗争的文集,托洛茨基和美国社工党内的小资产阶级倾向展开斗争,内容涉及辩证法、党的组织原则、保卫苏联等一系列的重大问题,在这场斗争中托洛茨基全面地保卫了马克思主义,这书是托洛茨基的最后著作集,可以说是代表了他晚年思想中的最精深的部分。 |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
上一篇 苏联模式